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5.6《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同步练习(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4
2019年精选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 课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练习题二十五第1题【单选题】东汉时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A、蔡伦B、华佗C、张仲景D、祖冲之【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史实,通过解读下图所示著作可从中了解的有(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文字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技术④唐太宗虚心纳谏,任用贤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为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2005年11月,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人用禽流感疫苗”。
你知道我国东汉末年为防治传染病而写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谁?(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蔡伦【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东汉时,编制了“五禽戏”体操,并创制了麻醉药剂“麻沸散”的名医是( )A、张仲景B、李时珍C、扁鹊D、华佗【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这部史学名著是( )A、《汉书》B、《后汉书》C、《三国志》D、《史记》【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纸张是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促进了文化典籍的流传,为造纸技术的改进作出巨大贡献的是( )A、萧何B、蔡伦C、张仲景D、华佗【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史记》B、《资治通鉴》C、《春秋》D、《汉书》【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②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③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④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的成就有( )A、麻沸散、五禽戏B、《伤寒杂病论》C、望、闻、问、切四诊法D、《本草纲目》【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改变《史记》中记载的“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的局面,改进造纸术的是( )A、屈原B、张衡C、蔡伦D、毕昇【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孔子周游列国时带了三大车竹简,出行不便。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习目标: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
3、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堂导入:1、前不久在我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德国游客因为太喜欢兵马俑了,便把自己打扮成兵马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你知道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对中国秦代的东西如此痴迷呢?让我们一起领略秦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吧!2、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8课。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⑴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传入: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3、课本93、94、95页动脑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目录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A.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 B.云南元谋县C.浙江余姚市D.山东大汶口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是否()A.会制造工具 B.会使用工具 C.会使用天然火 D.会人工取火3.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A.一百七十万年 B.八十万年 C.七十万至二十万年D.一万八千年4.下列内容符合北京人的是()①直立行走②制造石器和木棒③使用天然火④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5.位于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类遗址是()A.北京人 B.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蓝田人二、填空题1.人类是由进化而来的,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2.我国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年, 是我国最早的居民。
3.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人,后来又在其顶部的洞穴里发现了人。
4. 北京人过着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
5.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国。
能力提升1.《韩非子》上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相当于:( )。
1,佛教传入:佛教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
发源地:古印度时间:西汉末年影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地点:中国时间:东汉创始人:张陵。
尊老子为教主。
影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3,司马迁:评价: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生活时代:汉武帝
4,《史记》: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体裁:纪传体,地位: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5秦兵马俑:出土地点: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
●重点难点剖析重点(1)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①佛教:a.佛教的传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b.主要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
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传播: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
d.影响: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②道教:a.兴起: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b.主张: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
c.发展:道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
d.影响: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2)司马迁与《史记》①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
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
继承父业,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籍,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编写成《史记》。
②《史记》:这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他以纪传体的体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常考热点质疑1.示例:(1)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鲁迅先生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2.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方法商讨●知识系统概述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传播是秦汉文化繁荣昌盛表现之一。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欢迎和扶持而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文化昌盛,还表现在史学和艺术的大发展上。
时间:15分钟班级:姓名:得分:(1)_元谋人_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已经学会使用_火_,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全的_直立人遗址。
半坡原始居民位于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_磨制_石器,种植粟,最具特色的陶器是彩陶。
河姆渡原始居民位于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子,种植水稻,会制作陶器和玉器。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和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_人文始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的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厦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启继承禹的位置,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_商_朝。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了_西周_,并为了稳定形势巩固疆土,实行了分封制。
(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为管仲相,提出“尊天子,攘四夷”口号,并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中,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战国七雄在军事上武力激战激战,在政治、外交上_“合纵”、“连横”。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动荡,分封制逐步瓦解。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中原。
战国七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各国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纷纷改革,其中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它使秦国富强起来,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春秋时期,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_仁_。
战国思想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5)公元前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知道佛教与道教产生的时间,传入的路线及基本教义,对中国文化深远影响。
2.了解了司马迁生平及《史记》内容特点及纪传体。
领悟他的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3.掌握兵马俑发掘情况及意义,认识它的阵势与设计原因。
[课堂同步练习(A)]一、课堂训练1.世界三大宗教指:()①基督教②佛教③道教④伊斯兰教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
他的父亲赵奢曾经评论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假使将来赵国不任命他为将军,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导致赵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无疑。
”后来赵括果然代替廉颇做了大将军,长平一战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被消灭,赵括自己也战死了。
哪个成语可以反映这件事()A.好高务远B、有勇无谋C、天花乱坠D、纸上谈兵3.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初年D.东汉末年4.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塑艺术品是()A.画像石B.铜奔马C.秦兵马俑D.博山炉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汉书》B.《春秋》C.《史记》D.《诗经》*6.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A.汉武帝B.班超C.陈胜D.秦始皇*7.司马迁说他《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说明其主要目的是()A.搜罗天下奇闻B.考查研究古今兴亡成败原因C.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传名后世8.秦始皇兵马俑是以步兵、骑兵还有()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阵。
A.车兵B、仆士C、弓箭兵D、轻兵9.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10.首先派人到西域求佛法,使佛教在我国逐步传播开来的皇帝是()A.汉文帝B.汉武帝C.汉明帝 D.汉高祖二、课堂回顾1、材料分析题“我们应该求佛祖保佑考试过关。
昌盛的文化一、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1.佛教(1)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2)教义: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3)传播及影响:首先信奉佛教的人多是帝王贵族,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
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道教(1)产生: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
(2)教义: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可以长生不老。
(3)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3.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二、司马迁与《史记》1.体例: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叙史范围: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 3_000年的主要史事。
3.特点: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三、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1.组成: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以步兵、车兵、骑兵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阵。
2.意义: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问题1】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并根植于民众的心中呢?探究:(1)佛教的教义符合大众心理的需求。
汉末,长期战乱,痛苦的生活使人们不禁相信人生来就是受苦的。
(2)战乱纷争的年代,佛教受到了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
这样各阶级都向佛教靠拢,佛教就在这种情况下迅速传播并根植于民众的心中。
【问题2】已发掘出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探究: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
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诸子百家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1.生活时期、国家春秋末期;鲁国。
2.地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3.思想主张(1)提出“仁爱”思想。
(2)强调“礼”的重要性。
(3)政治上,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德”去教化人民。
4.教育贡献(1)创办私学,求学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他都招收。
(2)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要求学生经常复习学过的内容,以便有新的体会;提倡人们相互学习;学习需要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能学好。
5.文学贡献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西汉“独尊儒术”后,该书成为古代学生的必读书。
二、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2.诸子百家3.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文化高峰,它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了提高,与自然作斗争的力量有所增强,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军事家。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这是造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的历史条件。
【问题2】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明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就不会五彩缤纷。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练习册答案一、选择题1.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出现在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A2.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B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些改革?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推行货币统一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1.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 唐朝时期,我国与外国的交流非常频繁,其中______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答案:张骞三、简答题1. 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答案: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即废除了其他学派,只推崇儒家学说,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
2. 描述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
答案: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局面,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社会安定著称。
这一时期,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吏,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四、论述题1. 论述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秦朝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它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此外,秦朝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结束语通过本练习册的学习和练习,同学们应该对七年级上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历史是一面镜子,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虚构的,仅作为示例提供。
实际的练习册答案应根据具体的教材和习题内容来制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选择题1.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在( )A.秦灭六国时 B.张骞通西域后C.东汉明帝时 D.班超出使西域后【答案】B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民间兴起于 ( ) A.秦朝 B.西汉初 C.东汉 D.西汉末【答案】C3.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又薄又软的纸,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
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这充分表明( )①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②经济、实惠、轻便是我国古代造纸所追求的目标③造纸的目的是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④考古发现的纸是宦官蔡伦所造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答案】A4.近几年来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H7N9禽流感感染事件。
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生活于东汉时期,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所著的 (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答案】B9. 东汉时一位帝王迷恋于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专门遣人炼制丹药,供他服用。
这说明他信奉()A.佛教 B.道教 C.儒家思想 D.基督教【答案】B10.《史记》是一部优秀的纪传体史书,下列事件可能记录在其中的是()A.昭君出塞 B.赤壁之战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答案】C11.收集民间药方,撰写《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是()[来源:学|科|网Z|X|X|K]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答案】C12.下面的著作中,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是()A.《九章算术》 B.《周髀算经》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
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
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书籍。
第五单元第6课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一、佛教的传入1.佛教的产生: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
2.佛教的传入:西汉末年,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都城长安。
东汉初年,朝廷开始重视佛教,佛教逐渐在上层社会流传。
3.佛教的教义:佛教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都是“苦”,只有放弃人世间一切欲望,信奉佛教,忍受苦难,才可以摆脱生死轮回,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涅槃”。
二、道教的兴起1.思想来源:道教是黄老学说和巫术结合而形成的,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2.兴起时间:东汉时期。
3.创始人:于吉、张陵等。
4.教祖:老子。
5.教义:宣扬修身养性,炼服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6.影响:道教的炼丹术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化学和医药学的发展,火药的发明就与道士炼丹直接有关。
【问题】佛教、道教为什么能迅速传播?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探究: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其基本教义是忍耐、顺从、生死轮回报应。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基本主张是修身养性、修道成仙,这些主张既迎合了统治者麻痹人民、加强统治、幻想长生不老的需要,又能给饱受困苦的人民以心理安慰,所以这两大宗教得以流传开来。
佛教、道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宗教的传播麻痹了人民的反抗斗志,成为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也带来了愚昧和迷信,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也曾利用宗教作为反抗压迫的武器,如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了黄巾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反动统治。
1.下列图片中的建筑与哪一宗教有关()印度舍利塔印度支提式塔A.基督教B.佛教C.道教D.伊斯兰教2.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A.秦朝B.西汉初年C.西汉末年D.东汉初年3.主张修身养性,炼服丹药,得道成仙的宗教是()A.伊斯兰教B.基督教C.佛教D.道教4.古代民俗中出现的神灵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土地神、城隍等都来自虚构的神仙世界。
那么道教的思想来源于()A.孔子的儒家思想B.佛教思想C.黄老学说和巫术D.法家思想5.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知识梳理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的传入:①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②传播: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今生如果能忍受困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东汉明帝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①兴起: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②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统治者利用道德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道观。
③影响: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二王充和《论衡》:东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那时候也出现了一些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王充是最杰出的代表。
他写了《论衡》一书,抨击了迷信思想。
三.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兵马俑的艺术群像,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课堂预习知识点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东汉明帝时兴建起佛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二王充和《论衡》3东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那时候也出现了一些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王充是最杰出的代表。
他写了《论衡》一书,抨击了迷信思想。
知识点三司马迁和《史记》4.《史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两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第6课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和在中国的传播及产生的影响;了解道教兴起的时间及有关的重要人物,并能够简要说出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通过佛教和道教知识的学习,了解宗教的基本常识,并能够对我国著名的佛教和道教名胜古迹做出简要介绍。
2.过程方法与能力结合相关地图,说出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并完成相关地名的填充,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对佛教、道教基本教义的分析,了解它们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并比较其异同点;能够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相关教义的学习,理解佛教、道教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
(2)联系当前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及邪教活动的不同表现,教育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邪教,学会运用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要点重点:佛教的传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传入中国后,对统治阶级和生活在苦难中的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吸引力。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为什么能够进人中国,并在长期的冲突与融合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深人地探究。
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以神秘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须借助具体的事例,作深入浅出的分析,以便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知道“玄奘取经”的故事和“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请同学们思考:玄奘到哪里取经?为什么要到那里取经?“八仙”为什么是中国人的装束?待师生共同讨论后,作归纳说明:玄奘要取经的西天是古代印度,佛教就是在古代印度创立并传入中国的;“八仙”以及我们所见所识的道士都是中国人的装束,是因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新授:一、佛教的传入1、产生:古代印度2、传入时间:西汉末年3、路线:丝绸之路(印度—→中亚即西域—→中国)4、宣扬(主张):忍受苦难5、兴起的原因:①朝廷开始重视佛教,派人去印度研究佛学,佛教逐渐在上层社会流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4第16 昌盛的秦汉化(一)学习目标:通过本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我们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科技史的学习,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我们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的难点。
堂导入:1、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处在上升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化交往频繁,同时也开始了对外交往。
这一切为秦汉化的发展创造了条,本的主题是秦汉化,而且是昌盛的秦汉化,所谓“昌盛”,即兴旺、兴盛的意思,可见秦汉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这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下面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2、随着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纸的需求量越越大。
在今天看大量生产纸张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写字呢?印度用桦树皮和棕榈树叶写字,欧洲用羊皮做纸写字。
据说当时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
那么,中国以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始于何时?造纸术是谁发明的?让我们通过本的学习寻找答案吧!3、以医院中“华陀再世”的锦旗导入。
自主学习(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本,找出问题并记忆。
)一、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1、发明造纸术时间_________ 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进造纸术时间_______ 人物_________ 名称__________优点_________3、传播的意义:传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九算术》和地动仪1、《九算术》成书时间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2、地动仪时间_________ 发明者________ 功能________ 地位_________三、华佗和张仲景1、华佗:生活朝代___________ 贡献①________ ②________2、张仲景:生活年代__________ 贡献__________尊称“____________”合作探究:①如果将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测量x疆南疆地区发生的地震,内布铜柱倒向哪个方位?精讲点拨:1、伴随造纸术传至世界各地,蔡伦的名字也随之传扬。
第五单元第6课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的产生: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
2.佛教的传入:西汉末年,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都城长安。
东汉初年,朝廷开始重视佛教,佛教逐渐在上层社会流传。
3.佛教的教义:佛教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都是“苦”,只有放弃人世间一切欲望,信奉佛教,忍受苦难,才可以摆脱生死轮回,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涅槃”。
二、道教的兴起
1.思想来源:道教是黄老学说和巫术结合而形成的,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2.兴起时间:东汉时期。
3.创始人:于吉、张陵等。
4.教祖:老子。
5.教义:宣扬修身养性,炼服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6.影响:道教的炼丹术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化学和医药学的发展,火药的发明就与道士炼丹直接有关。
【问题】佛教、道教为什么能迅速传播?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探究: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其基本教义是忍耐、顺从、生死轮回报应。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基本主张是修身养性、修道成仙,这些主张既迎合了统治者麻痹人民、加强统治、幻想长生不老的需要,又能给饱受困苦的人民以心理安慰,所以这两大宗教得以流传开来。
佛教、道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宗教的传播麻痹了人民的反抗斗志,成为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也带来了愚昧和迷信,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也曾利用宗教作为反抗压迫的武器,如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了黄巾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反动统治。
1.下列图片中的建筑与哪一宗教有关()
印度舍利塔印度支提式塔
A.基督教B.佛教C.道教D.伊斯兰教2.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秦朝B.西汉初年C.西汉末年D.东汉初年3.主张修身养性,炼服丹药,得道成仙的宗教是()
A.伊斯兰教B.基督教C.佛教D.道教
4.古代民俗中出现的神灵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土地神、城隍等都来自虚构的神仙世界。
那么道教的思想来源于()
A.孔子的儒家思想B.佛教思想C.黄老学说和巫术D.法家思想5.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马克思说得有道理吗?
参考答案: 1. 答案:B
2. 答案:C
3. 答案:D
4. 解析:道教是黄老学说和巫术结合而形成的。
答案:C
5. 参考答案:有道理。
佛教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了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道教主张通过修身养性以达到得道成仙的目的,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二者均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其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
总而言之,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来使人民放弃争取现世幸福的斗争,放弃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
因此,宗教成了统治阶级奴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成了“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1.河南省的名胜古迹如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都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有密切关系()
A.道教的形成与发展B.佛教的传播
C.基督教的传播D.伊斯兰教的传播
2.“佛法无边,回头是岸”“无事不登三宝殿”“普度众生”,这些词语何时开始在我国流传()
A.西汉末年B.秦汉之际C.春秋战国D.西周后期3.我们常说的词语“因缘”“彼岸”“世界”“烦恼”“方便”“功德无量”等与哪一宗教有关()
A.基督教B.佛教C.道教D.伊斯兰教4.曾派使臣到古代印度求取佛经的东汉皇帝是()
A.光武帝B.汉明帝C.汉武帝D.汉献帝
5.民间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城隍、土地神等来自于哪一宗教()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
6.在我国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7.有位同学在学习本课中道教这一知识点时做了下列笔记,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兴起于东汉时期②教祖是如来佛祖③追求炼丹成仙④迎合了许多人追求
长生不老的欲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8.仔细观察下面的两幅图片后完成问题:
(1)与上述图片相关的两种宗教分别是什么?你能说出哪一个是外来宗教,哪一个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吗?
(2)图1中的宗教传入中国是在何时?图2中的宗教创立于何时?
(3)我国封建统治者一直提倡和扶植宗教,请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试举一例说明。
(4)宗教和封建迷信、邪教一样吗?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宗教?
(5)请说出与宗教有关的成语两例。
参考答案: 1. 答案:B
2. 解析:“佛法无边,回头是岸”“无事不登三宝殿”“普度众生”这些词语都与佛教有关,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答案:A
3. 答案:B
4.答案:B
5. 答案:D
6. 解析:所谓“土生土长的宗教”就是起源于我们自己国家的宗教。
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都不起源于我国,属于外来宗教。
答案:B
7.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道教的教祖是老子,而不是如来佛祖。
因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答案:C
8. 参考答案:(1)图1:佛教,图2:道教。
其中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2)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
(3)例如东汉明帝派人到天竺去取佛经,为安置用白马驮回来的佛像和佛经,特地在洛阳城郊修建了一座寺庙。
因为宗教有利于麻痹人民的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所以受到他们的扶植与提倡。
(4)不一样。
封建迷信和邪教的某些做法残害人民的身体,而宗教已经成为一种信仰。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但是身为青少年,应该从小崇尚科
学。
(5)佛教成语:半路出家;大彻大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因后果;如影随形等。
道教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