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一)
- 格式:doc
- 大小:114.74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课程是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认识历史规律的重要途径。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掌握好历史知识点是打好基础的关键。
以下是对高一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以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复习。
一、古代历史古代历史部分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概况。
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特点是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简单,没有国家和阶级的划分。
在学习这一部分时,要了解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以及早期的社会组织形态。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阶级对立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阶段,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是社会的统治阶级。
学生需要掌握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古代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的发展情况。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以土地为基础,以领主和农奴关系为主要生产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部分学习中,要重点关注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宗法制度、科举制度等,同时也要了解欧洲封建社会的情况,如封建等级制度等。
二、近现代历史近现代历史是从1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中叶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变革。
1.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这一部分要学习资本主义经济的起源、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包括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
2. 殖民扩张与民族独立运动近现代历史中,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殖民扩张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被殖民地的影响。
同时,也要学习亚非拉等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事件和意义。
3. 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是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4.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抗争与探索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段历史中包含了众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高一历史每单元知识点总结简易图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
对于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说,历史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他们建立历史知识基础的阶段。
为了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复习历史知识,以下是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简易图。
一、原始社会简介: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主要特点是人们生活在从事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的状态下,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和社会分工,社会关系简单粗暴。
知识点:1. 原始社会的定义和特点2.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3. 原始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4. 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5. 原始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特点二、古代文明简介:古代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出现城市和国家的建立,社会和经济组织也逐渐形成。
知识点:1. 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征2. 城市和国家的兴起3. 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制度4.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5. 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三、希腊罗马文明简介:希腊罗马文明是古代世界最为辉煌的文化之一,对西方世界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1. 希腊城邦制度和罗马共和制的特点2. 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特点3. 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统治4.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5. 基督教的兴起和对罗马帝国的影响四、中国古代社会简介: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和文化的繁荣,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点:1. 三皇五帝和夏商周的传说2. 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3.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争霸4.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5. 汉朝的辉煌和科技进步五、中世纪欧洲简介: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它经历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兴起,同时也是宗教改革的重要时期。
知识点:1. 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衰败2. 封建制度的兴起和特点3. 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4. 中世纪的城市和农村生活5. 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六、近代史简介:近代史是指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历史时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①任免官吏②拥有军队③铸造钱币④征收赋税⑤世袭统治权诸侯的义务:①定期朝贡②提供军赋和力役③随周天子作战分封制的作用(影响):①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②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1)郡县制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臵,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臵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来源:周书宇的日志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知识结构: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
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军事。
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高一历史必考知识点梳理高一历史必考知识点梳理一、国民策转向反动原因:①国民权性质决定;②日本诱降的影响;③中共敌后武装力量的发展。
标志:1939年初。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的路线。
中共中央的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二、皖南事变(1941年初)经过:新四军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
血战七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害,这就是“皖南事变”。
中共中央的对策: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认识:①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政党。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枣宜会战:1940年5月。
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
豫湘桂战役:1944年。
日军为打通中国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
它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溃败。
这是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政策造成的恶果。
四、治外法权等特权被废除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高一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新政权的成立的背景:(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政权迫切需要。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七届二中全会:①主要内容: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全国胜利后,中共的基本政策以及总任务等。
②意义: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新政权的筹建(1)新政协会议:主要内容:国名、国旗、国歌;《共同纲领》、《新政协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3、成立:时间、国家性质、中央政府等。
4、意义:略。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地方人代会的建立:意义:为全国人代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其具体内容是: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国家主权、公民的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得得方向和途径。
评价:体现出两大基本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中共领导下的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背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任务结束。
(2)确立:1954年12月,政协二次会议通过。
(3)发展:1956年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原因:(1)历史原因:大杂居,小聚居。
(2)现实原因:保证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正式确立:《五四宪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区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
高一上历史知识点汇总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许多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对高一上学期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帮助同学们进行复习和巩固。
1. 古代史1.1. 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过渡古代史的起点是原始社会,人类在这个时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方式都比较原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城市和国家的形成。
1.2. 东周时期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国家分裂,诸侯割据,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墨子等。
1.3.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制度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1.4.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包括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经历了兴起、繁荣和衰落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2. 近代史2.1. 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明成祖朱棣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改革,并且进行了七下西洋的航海。
明朝后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逐渐走向衰落。
2.2. 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实行封建专制,经历了长时间的腐朽和衰落,在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9世纪后半叶,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这引发了一系列中国的社会变革,包括思想上的启蒙运动和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2.4.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孙中山成为了新中国的临时大总统。
3. 现代史3.1.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篇章。
3.2.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场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极大地动摇了中国的稳定和秩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高一到高三知识点汇总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使我们能够了解过去的故事和事件,还能帮助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
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课程涵盖了从高一到高三的内容,这些知识点不仅需要记忆和理解,还需要我们学会分析和思考。
下面是一个历史高一到高三知识点的汇总,帮助大家回顾和复习。
高一: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演变。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讨论战国时期国家间的战争、变革和思想家的观点。
3. 秦朝的统一: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策略和政治制度。
4. 汉朝的兴衰:学习汉朝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和文化成就。
5. 三国时期的分裂:了解三国时期的战争、政权更迭和文化融合。
高二:现代史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讨论明清时期的皇帝统治、官僚体系和社会等级制度。
2. 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学习欧洲探险家和航海家的探索历程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3.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了解清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和思想家的新思潮。
4. 中国近代史上的战争与灾难:探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道光、咸丰年间的天灾人祸。
5. 中国近代政治思潮:学习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政治思潮的影响。
高三:世界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为战争埋下的种子: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战争过程和影响。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学习二战的原因、战争策略和全球影响,以及冷战的起因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 亚洲国家的独立与发展:讨论20世纪亚洲国家争取独立以及现代化的历程。
4.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了解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挑战。
5. 文化交流与全球化:学习全球化对文化差异、传统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通过复习历史知识点,我们不仅可以回顾和巩固已学的内容,还可以增加对历史事件和思想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历史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当代社会和未来的挑战。
希望大家通过这份汇总,能够更好地复习和掌握历史知识。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复习1. 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记录的王朝。
其后,商朝和周朝相继出现,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
在这个阶段,已经形成了许多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多个小国,争夺领土和资源。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诸子百家思想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学说。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在科技、农业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三国、魏晋南北朝等政权。
这个时期的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
二、世界历史复习1.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文化以其哲学、艺术和政治制度而闻名,而罗马帝国在政治、法律和工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2. 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天主教教会对欧洲的政治和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欧洲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
3.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的两个重要事件。
文艺复兴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的复兴,而宗教改革则是基督教的内部改革运动,导致了新教的产生。
4. 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阶段。
近代历史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为标志,而现代历史则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为重要节点。
三、历史相关知识点复习1. 历史名词解析复习历史名词的定义和解析是复习历史知识的基础。
包括各个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人物等。
2. 历史事件回顾复习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影响和意义,如中国的五四运动、法国大革命等。
历史高一所有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既深刻又广阔的学科,通过研究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高一历史学科作为初中历史的延伸和扩展,承载着更多的内容和挑战。
本文将对历史高一所有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门学科。
I. 第一单元:远古史在远古史单元中,我们研究了人类的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形成。
1. 人类起源- 人类的进化:从类人猿到现代人的进化历程,包括直立行走、智力发展等要素。
- 人类早期文化:早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态、生产方式、工具制作等方面的特点。
2. 早期文明- 早期文明的形成:尼罗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黄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等的景颇及影响。
- 文明的特点:城市建设、文字的出现、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II. 第二单元:古代史在古代史单元中,我们研究了世界各地古代国家和文化的兴衰及其相互关系。
1. 古代希腊- 希腊城邦:雅典和斯巴达的兴起和发展,公民政治的产生和发展。
- 希腊文化:哲学、艺术、剧场等文化成就对世界的影响。
2. 古代罗马- 罗马共和国:共和国体制的建立、霸权地位的确立,斯巴达克斯起义等重要事件。
- 罗马帝国:君主政体的建立和演变,罗马法的影响,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等内容。
III. 第三单元:中世纪史在中世纪史单元中,我们研究了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1. 西欧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及其特点:封建农奴制度的建立,封建等级的形成,领地和封建主的关系。
- 宗教改革:天主教会的改革运动与新教的兴起。
2. 东亚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在中国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出现、士人文化的兴盛等。
- 日本封建社会:武士道精神及其价值观,武家政权的建立。
IV. 第四单元:近代史在近代史单元中,我们研究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世界各国社会变革。
1. 文艺复兴及其影响- 文艺复兴的起源和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北方文艺复兴,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
- 科学革命: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贡献与著作,科学方法论的形成。
(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a.概念: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的,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b.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父亲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众弟兄既是兄弟又是君臣。
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
)c.等级: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最终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2、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旧的-了解)①目的:为维护和巩固周王室的统治,②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③诸侯的权利和义务:a.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b.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守土作战、纳贡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c.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制度。
④与宗法制关系:⑤影响:A.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B.消极: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王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新增的)⑴建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⑵疆域:(P9地图)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东北至辽东。
2、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⑴创立:秦国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首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
⑵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3、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后世习称“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太尉(秦朝最高军事长官,主管军事)。
高一大题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在高一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事件和人物,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高一历史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历史。
1. 古代文明1.1 亚洲文明亚洲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出文明的地区之一,包括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埃及文明等。
这些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和特点。
1.2 欧洲文明欧洲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文明,如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世纪封建时代等。
这些文明对于西方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世界历史2.1 古代希腊与罗马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希腊的民主政治、罗马的法律制度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2 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充满争斗和动荡的时期,包括教皇权力的崛起、封建主义的盛行、十字军东征等重要事件。
2.3 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人类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和发展。
大航海时代则是欧洲探险家的历史,他们开辟了新航路,带来了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3. 中国古代史3.1 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3.2 秦朝与汉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它的统一制度、统一文字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3.3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而隋唐则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封建王朝,它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4. 世界近现代史4.1 西方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近代科学的崛起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启蒙运动则为人类思想的解放和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4.2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标志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开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高一历史的总复习知识点概括在历史的学习当中要随时关注课本进度,听课时一定要注意力集中,并应老师建议,适当做些笔记,做到手、眼、心并用,上课期间及时注明不理解之处,可以与老师同学切磋,更利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为课后的复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小编带来了高一历史的总复习知识点概括,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一历史的总复习知识点概括1(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2)原因:a、辛亥革命_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着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第 1 页 共 4 页
范文:________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一)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 2 页 共 4 页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一)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
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
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提:生产力
水平当时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第 3 页 共 4 页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
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
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
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
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
的宗法制。
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
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第 4 页 共 4 页
总结范文
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
(资料仅供参考)
下载修改即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