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权属的基本概念与土地经营模式
- 格式:docx
- 大小:11.84 KB
- 文档页数:6
1
细雨飘摇ing,知识分享,文档创作
土地权属的概念是什么?
答:土地权属的概念如下:
土地权属即土地的所有权的归属,是指土地所有权及由其派生出的对土地的占有、
使用和收益权的总称。
土地权属的类型主要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三种
类型。
土地所有权,分为两类,分别是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国有土地使
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就组成了土地使用权。
而他项权利,则包含了地下权、地上权、
耕地权等与土地有关的一系列权力。
农村土地权属与流转土地流转与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目录•农村土地权属概述•土地流转现状分析•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介绍•土地流转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影响分析•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01农村土地权属概述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土地所有权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中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个人不享有土地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指依法对一定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可与土地所有权分离,土地使用者可通过出让、转让、出租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享有的,对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进行承包经营的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可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土地流转政策背景土地流转政策指国家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制定的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
土地流转政策允许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土地流转的意义土地流转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02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土地流转规模与速度土地流转规模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流转面积和流转率均呈上升趋势。
流转土地以耕地为主,林地、草地等也有涉及。
土地流转速度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加快。
一些地区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快速、有序的流转。
土地流转模式探讨转包模式农户将承包地转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其他农户,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
出租模式农户将承包地出租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并收取租金。
股份合作模式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参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分红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收益分配机制。
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区别土地使用权承包合同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区别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关系《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条规定: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十三条规定:承包方取得承包经营权后,人民政府应当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对承包方取得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确认。
可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具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不同概念。
首先土地承包经营权属土地使用权的范畴,发包人对发包土地享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是向承包人发包土地的前提条件。
土地本身权属不清的,两个以上发包方对同一块土地向不同的承包方或均要求向同一承包方发包的,显然案件的本质是土地使用权纠纷,如不确定谁是合法的土地所有者或者何方享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则不能确定承包合同的有效性,所以应按《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由人民政府先行处理。
确定发包方的土地使用权人地位后,承包经营合同即具备了民事诉讼的条件。
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核心内涵是承包人享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
这种合法使用权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发包方是发包土地的所有权人或者在发包前对发包土地享有合法的使用权,具备发包人的资格;第二,承包方的承包经营权是依法(政策、法律、合同)取得。
合法取得了承包经营权,即对承包土地享有了合法的土地使用权。
再次,提到土地使用权,更多层次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划分和确定,体现的多是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主要依行政法调整;提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时,更多层次是从民事合同的角度对民事主体公平享有土地资源进行调整和规范,体现的多是合同双方在法律框架下的平等协商,意思自治,主要由合同法调整。
如作为行政法的《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纠纷和土地使用权纠纷应由人民政府进行处理,而作为民法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政府对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仅有调解权,无裁决权;国土资源部2003年公布施行的《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争议案件不作为土地权属案件受理;《农村土地承包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均规定承包经营纠纷由相关部门调解、仲裁机构仲裁或人民法院受理,可见只有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享有裁决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职权。
土地法中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土地法中的关键概念之一,它涉及到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划分以及土地使用者的权益保护。
本文将从土地使用权的定义、获得方式、转让限制以及土地使用权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使用权的定义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对土地的使用享有的权利。
按照土地法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由国家、集体或者个人取得。
1.国家取得土地使用权国家可以通过征收、划拨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
征收是指国家依法对土地征收,并将其转让给相应的使用者。
划拨是指国家根据规划、需要等因素,将土地使用权划归给特定的使用者。
2.集体取得土地使用权集体可以通过土地承包、土地租赁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土地承包是指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使用权划分给农民个人,供其经营管理。
土地租赁是指集体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他人,让其以存续权的方式使用土地。
3.个人取得土地使用权个人可以通过土地购买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
土地购买是指个人以购买的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在法定期限内独立使用、支配土地。
二、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方式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方式主要包括出让、划拨、承包、租赁和购买等。
1.出让土地出让是指国家出售土地使用权给个人、企事业单位等使用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出让成为土地使用权的主要获得方式,也是促进土地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2.划拨土地划拨是指国家将土地使用权划归给特定的使用者,主要用于规划建设、生态保护等公益性项目。
划拨的特点是土地使用权由国家直接指定使用者,免费使用或收取一定费用。
3.承包土地承包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使用权划分给农民个人,供其耕种、经营管理。
承包土地的农民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享有相应的经营权益,并缴纳一定的土地承包费或租金。
4.租赁土地租赁是指土地所有权人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他人,让其在一定期限内使用、支配土地。
租赁土地的租金可以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用于土地所有权人的收益。
5.购买土地购买是指个人、企事业单位等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
土地产权的名词解释土地产权是指土地及其上的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它是指具有法定权益的个人或组织对土地及其上的自然资源拥有的权力。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产,其产权的确立和保护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来解释土地产权。
一、历史演变土地产权的概念和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义和演变。
在古代,土地是国家所有的,人民只能使用,土地产权的概念还未形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产权开始得到法律的保护,并逐渐转变为个人和组织的财产。
在现代社会,土地产权已经成为一种法律规定和社会承认的权益,保护土地产权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土地产权的基本特征土地产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法定性:土地产权是通过法律规定和制度来确立和保护的,具有法定性。
2. 独占性:土地产权的拥有者有权利排他性地使用和支配土地及其上的自然资源。
3. 继承性:土地产权能够继承传承给后代,保障土地资源的长期利用和持续发展。
4. 不可侵犯性:土地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允许他人擅自侵犯或剥夺。
5. 变现性:土地产权可以转让、租赁、抵押等,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变现性。
三、土地产权的重要性土地产权的确立和保护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 激励生产:土地产权的明确和保护可以激励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促进投资:土地产权的保护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 保障居民权益:土地产权的保护能够保障居民的住房权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 维护社会稳定:土地产权的保护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5. 推动城乡发展:土地产权的明确和保护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和城市建设的有机衔接。
四、土地产权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土地产权保护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1. 国有土地占比较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土地的所有权以国家所有为主,国有土地占比较高,民营企业对土地产权的认可和保护仍存在一定障碍。
土地权属的基本概念与土地经营模式1 基本概念1.1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权利内容由合同约定。
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种。
该项权利的权利主体为公民或集体;权利客体为集体所有土地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
2017 年10 月18 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1.2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Land Use Rights )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是中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国有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有划拨、出让、出租、入股等。
而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可分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
农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土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乡(镇)企业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使用权。
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用地使用权通过发包方与承包方订立承包合同取得。
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土地使用者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取得。
1.3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税,是指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由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的一种税赋。
由于土地使用税只在县城以上城市征收,因此也称城镇土地使用税。
7.1土地权属管理概论土地权属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通过各种于段对土地权属关系进行调整,以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土地权属流转,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地权属特性是土地资产的本质特性之一。
土地权属是土地的一个根本问题。
土地资产管理的核心是土地权属管理。
7.1.1土地权属管理的目的1)维护土地所有制2)保护土地权属人的合法权益3)规范土地权属流转,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4)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7.1.2土地权属管理的内容1)依法确认土地权属2)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3)依法处理土地权属争}义4)依法查处土地权属违法行为5)依法征收土地权属有关税费7.1.3土地权属管理制度1)土地权属调查制度2)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制度3)土地登记发证制度4)土地权属统计制度5)土地等级评定制度6)土地价格评估与中报制度7)土地税收制度7.2 土地权利一般来说,我国的土地权利分为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三大组成部分。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对其所自.的土地主张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对其使用的土地拥有的权利。
土地他项权利——土地权利中,除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权利。
包括地役权、空中权、地下权、租赁权、抵押权、借用权、耕作权等。
7.2.1土地所有制和土地所有权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自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照法律规定刘其所有的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1、国有土地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下列土地属于国家所有:1)城市市区的土地2)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J1句为国自.的土地3)国家依法征用(收)的土地4)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伞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6)因国家组织移民、A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2、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限制1)对集体土地使用的限制a,对集体建设用地的限制b,对集体农用地的限制2)对集体土地权属流转的限制a,对集体土地使用权取得的限制b,剥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7.2.2土地使用制和土地使用权1、土地使用制1)国有土地使用制a,国有建设用地使用制b,国有农用地使用制c,国有未利用地使用制2)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制a,集体农用地使用制b,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c,集体未利用地使用制2、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根据法律规定剥其使用的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分的权利。
土地权属的基本概念与土地经营模式1 基本概念1.1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权利内容由合同约定。
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种。
该项权利的权利主体为公民或集体;权利客体为集体所有土地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
2017 年10 月18 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1.2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Land Use Rights )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是中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国有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有划拨、出让、出租、入股等。
而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可分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
农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土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乡(镇)企业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使用权。
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用地使用权通过发包方与承包方订立承包合同取得。
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土地使用者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取得。
1.3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税,是指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由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的一种税赋。
由于土地使用税只在县城以上城市征收,因此也称城镇土地使用税。
1.4农村宅基地农村宅基地,是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
包括已经建设房屋、建过房屋或者决定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已经建设房屋的土地、建过房屋但已无上盖物或不能居住的土地以及准备建房用的规划地三种类型。
1.5责任田责任田是指将村集体所有耕地承包给农户,由农户自己负责耕种和管理,但不能随意买卖和挪作使用的田地。
根据效率原则,责任田采取按人承包、按劳承包和招标承包等三种主要方式承包经营,经营农地为社区总面积的2/3 。
剩余社区面积作为生活保障用地,根据公平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户,称作自留地。
农村税费改革之前,责任田要交纳农业税、土地承包费、粮食定购任务。
税费改革后不再交纳农业税等费用,国家还每年发放补贴。
1.6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农业用地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1.7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通过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最早是1995 年提出的,国发﹝1995 ﹞7 号《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1.8土地入股土地入股,是指土地权利人将土地使用权和投资者的投资共同组成一个公司或经济实体。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处理社员私有土地的办法。
对社员入社的土地,根据其常年产量评定为若干股,作为交纳股份基金和取得土地分红的依据。
评定社员入社土地的产量,主要根据土地的质量和实际产量,以使每个社员的利益不受损害。
土地入股并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但土地所有权已与使用权相分离,为进一步过渡到土地公有制奠定了基础。
1.9土地托管土地托管是指部分不愿耕种或无能力耕种者把土地托给供销社等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 并由其代为耕种管理的做法。
土地托管现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产生的新成果。
通过规模化的土地托管,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收益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较好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1] 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民实现双赢的很好合作方式,目前全国各地还在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分为全托管方式,半托管方式。
1.10土地置换土地置换,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级差地价置换土地改造老城区,加快城市发展的一种方法。
包括异区地块的置换和同区内地块的置换两种情况。
两种情况:1)因为土地位置的不同,所以其使用价格也不同,即地租不同,从而产生级差地租。
一般情况下,离市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商务区等越近,土地使用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
这样,政府就可以利用土地的差价进行土地置换改造老城区,发展新城区。
中心城市土地价差较大,在土地置换中更有优势。
2)土地置换是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要求,以耕地“占一补一”为前提条件,以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为目标,以土地的适宜性为依据,通过异地调整,使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或低效利用的土地符合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常情况下,用来置换的建设用地均为国有土地,运作时不涉及土地性质问题,仅限于权属的重新调整和界定。
2 土地经营模式2.1土地流转模式模式一:土地互换什么是“土地互换” 呢?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
要,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据: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象:特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点:模式二:土地出租土地出租,这个名字从字面意义上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把土地租出去嘛。
其实不然,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
其中,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反租倒包型等。
租赁方式:国有土地租赁、土地使用权出租性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模式三:土地入股土地入股,是指土地权利人将土地使用权和投资者的投资共同组成一个公司或经济实体。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处理社员私有土地的办法。
对社员入社的土地,根据其常年产量评定为若干股,作为交纳股份基金和取得土地分红的依据。
社会背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解释意义:处理社员私有土地的办法操作方法:入股(股份合作)合同模式四: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也就是说,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
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模式五:“股份+ 合作”“股份+ 合作”的这种模式是,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
解释意义:按照“村民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
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
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年度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每股(亩)700 元,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进行二次分红。
2.2土地托管模式目前土地托管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全程托管。
托管方收取一定托管费用后,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管、售等系列服务。
模式二、劳务托管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劳务项目委托给托管方承担,农户负责种子、化肥、农药、水电等全部农资投入模式三、订单托管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某个时段的劳务项目委托给托管方,托管方按劳务项目获得报酬。
2.3土地入股模式土地入股基本上是土地经营权的方式入股到公司或者合作社。
农户以土地经营权的方式入股公司或合作社,并划分详细的股权比例,年底扣除相应税费之后,按照股权比例给土地入股的农户分红。
目前有6 种:1)“农民+ 土地股份合作社”直营模式即农民以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成立土地股份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2)“土地股份合作社+ 企业”社企合作模式即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先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再入股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3)“农户+ 农业企业”土地股份公司模式即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直接入股企业,采取租金保底、股金分红、薪金创收“三金合一” 。
4)农民+ 合作社+公司,建立新公司农户以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再以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和资金等要素作价入股,组建新的农业公司。
公司采取“优先股+ 分红”分配方式,在确保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基本收益后,剩余利润再参与公司分红。
5)农民+ 公司,建立新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资金等要素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社员,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作为优先股,按照公司需求开展生产经营,合作社财务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公开聘用农业职业经理人从事生产经营管理,获得的纯收益优先保证土地经营权基本收益。
6)入股农户直接成立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 农业职业经理人”模式,即村委会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理事会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生产,合作社盈余用于支付职业经理人佣金和土地经营权分红。
当然,在实际经营者还有更多的模式在探讨。
还有在土地流转和入股过程中,千万要注意合同签订和约束,防止被坑、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