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学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2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单选题1、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B C D吸收NO中的用该装置制备少量白色的答案:D解析:A.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故能用水除去一氧化氮中的二氧化氮,A项正确;B.铜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铝,能是品红溶液褪色,并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做到尾气处理,B 项正确;C.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打开C利用氢气排除装置中的氧气,然后关闭C,利用氢气将硫酸亚铁溶液压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 C项正确;D.硫酸没有挥发性,不能在空气中看到白烟,D项错误。
故选D。
2、碘仿(CHI3)是一种外用消毒剂。
某实验小组通过电解KI和丙酮(CH3COCH3)来制备碘仿。
制得的粗碘仿中含少量石墨粉,分离提纯碘仿的操作中,下列仪器没有用到的是已知几种物质的部分性质如表所示:A.B.C.D.答案:B解析:碘仿熔点是123℃,在常温下是固体,不溶于水,用过滤法分离分离提纯碘仿,过滤用到的仪器是漏斗、烧杯、玻璃棒,不需要坩埚,故选B。
3、部分含氮物质的分类与其相应化合价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推断不合理的是A.a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保存食品B.液态b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C.b→a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D.b→d是工业生产硝酸的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c为-3价的碱,即NH3•H2O,b为-3价的氢化物,即NH3,a为N2,d为+2价的氧化物,即NO,e为+4价的氧化物,即NO2,f为+5价的含氧酸,即HNO3。
A. a为N2,含有N≡N键,键能很大,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保存食品,故A正确;B. b为NH3,液氨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作制冷剂,故B正确;C.b→a的过程属于氮的化合物转为氮气,不属于氮的固定,氮的固定是指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故C 错误;D . b 为NH 3,d 为NO ,氨催化氧化是工业生产硝酸的基础,故D 正确; 故选C 。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模块一硫及其化合物考点硫单质1、存在:(1)游离态:火山口以及地壳的岩层中。
(2)化合态: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硫酸盐(石膏、芒硝)、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2、硫的物理性质: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3、化学性质:金属,H2,O2,NaOH由核外电子排布可知,易得到电子形成-2价硫离子,与氧原子相比,得电子能力较弱,失电子能力较强,故可形成+4、+6价化合物,因此硫的化学性质活泼,可以和许多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0 -2(1)氧化性:S S,发生在与金属反应之时;①与Fe的反应:Fe+S FeS (结合N A考)②与Cu的反应:2Cu+S Cu2S注意:S与Cl2相比虽然在同一周期,但是氧化性相差较大,S与多价金属反应时只能将金属氧化到最低价,Cl2可以将多价金属氧化到最高价。
③与H2的反应:H2+S H2S0+2、+4(2)还原性:S S,发生在与非金属的反应之时;点燃①与O2的反应:O2+S SO2现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3)与NaOH反应:3S+6NaOH(浓)2Na2S+Na2SO3+3H2O洗S:用二硫化碳或热碱考点二氧化硫★★★★★在考试命题时主要以SO2中+4价的硫的氧化性、还原性,SO2的漂白作用;主要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察SO2性质的多样性,同时考察CO2和SO2的区别与检验。
1、SO2的物理性质:SO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1体积水可溶解40体积的SO2)2、SO2的化学性质:(1)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CaO+SO2CaSO3②与碱反应:2NaOH+SO2 (少量)Na2SO3+H2ONaOH+SO2 (过量)NaHSO3(类比CO2)③与盐反应:SO2+Na2CO3Na2SO3+CO2④与水反应:SO 2+H 2O ⇌H 2SO 3 (2)氧化性: 与H 2S 的反应:2H 2S+SO 2 3S+2H 2O(3)还原性:①与氧气反应:2SO 2+O 2 2SO 3②与氯气反应:SO 2+2H 2O+Cl 2 H 2SO 4+2HCl 。
新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及答案一、选择题1.某一固体粉末含有SiO2、Fe2O3、Al2O3,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过滤,将所得滤渣洗涤并灼烧至恒重,最终固体成份为A.SiO2B.Fe2O3、SiO2C.SiO2、Al2O3D.Fe2O3【答案】A【解析】SiO2、Fe2O3、Al2O3,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所得溶液中含有硅酸钠、偏铝酸钠,加入过量盐酸,生成硅酸沉淀,将所得滤渣洗涤并灼烧生成二氧化硅,故A正确。
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正确的是( )A.A B.B C.C D.D【答案】B【详解】A.Na2CO3中滴入水,形成十水合碳酸钠,放热,取少许两种物质,加入几滴水,插入温度计,温度升高的是Na2CO3,故A错误;B.将2mL水滴入盛有1g过氧化钠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证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产生,故B正确;C.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变红说明含Fe3+,不能证明含有Fe2+,故C错误;D.检验溶液中是否含SO24-时,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是AgCl也可能是BaSO4,不能说明含有SO24-,故D错误;答案选B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晶体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B .碳酸钠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 .明矾常用于自来水的消毒杀菌 D .高压钠灯常用于道路和广场照明【答案】D 【详解】A .二氧化硅用于制造光导纤维,晶体硅可用于制造晶体管及太阳能电池,A 错误;B .碳酸氢钠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而碳酸钠溶液碱性强,对人会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因此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B 错误;C .明矾具有净水作用但无强氧化性,因此常用于自来水的净化,但不能对水进行消毒杀菌,C 错误;D .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穿透力强,因此常用于道路和广场照明,D 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
一、选择题1.如图是氮氧化物(NO x)储存还原的工作原理:NO x的储存过程与还原过程在不同时刻是交替进行的。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还原”过程中,Ba(NO3)2转化为BaOB.在储存还原过程中,Pt作催化剂C.在储存还原过程中,参加反应的NO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D.若还原性气体为H2,则参加反应的H2与生成的N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12.新教材实验,如图所示,在注射器里吸入20mLNO(标况),然后吸入5mL水。
若再吸入30mL空气(标况,O2占15计算),夹住弹簧夹,让内外大气压相同,观察。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观察到注射器内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色,最后变成无色B.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缓缓向右移动C.最终剩余气体体积约为36mLD.所得硝酸溶液的浓度约为0.07mol/L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等物质的量Cl2和SO2同时通入品红溶液,褪色更快B.标准状况下,1 mol Na2O2和22.4LSO2反应生成Na2SO4,转移电子数目为N AC.Na2O2、Cl2、SO2依次属于电解质、单质、非电解质D.在Na2O2中阴阳离子所含的电子数目相等4.当我们查看葡萄酒标签上的成分信息时,常发现其成分中含有少量SO2。
下列关于SO2的说法正确的是()A.SO2属于非法添加剂,不该添加到葡萄酒中B.SO2具有还原性,少量的SO2可防止葡萄酒氧化变质C.SO2具有还原性,不能用浓硫酸干燥D.SO2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体现了它的漂白性5.下列除杂方案不正确的是选项被提纯的物质杂质除杂试剂除杂方法A Cu Fe过量的稀硫酸过滤A .AB .BC .CD .D6.反应后下列溶液颜色变化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 .向稀硫酸中加入CuO 固体后,溶液变蓝:22CuO 2H Cu H O +++=+B .向溴水中通入过量的SO 2后,溶液由橙黄色变为无色:222242H O SO Br 2Br SO 4H --+++=++C .向FeCl 3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后,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色:33Fe 3SCN Fe(SCN)+-+D .向硫酸锰溶液中滴加K 2S 2O 8溶液后,溶液变为紫红色:22228244Mn S O 4H O MnO 2SO 8H +---+++=++7.1.76 g 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 40 mL 密度为1.40g/mL 、质量分数为63%的浓硝酸中,得到NO 2和N 2O 4的混合气体1344 mL (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0 mol/LNaOH 溶液,当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3.12 g 沉淀。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知识点总结及答案一、选择题1.将一定量的锌与浓度为18.5mol/L 的100mL 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26.88L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反应后测得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1.0mol/L ,则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n(SO 2)/n(H 2)=1/1 B .n(SO 2)/n(H 2)=4/1 C .n(SO 2)/n(H 2)=1/4 D .n(SO 2)/n (H 2)=3/2【答案】A 【详解】根据题意,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 2SO 4=ZnSO 4+SO 2↑+2H 2O ,Zn+H 2SO 4=ZnSO 4+H 2↑,设反应生成SO 2的物质的量为x mol ,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y mol ,列方程为x+y=26.88÷22.4=1.2mol ,2x+y=18.5×0.1-1.0×0.1÷2=1.8,解得x=0.6mol,y=0.6mol,则n(SO 2)/n(H 2)=1/1,答案选A 。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向明矾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Ba(OH)2溶液时,反应为:Al 3++ 2SO 2-4+ 2Ba 2++ 4OH -= 2BaSO 4↓+ AlO -2+ 2H 2OB .硫化亚铁与浓硫酸混合:2H ++FeS=H 2S↑+Fe 2+C .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SO 2:Ca 2++2ClO -+SO 2+H 2O=CaSO 3↓+2HClOD .磁性氧化铁溶于稀硝酸:3Fe 2++4H ++NO -3=3Fe 3++NO↑+3H 2O 【答案】A 【详解】A .Ba(OH)2足量,故明矾KAl(SO 4)2·12H 2O 完全反应,其中Al 3+与OH -反应生成-2AlO ,即①3+--22Al +4OH = AlO +2H O ,2-4SO 与Ba 2+反应,②2-2+44SO +Ba = BaSO ↓,由于Al 3+、2-4SO 都来源于明矾,故应满足原比例1:2,则总反应为①+②×2,即3+2-2+--4422Al +2SO +2Ba +4OH = 2BaSO +AlO +2H O ↓,A 正确; B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FeS 中亚铁氧化为Fe 3+,-2价硫氧化为S 单质,自身被还原为SO 2,B 错误;C .次氯酸根有强氧化性,能将SO 2氧化为2-4SO ,自身被还原为Cl -,C 错误; D .磁性氧化铁为Fe 3O 4,书写离子方程式时,Fe 3O 4不能拆,D 错误; 故答案选A 。
人教高一化学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某稀硫酸和稀硝酸混合溶液100 mL,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加入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H2SO4浓度为4 mol/LB.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C.原混合酸中NO3-浓度为0.2 mol/LD.AB段反应为:Fe+2Fe3+=3Fe2+【答案】C【分析】由图象可知,由于铁过量,OA段发生反应为:Fe+NO3-+4H+=Fe3++NO↑+2H2O,AB段发生反应为:Fe+2Fe3+=3Fe2+,BC段发生反应为Fe+2H+=Fe2++H2↑.最终消耗Fe为22.4g,此时溶液中溶质为 FeSO4,则n( FeSO4)=n(Fe),由硫酸根守恒n(H2SO4)=n( FeSO4),根据OA段离子方程式计算原混合酸中NO3-物质的量,再根据c=nV计算c(H2SO4)、c(NO3-)。
【详解】A、反应消耗22.4g铁,也就是22.4g÷56g/mol=0.4mol,所有的铁都在硫酸亚铁中,根据硫酸根守恒,所以每份含硫酸0.4mol,所以硫酸的浓度是4mol/L,A正确;B、硝酸全部被还原,没有显酸性的硝酸,因为溶液中有硫酸根,并且铁单质全部转化为亚铁离子,所以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B正确;C、OA段发生反应为:Fe+NO3-+4H+=Fe3++NO↑+2H2O,硝酸全部起氧化剂作用,所以n (NO3-)=n(Fe)=0.2mol,NO3-浓度为2mol/L,C错误;D、由图象可知,由于铁过量,OA段发生反应为:Fe+NO3-+4H+=Fe3++NO↑+2H2O,AB段发生反应为:Fe+2Fe3+=3Fe2+,BC段发生反应为:Fe+2H+=Fe2++H2↑,D正确。
答案选C。
【点晴】该题难度较大,解答的关键是根据图象分析各段发生的反应,注意与铁的反应中硝酸全部起氧化剂作用。
在做此类题目时,应当先分析反应的过程,即先发生的是哪一步反应,后发生的是哪一步。
一、选择题1.新教材实验,如图所示,在注射器里吸入20mLNO(标况),然后吸入5mL水。
若再吸入30mL空气(标况,O2占15计算),夹住弹簧夹,让内外大气压相同,观察。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观察到注射器内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色,最后变成无色B.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缓缓向右移动C.最终剩余气体体积约为36mLD.所得硝酸溶液的浓度约为0.07mol/L2.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的SO3的分子数目为N AB.标准状况下,11.2LNO和11.2LO2混合后气体的分子总数为N AC.足量的Cu与2mol浓硫酸H2SO4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SO2分子数目为2N AD.1molCu与足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得到NO气体分子数目为23N A3.如图装置制取、提纯并收集下列四种气体(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可行的是( )气体a b cA Cl2浓盐酸MnO2粉末饱和NaHCO3溶液B SO2浓硫酸Cu酸性KMnO4溶液C NH3浓氨水生石灰碱石灰D CO2稀硫酸Na2CO3粉末浓硫酸A.A B.B C.C D.D4.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A.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B.铁在冷的浓硫酸中和铝在冷的浓硝酸中都没有明显变化C.SO2、漂白粉、活性炭、过氧化钠都能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和水玻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等物质的量Cl2和SO2同时通入品红溶液,褪色更快B.标准状况下,1 mol Na2O2和22.4LSO2反应生成Na2SO4,转移电子数目为N AC .Na 2O 2、Cl 2、SO 2依次属于电解质、单质、非电解质D .在Na 2O 2中阴阳离子所含的电子数目相等6.对溶液中的离子进行鉴定,下列实验所得结论不合理的是A .向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则溶液中可能含有2-3COB .向溶液中加入稀硝酸后,再加入3AgNO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含有ClC .加入2BaCl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2-4SOD .向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加热后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可推该溶液中一定含有+4NH7.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高中化学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及答案一、选择题1.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 3 ②NO 2③HCl 和N 2 的4:5混合气体,进行喷泉实验。
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①>②>③ B .①<②<③C .①=②=③D .①<②=③【答案】C 【详解】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3NH 、HCl 、2NO 物质的量相等,设3NH 、HCl 、2NO 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 ,烧瓶体积为VL 。
由2233NO H O 2HNO NO +=+可知生成3HNO 的物质的量为2mol 3,生成NO 的物质的量为1mol 3,NO 难溶于水,则3HNO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13/23molmol L V V L =,3NH 和HCl 溶于水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 /L V ,因此①=②=③,答案选C 。
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在稀盐酸中投入大理石粉末:23CO -+2H +=CO 2↑+H 2OB .1mol 氯气通入含1molFeBr 2的溶液中:2Fe 2++2Br -+2Cl 2=2Fe 3++Br 2+4Cl -C .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2Na+Cu 2+=2Na ++CuD .过量SO 2通入NaClO 溶液中:SO 2+ClO -+H 2O=HClO+3HSO -【答案】B 【详解】A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 3,难溶于水,不能改写成23CO -的形式,A 不正确; B .0.5molCl 2先与1molFe 2+反应,另外0.5molCl 2再与1molBr -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 2++2Br -+2Cl 2=2Fe 3++Br 2+4Cl -,B 正确;C .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钠先与水反应,产物再与硫酸铜反应,而钠不能与Cu 2+发生置换反应,C 不正确;D .过量SO 2通入NaClO 溶液中,产物中HClO 与3HSO -还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二者不能共存,D 不正确; 故选B 。
高考化学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知识点-+典型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D【详解】A.常温下浓硫酸有强氧化性,铝遇浓硫酸钝化,无法比较Al与Zn的活泼性,故A错误;B.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要比较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即根据HClO4酸性比H2CO3强,可判断出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碳,故B错误;C.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Cl2,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能为氯化银或SO-,故C错误;硫酸钡,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不一定含有24NH+,故D正确;D.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4答案为D。
2.一定条件下,氨气和氟气发生反应:4NH3+3F2→NF3 +3NH4F,其中产物NF3分子结构和NH3相似。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NF3分子含有极性共价键B.NF3属于共价化合物C.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 3:1 D.上述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属于共价分子【答案】D【分析】4NH3+3F2=NF3+3NH4F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3价,F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为-1,NH4F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以此来解答。
【详解】A.NF3分子中含有氮氟化学键,该化学键是极性共价键,故A不选;B.NF3分子结构和NH3相似,都属于共价化合物,故B不选;C.在4NH3+3F2=NF3+3NH4F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3价,F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为-1,氧化剂是氟气,还原剂是氨气,有方程式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3:1,故C不选;D.NH4F是离子化合物,为离子晶体,故D选;故选:D。
3.下列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择的试剂及方法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答案】D【详解】A.NaBr溶液(NaI)中加入氯水,不仅除掉了I-,也除掉了Br-,最后所得溶液为NaCl,A不正确;B.NaHCO3溶液(Na2CO3)中加入石灰水,NaHCO3、Na2CO3都转化为CaCO3沉淀,最后得不到NaHCO3溶液,B不正确;C.SO2(HCl)中加入饱和食盐水,HCl溶解于溶液,SO2也会有大量溶解,C不正确;D.MgCl2溶液(CaCl2)中加入石灰水,虽然MgCl2转化为Mg(OH)2沉淀,但加入盐酸后,又会生成MgCl2,D正确;故选D。
一、选择题1.无色的混合气体甲。
可能含有NO、CO2、NO2、NH3、N2中的某几种。
将100mL气体经过如下图的实验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
则甲气体的组成为A.NH3、NO2、N2B.NH3、NO2、CO2C.NH3、NO、CO2D.NO、CO2、N2答案:C【详解】二氧化氮是红棕色的气体,所以混合气体甲中一定不存在,硫酸和碱性气体能反应,所以100mL甲气体经过足量的浓硫酸,溢出剩余气体80mL,说明一定有NH3存在且体积为20mL,二氧化碳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一氧化氮无色,与氧气立即反应变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后气体显红棕色,说明有NO、CO2,排水法收集气体,广口瓶被上升的水注满,说明没有N2。
故选C。
2.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A.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B.铁在冷的浓硫酸中和铝在冷的浓硝酸中都没有明显变化C.SO2、漂白粉、活性炭、过氧化钠都能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和水玻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答案:B【详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因为水的增多而使得浓度降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因为溶质减少而导致浓度降低,不可用同一原理解释,A项错误;B.铁在冷的浓硫酸中和铝在冷的浓硝酸中都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都会发生钝化的缘故,可用同一原理解释,B项正确;C.SO2是和有机色质结合,发生化合反应而漂白,漂白粉、过氧化钠是因为氧化性而漂白,活性炭是物理吸附作用而漂白,都具有漂白性,但是原理不一样,C项错误;D.漂白粉中次氯酸钙易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光照条件下易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所以放置在空气中易变质,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硅酸和碳酸钠,所以放置在空气中易变质,原理不一样,D项错误;答案选B。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一、硫和二氧化硫 (一)硫1、硫元素的位置、结构与性质(1)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三 周期、第 ⅥA 族,硫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 6个 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 -2 价硫的化合物。
(2)与氧元素相比,得电子能力相对 较弱 ,非金属性比氧的 弱 。
故在富含O 2的地表附近的含硫化合物中,硫常显 +4 价或 +6 价,而氧显 -2 价。
2、硫单质的物理性质硫(俗称 硫黄 )是一种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
硫 难 溶于水,微溶于 酒精 ,易溶于 二硫化碳 。
3、硫单质的化学性质(1)氧化性表现为与金属、H 2反应:与Fe 、Cu 、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S +Fe=====△FeS 、 S +2Cu=====△Cu 2S 、 S +H 2=====△H 2S ,在这些反应,S 均作 氧化 剂。
(2)还原性表现为与O 2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S +O 2=====点燃SO 2 ,反应中S 作 还原 剂。
注意:(1)硫的氧化性 较弱 ,与变价金属反应,生成 低价 态的金属硫化物。
(2)硫与氧气反应,无论氧气是否过量,只生成SO 2。
(二)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 刺激性 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的 大 ,易溶于水。
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 水 可以溶解约 40 体积的SO 2。
2、化学性质(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①与H 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 2+H 2OH 2SO 3 。
②与碱(如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 2+2NaOH===Na 2SO 3+H 2O 。
(2)还原性SO 2在一定条件下与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的SO 3也是 酸性 氧化物,与H 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 3+H 2O===H 2SO 4 。
(3)氧化性SO 2与H 2S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 2+2H 2S===3S +2H 2O 。
新高一化学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知识点-+典型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某100mL 混合液中,HNO 3和H 2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mol/L 和0.1mol/L 。
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g 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Cu 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mol/L A .0.15 B .0.225C .0.35D .0.45【答案】B 【分析】铜屑投入HNO 3和H 2SO 4的混合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实质为硫酸提供氢离子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继续反应,反应实质为:3Cu+8H ++2NO 3-=3Cu 2++2NO ↑+3H 2O ,根据反应的量来确定消耗的铜以及生成气体的量,生成铜离子的物质的量分析判断。
【详解】反应实质为:3Cu+8H ++2NO 3-=3Cu 2++2NO ↑+3H 2O ,1.92g 铜粉物质的量= 1.9264/g g mol=0.03mol ,100mL 混合溶液中,HNO 3和H 2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mol/L 和0.1mol/L ,所含氢离子物质的量=0.1L ×0.4mol/L+0.1L ×0.1mol/L ×2=0.06mol ,根据反应离子方程式可以知道铜剩余,根据氢离子物质的量计算生成铜离子物质的量为8H +~3Cu 2+,得到铜离子物质的量为0.06mol ×38=0.0225mol ,所得溶液中Cu 2+物质的量浓度为0.02250.1molL=0.225mol/L ,所以B 选项是正确的。
2.一定条件下,氨气和氟气发生反应:4NH 3+3F 2→NF 3 +3NH 4F ,其中产物NF 3分子结构和NH 3相似。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NF 3分子含有极性共价键B .NF 3属于共价化合物C .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 3:1D .上述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属于共价分子 【答案】D 【分析】4NH 3+3F 2=NF 3+3NH 4F 中,N 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3价,F 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为-1,NH 4F 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以此来解答。
一、选择题1.可用于检验SO24-的试剂是A.稀硝酸B.NaOH C.BaCl2D.KNO3答案:C【详解】A.稀硝酸与SO24-不发生反应,无法检验SO24-,A项错误;B.NaOH 与SO24-不发生反应,无法检验SO24-,B项错误;C.BaCl2与SO24-产生沉淀,可以检验SO24-,C项正确;D.KNO3与SO24-不发生反应,无法检验SO24-,D项错误;答案选C。
2.某小组同学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时,发现有黑色物质产生。
该小组同学猜测,黑色物质中可能含有CuO、Cu2S和CuS。
针对产生的黑色物质,该小组同学继续进行实验探究,获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A.硫酸浓度越大,黑色物质越易出现、越难消失B.黑色物质消失过程中伴随大量H2S生成C.硫酸浓度为16 mol·L-1时,若先升温至250℃以上,再将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可以避免黑色物质产生D.若取黑色物质洗涤、干燥后,加稀硫酸,固体质量不变,说明黑色物质中不含CuO答案:B【分析】黑色物质中可能含有CuO、Cu2S和CuS,加入的浓硫酸,铜先与浓硫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u+2H2SO4(浓)ΔCuSO4+SO2↑+2H2O,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黑色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可溶于浓硫酸,还可能发生的反应为:5Cu+4H2SO4(浓) Δ3CuSO4+Cu2S↓+4H2O,Cu2S+2H2SO4(浓) ∆CuS+CuSO4+2H2O+SO2↑,CuS+2H2SO4(浓) ΔCuSO4+SO2↑+S↓+2H2O,CuO+H2SO4(浓) ΔCuSO4+H2O,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硫酸浓度越大,黑色物质出现的温度越低,黑色物质不消失,说明硫酸浓度越大,黑色物质越易出现、越难消失,选项A 正确;B .由于浓硫酸有氧化性,会将硫化氢氧化,根据分析可知,黑色物质消失过程中有SO 2生成,H 2S 不存在,选项B 错误;C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硫酸浓度为16 mol·L ﹣1时,黑色固体消失的温度在250℃,先升温至250℃以上,再将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可以避免产生黑色物质,选项C 正确;D .黑色物质中若含CuO ,加入加稀硫酸充分混合,氧化铜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于水,固体质量会减小,现固体质量不变,说明黑色物质中不含CuO ,选项D 正确; 答案选B 。
江西赣州中学高中化学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知识点总结及答案一、选择题1.将Mg 、Cu 组成的26.4g 混合物投入到适量的稀硝酸中,固体完全溶解,将产生的气体和6.72L(标准状况下)氧气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全部被水吸收.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4mol/L ﹣1的NaOH 溶液,使金属离子完全沉淀.则形成沉淀的质量是 A .63.8 g B .53.6 gC .46.8 gD .43.2 g【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Mg 、Cu 与稀硝酸发生反应变为Mg 2+、Cu 2+,硝酸得到电子被还原变为NO ,在反应过程中金属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与硝酸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NO 与氧气反应又转化为硝酸,则转移的电子就是氧气得到的电子,氧气是6.72L÷22.4L/mol=0.3mol ,则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是n(e -)=0.3mol×4=1.2mol 。
当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 溶液时,金属形成Mg(OH)2、Cu(OH)2沉淀,结合的OH -的物质的量与金属单质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因此形成沉淀的质量就是金属质量与氢氧根离子的质量和,m(OH -)=nM=1.2mol×17g/mol=20.4g ,所以沉淀的质量是26.4g+20.4g=46.8g ,答案选C 。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守恒方法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中的应用的知识。
【名师点晴】许多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守恒规律可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常见的守恒关系有:①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某种原子总数不变的原子守恒;②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③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守恒、原电池或电解池中两极通过的电子总数相等;④从守恒思想出发还可延伸出多步反应中的关系式,运用关系式法等计算技巧巧妙解题。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向明矾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Ba(OH)2溶液时,反应为:Al 3++ 2SO 2-4+ 2Ba 2++ 4OH -= 2BaSO 4↓+ AlO -2+ 2H 2OB .硫化亚铁与浓硫酸混合:2H ++FeS=H 2S↑+Fe 2+C .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SO 2:Ca 2++2ClO -+SO 2+H 2O=CaSO 3↓+2HClOD .磁性氧化铁溶于稀硝酸:3Fe 2++4H ++NO -3=3Fe 3++NO↑+3H 2O 【答案】A 【详解】A .Ba(OH)2足量,故明矾KAl(SO 4)2·12H 2O 完全反应,其中Al 3+与OH -反应生成-2AlO ,即①3+--22Al +4OH = AlO +2H O ,2-4SO 与Ba 2+反应,②2-2+44SO +Ba = BaSO ↓,由于Al 3+、2-4SO 都来源于明矾,故应满足原比例1:2,则总反应为①+②×2,即3+2-2+--4422Al +2SO +2Ba +4OH = 2BaSO +AlO +2H O ↓,A 正确; B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FeS 中亚铁氧化为Fe 3+,-2价硫氧化为S 单质,自身被还原为SO2,B错误;C.次氯酸根有强氧化性,能将SO2氧化为2-4SO,自身被还原为Cl-,C错误;D.磁性氧化铁为Fe3O4,书写离子方程式时,Fe3O4不能拆,D错误;故答案选A。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某一固体粉末含有SiO2、Fe2O3、Al2O3,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过滤,将所得滤渣洗涤并灼烧至恒重,最终固体成份为A.SiO2B.Fe2O3、SiO2C.SiO2、Al2O3D.Fe2O3【答案】A【解析】SiO2、Fe2O3、Al2O3,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所得溶液中含有硅酸钠、偏铝酸钠,加入过量盐酸,生成硅酸沉淀,将所得滤渣洗涤并灼烧生成二氧化硅,故A正确。
2.下列选项中,描述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A.A B.B C.C D.D【答案】C【详解】A.常温下可以用铁罐运输浓硫酸,是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会将金属Fe表面氧化,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金属的进一步氧化,即发生钝化现象,不是二者不反应,结论不合理,A错误;B.SO2溶于水后与水反应产生H2SO3,H2SO3电离产生H+使溶液显酸性,因此将S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描述不符合事实,B错误;C.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产生的HCl与氨气反应产生NH4Cl白色固体小颗粒,因此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氨气,会发现两者反应会产生大量白烟,C正确;D.加热铝箔时Al与空气中的O2反应产生Al2O3,Al2O3熔点高达2050℃,但Al的熔点只有660℃,故加热仔细打磨的铝箔,铝箔会熔化但不滴落,证明Al易与O2反应,产物的熔点高,铝单质的熔点较低,描述有问题,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
3.NH3和N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8NH3+6NO2=7N2+12H2O。
若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0.1 mol,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转移电子2.4N A B.生成的气体冷却至标况,体积为15.68 L C.还原剂比氧化剂多0.2 mol D.被还原的氮原子是11.2 g【答案】D【详解】A.在该反应中NH3被氧化为N2,NO2被还原为N2,每反应产生7 mol N2,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 mol,电子转移24 mol。
完整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一、选择题1.铜跟1mol/L的硝酸溶液反应,若C(NO3-)下降了0.2mol/L,则C(H+)下降A.0.2mol/L B.0.8mol/L C.0.6mol/L D.0.4mol/L【答案】B【解析】【详解】由铜和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u+2NO3-+8H+=3Cu2++2NO↑+4H2O可知,参加反应的硝酸根和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8,所以当c(NO3-)下降了0.2mol/L,则c(H+)下降0.8mol/L,B正确,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反应的实质,即能知道根据离子方程式求解。
典型错误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求解,因为参加反应的硝酸中,有一部分(四分之三)硝酸根没有参加反应只有四分之一的硝酸根被还原为NO。
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正确的是( )A.A B.B C.C D.D【答案】B【详解】A.Na2CO3中滴入水,形成十水合碳酸钠,放热,取少许两种物质,加入几滴水,插入温度计,温度升高的是Na2CO3,故A错误;B.将2mL水滴入盛有1g过氧化钠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证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产生,故B正确;C.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变红说明含Fe3+,不能证明含有Fe2+,故C错误;D.检验溶液中是否含SO24-时,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是AgCl也可能是BaSO4,不能说明含有SO24-,故D错误;答案选B。
3.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如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X Y ZA Na NaOH NaHCO3B Cu CuSO4Cu(OH)2C Al2O3AlO2-Al(OH)3D Si SiO2H2SiO3A.A B.B C.C D.D【答案】C【详解】A.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能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但碳酸氢钠不能直接生成金属钠,故A错误;B.铜能与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铜,但氢氧化铜不能直接生成金属铜,故B错误;C.氧化铝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根,偏铝酸根在溶液中与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沉淀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铝,故C正确;D.硅在高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硅酸,故D错误;故选C。
北京师大附中高中化学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一、选择题1.无机物X、Y、Z、M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部分反应中的H、O已略去)。
X、Y、Z均含有同一种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X是氢氧化钠,则M不一定为CO2B.若Y具有两性,则M的溶液只可能显碱性C.若Z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则X一定是H2SD.若M是用途最广的金属,加热蒸干Y的溶液一定能得到Y【答案】A【解析】【详解】A、若X是氢氧化钠,则M不一定为CO2,M为能形成多元酸的酸性氧化物,如:SO2,故A正确;B. 若Y具有两性,则M的溶液可能显碱性,也可能显酸性,故B错误;C. 若Z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则X也可以是Na2SO3,Y为NaHSO3,Z为SO2,M为HCl,故C错误;D. 若M是用途最广的金属,Y为亚铁盐,因为亚铁离子水解,所以加热蒸干Y的溶液不能得到Y,故D错误;故答案选A。
2.一定条件下,氨气和氟气发生反应:4NH3+3F2→NF3 +3NH4F,其中产物NF3分子结构和NH3相似。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NF3分子含有极性共价键B.NF3属于共价化合物C.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 3:1 D.上述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属于共价分子【答案】D【分析】4NH3+3F2=NF3+3NH4F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3价,F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为-1,NH4F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以此来解答。
【详解】A.NF3分子中含有氮氟化学键,该化学键是极性共价键,故A不选;B.NF3分子结构和NH3相似,都属于共价化合物,故B不选;C.在4NH3+3F2=NF3+3NH4F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3价,F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为-1,氧化剂是氟气,还原剂是氨气,有方程式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3:1,故C不选;D .NH 4F 是离子化合物,为离子晶体,故D 选; 故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