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专题六文学文化常识(试题部分)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888.94 KB
- 文档页数:54
基础义务教育资料考点跟踪突破6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一、文学文化常识1. 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 《孟子》是孟子与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政治主张。
B.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虚伪腐败,范进、严监生,孔乙己等都是其中的艺术典型。
C. 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中的“三词客”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四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2.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A. “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
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 “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D.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
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3. (2017大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D)A.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故乡》《孔乙己》均选自小说集《呐喊》。
B.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与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保尔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是在他患伤寒症病愈后,在烈士墓前进行的。
D. 古人将“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作阴。
《愚公移山》中“达于汉阴”是指“到达汉水的北面”。
4. (2017日照)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中考语文总复习6:文化文学常识要点梳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考查还将继续,为此我们复习时要加以梳理识记,并适当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当然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的阅读。
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名著的文化文学常识,是必不可少的考查亮点。
关于新课标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名著作品,将在下一专题分述。
文化文学常识是中考积累与运用的常考容,从容上看包括四个方面:1.作家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2.重要作家的作品与出处;3.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性格;4.与课本相关的容,包括诗文容与写作目的。
近年来文学文体常识题的命题有以下特点:①试题涵盖量逐年增加,难度增大。
②命题的围由教材课文中出现的作家作品扩展到课外推荐的名篇名著。
③考点由常规的作家作品名称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④体裁常识题以小说、散文、诗词为主。
从题型看,主要是客观选择题,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主观题,以及开放题,还会超出课本,拓展到新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中去,为此要注意平时的阅读积累。
考点解析近年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查的试题,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外国作家的国别及作品;2.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出处及主要人物;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及文化常识;4.了解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性格。
题型示例一下列作家、作品、体裁或国别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老舍——《骆驼祥子》——小说B.冰心——《繁星》——诗歌C.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法国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联答案:C解析:该题是文化文学常识一种基础的考查题型。
就是将作家、作品、国籍(或朝代)、体裁等一一对应,选出搭配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专题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类型1 文学文化常识1. [2019·河北]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
如杜甫字子美,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答案]D[解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D项,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2.[2019·宜宾]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传统中,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是谦称,“家母”是敬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C.古人常以号显示某种志趣或情感,如欧阳修自号醉翁,苏轼号东坡居士。
D.诗句“千里共婵娟”“呼作白玉盘”中“婵娟”“玉盘”都是月亮的别称。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项“家母”是指自己的母亲,是谦称。
3.[2019·无锡]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发展到宋朝达到巅峰,形成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其中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合称“苏辛”。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歌《饮酒》,这两句诗表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闲适心情。
C.《出师表》中的“表”,是臣写给君主的奏章,“中道崩殂”中的“崩”和“殂”一般用来称大臣的死。
D.《雁门太守行》中的“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都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
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C项的“崩殂”古时指皇帝的死亡。
4.[2019·徐州]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明代作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刻画科举制度下的众多士人形象,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的批判。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文学常识文学常识【考查要点】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
【知识疏理】文学常识也是中考积累与使用的必考内容。
从内容上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作家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2.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3.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性格;4.与课本相关的内容,包括诗文内容、写作目的。
文学常识的复习,要以基本篇目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为主,可将众多的作家、作品按古代、现当代、外国三个方面分类整理,再列出表格,将作家姓名(字号)、朝代、作品、出处、作家简介甚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名句都网络进去,力求全面。
另外复习时可与“诗文背诵默写”部分结合起来。
【试题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7—9年级的学生要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列出了学生必读的中外名著目录。
在总目标中也强调:“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所以,中外名著走进中考已经成为很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显著特色之一。
2004年中考对名著的考查在以往的基础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从题型上看,文学常识题既有客观型的选择题,也有主观型的填写表述题。
【解题导引】例1.(2004·常州)语文课展开“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相关情节,在叙述中至少使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
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
2003年中考涉及中外文学名著的试题大多是主观题,例如:《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
(2003河南省题)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2003年宁波市题)而这个道名著阅读题在上述主观题的基础上已向开放性试题方向发展。
文学文化常识1.【中考2019浙江衢州试题】用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称呼右图中的礼仪正确的一项是()A.我要向你稽首..(《雷电颂》)B.(翠莲)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水浒传》)C.范进向他作揖..(《范进中举》)D.(秦王)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答案】C【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判断。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
C项正确,作揖:两手抱拳高拱,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2.【中考2019浙江绍兴试题】下列句子出自哪本古代典籍?根据句意选择。
(1)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_____________)(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_____________)A.《大学》B.《孟子》C.《论语》D.《中庸》【答案】(1)C (2)A (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句的出处,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积累。
(1)“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3.【中考2019江苏连云港试题】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和识记。
陕西省201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积累和运用1.【答案】C【解析】A.“溯”应读“sù”。
B.“惩”应读“chéng”,“凛”应读“lǐn”。
D.“召”应读“zhào”,“刹”应读“chà”。
【考点】汉字的字音。
2.【答案】B【解析】A.腊烛—蜡烛,消声匿迹—销声匿迹。
C.隐天敝日一隐天蔽日。
D.雄辨—雄辩,分廷抗礼—分庭抗礼。
【考点】汉字的字形。
3.【答案】(1)迸发(2)持之以恒【解析】(1)迸射:四散喷射。
迸发:由内面外地突然发出。
迸溅:向四外溅。
“迸射”强调喷射,“迸发”强调发出,“迸溅”多形容液体,“劳动与创新的活力”应强调发出,故选“迸发”。
(2)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坚定不移:指立场、观点、主张等牢固稳定,毫不动摇。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从“久为功”“不是速成的”来看,应选“持之以恒”。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4.【答案】(1)秋风萧瑟(2)长河落日圆(3)日暮乡关何处是(4)欲渡黄河冰塞川(5)低绮户(6)淫慢则不能励精(7)虽乘奔御风(8)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9)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10)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5.【答案】(1)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2)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解析】(1)第①句中“与自己相处的前提”做主语,“是”做谓语,“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做宾语。
(2)一面对两面,应删掉句中的“能否”。
【考点】分析句子成分、辨析并修改常见病句。
(3)【答案】B A【解析】“丰富”的程度大于“充实”,应先“充实自己”,再“丰富自己”。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
6.【答案】小萝卜头传递情报(或:打探消息)【解析】宋振中年幼时随父母被关进了监狱。
由于长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再加上营养不良,七八岁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叫他“小萝卜头”。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语言表达、文学文化常识一、单选题1.绍兴兰亭景区有一副楹联,上联为:雅集鸿文传百代。
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它的下联是()A. 至乐无声唯孝悌B. 流觞韵事足千秋C. 来听渔鼓唱前朝D. 愿无忘名士风流【答案】B【考点】补写对联【解析】【分析】根据上联的“传百代”可以判断出此题的答案为B,因为“千”和“百”都是数词,而ACD则不符合这个要求。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
对联一般分上下两联,上下联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语义相关。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A. 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B. 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都德C. 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D. 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答案】A【考点】称谓,作家作品【解析】【分析】A.分类恰当。
B.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
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不是小说。
D.“木兰诗”不是律诗,属于汉乐府诗。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中国古民居的窗户、门楼讲究图案装饰,为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一项是()A. 梅、鹤B. 竹、兰C. 兰、鹿D. 竹、梅【答案】 D【考点】其他常识【解析】【分析】松、竹经冬不凋,梅耐寒,早春开放,故名岁寒三友。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汉族传统寓意图案。
指松、竹、梅经冬不衰,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