李白诗歌《赠汪伦》教学设计及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9.14 KB
- 文档页数:5
《赠汪伦》教学反思 5 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量,并以此来总结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向来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向来非常重视之。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教学反思 5 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蕴藏的情感更难。
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北京资料,在可前给学生介绍。
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吗?又知道望论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老师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李白一辈子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敬仰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
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 "先生,您喜欢遨游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
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
汪伦解释说: "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非一万家酒店。
"李白恍然大悟,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幽默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
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 《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
其实不然,假设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的加以表达?带着这样的思量阅读有关诗人的资料,有关友人之间的故事,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惊喜“,为了解自己的个性“感动”及读者对友人之间的情深“赞颂”等不同的情感,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赠汪伦》教学反思7篇《赠汪伦》教学反思7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赠汪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赠汪伦》教学反思篇1现在不少教师关注的焦点仍仅是“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抱着“理性的心态”运用“科学的方法”,把课文在学生面前肢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仅依靠语言文字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发展,审美感受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赠汪伦》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将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内心体验带入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人生,释放自己的灵性和悟性。
一、自主探究本节课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成了“先学后讲”。
通过自学、交流,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如: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
经过自学探究,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表现力,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扎扎实实,层层推进“自主探究—自读感悟—悟情升华。
”体现了以理解为基础,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读能力提高的理念。
读的训练层次清楚,形式各样,在读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中升华体验,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标。
三、实践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上课伊始,激情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读中感悟,悟情升华。
“换关联词翻译诗句”,“出版学生的名人名言”等活动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挥创造的潜能,将语言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从而迸发出情感火花。
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读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情得到了升华。
上语文《赠汪伦》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王之涣的《赠汪伦》这首诗的含义、结构、格律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歌语言、表达意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接触这首优秀的古诗,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与欣赏能力,加深对人生、情感等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理解《赠汪伦》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2.掌握《赠汪伦》的结构和格律。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细读诗歌内容,理解其中的情感和寓意。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几个描写“别离”的词句(如“离别家乡岁月多”,“相思一夜情多少”,“山无陵,江水为竭”),引发学生对于“别离”主题和情感的思考。
3.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理解,探讨诗歌的情感、意境以及可能的寓意。
4.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对于《赠汪伦》的情感主题和寓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5.导读:教师请学生跟朗读、串诵全诗,感受全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形式美。
6.分析结构:教师以板书的形式分析《赠汪伦》的结构和格律,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段落结构和押韵方式。
7.比较分析:教师给出另外一首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与《赠汪伦》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诗歌通过不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8.创作赏析:教师请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写作技巧,创作一篇赞美友情的短文,并请学生相互欣赏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通过对《赠汪伦》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于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待培养:在分组讨论的环节,有些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较为肤浅,缺乏深入思考。
在后续的课堂活动中,需要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和思辨能力。
2.学生对于格律的理解仍有困难:在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格律时,学生对于押韵、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赠汪伦》教学反思(15篇)《赠汪伦》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汪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赠汪伦》教学反思1《赠汪伦》诗中展现的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
诗中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声色并茂,情景俱佳的写意画。
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主客两依依。
这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的判别场面哪!是何等深厚的友谊将两位诗人一线牵。
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我想我的学生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孩子们在读诗时,也许,会被这份千古绝唱的友谊所感动。
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但也许也会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
是啊!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于李白汪伦友谊的理解和感悟必然是不同的。
那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送别”这个主题上,找准一个切入点,情感是本课的关键。
《赠汪伦》教学反思2长期以来,古诗教学采用的是串讲法。
这是传统的讲解古诗的方法,即先解诗题,然后释词,最后讲解诗句的意思。
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讲完,课就上完的过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不要说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自己也觉枯燥腻烦,更别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了。
更何况,我面对的是一群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离李白实在是太远了。
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对古诗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只要能大概知道意思就行。
所以,为了让我快乐地上课,学生快乐地听课,我尝试着:一、谈话导入以交朋友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你们比我小我叫你们(小朋友),我比你们大,你们叫我-—(生接大朋友。
)二、故事引路,激发兴趣趣味故事: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赠汪伦》教学反思《赠汪伦》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赠汪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汪伦》教学反思1《赠汪伦》诗中展现的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
诗中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声色并茂,情景俱佳的写意画。
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主客两依依。
这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的判别场面哪!是何等深厚的友谊将两位诗人一线牵。
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我想我的学生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孩子们在读诗时,也许,会被这份千古绝唱的友谊所感动。
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但也许也会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
是啊!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于李白汪伦友谊的理解和感悟必然是不同的。
那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送别”这个主题上,找准一个切入点,情感是本课的关键。
《赠汪伦》教学反思2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
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北京资料,在可前给学生介绍。
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望论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老师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
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
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
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
《赠汪伦》教学反思三篇篇一《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赠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全诗明白如话,质朴无华,虽只有四句,却突出了两个人深长的情谊,又没有分离的感伤。
全诗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当讲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时候,我说:“桃花潭里的水有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看到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回答非常积极。
有的说:“他们两个的感情真深啊!我想他们一定是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有的说:“如果我的朋友离开了,我也会送他,并永远都记着他!”有的说:“真羡慕他们有这么好的朋友,我也想有这样的朋友。
”还有的说:“我也想有这样的朋友,在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对待朋友,不因为一些小事儿和他闹别扭,他要是生气,我就让一步,哄好他!”・•••••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想法,气氛很热烈,在他们的话中,我体会到了他们对“友爱、宽容、真诚”的感受,虽然他们不能用准确的词汇表达出来,但他们的话语里深深的包含着对友情的理解。
我对他们说:“好朋友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比金钱还要珍贵,有一个好朋友,你会快乐一辈子。
好朋友是用心换来的,真心的对待每一个朋友,你会收获很多东西,希望你们走的每一步都有好朋友相伴!”看着孩子们若有所悟的表情,我拥有了一种收获叫快乐!--一、运用古代小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小学生们都生活在科技社会中,接触到的都是动漫、电脑等等,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
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在课前给学生介绍。
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知道李白吗?学生都知道他是唐朝人,写了《静夜思》这首古诗。
然后我又问孩子们知道汪伦和他是什么关系吗?他们都不知道。
接下来,我马上告诉他们,老师从网上查阅了李白和汪伦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都认真地听老师讲故事。
赠汪伦的教学反思(通用21篇)赠汪伦的教学反思篇1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
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北京资料,在可前给学生介绍。
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望论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老师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
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
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
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
"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
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让朗读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
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的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阅读有关诗人的资料,有关友人之间的故事,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惊喜“,为了解自己的个性“感动”及读者对友人之间的情深“赞颂”等不同的情感,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赠汪伦》教学反思精选15篇《赠汪伦》教学反思精选1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赠汪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赠汪伦》教学反思1现在不少教师关注的焦点仍仅是“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抱着“理性的心态”运用“科学的方法”,把课文在学生面前肢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仅依靠语言文字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发展,审美感受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赠汪伦》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将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内心体验带入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人生,释放自己的灵性和悟性。
一、自主探究本节课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成了“先学后讲”。
通过自学、交流,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如: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
经过自学探究,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表现力,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扎扎实实,层层推进“自主探究—自读感悟—悟情升华。
”体现了以理解为基础,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读能力提高的理念。
读的训练层次清楚,形式各样,在读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中升华体验,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标。
三、实践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上课伊始,激情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读中感悟,悟情升华。
“换关联词翻译诗句”,“出版学生的名人名言”等活动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挥创造的潜能,将语言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从而迸发出情感火花。
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读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情得到了升华。
《赠汪伦》教学反思5篇《赠汪伦》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赠汪伦》教学反思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赠汪伦》教学反思篇一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
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北京资料,在可前给学生介绍。
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望论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老师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
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
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
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
"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
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让朗读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
古诗《赠汪伦》教学反思多篇古诗《赠汪伦》教学反思篇一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对古诗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只要能大概知道意思就行。
我面对的是一群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离李白实在是太远了。
所以,为了让我快乐地上课,学生快乐地听课,我尝试着让学生对学古诗感兴趣,并且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现以教《赠汪伦》为例,说说我的做法。
在这一堂新课的开始,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赠汪伦》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已经学过好多李白的诗了。
因此,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已经学过的诗,在复习的基础上加以归纳,不仅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使学生懂得了写作的取材广泛必须源于生活。
整堂课中,避免了繁琐的讲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这堂课也提醒了我:教学古诗并不是只有“串讲法”这一传统的'模式,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善于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走自己的教学之路。
本节课还有一些遗憾:如学生感情朗读时,如多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理解会更深入。
另外还应更多地关注学困生。
学生的整体感悟、表达等能力还应进一步地发展。
古诗《赠汪伦》教学反思篇二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
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
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
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
"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
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李白诗歌《赠汪伦》教学设计及反思
《赠汪伦》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课文《赠汪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诗中描述的“李白”“汪伦”“桃花潭水”“踏歌声”“将欲行”“送我情”等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件和小组合作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喜爱中国古典文化,促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李白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理解句子“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及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我们学校已开展多年了,你在活动中有哪些收获?本学期你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诗文念给同学们听。
(师指名背诵)
师(评点、引入):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
古诗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寄放心灵的处所。
下面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赠汪伦》,也许有的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但你们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进行具体的学习。
【设计意图】教学从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古诗
(课件展示古诗《赠汪伦》,师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并尝试将古诗读正确、顺畅)
师:能够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同学,请站起来读一遍。
(抽举手学生读,读后让其他学生评点)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大家作点评时首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他。
师: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三)解读古诗,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提出问题。
师:通过诵读和背诵,大家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总结在读古诗中遇到的共同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
师(出示关键字词):“赠”“忽闻”“踏歌声”“不及”分别是什么意思?
2.介绍“汪伦”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师:唐代诗人李白一生既喜欢作诗,也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
汪伦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曾做过县令,他对李白的才学十分钦佩。
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便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是又担心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修书一封托人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造访。
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的李白方知“上当受骗”,但是他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兴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
3.分组讨论,解读古诗。
(课件演示:诗人李白将要乘船离开时,好友汪伦在岸边踏步和乐送别的情景)
师:分组讨论你是如何理解“忽闻”“踏歌声”等词语的意思?这两个词该怎样读更能传达词的意蕴呢?
师:分小组读诗,看看哪一组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教学通过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介绍和课件展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读懂和读好古诗。
4.理解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及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师:“深千尺”是什么意思?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不及”是什么意思?
师:“送我情”是什么意思?
师:整句话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桃花潭的水很深,但是潭水远远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诗歌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古诗的亲切感。
师(引导):李白的诗歌常运用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诗歌中的夸张常与新奇的比喻连用,尽管超越现实,却又合乎情理。
因此,他的诗歌成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典范。
5.体会情感,情景模拟。
师:谁能用上“即使……也……”这一关联词把李白和汪伦之间的真切情感表达出来?
师:让我们来齐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厚意表达出来吧!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河岸边就要分别了。
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来演一演。
(出示背景图,播放音乐,生想象情景与同桌练习,师指名演)
(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与真实的故事情境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
(四)再次诵读、背诵古诗
1.师配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赠汪伦》,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诗中的情景。
2.师相机出示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两位大诗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设计意图】教师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
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拓展,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
(五)拓展小结
1.师出示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让学生自由诵读。
2.归纳一般古代送别诗的特点:一是出行原因大体有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二是诗人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之情;三是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这些诗文中大多都寄托诗人期望重逢、回忆从前的美好以及给送行人以祝福的情感。
(六)课外积累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信同学们也经历过离别。
当你就要离开自己的至亲、挚友,想到可能很久才能再次相聚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自己仿写一首送别诗或从课外送别诗中摘录你最喜欢的名句送给他们。
师:李白的诗常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奇特的夸张与新奇的比喻连用。
请你从他的诗里找出这样的句子来。
【设计意图】拓展诵读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开拓到课外的无限阅读中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有效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六、教学反思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较难理解古诗文的意境以及诗中蕴涵的感情,感到古诗文学起来也枯燥而乏味。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过多,就会瓦解了一篇篇充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扼杀古诗文的整体美感,违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赠汪伦》这首古诗的教学中,笔者先从学校近年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紧紧围绕“离别”这条线索,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领悟诗句蕴涵的意境美。
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看、听、想、说、悟,使思维得到扩张、认知得到深化,让每个学生眼中有画,心中有景,他们的情感也会不断地升华。
结合《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笔者还推荐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感人肺
腑的离别诗让学生欣赏阅读,并让学生对这类诗文的共性进行归纳。
最后,笔者布置学生从送别诗中摘录自己最喜欢的名句,或者自己仿写一首送别诗送给亲戚或友人,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