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师招聘考试: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58.00 KB
- 文档页数:5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钦州一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它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节共两个课时,今天我主要说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来明确这一节课到底要学什么?1、教材编写的意图、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向上承接《自然界的水循环》,同时为下一节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基础。
新教材编写时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重点关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洋流。
这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达成。
3、教学重难点:要达到三维目标必须明确这节课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难点在哪里?重点:通过读图画图,探究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节课将采用合作探究法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这节课将采用“联系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4、学情分析:明确了学生要学什么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我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地理对洋流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洋流的概念。
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电视、网络了解到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引入一些学生熟知的有关洋流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法针对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学习能力,依据新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驱动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合作探究法。
这些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课堂上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由于高一年级的学生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跟随老师的引导、积极思考问题,通过读图、画图,探究洋流分布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在本单元开始已经了解了自然界的水循环,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束。
本节课着重强调了洋流的定义,以及按性质和成因形成的不同洋流(寒暖流、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同时还着重讲述了分布特点。
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了从地球整体、地球上的大气再到水循环的一个完整的连续性思维,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牵引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大势,对于海洋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基本特点有了初步认识,这对洋流名称、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帮助。
并且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上的大气,学生能很好的通过大气的运动结合到本章的内容中。
高一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已经有了较强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故本节课我也将更多的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性质,同时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和知识牵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连续性的拓展能力及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增强地理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特点,激发对于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说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的性质和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时,向西横渡大西洋,经过37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第二次去,绕了一个大圈,是顺着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才详细横渡大西洋,却只花了20天。
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时,绕了一个大圈,时间却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这样一个实际的故事,让学生从现实案例中进入课堂情境,并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课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本节课涉及到洋流的概念,以及按性质对洋流分类,着重讲述了洋流的成因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
洋流的成因是建立在前面所学内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基础之上的,学好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对于后面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又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所以,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好高中阶段自然地理知识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综合地理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知识,对于海洋有了初步认识,这对洋流名称、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帮助。
在必修一第二章,学生又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这样在知识的理解上层层递进,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跳就能够着的要求。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初步建立了有关大气圈和大气运动规律,水圈和水循环的较为完整的综合性思维区域认知能力,这对于学习本节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性质,同时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培养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力。
(综合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海洋探索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海洋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的性质和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动画演示。
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
尤其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学,能够很形象的理解广阔海洋上的洋流运动。
六、说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关键词: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洋流、梵高、星空导入没有选择大众化的讲故事的方式,而是通过图片和视频的观看,创造震撼学生心灵和激发学生迫不及待探索蓝色海洋的好奇心理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激情进入课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说教材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
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与前面所学的全球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
对洋流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此外,洋流的知识还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洋流的概念。
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③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动手画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置疑探究和对比分析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
②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难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学案导学法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情景导入教师展示泰坦尼克号相关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主人公美好的爱情以及轮船沉没的悲伤,从而产生探究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的兴趣。
环节二:展示目标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本节的三个目标知识,即洋流的概念和分类,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明确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把握学习目标。
环节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洋流的概念和分类”(这部分是了解性的内容,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组内合作探究“寒流和暖流在流动方向上有什么特点?”(这个探究问题的设置有两个考虑:一是让学生在对寒暖流概念的理解上更加深入,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那么从纬度上讲,纬度越高海水温度越低,所以寒流应该是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北半球为自北向南,南半球为自南向北;暖流是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南半球为自北向南,北半球为自南向北。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各位评委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
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
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本课是在学习水循环的基础上,掌握洋流的规律,及为我们认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打下铺垫;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a、知识与技能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及规律;说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b、过程与方法通过出示全球风带的分布和全球的等温线图引导学生探讨洋流的分布;通过给出客观条件、提出问题,运用多媒体设计洋流运动的动画,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探究洋流的分布规律。
c、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及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教学重难点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其为难点。
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此我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所以我在进行说教学方法时,先进行学情分析,为我教法、学法的选取提供依据。
二、说教法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表达能力,但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认识上还存在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加之高一学生在不同个体、性别上地理学习能力差别较大。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海水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
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解释洋流概念,按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洋流的成因与盛行风的关系,最后结合风带分析洋流的形成,结合洋流模式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第二部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中的内容,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的深化和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运用地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画出表层洋流分布简单模式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归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根据规律画出洋流分布图,运用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洋流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气压带风带说明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二教法分析1、读图分析通过指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掌握洋流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法,通过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空间定位能力、想象能力较差,因此课堂上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来增强直观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学会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形成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讲解故事“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
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大规模海水运动讲课稿范文大规模海水运动讲课稿第一节课:介绍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海洋科学课堂,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大规模海水运动是指影响海洋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大范围海水流动现象。
它是海洋环境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运动形式,对海洋的循环、气候变化等有重大影响。
一、大规模海水运动的概念大规模海水运动是指海洋中广泛地区的海水流动,包括了洋流、涡旋、边界流等。
这些运动不仅发生在水平方向上,也常常伴随着垂直方向的运动。
其中,洋流是最典型的大规模海水运动形式之一,指的是海水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一般由风力、地转偏向力和地形等因素共同驱动。
涡旋是指海水在局部范围内环绕某一中心旋转的流动。
边界流是指与大陆边缘相邻的海水流动,它受到地形和大陆表面的影响,常常与洋流相互作用。
二、大规模海水运动的驱动因素大规模海水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其中最主要的是风力、地转偏向力和海水密度。
风力是大规模海水运动中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主要通过摩擦力将能量传递给海水,使其运动起来。
地转偏向力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它使得海水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转。
海水密度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由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等因素决定。
不同水团的密度差异会引发海水的垂直运动和混合。
三、大规模海水运动的重要性大规模海水运动对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大规模海水运动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传递途径,它影响着海洋生物的分布和生活环境。
其次,大规模海水运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通过海洋对热量的吸收和分布,参与了全球气候体系的运行。
此外,大规模海水运动还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洋流可影响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课: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讨论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一、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分类大规模海水运动可以按照时间、空间和水深等维度进行分类。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叶县二高的刘中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整个说课有以下六个部分有机组成。
一、教材分析1.对课程标准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应指导学生从“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及其性质。
(需要补充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第二,结合“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航行的影响。
2、教材的作用与地位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也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经典内容。
洋流的分布规律、大洋环流形成的过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之一。
本节课在中学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即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重点与难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是难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及渔场的形成是重点4、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学生虽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但初中地理知识欠缺,特别是这节课涉及到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盲区,因此在这一部分应有所侧重,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地理图像而得出结论。
5、教学目标①、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②、结合所归纳的洋流模式图,分析洋流的成因③、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指导小结,形成板书6、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二、教学方式以启发式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主学习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自学、归纳洋流规律2、案例分析使学生获得分析方法、知识迁移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自行分析其他案例3、指导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四、主要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提出两个问题(1)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上撞上冰山而沉没,那末这些冰山来自何方,是谁带来的呢(2)浙江舟山渔场是中国第一大渔场,鱼为什都喜欢在此聚集呢(设计这两个问题是在开始上课就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讲解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第一课时)05地本一班吴锦秀本节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的内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的内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二)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讲述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
(三)教学目标本节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方面来衡量,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世界洋流的具体分布情况,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2.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能够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具有相应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德育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媒体与教具】世界洋流模式图板图、世界洋流分布图【课时安排】2课时(1节练习课)【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三面环海的优美城市,相信大家对海洋都很熟悉,当您到海边的时候,您是否注意观察海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学生一起回答】运动的。
【板书】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既然大家知道海水是运动的,请大家结合我们的生活常识及教材P65说出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学生回答】1)波浪2)潮汐3)洋流放录像波浪好,同学A回答的很好,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就这三种,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波浪【教师同时解说】波浪的种类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同学所说的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波状起伏,我们称之为风浪,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而当发生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也能引起巨浪,我们称之为海啸。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汐的形成动画放潮汐动画?【过渡】波浪和潮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那么洋流却无法明确感受,下面我便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全球洋流壮观放录象《全球洋流》?【放完后教师解说】从全球洋流录象解说中,我们知道洋流是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叫洋流。
【板书】一、洋流【指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61页思考:洋流按性质是如何分类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板书】1、定义2、性质分类:暖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特别交代】洋流的方向指洋流流去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过渡】根据刚才看的录像,我们知道洋流是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海水的这种大规模运动呢?洋流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提示结合气压带风带、地形、地转偏向力、海水为流体等方面分析)下面每10人为一组开始讨论,时间为3分钟,然后在您手中的图1理想海洋中绘出海水是如何运动的?〖备注:在讨论过程中,到下面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找较好的小组代表拿图用实物投影仪讲解〗【学生回答】【教师在放风海流动画的同时讲解】正如同学所分析的①~⑥这六个洋流是在盛行风吹拂作用下,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称为风海流所以说,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范例各位老师: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个五方面分析说明。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讲述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于是结合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我确定本节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1(约3336字)【课标分析】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课程标准解读: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的宏观运动及规律,内容比较抽象、空洞,远离学生生活。
高中课程标准将洋流教学内容进行简化,不探讨密度流、补偿流的成因,重点介绍风海流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运用地图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体现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改理念。
本节内容的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
接着给出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绘制洋流的分布图并归纳规律,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得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洋流知识离学生生活遥远,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具有风吹水流动的生活常识,由此,本节内容主要利用大气运动规律推理、归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性质分类,明确洋流的影响因素。
2.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
4.学会利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难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2.通过对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洋流的成因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2、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
3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
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二、教学重点(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
(二)洋流模式图的构建及世界海洋洋流名称的记忆(三)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寒、暖流三、教学难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课时1课时(第二节第一课时)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展示泰坦尼克号的图片并做介绍,1912年泰坦尼克号由英国的南安普敦出发途经大西洋前往美国的纽约,但是这艘船在航行后的第四天夜里却撞上冰山沉没,此时泰坦尼克号大约行至北纬40度附近,但是我们知道北纬40度附近是没有冰山的,那么这座冰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海水运动从高纬度地区运送来的)既然我们知道了海水是运动的,那么海水是怎么样运动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件展示: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我们熟悉的潮汐、波浪。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一盆水,一个乒乓球,吸管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根据学生情况可以细化故事情节)
播放企鹅版的小苹果舞蹈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企鹅体内怎么会出现人类的杀虫剂DDT?(引出课题)
[学习新课]。
上海教师招聘考试: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
说课稿
最新上海教师资格证、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报名时间:12月16至19日。
面试现场确认时间为:12月16、17、19、20日,面试时间为2017年1月7-8日。
上海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上海教师资格培训供考生选择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上海教师考试咨询一对一解答。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需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在本单元开始已经了解了自然界的水循环,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束。
本节课着重强调了洋流的定义,以及按性质和成因形成的不同洋流(寒暖流、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同时还着重讲述了分布特点。
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了从地球整体、地球上的大气再到水循环的一个完整的连续性思维,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牵引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大势,对于海洋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基本特点有了初步认识,这对洋流名称、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帮助。
并且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上的大气,学生能很好的通过大气的运动结合到本章的内容中。
高一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已经有了较强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故本节课我也将更多的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性质,同时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和知识牵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连续性的拓展能力及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增强地理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特点,激发对于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的性质和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时,向西横渡大西洋,经过37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第二次去,绕了一个大圈,是顺着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才详细横渡大西洋,却只花了20天。
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时,绕了一个大圈,时间却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这样一个实际的故事,让学生从现实案例中进入课堂情境,并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课堂。
2、探究新知
(1)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的过程中抛出2个问题:
A、什么是洋流?能从书上找到有哪些洋流?
B、它们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这样分布?
学生能回答出A问题,对于B问题
(2)我将适时的抛出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看图进行第二次的思考。
学生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发现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之间的一定联系。
受盛行风(低纬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季风)地转偏向力及海陆轮廓等的影响。
自学洋流的形成,并对比“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
当学生对比结束后,我将与学生一边绘制简图,一边分析洋流的成因(见插图)。
这样的课堂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增强学生分析、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3)这是我再适时的抛出第二个图,全球洋流分布图。
这时我将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思考:全球洋流分布规律,并能结合刚才所学进行分析。
学生能发现它一定程度的印证了刚才的洋流模式图,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知识都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出。
在5分钟的时间之后,我也将让小组代表上黑板来进行对其他同学的讲述,而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最终得出结论: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度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度环流: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充分的做到集思广益又不失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将真正做到“印象深刻”,而且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学生也能够有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言语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真正实践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此时,我也将请同学回答之前课程开始时候的问题,此时已经迎刃而解,
3、应用提升
此时抛出学生喜欢的电影以及那个时期的一些特点,把这些东西整合成为题目,可以让学生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大家熟知的加勒比海盗那个时期: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
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
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
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结合下图完成19~20题。
1.三角贸易涉及海区的大洋环流规律,表述正确的是()
A.属北太平洋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属北大西洋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属南太平洋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属南大西洋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出程”和“中程”所经海域洋流的性质分别是()
A.暖流、寒流
B.暖流、暖流
C.寒流、暖流
D.寒流、寒流
4、小结作业
在课堂的尾声:我也将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从知识点出发)做到二次复习。
最后,我也将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世界著名的渔场以及相关资料。
” 这个作业为下节课做出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
七、板书设计
整个板书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清晰呈现重点内容,让学生记忆深刻。
以上为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上海教师资格培训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上海教师资格证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教师资格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上海教师资格真题邀请您一同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