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教育本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 格式:pdf
- 大小:229.76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变革,人文素养成为了当代教育中的一大关注点。
在教育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中,浅谈语文本色回归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语文本色回归。
语文本色回归是指回归到语文本身的本色,即回归到文字的意义、文学的美感、人文关怀和语言的情感。
这一方法强调的是对语文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而非对语文文字的表面理解。
当学生能深刻理解语文背后所表达的意义和感情时,他们也将会更为自觉地积极参与到人文素养的成长中。
其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浅谈语文本色回归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注重思维升华语文本色回归的方法强调的是文字的意义和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注重思维升华。
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可以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把握文言文的内涵,体会古文所表达的感情与情感,进而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对文字的理解来升华自己的思维水平,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和人文方面的锻炼。
二、培养审美能力语文本色回归的方法强调的是文学的美感,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诗歌带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文字所传达的美,欣赏文学的艺术价值和修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不仅能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还能对生活中的美景或事件进行审美和感悟,更好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学习理解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关注情感体验语文本色回归的方法强调的是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需要关注情感体验。
在学习文字时,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一些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
语文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当今社会,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更是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情感表达和文化修养。
本文将从语言表达、思考能力和文化修养三个方面阐述语文学习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语言表达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考的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
语文学习通过阅读、写作和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写作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和组织语言,培养他们的写作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
演讲训练则可以使学生学会自信地表达观点和交流思想,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语文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思考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规范使用,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文学作品中,学生可以面对各种复杂的情节和人物,通过思考和分析,逐步理解并产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这种思考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帮助,更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修养语文学习是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文学经典和古代文化,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扩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通过比较和交流,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异之处,增加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总结起来,语文学习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语言表达、思考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文教育环境和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提升人文素养,更好地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核心素质,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
与此同时,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学生道德情感、历史文化素养、艺术审美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言运用能力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此外,语文学科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学知识、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学习,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创新思维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最后,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对语言和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
二、人文素养的意义和培养方法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人文领域的发展,包括道德情感、历史文化素养、艺术审美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职业道德,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其次,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起源有更深入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心。
艺术审美的培养能够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
最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人文素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首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
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培养人文素养。
其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培养。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1. 引言1.1 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际交往、社会处事、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解读,学生可以领略文学之美,感受人文情怀,培养自己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热爱。
人文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通过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等活动,学生可以领略文学之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操、有文化修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1.2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包括对人类思想精神的把握和领悟。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通过文言文阅读培养人文素养。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阅读文言文,可以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诗词赏析培养人文素养。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
通过作文写作培养人文素养。
写作是表达思想的有效方式,通过作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通过文学作品解读和学生活动促进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重要的方法。
通过解读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学生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文精神,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开篇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这表明,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领域中不断渗透。
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
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人文基础,如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往往对其学习起决定性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明确任务、指导阅读、走进自然三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任务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方面的积累,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在哪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句式,一定要让学生读范文,根据范文模仿写作,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
”语文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导师。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思想导向:尊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
其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材料。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会渗透进学生的潜意识,成为他们不自觉效仿的楷模。
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也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
唐雎不辱使命,智勇双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如果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就会肃然起敬,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已然成为语文教学实践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人文素养其内在含义为: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品格,此种精神品格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取向与气质层面。
总体而言,人文素养并非能力,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品质,同时也是学生最为需要的品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工作愈发倾向于个性化、思想化、修养化方面的教育,针对此,本文将以新课程改革作为研究背景,围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从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底蕴,发挥示范作用;培养人文素养——以深究教材内容为突破口两个方面展开研究,致力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发展,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人文素养;语文教学引言: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其不能单纯地以读书认字作为学科的教学目的,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语言能力。
语言与文字是人类的主要交流工具,是人类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将其与人文性结合是保证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转变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将科学性与人文性充分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此种形式拓宽自身教学视野,并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
基于此,本文将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一、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底蕴,发挥示范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主要领导者应起到示范作用,毕竟严于律己才能要求于人。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可从侧重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升方面展开。
在客观的角度来讲,学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也是影响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
对于大部分语文教师而言其自身的学历层次与具备的人文素养水平成正比状态,而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与培养质量[1]。
针对此,若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质量则应注重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如组织校内语文教师,以强化自身学历层次为目标进行进修,或者将语文教师的薪资利益与学历层次建立联系,以此来激发语文教师的上进心,在自我进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学历层次,进而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助力。
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实现人文性却成了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于是,为“人文而人文”、“机械人文性”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笔者称之为“伪人文性”现象。
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
下面,就现今阅读教学中的“伪人文性”现象以及如何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1.学会学习,提倡人文性教学法在阅读课堂中要想真正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小学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发展,就必须大力提倡人文性教学法。
有效的人文性教学方法应该是“思考、讨论、交流、反省”,在思考中,体现展示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和情感体验;在讨论中,努力使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立场得以展现;在交流中使各自的观点受到认可或质疑;在反省中使个体发现认知冲突和内心的矛盾。
通过这些形式的交往,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克服大班教学所造成的空洞、低效的弊端,让每一位小学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使无穷无尽的知识从学生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他们幼小心灵、脆弱生命和美好人性的“维生素”。
2.享受学习,积极营造环境的“人文性”2.1 关注差异,促进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
例如,笔者在阅读课上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
对于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给予肯定。
在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
差生的努力尤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应告诉他,只要努力,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
当每个小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得到的成绩都能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为之骄傲,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语文学习中,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对自我情感、自己的处世理念、社会关怀有所认识并具有一定质量的情感追求和生活态度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和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当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研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生智慧。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解读、情感体验和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情感体验、以及对人性、人生、人文关怀的思考能力。
其次,在课外拓展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可以通过扩大阅读范围,深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另外,学生可以参加一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如戏曲、音乐、书画等活动,以进一步感受和体验人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人文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在评价方面,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认知能力。
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忽视了情感和人生态度的培养。
因此,在评价环节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表达、情感认知、以及人文关怀的评价和鼓励。
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写作展示、情感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加强对学生作品和表达的评价和指导,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和有计划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拓展和评价方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的魅力,培养其情感表达、情感认知和人文关怀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语文学习者和社会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的身心品质。
而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通过传统经典文学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传统经典文学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历代先贤留下的宝贵遗产。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培养出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红楼梦》,学生可以了解到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其中的爱恨情仇;通过阅读《论语》,学生可以感受到孔子的仁爱之心以及对道德的追求。
这些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对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通过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现代文学作品多以当代社会为背景,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的主题,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加敏锐地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培养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通过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和中国人的自卑心理,培养出对中国社会的责任感和改革的热情;通过阅读余华的《活着》,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人文情怀。
通过课外阅读和作文写作,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通过课外阅读和作文写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通过阅读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文学的美感,培养其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通过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其对人文事物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四,通过课堂教学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
回归语文教育本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发表时间:2014-08-27T08:48:09.687Z 来源:《教育学》2014年6月第6期(总第67期)供稿作者:荣秀秀
[导读]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
荣秀秀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双泉路学校271100
传统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教育。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营造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堂
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规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
由此可见,人文性是新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
利用语文教材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跃出纸面,学生多方面地感知了教材。
如《燕子》、《阿里山的云雾》两篇课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中所描绘的“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赶集似的聚拢来”欢快热闹的气氛,“千山万壑,全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的美丽景色都很自然地出现在眼前。
2.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
如果我们将生活中的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那么她的教育效果要好很多。
学完《荔枝》这篇课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回家为你妈妈洗一次脚,并把洗脚的过程写下来。
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的学生把这种感人的场面写来,反映了家庭的和谐;有的学生对妈妈因过分劳累发出了内心的呼声。
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3.贴近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
比如《小音乐家扬科》的教学,学生对小扬科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那些残害小扬科的人充满了憎恨,怎样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呢?我设计了一个小法庭,让学生们充当扬科的律师以及法庭的法官,还扬科一个公道,对那些残害扬科的人给予公正的判决。
这样同学们不仅正确地表达了对扬科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恨,同时受到了符合当代社会的法制教育。
二、营造能让学生“静下来”的课堂
现在的语文课堂太过喧闹复杂,太过眩目浮躁,我们要提倡简单语文、本色语文。
还“静”于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充分思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提升。
1.静读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互动的教学环节,还应有静态的教学过程,还一片“静”土给课堂。
如:《散步》是一篇恬淡的散文,从散步这样的平凡小事,反映出平淡却深厚的亲情。
文中的祖孙三代之间那份平平淡淡的爱真真切切,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安静、恬然的课堂上静读,在读中细细体味,慢慢感悟“母慈子孝”的真意。
2.静听
学生在课堂上或听老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读,或听优美的轻音乐,都是接受熏陶、感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静听”,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3.静思
许多老师们追求热闹的教学情境,最怕课堂安静下来。
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在老师刚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再想想!”他总是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
“静”下来,是一种语文学习的良好状态,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需要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
1.教师走下来
教师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迸发出创造的潜能。
2.教师退下来
教师要改变自己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