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走进名着”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以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意境雄奇见长,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这首词就是他归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所写,全词46个字,描绘了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小溪边,茅檐下,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醉后亲切打趣,传来吴音软语,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都在劳动,只有小儿顽皮贪耍,卧于溪头,手剥莲蓬。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情态得以鲜明、生动地展现。此词迥然不同于那些“金戈铁马”之作,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但是,通过对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色与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与词人一贯的爱国基调是一脉相承的。其写作特色有三:一、白描手法直陈其事,画龙点睛,甚得其要。二、人物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翁媪之“醉”与“媚好”,小儿的“无赖”而“卧”,均可见农民的淳朴。三、语言朴素,笔调轻快,境界疏朗,充分显示辛词中别具一格的风格。

【目标预设】: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重点、难点】:

多层次阅读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设计理念】: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教法、学法的多样化与有效性,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辅以设疑引导,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走“进”文本、走

“出”文本。

【设计思路】:

采用“体悟”和“诵读”的方法,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并由词句引发、形成灵动的教学板块,让学生沉入语言,一遍一遍地与语言“亲密接触”,激活学生语言活动的主体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行进,同时根据三个维度的要求,适度拓展词人不同风格的诗词,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词人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哪位同学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还有什么读法?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

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

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

齐读课题。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一个字读正确,读响亮。哪个字的读音没有把握,自己想办法解决。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āo、bō(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bāo。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蓬”应该读轻声,再读。

6.指名朗读课文。

7.读词和读诗一样要慢一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停顿的时间要长一点。

教师有节奏和韵律的范读,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一边看图想象每一句话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依学而教、据学而生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先让学生试读课

文,探探学生读词的水平,然后教师感情诵读,指导读出词的韵律美、节奏美,接着让学生自由吟诵,让学生在初步阅读中感受美的词韵,美的词境。】

二、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茅檐、溪、青青草、大儿、中儿、小儿、翁媪)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投影,指导图文对照解读。

预设一: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的小溪。)

再读第一句。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一条小溪把人、景巧妙的连接起来了,谁来把这几个画面按顺序描述。

【设计意图:以溪为主线,扣住“溪上、溪东、溪头”,按方位顺序描述词中所表达的内容,在阅读体验中,走进宁静优美的村居,悠闲自得的田园,感受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预设二: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说一说词中的大儿、中儿、小儿。

▲大儿:锄豆。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的表达习惯不一样,“豆”是庄稼,那锄豆就是锄什么?

▲中儿:二儿子。中儿正在干什么?你会怎样夸夸这两个儿子?

小儿:无赖,卧剥莲蓬。“无赖”是什么意思?(顽皮、可爱)词中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卧,是什么意思?。观察图画,说说小儿的神情、自己的体会。交流,卧指趴。

▲翁媪:醉、相媚好。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醉?老两口相媚好,可能会在说:“

。”(体会因田园风光美好而醉,因家庭和谐幸福而醉。)

3.播放《渔舟唱晚》,学生和乐朗诵课文。

4.试背课文,指名和乐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的巧妙抽取,为学生提供刺激感官的情境图。抓住三个儿子的不同行为,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特别通过品味“无赖”一词感受小儿的天真、专注、童趣。通过品味“醉”感受词中蕴含家庭的温馨,环境的优美。根据语境帮助学生品词眼,扣文眼让学生体会古词的绝妙之美,意境的朦胧之美,词律的音韵之美。】

三、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选择画面,配乐描写词境。

2.在乐声中交流。

3.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4.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感悟:在词人感受乡村美景的同时,居安思危、向往和平、向往宁静生活的情感。

5.再读课文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途径是语文实践,同时通过读写结合这一时间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另外,通过对词人写作背景的补充阅读,体会到这首词中读不到的词情,这样就更能全面了解作品所包含的意境。】

四、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1.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词中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同样也是描绘的清新淳朴的农村生活,出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教师感情朗诵,学生体会意境。

2.课后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他的慷慨悲壮的爱国诗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体会词人不同不同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3.作业书面:书后习题4。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既活化了教材,又可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传承了民族文化,使教学目标达到最大值。】

板书设计:

青青草

清平乐·村居相媚好醉

无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