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监管问题研究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54.76 KB
  • 文档页数:3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证券市场政府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证券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运行和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促进作用。从国内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1990年和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分别建立,翻开的是新中国资本市场崭新的一页。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中国证监会2015年度报表》统计显示,截止2015年底,沪深两大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有2827家,总市值53.15万亿元,流通市值达到41.79万亿元,两市的总市值占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8.54%,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然而,我国证券市场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内幕交易、披露虚假信息、操纵市场、上市公司和证券经营机构违法违规、从业人员违规以及基金经理违规操作等,法律无法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导致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与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政府如何明确其监管范围,把握好监管尺度,努力去构建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证券市场是我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监管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如何在当前环境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证券市场政府监管模式,实现证券监管目标,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深入阐述了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发展历程。然后,进一步剖析我国证券市场政府监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对国外证券市场的监管模式进行分析,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针对问题提出完善对策,如健全监管体制,转变监管理念,完善监管内容,完善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保护众多投资者利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以期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经过短短20多年的时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非常

不错的成绩,但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2001年,成学真和李燕指出,“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要求除了要依赖于市场参与者的伦理约束和法律规范外,还要通过政府运用各种手段对证券业实施监管。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等制度条件不同政府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参与程度也就不同由此形成了集中立法型、自律型和中间型三种监管模式而比较这三种监管模式对指导和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1]她们通过对国外三种证券监管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政府应当加强证监会与其它经济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地方关系以降低监管模式的运行成本,加强对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2006年,张梅琳提出,国家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证券监管,证券监管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仍需不断完善,以适应世界市场经济的需求,学习国外监管模式的经验,她认为应明确界定政府与自律组织的分工,对监管权限进行合理地划分,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刘波认为,想要让我国证券市场平稳健康地发展,政府必须转变监管观念,树立正确的监管目标,强化证监会的独立监管权,优化行政行为,并从人大立法监督、法院的司法审查和行政机关等入手,强化制约机制。

2.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关于证券监管的理论研究,有公共利益论、俘获论、经济管制论等。其中,“公共利益理论来源于世纪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福利经济学思想,认为市场经济中本身存在无法通过自身克服的缺陷,这时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失灵从而使得市场中的个体和社会组织的能够公平、公正、有效的进行经济活动。”[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施蒂格勒在《经济管理理论》提出政府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方法,并提出了三点假设:一是权利是政府最基本的资源;二是监管者是为了使效用最大化而行动;三是为了适应利益团体实现收入最大化的需要才产生了政府监督行为。

二、我国证券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证券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发展至今,其经历了从地方到中央,从分散监管到集中监管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无实体监管部门阶段(1981-1985)

这个阶段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正处于萌芽时期,只有国债一级市场,国债的发行方式是以行政摊派来开展,所以也不存在二级交易市场,更别说股票以及企业债了。在1984年,我国发行了第一只股票——飞乐音响,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历史性的时刻,飞乐音响的发行,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的诞生。由于股票市场刚诞生,这一时期的股票发行都处于零散的状态,涉及的行业范围非常狭窄。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不存在政府监管体制。

2.监管体系雏形阶段(1985-1992)

这个阶段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形成期。1986年,我国第一家柜台交易的证券营业部设立——工行静安信托证券业务部。1990年和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我国证券市场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986年l月国务院颁布的《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被确立为证券市场的主管机关,管理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成了以银行为证券主管机关的中国模式。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监管证券市场的主管机构,沪深两地政府也在对证券市场进行管理,职责不清晰,分工不够合理。同时1991年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虽然行业自律监管组织的建立,但是刚成立时期,行业自律职能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总体来说这个时期我国证券监管模式还是处于幼小的阶段,但是已经出现了政府部门的监管和行业自律职能的发挥,表现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创造性。

3.分散监管体制向集中监管体制的过渡阶段(1992-1998)

这个阶段是我国证券市场进入制度化形成时期。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由分散监管开始向集中监管过渡。1992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和1993年4月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确立了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为主管机关,以证监会为执行机构、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证券监管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过去以银行为主管机关的模式,建立了独立的证券监管机关。

4.集中型监管体制建立阶段(1998-现在)

1998年12月底,《证券法》在全国人大通过表决,撤销了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明确了证监会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其法定职能主要有:起草证券法规;对有价证券发行、上市、交易进行监督管理;监管证券经营机构,监管投资基金经验机构和证券从业人员的业务活动;对证券交易所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管;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对境内企业直接或间接向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的行为进行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