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形影神》的现代性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303.77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影答形·存生不可言翻译赏析《影答形·存生不可言》作者为东晋诗人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前言】《形影神三首》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组诗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他们的苦恼,诗以形影之言而引发神辨的辩论形式分别写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观点。
第二首诗写影对形的回答: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无路可通。
既然如此,不如尽力立下善德,留给后人,这岂不比饮酒行乐要高尚得多。
【注释】存生:使生命永存。
《庄子·达生):“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卫生:保护身体,使人健康长寿。
拙:愚笨,指无良策。
昆华:昆仑山和华山,传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邈然:渺茫。
子:您,指形。
未尝异悲悦:悲哀与喜悦从来没有相异过,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憩荫:在荫影下休息。
乖:分离。
止日:在阳光下。
黯尔: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
五情:《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刘良注:“五情,喜、怒、哀、乐、怨。
”亦泛指人的情感。
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叫做三不朽,总称为立善。
遗爱:留给后世的恩惠。
胡为:为什么。
竭:尽,谓尽力、努力。
方:比较。
讵:岂。
【翻译】长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
我打心底里想到昆仑山和华山这样的仙境去学习养生之道,无奈路途遥远不可通。
自从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离,不管是悲还是喜,我们都一起承受。
其实在树荫下暂时分开,而止于阳光下,我们也始终不离别。
可是,这种形影不离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形总有一日会灭亡,而影也会跟着一起黯然俱灭。
谈谈你对陶渊明《形影神》组诗的认识和理
解
1. 《形影神》组诗啊,那可真是太有意思了!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比如说影吧,它老是担心自己会消失,这多像我们有时候担心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呀!你说是不是?
2. 陶渊明的《形影神》,哎呀,真的让我有好多感触!形追求物质享受,这不就像我们有时候追求那些外在的华丽嘛!你难道不这么觉得?
3. 你想想看《形影神》里的神,它的观点多深刻啊!就好比我们在迷茫时突然找到的那一丝清明,难道不是吗?
4. 每次读《形影神》组诗,我都觉得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影的那种无奈,不就和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一样吗?
5. 《形影神》真的是越琢磨越有意思!形的执着,像不像我们对梦想的坚持,哪怕遇到很多困难也不放弃?
6. 陶渊明这《形影神》组诗啊,简直是太绝了!神所说的那些道理,不就如同在我们耳边敲响的警钟吗?
7. 来看看《形影神》吧,里面的内容丰富得很呢!影的担忧,是不是和我们担心自己的未来有点像呢?
8. 哇,《形影神》组诗,那可是文学的瑰宝呀!形对享受的追求,和我们偶尔想要放纵一下自己是不是很像?
9. 《形影神》真的值得好好品味,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
神的豁达,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10. 讲真的,陶渊明的《形影神》组诗太有魅力了!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各种模样,这和我们自己的生活难道不是紧密相连的吗?
我觉得《形影神》组诗生动地展现了陶渊明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不同层面和意义。
此诗为陶渊明自剖之语,分别以形、影、神三者为依托,表达三种人生观。
这三首组诗依次为《形赠影》、《影答形》与《神释》。
「形」指的是人的形体(肉身);「影」指的是人的影子;「神」指的是人的精神。
1.「形」感叹自然万物之长久不绝,人身之短暂。
主张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2.「影」感叹身没影灭,但身没名或可存,因此主张「立善」求名以不朽;3.「神」有感「形」「影」二者的苦恼,提出解决之法——顺其自然。
既不主张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也不主张汲汲于追求富贵,为物所累。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一想到「陶渊明」,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的便是:隐者代表;不为五斗米折腰;品质高洁,淡泊名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菊花;田园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的,他确实是一名隐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人。
这首组诗《形影神》就是表现他作为人的自我矛盾与解脱。
在我心目中,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人是「中国人」最好的代表,都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人之中,三者并存。
一、《形影神》简析第一首《形赠影》主要是作者对「生死」的态度:人生如寄,及时行乐。
第二首《影答形》主要是作者对「名利」的态度:通过「立善」留名以不朽。
第三首《神释》主要是作者为前两者解惑:面对短暂的人生,不管是追求肉体的长生,还是企图通过立善扬名赢得身后名。
都是不是最佳处理方式。
汲汲追求这二者,对生命都是一种伤害。
不如顺应自然之理,不喜亦不惧。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影相对于形,就像名相对于身。
形体消逝,影子必然跟随幻灭。
但是人即使死了,名声还有留存不朽的可能。
可以说前两种人生观就是我们「世俗之人」,也是陶渊明「作为现实人」的人生追求。
而第三种人生观则是我们「世俗之人」的「理想」,也是陶渊明正在过着的生活。
陶渊明实现了,我们还在为前两者苦苦挣扎。
陶渊明不是对前两者的否定,而是对前两者的「放弃」。
形影神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形影神三首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形影神三首》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三首诗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他们的苦恼,诗以形影之言而引发神辨的辩论形式分别写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观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形影神三首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形影神三首魏晋陶渊明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神释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译文人无论贵贱贤愚,都戮力劳心,操持经营,爱惜自己的生命。
这种做法是实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
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此的抱苦含怨之辞,讲述神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
关心此事的人们可以于此获取普遍的道理。
形赠影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
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
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
题记: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 陶渊明《形影神并序》形:带月荷锄归形是肉体,是坐卧行走的皮囊,一个人最初的形态便是表现在形体上,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就担负起行走世间的所有负累。
陶渊明也概莫能外,早早没落的家境,让他一度陷入窘境之中,他也曾努力过,“骞翮思远翥”,“投策命晨装”,“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但这一切都已过去,他现在的身份不过是一个隐居乡野的士人,一个默默在庐山脚下耕耘的种田人。
所有的喧嚣与他无关,所有的争名夺利与他无关,他关心的是蔬菜与粮食,以及在日光晴好的天气携三五好友走出家门,去踏春,或把酒言欢。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便描述了这样的场景,“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周、陶两家世婚,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或许就是周访家墓,即所谓的“牛眠地”。
陶墓与周墓毗邻而望,很多年过去,山还是旧时的山,树还是当年的树,郁郁葱葱,仿佛那些记忆中的故人并未走远,他们只是变成了草间的鸣虫,化作了山林里的草木,清风吹来,以自己的方式在山野中低语。
《晋书·隐逸传》载:“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庞遵等,或有酒要(邀)之,或要之共至酒座……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由此来看,陶渊明归隐之初的日子并不孤独,或在田间劳作,或于田舍读书,或与朋友相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其二)”他想要的或许就是这些,自来南村,邻居时有造访,彼此间畅谈那往古时节,发现奇妙的文章大家共同欣赏,一起探讨问题。
这一年陶渊明四十九岁,距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已十年有余,与雁门周续之、彭城刘遗民并称为“寻阳三隐”。
《宋书·周续之传》:“时彭城刘遗民遁迹庐山,陶渊明亦不征命,谓之‘寻阳三隐’。
《形影神》的人生意义分析作者:刘梦静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摘要:陶渊明的组诗《形影神》,借助形、影、神三者之间的问答以及赠言,表现了陶渊明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以及其矛盾的心理。
《形影神》由“序”和三首诗组成:序文交代了写作这三首诗的缘由;《形赠影》通过形对影的劝谓和赠言,抒发了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思想;《影答形》通过影对形的回答,批判了形的及时行乐思想,而要“立善”求名;《神释》则是神对影和形的思想的批判与否定,提出释然生命的观点。
本文根据陶潜对于人生三种不同的追求,从生命之短、生命之宽和生命的释然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陶渊明;《形影神》;人生意义一、生命之短——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一)自然万物生生不息,无穷尽也陶渊明对于生命的长度的认知或许从自然万物开始。
在陶渊明看来,所谓生命之长,就应该像天地一样长久,像山川一样不会变更,像草木一样,冬去春来有时勃勃生机。
而人的生命却不能像天地、山川、草木一样,生生不息。
人的生命和万物相比,何其短暂和脆弱!(二)睹物思人之痛,无穷尽也陶渊明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于对自然的崇敬。
自然万物生生不息,无穷尽也。
这是陶渊明对于自然万物生命的艳羡,而对于人的生命的长度却只有一句“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令陶渊明更加痛苦得是物是人非的时境变迁。
生命之短尤可悲,失亲之伤悲亦痛。
陶渊明对于生命更深一层的认识就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之痛。
(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在陶渊明看来,正因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
在诗中,诗人借形体之口说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期待和看法:“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形体劝谓影子:形体尚且没有修仙的本领,更何况影子,不如开怀畅饮,自由自在。
在诗人笔下,形体和影子是可以相互交流的,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形体对影子的赠言内容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认识,这个形体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形体对影子的赠言的形式就是诗人对世人的一种劝谓。
二、生命之宽——人生要立善追求声名在《形赠影》中,形体向影子赠言: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而这一赠言也是陶渊明对于人生意义的一种认识。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陈必超(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200)摘要:陶渊明真正超越了生死,《形影神》清晰地呈现了诗人心灵超越的轨迹,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形影神》;生死观归田隐居、躬耕自守后的陶渊明,内心深处不仅始终有贫与富的交战、穷和达的烦扰,更多的是生与死的焦虑。
随着暮年的到来,亲人的离世、生活的艰难、体力的衰损,使诗人对生死问题特别关注。
在现存120多首陶诗中,正面歌吟生死这一主题的就有51首之多,如果再加上侧面和间接涉及生死之忧和迟暮之叹的作品,吟咏生死的诗歌竟占了他全部诗作的一半以上。
而在所有这些诗中,最集中而又最深刻地表现陶渊明生命意识的首推组诗《形影神》。
清代马在《陶诗本义》卷二中说:“渊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诗之内。
”本文拟就《形影神》对陶渊明生死之思的特点和意义作一些阐发。
一、矛盾焦虑故寻求解脱《形影神》组诗,现代的研陶者多认为是针对当时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形尽神不灭论》而发,亦涉及道教徒的“长生久视”说。
这种观点尽管缺乏考证学的坚实的支撑,但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应该是基本可以成立的。
魏晋易代之际,战乱频仍,死亡枕藉,人们对生死问题极为关注,道教、佛教乘时流行。
陶渊明写作《形影神》与这些情况都有一定的联系。
但不能简单地断定组诗就是就一人一事而发。
《形影神》诗前小序说:“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这告诉我们组诗是针对“惜生”之惑而写的。
可慧远不但不“惜生”反而主张弃生,因怯于生死之苦和轮转之痛,他曾致书王谧劝其不要欣羡高寿久生,在《致刘遗民等书》中也劝弟子弃绝世俗的感性生活以为“来生之计”。
基于“人生皆苦”的价值判断,他宣扬出世解脱以实现人生的永恒幸福,其实质是以弃生即牺牲今生现世为代价的。
再者,从诗人创作本意上看,也并没有对形、神的关系着力探讨。
说《形影神》是就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而发,与诗人的本意和诗歌的主旨都不相符。
古诗形影神三首其一翻译赏析《形影神三首其一》作者为宋朝诗人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前言】《形影神三首》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组诗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他们的苦恼,诗以形影之言而引发神辨的辩论形式分别写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观点。
第一首诗写形对影的赠言: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虽枯犹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体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应当及时饮酒行乐。
【注释】长不没:永远存在,不会消亡。
无改时:永恒不变。
常理:永久的规律。
荣悴之:使它开花与衰落。
之:指草木。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们重新繁茂。
谓人最灵智:是说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
许慎《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礼记·礼运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又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不如兹: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
适:刚才。
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
奄;忽然。
靡:无,没有。
奚觉:谁会感觉到。
无一人:少了一人。
岂:犹言“其”,“岂不”的意思。
余:剩余,留存。
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
洏:流泪的样子。
腾化术:修炼成仙的法术。
尔:那样,指死去。
苟:草率,随便。
【翻译】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
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
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
对于这个大世界来说,走了一个人,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亲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这只能引起无限伤感。
形、影、神——陶渊明的生命哲学《形影神》组诗,是陶渊明一生思想的结晶,是陶的生命哲学。
清人马墣云:“渊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诗之内,而迄莫有知之者,可叹也!”1从艺术的方面来说,渊明的这三首在写作上采取直叙的方法,没有多少形象,可以说是典型的以议论为诗。
有人评云:“此三诗甚率然”2,但它并非淡然无味,“平典如《道德论》”的那种,而是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它不仅是陶渊明个人的“一生之心”的寄寓,是了解渊明的人生境界、艺术境界、人生矛盾的关键,而且就其哲学的价值来说,是在当时的哲学语境中所能做出的对生命的本质的最透彻的认识,以及高度的概括与分析。
并且,在整个中国古代的思想史脉络中,渊明的形影神的生命哲学,也带有承上启下的性质。
一方面他是对魏晋生命哲学的继承的与发展,并且其思想史脉络远透先秦的道家,与并时的佛教也有一种至少是概念上的联系,与后世宋明理学、心学也有能遥相呼应。
历来的文人学者,对《形影神》思想做直观的论述的有不少,利用拟作的方式对其作继续或不同的阐释的人也不少。
但是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渊明的《形影神》还是很缺乏的,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仍然是今后陶渊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马墣《陶诗本义》卷二。
2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
一、《形影神》组诗三首,旧传各本陶集都列在五言诗之首,大概是因为其内容重要的关系。
陶诗以抒情叙事为主,但《形影神》则为立言之作。
古人的意识中,带有立言性质的作品,是高于一般的抒情之作的。
将它放在五言诗之首,很可能是渊明自己的安排。
其写作的时间,虽然文献中没有的记载,但应该是五十岁前后所作,理由即上文陈说的,渊明比较集中地思考生死问题,在五十岁前后。
逯钦立系此诗于义熙九年渊明四十九岁时,也可备一说。
《形影神》总题下有一个小序。
大体有序的作品,都是作者认为比较重要的。
《形影神》既然是严肃的立言之作,就不能不对其宗旨有所交代: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解读陶渊明陶渊明四仕四辞,最终选择了归隐,实现了人生的和谐栖居。
首先,陶渊明保持了固穷守节的生存境界。
他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云:“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清楚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固穷守节的思想,并在自己的人生中彻底保持。
他后期归隐,物质生活方面时好时坏。
如“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这是他物质上较丰盈时。
但大部分时间较为贫乏。
陶渊明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云:“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他所忧虑的是道不行,而不是富贵荣华,这是他能够心平气和保持“固穷”之志的原因之一。
所以,他能够做到“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赠羊长史》)“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拟古》其五)。
最终“竟抱固穷节”(《饮酒》其十六)。
其次,陶渊明实践了淡泊名利的事功思想,把秦汉以来的淡泊事功的精神推向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度。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动荡、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他对当时的政治保持着清醒认知,决然不为名利而丧性损身。
他在《咏贫士》中云:“好爵吾不索,厚馈吾不酬。
”《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这些体现了他对生前之名利的淡泊。
对身后之名,他也视若浮尘。
他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云:“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和刘柴桑》云:“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从他四仕四辞,最终决然归隐,都自然而忠实地实践了这一淡泊名利思想。
第三,陶渊明通达生死的生命哲学。
东晋南北朝战争频繁,权力斗争异常激烈,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
陶渊明对待死亡是比较达观的。
他的《挽歌诗》其一云:“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形影神》云:“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正确地认识到生与死的必然性。
陶渊明不信道教的长生,也不信佛教的生死轮回。
这种思想在他的《形影神并序》中表达得很清楚。
他的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述及他临终时“药剂弗尝,祷祀非恤。
陶渊明《形影神》的现代性解读作者:赵润清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8期内容摘要:《形影神》一诗对生死、名誉、灵魂等问题做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在形、影、神三者的辩论中最终走向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境界。
前人多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阐释此诗,本文试图将形、影、神比况为肉体、身体、灵魂这一组具有现代性色彩的词语,换一种视角让文本与当下对话。
从惜生与怕死、肉身的焦虑、灵魂的药方三个方面具体论述。
关键词:陶渊明《形影神》身体肉体灵魂面对1600多年前的陶渊明,“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敦厚善良,他对人生所做的哲学思考”①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起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哲思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陶渊明常常在对生命的追问中带着我们去寻找家园。
面对这位十几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乞食一首》)②的乞讨者,每每“叩门拙言辞”③窘迫而尴尬,再到“虽有无男儿,总不好纸笔”④(《责子一首》)的恨铁不成钢,最终高呼“天运苟日此,且进杯中物”⑤地洒脱。
渊明一切顺乎自然,有所求而不强求,求而得之固然好,不得也无不可。
面对这样一位诗人,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从鲁迅笔下祥林嫂“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发问到潘岳《悼亡诗·其三》“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的困惑到孔子“不知生,焉知死”的作答再到西方科学天平秤上的21克。
生、死一直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哲学中永恒的难题,犹如斯芬克斯之谜等待着俄狄浦斯的出现,探寻生死之谜是一次冒险的尝试,因为失败就会“被吃”。
很多人胆怯绕行,拒绝追问,沉湎于物质的享乐和力比多的无限膨胀,肉体(形)沉重而灵魂轻飘(神),中西方在肉体与灵魂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中缺少了中介——承重精神和欲望的肉体“影”,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使得现代人犹如没有思想的稻草远离真切和实在,而在此岸苦苦挣扎。
东晋是中国典型的乱世,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随着战争而来的饥馑、瘟疫又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
解读陶渊明奇诗《形影神赠答》解读陶渊明奇诗《形影神赠答》我们就来一首一首的解读吧: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有形之物如天地、山川都是长存不朽的,草木虽有枯荣但却年年复生,只有号为万物灵长的人,生命之有一次。
活在世上,很快就死去了。
死了之后,人们甚至忘了他曾经活过,时间久了连亲朋好友都不再想念他。
只剩下生前剩下的东西,让人看了伤感。
“我”(“形”自指)是没有长生之术的,一定也会这样默默地死去。
希望您(“君”,指“影”)听我的话,得酒便饮,要什么虚名浮名,今朝有酒今朝醉吧(按,宋柳永《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渊明用饮酒指代物质的享乐。
影答形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长生是不可能的,仔细保养身体有时也无济于事,病该来还来,人该死还死。
我也真愿意成仙遨游于昆仑、华山,但谁都明白这是不可能的。
我(“影”)和你(“形”)从生下来就在一起,咱们喜怒哀乐都是一样的。
你在树阴下休息,我(影子)就暂时和你分开;当你站到阳光下面,咱们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但是咱俩也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因为人死了,形消了,影也就灭了。
这就如同人的生命与名字一样,生命消失了,名字也就要被这个世界忘记了,想起来怎么不让人感慨万千呢。
只有努力做善事,给后世留下恩惠,这样死后人们才会记住我们的名字,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呢?酒虽然能消除烦恼,但和做善事留下千秋万岁之名比起来,不又差得多了么!——古人颇重“名”,如《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的一段议论,以及孔子感慨“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痛恨自己到死名声都不被人称道),甚至后人便以“名教”来称“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