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常见诱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肝性脑病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肝性脑病(HE)是由严重的肝病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
旧称肝昏迷。
其预见性护理极为重要,在临床护理中,若能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减少HE的发生。
1 临床资料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HE患者121例,其中男84例,女37例,年龄30—80岁,其中肝硬化81例,重症肝炎35例,药物性肝炎5例。
2 护理方法2.1 预见性护理2.1.1观察病情及时发现HE的诱因2.1.1.1 收集资料患者入院后,通过患者、家属或陪护等了解患者的职业、性格、文化程度、行为语言及生活习惯,以便进行病情观察。
2.1.1.2 观察早期癥状HE发病前常有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睡眠倒错及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明显减退或语言颠倒、表情淡漠或新快等。
护理人员可在巡视病房、查房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是否异常、性格是否改变,睡眠是否倒错等,以便及时发现HE的早期症状,预防或减少HE的发生。
2.1.2 饮食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明HE的发病机制与饮食的关系,嘱患者饮食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开始数日内禁食蛋白质,每日供给足够热量和维生素,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昏迷不能进食者可经鼻胃管进食。
神志清楚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至40-60g/d[1]。
限制动物蛋白的摄入,多食植物蛋白。
忌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暴饮暴食,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忌酒。
必要时对其饮食情况进行监督。
2.1.3 消化道护理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食物残渣久留于肠道中增加了氨、毒素和其他有害胺类物资的产生和吸收,易诱发HE。
故便秘时宜予以通便,可口服乳果糖。
必要时予以30﹪食醋灌肠,降低肠道内PH值,减少毒素生产和吸收,有效的减少毒性代谢产物的生产。
2.1.4 预防和及时处理消化道出血及时发现出血性休克,脑水肿及肝肾综合征。
肝性脑病的实训报告体会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致死率颇高。
我们在实训中,深入了解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尤其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护理技能,使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需要我们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如何防止洗胃时进食道和胃静脉曲张破裂,如何避免并口气道误吸,如何及时控制高胆红素血症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掌握良好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其次,对于肝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开展护理干预。
比如,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肝硬化患者伴有消化道出血,如何正确识别和早期处理,并保护胃肠黏膜,保证患者能正常进食;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患者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病史,时刻注意病情动态,并及时进行監测和干预。
此外,我们还要时刻保持对患者的关注与关爱。
肝性脑病是一种高危疾病,容易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护理过程中,我们与患者的互动、交流,以及关爱与鼓励,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增强患者的自信和信心。
最后,我认为,我们更需要的是态度。
无论面对何种疾病,我们都应该始终坚持护理的目的和原则,尊重患者的尊严和权益,为患者的生命负责。
同时,更要自我反思和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做一个优秀的护士。
总之,在这次实训中,我们有机会学到了许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见证了许多患者的痛苦和坚持,学院也以更好的形态为我积攒经验铺平道路。
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前进的动力,为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肝性脑病的急救护理培训小结性脑病确诊后要从以下方面加强护理: (1)积极寻找诱因,并及时排除。
大多数肝性脑病有明确的诱因,因此,在肝硬化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寻找诱因,并及时排除。
(2)按医嘱及时使用抗肝性脑病药物。
通常采用六合氨基酸或凡命注射液静脉滴注,并给精氨酸20g加入10%的葡萄糖溶液中静点。
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10%-25%的米醋灌肠,以保持肠道内酸性环境,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3)加强安全防护。
部分肝性脑病早期患者,因性格异常,行为错乱,狂躁而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行为。
因此,在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护理人员除加强巡视外,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去除病房内一切不安全因素,如床头柜上的热水瓶、玻璃杯、刀子、剪子、皮带等,以防伤人。
②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病床,避开窗边,以免医护人员和家属不备时,患者出现爬窗等意外。
③及时和患者家属联系,说明病情,让家属有心理准备,并请家属来院24小时陪护,以免发生意外。
对没有家属陪护的患者,应派专人守护。
④医护人员在患者出现狂躁时,不用训责的语言或口气与患者对话,以免使患者更狂躁。
应以说服、劝导的口气,当劝说无效时,为了避免伤人伤己,可用约束带。
⑤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时,切不可为了使患者转入安静,滥用镇静剂,否则会加重或加速患者进入昏迷。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电解质酸碱平衡。
特别是使用利尿剂的患者,更须加强观察。
应定期测定电解质,并及时给予补充纠正,在使用利尿剂时,宜联合间歇使用,以避免电解质紊乱。
(5)保持大便通畅。
每日了解患者的排便情况,保持每日1次,有便秘时采取乳果糖口服,必要时给米醋稀释灌肠通便。
保持大便通畅,是预防肝性脑病发生的必要措施之一。
(6)加强饮食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蛋白质饮食与肝硬化恢复及肝性脑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患者根据病情和自身消化能力自觉控制饮食中蛋白质的量。
嘱患者多食植物蛋白,少食动物蛋白。
对不能自我节制的患者,耐心说服并严格对患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简介:肝性脑病是肝癌终末期的表现,是导致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约为35%)。
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脑病常有明显的诱因,常见的有:
(1)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后血液淤积在胃肠道内,经细菌分解作用后,产生大量的氨,由肠壁扩散至血循环,引起血氨升高,从而促发肝性脑病。
(2)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可引起低钾性碱中毒,促使NH3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产生氨中毒。
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血容量减少及肾功能减退,还可造成大量蛋白质丢失和电解质的紊乱,从而诱发肝性脑病。
(3)高蛋白饮食:病人摄入高蛋白饮食,血氨增高,诱发肝性脑病。
(4)感染:机体感染时增加了肝脏吞噬、免疫及解毒功能负荷,发热引起代谢率增高与耗氧量增高,增加氨的毒性。
感染增加组织分解代谢,增加了氨的产生。
发热失水可加重肾前性的氮质血症。
(5)药物:利尿剂可导致电解质平衡失调,尤其低钾,可加速肝性脑病的发生。
安眠药、镇静药、麻醉药可直接抑制大脑和呼吸中枢,造成缺氧进而加重肝脏损害。
含氮药物可引起血氨增高。
加重肝损害的药物也是诱发肝性脑病的常见原因,如乙醇、抗结核药等。
(6)便秘:可使含氨、胺类及有毒衍生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利于毒物的吸收。
(7)其他:腹泻、外科手术、尿毒症、分娩等可增加肝、脑、肾代谢负担,从而促使肝性脑病的发生。
综上,肝性脑病患者想要预防诱因,应及时清理肠道积血;避免利尿过猛,一次放腹水太多;昏迷者禁食蛋白质,清醒后逐渐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慎用镇静催眠药;预防便秘等。
案例库格式一、患者病情床号:30床姓名:周翠兰性别:女年龄:52岁籍贯:江苏盐城入院日期:2012-5-26入院医疗诊断:1,肝昏迷(肝性脑病)2,乙型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诉:神志欠清、腹胀四天现病史:患者于四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始出现神志欠清,精神异常,言语错乱,稍有烦躁,感腹胀,在当地医院予利尿消腹水、护胃、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腹胀较前好转,但意识障碍症状较前加重,并逐渐出现嗜睡、口齿不清、小便不能自控,遂至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患者病程中无发热、畏寒,无咳嗽、气喘,无恶心、无呕血、黑便、便血,无头痛、头昏、眩晕,无胸闷、心慌、胸痛;目前患者神志不清,起床来食纳、睡眠差,大小便通畅,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过去史(疾病史,用药史,手术史,过敏史):患者有“乙肝后硬化”病史五年余,有“伤寒、肝性脑病、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否认有“结核”等其他传染病史,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
家庭遗传史:否认“血友病”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疾病史日常生活规律及自理程度:1、饮食情况:患病前饮食规律,以米面为主,一日三餐,饮食清淡易消化,患病后适量热量、优质低蛋白(肝性脑病发病期间无蛋白饮食)、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为主。
2、休息与睡眠情况:受伤前睡眠每天6~7小时,现患者处于昏睡状态3、排泄情况:大便每2~3日1次,尿量:1000ml/日4、日常活动与自理情况:平时生活有规律,生活自理,现处于昏睡状态,自主活动能力丧失,自理能力五级。
心理社会资料:(包括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识,个人工作学习情况,经济与家庭支持患者感觉病情较重,焦虑,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担心疾病预后。
务农,老伴及子女轮流照看,与子女关系和谐。
二、身体评估(包括生命体征、身高、体重、一般状况、心肺腹部体检等阳性体征、专科情况)T:36.2ºC,P:80次/分,R:18次/分,Bp:110/75mmHg,身高:160cm,体重:卧床;神志欠清,精神异常,发育良好,营养一般,自主体位,平车推入病房,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肝性脑病临床护理体会肝性脑病是由于肝病伴发并发生多种神经功能损害,包括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症状、神经运动功能异常而致脑病的一种慢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改善肝功能、采取国际冠心病药物治疗、改善营养供应、检查抗凝治疗、脑病症状补充治疗和改善生活习惯等。
在肝性脑病临床护理中,重视肝病患者的生理特点,妥善开展营养护理。
控制患者的营养摄入,找准营养欠缺时采取营养补充;注意患者体内疾病活动物质流失及新陈代谢水平变化,以应对脑性营养或代谢异常,同时鼓励患者大量饮水,改善营养以避免和优化疾病的演变。
肝性脑病的护理还应采取对生活习惯的调整,改善气候和环境等,即适量的营养摄入、适量的休息、少量的体力活动,避免持续的心理压力等,加以直接的调节包括情绪、精神、饮食等方面。
护理还要采取必要的药物治疗,根据病情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定量的药物,包括:肝炎药物、降血糖药物、祛病毒药物、抗炎药物、抗精神障碍药物、肝病护肝药物等,注意药物的用量和周期,严格控制交叉抗药的发生。
在肝性脑病护理中,要注意及时预防感染,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置,并尽量保护免疫功能,惰性细菌数量偏高时采取抗生素治疗,及时阻止细菌进行复制,缩短发病周期,纠正细菌异常,以便保护脑部神经组织。
另外,肝性脑病护理还要关注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通过咨询、指导、辅助治疗、中药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来帮助患者提高认知功能、缓解抑郁情绪、宣泄情绪和治疗护理。
综上所述,肝性脑病的护理需要耐心细致,要重视患者的生理特点,控制患者的营养摄入,并采取必要的药物治疗,加强患者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护理,注意及时预防感染,尽量保护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精神状态,以此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一)病因肝性脑病最常见的原因:各型肝硬化及门体分流手术后引起的肝性脑病,其中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最为多见a)上消化道出血,经细菌分解后,产生大量氨,引起血氨升高,促进肝性脑病b)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低钾性碱中毒c)高蛋白饮食:摄入的蛋白过多,加重肝脏负担d)感染e)药物:利尿剂(造成低钾)、安眠药(地西泮)、镇静药、麻醉药、含氮药物f)便秘:二)临表: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波多数正常例如:欣快激动或淡漠、随地便溺、能答应准确,但有时吐字不清较缓慢甚至幻觉、恐惧、躁狂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异常为主肌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巴宾斯基征阳性,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表示异常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昏睡状态,可唤醒,扑翼样震颤任存在,锥体束征阳性,肌张力增加,脑电图有异常表现四期:(昏迷期)神智完全丧失,不能被唤醒浅昏迷: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腱反射肌张力亢进,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下降,瞳孔散大,脑电波明显异常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等◆各期分界不是很清楚,前后期临床可以重叠◆肝功能损害严重的肝性脑病常有明显黄疸、出血倾向、肝臭,容易并发各种感染三)辅助检查:a)血氨慢性肝性脑病有血氨升高。
急性肝性脑病大多正常b)脑电图检查:前驱期正常昏迷前期-昏迷期脑电波明显异常,典型的改变:节律变慢,波形正常c)简易智力测验:对于早期肝性脑病、亚临床肝性脑病最有价值四)治疗原则:(要点)➢消除诱因,不用或慎用镇静安眠药、麻醉药积极防治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避免快速、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减少或临时停止高蛋白饮食灌肠或导泻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禁止使用肥皂水灌肠口服或鼻饲50%硫酸镁30~50ml导泻对急性门体分流性脑病昏迷病人以33.3%乳果糖500ml灌肠作为首选治疗➢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口服抗生素、甲硝唑,抑制肠内细菌生长,促进乳酸杆菌繁殖,减少氨的形成吸收口服乳果糖:目的酸化肠道➢促进有毒物质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的代谢紊乱➢降氨药物:谷氨酸钾或谷氨酸钠与游离氨结合,形成谷氨酸胺(从而降氨)该药偏碱性,使用前先用3~5维生素c,碱中毒时,慎用此药精氨酸可以促进尿素循环,从而将氨(该药呈酸性,适合碱中毒时使用)➢支链氨基酸:口服或者静脉滴注以支链氨基酸为主的混合液能纠正氨基酸代谢的不平衡,抑制大脑中假神经递质的形成五)护理问题:(要点)✡有受伤的危险与肝性脑病至精神异常、烦躁不安有关✡急性(慢性)意识障碍与血氨增高、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有关六)护理措施:❖禁止给患者使用镇静、安眠药❖如确实需要,遵医嘱用地西泮、氯苯那敏,用1/3~1/2的量❖防止感染❖防止大量进液或输液❖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保持大便通畅,大便通畅有利于清除肠内含氮物质❖发病开始数日内,禁食蛋白质,给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以糖类为主要食物❖昏迷者:禁忌蛋白质(鼻饲或静脉补充葡萄糖)❖清醒后:逐渐增加蛋白饮食,每日控制在20g以内,最好给予植物蛋白(豆制品)。
肝性脑病常见诱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发因素及护理经验。
方法:对本溪市某院收治的56例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6例患者中,好转50例,占89.3%;死亡4例,占7.1%;自动出院2例,占3.6%。
结论:加强对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护理,预防相关诱发因素的发生,对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肝性脑病;诱因;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2-0091-02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又称肝昏迷(hepatic coma),是肝功能衰竭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精神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可以从人格改变、行为失常、扑翼样震颤到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和死亡[1]。
临床上最常见于终末期肝硬化,病死率高。
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涉及肝功能损伤和(或)门体侧枝分流病理生理基础存在;循环毒素的产生;突破血脑屏障的循环毒素在不同水平上对脑功能的损害[1]。
临床上大多数HE的发病均可以找到相关诱发因素,他们通过促进毒素的生成,诱发或加重HE的发生、发展。
因此,加强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严格预防相关诱发因素、提高预见性,积极做好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护理工作,对临床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3月于某院住院的56例患者,均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根据世界消化病学大会(World Congress of Gastroenterology,WCOG)工作小组2003年3月出台的《肝性脑病的定义命名、诊断及定量》标准)[2]。
排除中毒性脑病、代谢性脑病、原发颅内病变和精神性因素等其他原因所致脑病。
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32~67岁,平均42.5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36例,酒精性肝硬化11例,药物性肝硬化7例,原因不明肝硬化2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3例,低钾血症8例,合并肝硬化腹水5例,肝肾综合征7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例。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将HE分为四期,Ⅰ期(前驱期):轻微的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多数正常;Ⅱ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嗜睡、行为失常为主,出现扑翼样震颤及不随意运动,脑电图有特异性异常;Ⅲ(昏睡期):以昏睡和神经错乱为主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唤醒,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锥体束征多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Ⅳ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1]。
本组56例患者中Ⅰ期15例,Ⅱ期23例,Ⅲ期12例,Ⅳ期6例。
2结果
2.1肝性脑病的诱因
消化道出血13例,占23.2%;高蛋白饮食10例,占17.9%;电解质紊乱8例,占14.3%;肝肾综合症7例,占12.5%;低血容量和缺氧5例,占8.9%;感染5例,占8.9%;药物3例,占5.4%;饮酒3例,占5.4%;不明原因2例,占3.6%。
2.2治疗结果
56例肝性脑病患者均给予及早识别并去除诱因,减少或去除肠道毒素的生成与吸收,促进体内氨的清除,拮抗神经毒素对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对症治疗。
同时加强临床护理工作。
Ⅰ期治愈14例(93.3%),Ⅱ期治愈21例(91.3%),Ⅲ期治愈7例(58.3%)。
Ⅳ期治愈2例(33.3%)。
死亡4例,自动出院2例。
3护理措施
3.1一般护理
对于Ⅲ、Ⅳ期患者,条件允许可安置于重症监护病房。
患者取平卧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气管切开患者,严格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
痰粘稠者每日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氧气吸入,以改善脑乏氧状态,一般情况下吸氧流量2~4 L/min,给氧时间视病情调节。
躁动不安者适当给与保护性约束。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变化,准确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并做好护理记录。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清洁肠道,口服或鼻饲缓泻剂同时(或)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液灌肠,减少肠道产氨、减少氨的吸收。
3.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肝性脑病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晚期肝硬化因出现众多并发症,可引起患者身心痛苦,情绪低落,缺少对回归社会和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
尤其肝硬化患者并发肝性脑病时,往往同时存在消化道出血、感染以及腹水等诱因。
病情危重,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精神综合征,不能有效地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
此时应耐心安慰患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心态积极配合临床治疗[3]。
避免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患者精神负担,医务人员避免在患者在场时讨论患者病情及向家属交代有关预后不良情况。
并指导患者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劳累而加重病情。
3.3静脉输血、补钾的护理
肝性脑病患者常伴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护士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以确保输液和输血通畅,尽快补充血容量,纠正周围循环衰竭。
肝硬化患者宜输入新鲜血,以免加重肝性脑病。
呕血时应平卧,同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部血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引起窒息。
同时准备急救器材、药品等。
严重低钾血症需要静脉补钾,输液时必须保证静脉通路的顺畅,应选择周围较大较粗的静脉或深静脉置管,并避免反复穿刺以防止静脉炎等血管损伤的发生。
输液前要严格三查七对,输液过程中要定时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情况及有无疼痛,防止外渗。
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速。
3.4合理饮食
本组资料证实高蛋白饮食是肝硬化患者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诱因。
因此,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饮食治疗重要意义及方法和原则,制订符合患者治疗需要又能接受的饮食。
当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如轻微的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等,应禁止摄入含蛋白质高的食品入,如肉类、蛋类、牛奶、奶制品等。
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及高维生素食物,患者神志转清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饮食,以植物蛋白为主;忌酒、忌食生冷、粗糙、辛辣食物,同时饮食也不宜过热,以免损伤食管、胃黏膜而诱发上消化道出血。
对于并发低钾、低钠血症患者,鼓励并指导患者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如水果、蔬菜、谷类等[4]。
3.5合理用药不恰当用药是诱发肝性脑病的常见原因,但往往没有引起患者的重视。
当患者合并腹水时,临床治疗中为了尽快而有效消除腹水,往往大剂量使用利尿剂或者服用泻药,这样大大减少有效血容量和丢失钠盐,从而诱发肝肾综合征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
另外麻醉、镇痛、催眠以及镇静等药物不仅可直接抑制大脑和呼吸中枢,还可激活GABA/BZ受体复合物而诱发HE。
所以,基于上诉药物的
不良影响,临床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合理剂量,告知患者遵医嘱服药。
3.6继发感染的预防
由于肝硬化患者抵抗力下降,常合并自发性腹膜炎、呼吸道感染等。
腹腔穿刺、放腹水腹腔注射药物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留取腹水作细菌培养和药敏,以指导临床治疗。
做好口腔护理,尤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要及时清除口腔积血,立即进行口腔护理;定期室内消毒,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新鲜。
保持病室温湿度在适宜范围,以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指导女性患者做好会阴部清洁护理,预防上行感染[5]。
3.7做好健康宣教和院后服务
向患者及亲属宣教肝性脑病的基本知识和导致肝性脑病的各种常见诱因,指导他们如何预防肝性脑病,同时让患者及亲属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认识到有效的自我保健措施可促进病情稳定,延缓病情发展[6]。
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病情,制订详细日常自我护理计划,定期来院复查血清离子、肝功、肾功、血常规等。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如高蛋白饮食,单纯大量排放胸腹水,服用镇静、镇痛及肝损伤药物等。
出现并发症及时来院就诊,掌握家庭常见急救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发生。
通过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使患者在整个住院过程中得到了责任护士的热情服务、精心护理,同时也让患者学到了疾病相关医学知识,增加了预防保健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21.
[2] Ferenei P,Loekwood A,Mullen K,et al.Hepatic encephalopathy-definition,nomenclature,diagnosis,and quantification:final report of the working party at the 11th word congresses of gastroenterology,vienna,1998[J].Hepatology,2002,35(1):716-721.
[3]陈火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预见性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650-651.
[4]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8.
[5]李桂香.肝硬化腹水60例并发低钠血症的诱因调查及护理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5,21(10):165l-1652.
[6]梁艳波,李迎花.50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早期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1,6(9):155-156.
(收稿日期:2012-04-19)(编辑:陈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