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沪教版)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00 KB
- 文档页数: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思维导图(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思维导图(全册)
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思维导图目录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思维导图目录
第3章运动和力
思维导图目录
第4章地球与宇宙
思维导图目录
注意:文章中的所有数字序号均已删除。
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本章主要介绍生命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通过研究,能够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和结构,探究生命的多样性,理解生命的进化和适应。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本章主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感知和适应。
通过研究,能够了解生物的感官器官和感知过程,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互动,理解生物的生态位和生态系统。
第3章运动和力
本章主要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研究,能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探究力的作用和变化,理解运动和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4章地球与宇宙
本章主要介绍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通过研究,能够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探究地球的环境和资源,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七年级下册地理了解地区思维导图。
1、俄罗斯的交通发达,货运是以()为主[单选题] *A、铁路和管道(正确答案)B、铁路和公路C、公路和航空D、铁路和航空2、被形象的称为“世界办公室”的国家是()[单选题] *A、俄罗斯B、中国C、日本D、印度(正确答案)3、下列属于日本发达经济的有利条件是()*A、劳动力素质高(正确答案)B、矿产资源丰富C、领土狭小,平原面积广阔D、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正确答案)4、俄罗斯的工业描述不正确的是()*A、俄罗斯是一个轻重工业都发达的国家(正确答案)B、圣彼得堡工业区是俄罗斯最发达的工业区(正确答案)C、莫斯科工业区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正确答案)D、乌拉尔工业区主要是以石油、钢铁等工业为主5、对图中①--④代表的各地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题] *A.①地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商品粮基地B.②地依托原有工业基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正确答案)C.③地优化草场,重点发展草原畜牧业D.④地保护天然林区,边采伐边补种6、下列关于我国人口与民族的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B.以漠河---腾冲一线为界,人口东多西少C.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藏族D.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特点(正确答案)7、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单选题] *非洲南极洲(正确答案)欧洲亚洲8、17.一位游客这样介绍他的家乡“我们居住木屋,常穿毛皮服装,出门经常坐狗拉雪橇。
”这位游客最有可能是()[单选题] *A.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B.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C.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D.东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正确答案)9、“亚欧大陆桥”铁路在俄罗斯的起止点是()①符拉迪沃斯托克②新西伯利亚③莫斯科④圣彼得堡[单选题] *A、①和②B、①和③(正确答案)C、③和④D、①和④10、13、京沪高速铁路跨越的两大地形区是()[单选题] *A.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B.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正确答案)C. 华北平原、珠江三角洲D. 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11、亚洲按地理方位划分为六个地区,中国所在的地区是()[单选题] *A、东亚(正确答案)B、西亚C、南亚D、北亚12、俄罗斯的大部分国土和大部分人口分别在()[单选题] *A、亚洲、亚洲B、欧洲、欧洲C、欧洲、亚洲D 、亚洲、欧洲(正确答案)13、我国最大的盆地是()[单选题] *A.四川盆地B.塔里木盆地(正确答案)C.柴达木盆地D.吐鲁番盆地14、下列是俄罗斯的地形区的是()*A、德干高原B、东欧平原(正确答案)C、西西伯利亚平原(正确答案)D、东西伯利亚高原15、去年暑假,有四位同学分别到亚洲四个不同的地点旅游,回校后他们各自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常见的力》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分析1.1 教材概述《常见的力》是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并能够掌握如何计算力的大小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
1.2 学情分析该课程适用于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在初中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接触到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物质、运动和力等。
因此,他们有能力理解和掌握《常见的力》这一主题。
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如何计算力的大小;•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
2.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能够进行力的计算;•能够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帮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
3.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环节•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进行讨论。
4.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和分类–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介绍接触力、拉力、推力等不同类型的力,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2.力的计算–介绍力的计算公式,即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练习。
3.力的合成和分解–通过图示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练习。
4.3 拓展应用•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分发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要求他们根据之前学到的力的知识分析力的作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展示:每组选取一个场景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解决办法。
(沪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思维导图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单质:非惰性气体一般由两个原子组成:F2,O2,H2,Cl22、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3、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一)、固体的颜色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5、淡黄色固体:硫磺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二)、液体的颜色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三)、气体的颜色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18、黄绿色气体:氯气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一)质量增加的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二)质量减少的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一)、气体的检验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二)、离子的检验.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三)、相关例题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