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可能瞄上任何人
- 格式:docx
- 大小:5.24 KB
- 文档页数:3
抑郁症的逃避行为与自我伤害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逃避行为与自我伤害。
逃避行为是指为了躲避现实困扰,患者会采取一系列的逃避方式,而自我伤害则是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助。
本文将从逃避行为与自我伤害的表现、原因以及应对方法等角度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况。
一、逃避行为的表现1. 社交回避:抑郁症患者往往会避免与他人进行正常的社交交流,选择独处。
他们可能会拒绝邀约,回避人群,甚至放弃与亲人朋友的联系。
2. 沉迷于虚拟世界:为了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和痛苦,抑郁症患者常常沉迷于虚拟世界,如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
他们把注意力转向虚拟的世界,以求暂时忘却内心的抑郁。
3. 饮酒和滥用药物:有些患者通过过量饮酒或滥用药物来逃避内心的痛苦。
这种行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抑郁症状,对身体和心理产生更大的伤害。
二、自我伤害的表现1. 自残:自残是一种表达内心痛苦的方式,包括刻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如划伤皮肤、烧烫皮肤等。
自残行为往往具有暂时缓解痛苦的效果,但却无法治愈抑郁症。
2. 割腕:割腕是一种自杀行为,患者通常将刀片或其他尖锐物体划过手腕,以获得短暂的解脱感。
这种行为极度危险,需及时干预与治疗。
3. 食欲异常:某些抑郁症患者可能表现出对食物的过度或不足的控制。
有的人会情绪低落时暴饮暴食,导致体重增加,而另一些人则完全丧失了对食物的兴趣。
三、逃避行为与自我伤害的原因1. 情绪调节困难:抑郁症患者常常无法有效调节情绪,无法应对内心的痛苦与焦虑,因此采取逃避行为或自我伤害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2. 自我价值感缺失:抑郁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怀疑,对未来感到迷茫。
逃避行为和自我伤害成为他们试图逃离现实、获得认同和满足内心需求的一种方式。
3. 人际关系问题: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困难是引发抑郁症患者逃避行为和自我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们往往感到被孤立和排斥,由此产生了逃避与自我伤害的冲动。
四、应对措施1. 寻求专业帮助:抑郁症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心理疾病,患者首先应该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接受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抑郁症也会“躲猫猫”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0月25日□廉万营河南省中医院“抑郁症通常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但是有时候它也会‘藏’起来,在背后给我们玩‘躲猫猫’游戏,而外在的表现却是躯体症状,比如头痛、腹泻等等,我们称之为‘精神症状躯体化’。
”在10月9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河南省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乔岩岩副主任医师为听众做了一场以“防治抑郁症”为主题的公益健康讲座。
乔岩岩提醒说,抑郁症是一种很普遍的疾病,也是十大主要致残病种之一。
如果自己感觉有身体不适,但是却找不到原因时,要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抑郁症的“四高一重三低”精神和躯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存在,两者互为影响。
无论是精神的痛苦还是躯体的痛苦,都是需要得到缓解和抚慰的。
但是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只是在有躯体痛苦(躯体疾病)的时候向医生求助,而在精神痛苦(精神心理疾病)时却不知道或不愿意向外界求助,这就造成了精神心理疾病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就抑郁症来说,存在着“四高一重三低”的现象。
所谓“四高”,也即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高;所谓“一重”,就是患者的负担重,这个负担包括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所谓“三低”,指的是就诊率低、治疗率低、识别率低。
因此,改变传统观念,重视精神心理卫生,有精神心理问题及时向医生求助,才能改变抑郁症“四高一重三低”的整体现状。
怎样识别抑郁症有的人不高兴,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抑郁了”,其实抑郁症与一般的不高兴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的不高兴只是情绪的波动,很容易调整过来,而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整天唉声叹气、高兴不起来,患者老是觉得脑子空空的、变笨了,不爱说话、不爱活动,走路缓慢、浑身发懒。
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失眠或早醒等也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症状。
抑郁症的这些症状在出现的时间上有一个规律:早上起来严重,下午或晚上有部分缓解。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到医院的专科门诊诊断是否是抑郁症。
被抑郁症盯上的人,可能会有7种表现,希望你没中招“我好痛苦,快吐死了…..”凌晨两点零三分,林浩(化名)接到了好友陈丽(化名)的电话,电话没讲几句话就被呕吐声打断,因为呕吐得厉害,好友一直没有说出完整的句子。
好友的状态听起来十分糟糕,林浩迅速起床穿衣,10分钟后出门赶往陈丽家中,当达到陈丽家门时林浩却怎么也联系上陈丽,打电话也不接,屋内一片寂静,林浩急地满头大汗,急忙打了110,让民警帮忙破门。
成功进入陈丽家后,林浩看见陈丽就躺在客厅的沙发上,茶几上摆放着一个空空的安眠药药瓶,说明书被弹开放在一边,周围一片狼藉,到处都是呕吐物,还好,陈丽还有微弱的呼吸紧接着被送往医院洗胃。
“她有抑郁症好久了,昨天我们就一起吃过饭,当时她表达出了自杀的倾向,说自己活得太累了,没想到她真的会吞安眠药!”林浩看到这个情况后悔不已,恨自己没有及时劝阻,因为陈丽经常说要自杀,一开始林浩还挺紧张,但是说的次数多了,他也就不在意了。
安眠药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药物,尤其是在影视剧中,很多绝望的人心灰意冷时总会选择安眠药自杀,然后无痛地在睡梦中死去,它也因此成为了很多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工具,其实现实往往比电视剧惨烈。
一、抑郁症患者是自杀的主力军近年来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新闻事件直击我们的心灵,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亿人,我国患有抑郁症的人数超过540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2%左右。
抑郁症究竟会让患者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它又是如何左右患者以至于患者不惜结束生命呢?实际上抑郁症患者常常会觉得空虚或者感受不到任何的情绪,生活如同梦游一般失去真实感,会觉得自己是“局外人”。
也许某个时刻抑郁症患者会突然找到生活的乐趣,但是这种短暂的快乐很快又会消失,这也让抑郁症患者情绪更为低落。
为了不让身边的人担心,抑郁症患者会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抑郁症患者会越发感到苦涩和疲倦。
长期如此抑郁症患者就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一开始他们还会感到害怕,但是后来他们就会和自杀的渴望感相处,当原本就异常痛苦、低落和迷茫的情绪变得强烈深刻他们就会产生自杀情绪,最终选择用自杀来结束眼前的痛苦。
忧郁症不一定能从外表看出来(内附检测表)很多时候忧郁症不是如我们想象,看起来就是一脸忧伤、憔悴的样子。
更多的是外表看起来坚强、有自信,看似把工作、学业都处理得很好,但却在离开群体后,才放下防备,独自黯然神伤。
忧郁症不一定能从外表看出来。
我们对忧郁症的想象是:无精打采、满面愁容、痛苦绝望。
DSM 对忧郁症的描述则是:·几乎整天都心情忧郁,且能由自己报告或他人观察·明显对所有活动降低兴趣或愉悦感·精神疲倦、迟缓或无精打采·感到无价值感,且反复想到死亡及自杀可是很多时候忧郁症并不一定看得出来,微笑忧郁,指的就是我们总是把忧郁、低落的情绪,隐藏起来,永远用微笑面对他人,不让他人知晓自己内在的状态。
人前微笑,人后落泪为了维护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因此刻意掩饰情绪,总装作要强、自信的样子,反而让自己陷入忧郁漩涡中。
不在他人面前展露情绪,不仅是因为压抑、以为控制情绪才能被人喜爱,也是无法信任负面情绪能够被他人接纳。
以下测试由美国心理博士David D.Burns设计:请在符合你情绪的描述给分,没有:0;轻度1;中度:2;严重:3忧郁检测: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是否感到前景渺茫?是否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或没有价值?感觉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人?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这段时间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忧郁检测:对家庭、事业、爱好是否丧失兴趣?是否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毫无动力?认为自己衰老或失去魅力?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是否失眠或整天昏昏欲睡?是否丧失了对性的兴趣?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生不如死?计分参考如下:0~4分:没有忧郁症5~10分:偶尔有忧郁情绪11~20分:有轻度忧郁症21~30分:有中度忧郁症31~45分:有严重忧郁症并需要治疗此简易测验仅供参考,作为个人状态觉察之用,并不代表正式诊断及正确性,若有疑问请寻求咨询或医疗协助!请大家务必随时注意自己的情绪状态,身边若有人能支持自己更好,若真的遭遇困难、也不知道该找谁说,寻求咨询或许是个选择,让我们来陪伴你~~~湖北师慧教育咨询公司顾问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理事长武汉弗奥心理咨询机构创办人执业医师、心理治疗师(中级)、二级心理咨询师、健康教育副主任技师。
抑郁症为什么紧盯成功人士抑郁症后的成功人士 (一)抑郁症为什么紧盯成功人士抑郁症后的成功人士自从抑郁症开始被大家所关注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抑郁症为什么会紧盯成功人士,尤其是对抑郁症后的成功人士近乎殷勤的关注和报道。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成功人士容易引起社会关注首先,成功人士往往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众所周知,成功者是社会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名字往往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成功者的故事往往鼓舞了许多不成功者,激励他们朝着自己心中梦想的方向不断奋斗。
因此,成功者的一举一动都非常值得关注。
二、自我期望过高容易导致抑郁其次,因为成功者往往带着过高的自我期望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这种自我期望过高的状态长时间维持下去,很容易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压力,抑郁症便是其中之一。
而当他们陷入抑郁症当中的时候,又因为他们的关注度很高,往往会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
三、成功者也会遭遇压力再次,成功者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家庭等等。
因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更高,所以如果遭遇不测,他们往往面临的风险和影响更大,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因此,抑郁症后的成功人士的故事,也是一个碰撞的故事,反映了如何化压力为动力的道理。
总结综上所述,为什么抑郁症紧盯成功人士?首先,因为成功人士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同时,自我期望过高容易导致抑郁;还有,成功者也会遭遇各种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为抑郁症找到了一个群体。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对抑郁症有更深入的了解。
情感的迷踪抑郁症患者的心灵迷离情感的迷踪:抑郁症患者的心灵迷离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影响着无数人的日常生活。
在患者的内心世界中,情感常常迷离起来,形成一种阴霾的笼罩。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患者心灵迷离的特点、原因以及对患者的影响。
一、抑郁症患者的心灵迷离表现抑郁症患者的心灵迷离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他们常常感到情绪低落,缺乏对生活的兴趣和乐趣。
他们可能在外人看来没有具体原因的情绪低落,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存在着一种无法描述的迷茫和痛苦。
其次,抑郁症患者常常陷入自责和无助的情绪中。
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无用的、没有价值的,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消极的看法。
这种自责和无助的情绪使得他们的心灵进一步迷离。
另外,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精力低下,无法集中注意力。
他们的思维经常被负面的念头所占据,很难将注意力放在任务或者交际上。
这种心灵的迷离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社交中。
最后,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以及身体不适等身体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心灵迷离,也影响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
二、抑郁症患者心灵迷离的原因抑郁症患者心灵迷离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患者的遗传因素可能造成他们更容易患抑郁症。
研究表明,抑郁症在家族中有较高的遗传性,因此,患者可能通过基因传递的方式获得患病的倾向。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抑郁症患者心灵迷离的重要原因。
不良的生活事件、家庭关系困扰、职业压力等等,都可能使患者的心理受到负面影响,促成抑郁症的发生。
这些环境因素导致患者心境的迷茫,进而带来心灵的迷离。
另外,生化因素也与抑郁症患者的心灵迷离密切相关。
脑中神经递质的失衡、激素水平的改变等,都可能干扰患者的情感稳定,增加了心灵迷离的可能性。
三、抑郁症对患者的影响抑郁症的心灵迷离对患者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首先,心灵迷离使得患者无法正常体验正面情感,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这不仅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变得乏味和无趣,也影响了他们对人际交往的积极性。
眼神游离能治好抑郁症么,治疗方法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常常伴随着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自我否定、疲乏无力等症状。
而眼神游离则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一种表现,表现为眼神无法稳定地对准一个物体或人,看起来精神状态不佳。
那么眼神游离能治好抑郁症吗?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一下。
眼神游离与抑郁症眼神游离主要是指眼珠在凝视某人或某物时会产生不自然的漂移或跳跃,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视线的上下或左右方向。
而抑郁症则是一种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因素受到损害,持久的感到悲伤、愁苦、绝望等负面情绪。
因此,眼神游离和抑郁症并无直接关联,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会同时出现。
从神经方面讲,抑郁症病人的自我认知部位和大脑皮层处于一种超度兴奋状态,也就是说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过高,从而导致思维难以集中和心理压力增加等,所以眼神游离在这种情况下也会随之出现。
因此,客观上来说,如果治疗抑郁症,眼神游离也会得到缓解。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治疗通常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案。
药物治疗是利用抗抑郁药物来抑制抑郁症患者大脑皮质的兴奋,缓解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和消除眼神游离症状等,并逐渐减少和停止服用药物。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有非典型抗抑郁药和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但需要根据医生的处方进行服用,药物的副作用也需要患者注意。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家庭治疗等多种形式。
认知行为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无限制地产生负面情绪,通过认知重新矫正思维方式,以达到克服心理障碍的效果,进一步缓解抑郁症以及眼神游离症状。
人际疗法注重美化人际关系,重新建立信赖与联系。
家庭治疗则通过研究家庭关系作为抑郁症发病因素之一的原因,以期缓和家庭关系和消除患者因家庭矛盾引起的心理压力。
注意事项1.针对药物治疗,需要听从医生的指导,严格遵循药物的服用规定,因为抗抑郁药物具有较强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食欲不振,肝肾功能损伤等,临床上应该遵循剂量小、药效慢的原则,并定期进行检查。
抑郁症对人的社交生活有什么影响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它如同一片阴霾,悄然笼罩着许多人的心灵。
而抑郁症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情绪上的低落,它对人们的社交生活也有着深刻且复杂的冲击。
当一个人陷入抑郁症的泥沼,他们往往会感到极度的疲惫和无力。
这种疲惫并非是身体上劳作后的困倦,而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蔓延开来,让人丧失动力和兴趣的倦怠。
对于社交活动,他们不再有以往的热情和期待。
曾经热衷的聚会、聚餐,如今可能变成了一种负担。
他们可能会找各种借口推脱朋友的邀约,宁愿独自待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与外界的喧嚣和热闹隔绝。
抑郁症患者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他们可能在对话过程中走神,无法跟上对方的节奏,也难以给出恰当的回应。
这并非是他们不尊重对方或者故意为之,而是抑郁症导致他们的思维变得迟缓,难以集中精力处理外界的信息。
这种表现很容易让他人产生误解,认为他们态度冷漠或者对交流不感兴趣,从而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情绪的不稳定也是抑郁症的一个显著特征。
患者可能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从平静突然转为极度的悲伤、愤怒或者焦虑。
在社交场合中,这种情绪的爆发往往让周围的人感到不知所措。
朋友可能会因为不理解他们情绪的变化而感到困惑和无奈,久而久之,便会在交往中变得小心翼翼,甚至选择逐渐疏远。
抑郁症还会严重损害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患者往往会对自己进行过度的负面评价,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被关注,也不配拥有美好的社交关系。
这种自我贬低的心态使得他们在社交中表现得极为怯懦和退缩。
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害怕自己的言行会遭到他人的否定和嘲笑。
即使有人向他们伸出友好的橄榄枝,他们也可能因为内心的恐惧而拒绝,错失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
在沟通能力方面,抑郁症患者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遇到困难,语言变得含糊不清或者过于简洁,无法准确传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同时,他们也可能对他人的言语和表情过度敏感,容易曲解别人的意思,从而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抑郁症会影响人的人际交往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抑郁症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它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对其人际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抑郁症究竟会不会影响人的人际交往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抑郁症会改变一个人的情绪状态。
患者常常感到极度的悲伤、焦虑、无助和绝望。
这些负面情绪会像一层厚厚的阴霾,笼罩在他们的心头,使得他们很难展现出积极、开朗的一面。
当与他人交往时,这种消极的情绪可能会不自觉地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感到压抑和不安。
比如,在朋友聚会中,抑郁症患者可能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尽情享受欢乐的氛围,而是显得沉默寡言、心事重重。
久而久之,朋友们可能会觉得与他们相处不够轻松愉快,从而减少交往的频率。
其次,抑郁症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患者往往会对自己、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消极的看法,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受欢迎的,觉得世界是灰暗的、没有希望的。
这种扭曲的认知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害怕被拒绝或批评。
即使有人向他们伸出友谊之手,他们也可能会因为过度的自我怀疑而无法接受。
比如,在工作场合,抑郁症患者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同事,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敢参与团队讨论,从而错失了与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
再者,抑郁症会导致患者的精力和体力下降。
他们常常感到疲倦、乏力,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和动力。
这使得他们很难积极地参与社交活动,比如参加聚会、户外运动等。
即使勉强参加,也可能因为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影响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
比如,一个原本热爱旅行的人,在患上抑郁症后,可能会因为缺乏精力而拒绝朋友的旅行邀请,从而与朋友之间产生隔阂。
此外,抑郁症还可能引发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头痛等。
这些症状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状态,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有效地倾听和回应他人的话语。
而且,长期的身体不适也可能会让患者变得易怒、烦躁,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和矛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忧郁症可能瞄上任何人
导语:台湾知名戏剧演员倪敏然传因罹患忧郁症而自缢逝世,让忧郁症这个所谓的隐形杀手再度成为焦点话题。
忧郁症已经是21世纪三大疾病之一,据世卫
台湾知名戏剧演员倪敏然传因罹患忧郁症而自缢逝世,让忧郁症这个所谓的“隐形杀手”再度成为焦点话题。
忧郁症已经是21世纪三大疾病之一,据世卫组织估计,忧郁症将在2020年成为第二大病症,仅次于心脏病。
其实,这个病症并非近年来才盛行。
根据记载,希腊医学的创始者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很早就开始研究忧郁症。
而在西方的文献中,希腊罗马时期的专家学者一度将忧郁症归咎于“胆汁过多的毛病”。
因此英文“抑郁症”说法“melancholy”,就源自于希腊语黑胆汁“melainachole”。
自古至今,大多数人仍然因为对忧郁症的误解而将之视为一种精神病,让患者不敢自愿就医。
其实忧郁症患者并非咎由自取,而这种病症,甚至可能会缠上任何一个人。
世卫组织的最新调查,至少有5000万名亚洲人患上了忧郁症。
忧郁症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只限于发达国家的文明病。
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显示,在一个社区里,有5%%至10%%的人因忧郁症而需要协助。
而有8%%至20%%的人,在一生里会有忧郁症并发的可能性。
而世卫组织的最新调查,至少有5000万名亚洲人患上了忧郁症。
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忧郁症并非是“遥不可及”。
在亚洲国家,忧郁症仍然是禁忌话题。
但近几年来,不断有人因忧郁症而走上绝路,一代巨星张国荣、倪敏然等都因为患上忧郁症,没有及时接受治疗而丢了宝贵的生命。
这些名人的不良示范令人领悟了忧郁症的破坏力,无疑让大众开始觉得有必要正视忧郁症。
正视忧郁症避免被推向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