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上课版 公选课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29.50 KB
- 文档页数:24
娱乐至死教案第一节:简介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该书探讨了当代社会中娱乐文化的影响与媒体的逐渐演变。
本教案将以《娱乐至死》为基础,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娱乐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社交关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节: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娱乐至死的核心主题和观点;2. 分析娱乐文化对个体、社会和文化产生的影响;3. 探讨媒体逐渐向娱乐导向的原因和影响;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媒体素养。
第三节: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探讨娱乐至死的主要概念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娱乐至死》的核心章节,如“现场辩论”和“新闻为娱乐”的章节,学生将对娱乐至死的主要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教师可以运用问答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2 分析娱乐文化对个体、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将分析娱乐文化对个体、社会和文化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彼此分享他们在当代娱乐文化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对媒体和娱乐的态度和看法。
3.3 探讨媒体逐渐向娱乐导向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展示历史文献、观看纪录片、集体讨论等方式,学生将深入了解媒体逐渐向娱乐导向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技术进步、商业竞争、受众需求等因素对媒体演变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媒体素养通过互动演练、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学生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媒体素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报道和娱乐产品中的信息和价值观,加强学生对于媒体的辨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节:教学评价与反馈对于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与反馈。
包括但不限于书面作业、小组展示、辩论赛、学习笔记和课堂表现等。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设性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五节:延伸阅读和拓展活动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娱乐至死的理解,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如阅读其他相关文献和著作,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和影片。
娱乐至死教案教案标题:娱乐至死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出的观点和分析。
2. 探讨娱乐文化对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媒体的价值和责任,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娱乐至死教案。
2. 向学生介绍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以及其主要观点。
3. 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娱乐文化对现代社会和教育有何影响?步骤二:阅读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娱乐至死》相关章节的摘录给学生。
2. 学生阅读摘录,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共同探讨娱乐文化对社会和教育的影响。
步骤三:小组展示(15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结论。
2. 全班共同讨论:学生和教师一起探讨小组的观点和结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步骤四:批判性思维训练(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媒体的价值和责任:媒体对于塑造公众观念和价值观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2. 学生个人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撰写一篇短文回答上述问题,并提出自己对于媒体发展的建议。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讨论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2. 学生个人反思:学生思考本节课对于自己的启发和收获,并记录在学习日记中。
教案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娱乐文化对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利弊。
2. 邀请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邀请媒体从业者或研究专家来校园,分享他们对于媒体和娱乐文化的见解和观点。
3. 组织学生进行媒体素养培训: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媒体资源,培养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个人撰写的短文质量和思考深度。
3. 学生在课堂反思中表达的收获和思考。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事先阅读了《娱乐至死》的相关章节。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第一章媒介即隐喻在第一章节中,作者对于“媒介即隐喻”这一观点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
文中,作者用“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一句,阐述了媒介的主要内涵方式,让读者从另一面认知媒介的重要地位。
而对于“隐喻”的解释是“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
”所以对于第一章节的理解可以简述为:媒介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受众所接纳的文化内容。
这也是媒介即隐喻的真正涵义。
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我认为前两个章节,作者都在给读者普及一定的传播学理论背景,而此章节又是对上一章节“媒介即隐喻”做一个概念的延伸。
当然,对于文中的举例很容易让读者造成方向性的偏差,但是其实作者至始至终都围绕着“认识论”这个中心展开叙述。
作者用大量的例子为了解释:证明一个真相,媒介的方式不但决定其真实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可以支配我们的认识论。
相对于文字,电视限制了我们更加理性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对错性、真实性,它更加直接的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图像、画面、甚至是声音,从而形成一种认识上的导向性。
但从反面看,作者并未否定电视对于观众的必要性,这反而是一种文化的制衡。
而文章的最后,作者也提出了对于印刷术退败的担忧。
第三章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从美国殖民时代直至十九世纪,铅字在美国人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形成了一个理性、严肃的公众话语模式,美国也因此跻身世界文明之林。
然而,正是如此,更加凸显了现如今的文化背离现象,这是一个危险的预兆。
第四章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本中介中,作者对于书面形式公众话语的含义,它的内容特征以及它对公众的要求作出阐述,在作者的观点中,印刷机统治的时代被称为“阐述时代”,新时代被称为“娱乐业时代”。
然而作者的立场鲜明的站在阐述时代这一方,作者认为铅字是有序的、具有逻辑命题的冷静的抽象符号,因而书面语言是理性、严肃、连贯、寻求意义的。
娱乐至死1.导读:我们的生活是一场电视秀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直是传播学和社会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书出版于1985年,即美国的大众文化勃兴之时,电视代替阅读和书本,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娱乐代替了严肃阅读和思考,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精神食粮。
波兹曼敏锐地意识到电视这种新媒介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电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我们所有的生活都会通过电视这种媒介表现出来,美国大选通过电视进行辩论,体育竞赛通过电视直播,电视购物引导我们消费,宗教组织的传教士也可以成为电视明星,利用这种媒介宣传上帝的福音,就连书籍也只能通过电视的推荐才能畅销和大卖。
电视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时,娱乐就成为唯一的内容。
将娱乐这种超意识形态推行到了极致,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呈现出的样子,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场电视秀。
你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所有的细节和片断,都活在别人的观影快感里,你的生活是别人娱乐的对象,别人的生活也成为你的镜子。
有两种办法可以让我们的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他在《1984》中预言,文化将成为一个监狱,未来的世界我们没有书可以阅读,没有思想可以思考,没有任何娱乐可言,人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政治谎言之中,我们就在这种无趣而枯燥的世界中慢慢变老;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他在《美丽新世界》中预言,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醉生梦死的娱乐精神统治我们的精神世界,大量无用的信息填塞我们的大脑,我们疯狂地迷恋电视这种媒介所带来的各种娱乐,最终放弃任何严肃思考和阅读,在白痴式的被洗脑的空白世界里慢慢死去。
波兹曼总结说,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到底哪个更符合我们的现在?2.娱乐为什么能改变世界《娱乐至死》中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观点需要解释,这是波兹曼写作的理论根基。
这个观点是继承自另一位传播学领域的专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
《娱乐至死》—赫胥黎的盛世危言《娱乐至死》中赫胥黎告诉我们的是: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琐杂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话题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如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读到这里,我心中只有“盛世危言”四个字。
大多数人都自我安慰活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中,对一切技术性创造引以为豪,甚至到了近乎崇拜的地步。
然而,我们面对的不是《1984》中文化的管制,而是传统文化的衰落,娱乐正以一种强烈的势力冲击着文化。
这是一本很适合这个浮躁娱乐的社会中细细品味的书,《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权利,逐渐沦落为娱乐的附庸,丧失思考的空间和能力。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绑架我们的不是电视而是网络世界和通达的技术,网络和手机将我们捆绑在无限的局域中挣脱不开。
早晨睁开眼睛面对的便是微博上铺天盖地的消息,每一个人如一个个君主一样君临大事,关心国家大事。
我不是反对这种公民主义的行为,但是令我们津津乐道更多的是娱乐化的世界。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不是事实的本身,而是娱乐化的形式。
毋庸讳言,我们这个时代正“娱乐”化着。
文学艺术在娱乐化,一方面是文学艺术本身不像过去那样崇尚教化,更倾向于给人以愉悦,另一方面是文学艺术的炒作模式娱乐化了,作家歌手等炮制绯闻、明星炒作,甚至故意内讧抬杠,制造娱情噱头吸引眼球。
政治也在娱乐化,政治选秀将街头政治与娱乐结合,分不清哪个部分是政治,哪个部分是娱乐。
在最严肃的学术领域,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
打假和造假总是不断上演。
在经济领域,以使人愉悦为目的的“娱乐经济”正越来越显示超越“物质经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