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收入法构成项目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18.00 KB
- 文档页数:9
收入计量的基础和内容
收入计量是一个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
收入计量的基础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年)
内所有居民和企业所创造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由劳动报酬、利润、利息和地租等组成,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2.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
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国际比较中常用的指标之一。
3.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居民在扣除税
收和添加政府转移支付后可支配的收入总和。
国民可支配收入反映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对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除以总人口
得到的平均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平均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之一。
这些指标构成了收入计量的基础和内容,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情况。
2021年研究生经济学问答题与答案解析28一、问答题(共20题)1.假定小李的两根消费场景如下:(1)当话剧门票价格为120元时,小李打算买两张话剧门票。
但事实上话剧门票价格上涨为180元,于是小李决定放弃看话剧。
求小李关于话剧门票需求的价格弹性。
(2)小李在某公司上班,公司附近只有一家可供用餐的快餐店。
当每份套餐的价格为8元时,小李每天中午都在该快餐店用餐;当每份套餐的价格上涨为12元时,他仍然每天中午都在该快餐店用餐。
求小李关于快餐需求的价格弹性。
(3)对小李的两个消费场景而言,为什么(1)和(2)结果相差甚远?【答案】:(1)由需求价格弹性可知:ed=-△Q/△P×P/QAQ=2,AP=-60,P=120,Q=2代入公式可得ed=-2/-60×(120/2)=2。
(2)由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可知:ed=-△Q/△P×P/QAQ=0,故ed=0。
(3)分析(l)、(2)可知,(2)中价格弹性为0,因为快餐店用餐对小李来说是生活必需品,而话剧门票对小李来说可有可无,故(2)中的需求完全无弹性。
【解析】:2.爬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I【答案】:该汇率制是弹性的中间汇率制度的一种,指由一篮子货币盯住汇率制和爬行盯住汇率制组合而成的复合汇率制度。
兼有盯住汇率制度的稳定性和浮动汇率制度的灵活性、防冲击性,是一种国际上许多学者都推荐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新型汇率管理准则。
一篮子货币盯住汇率制用于确定中心汇率,其作用是保持有效率的稳定。
盯住一篮子货币可防止主要国际货币之间汇率变化引起的负面影响。
爬行汇率制的作用是调整物价变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通常影响一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实际汇率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受国内外物价变动的影响。
当本国物价上升快于国外物价时,相对物价的变化将引起本币实际汇率高估,为了阻止这一趋势,本币需要贬值,其结果名义汇率脱离水平运动并形成爬行走势。
以上两种汇率机制的配套使用可保持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
GDP与国民经济增长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GDP与国民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表现和评价指标。
本文将从GDP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GDP的概念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规模和活力。
GDP通常分为名义GDP和实际GDP两种,名义GDP是指未经调整的GDP,而实际GDP则是经过通货膨胀等因素调整后的GDP。
二、GDP的计算方法GDP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生产单位的生产总值来计算GDP;支出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消费支出、政府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净出口额来计算GDP;收入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折旧以及营业盈余来计算GDP。
三、GDP的影响因素GDP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口增长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
人口增长率决定了劳动力的供给量,劳动生产率则影响了生产效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四、GDP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GDP与国民经济增长密不可分,GDP的增长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表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增长意味着其经济总量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提升,市场活力的增强。
国民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加,包括实际增长和名义增长两种。
实际增长是指经济总量在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后的增长,而名义增长则是未经调整的增长。
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还可以增加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GDP 的增长,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生产总值和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 生产法: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
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总产出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
中间投入是常住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2.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
用公式表示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3. 支出法:从产品使用出发,把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包括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而总产值的计算方法为:用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总产值。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咨询专业会计师。
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因素的计量分析经贸学院孟毅201201370一、选题背景(一)、选题意义与原因地区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一个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认为是衡量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类似,在核算方法也存在相似之处。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法有3中。
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其各部分项目的加总即构成了GDP总量。
同样,地区生产总值也是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
也可以通过这三种方法加总核算。
然而构成地区生产总值的项目众多,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预测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趋势,确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极为重要。
这就是选题的意义和原因。
(二)、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选择被解释变量为地区生产总值。
这里选取了3个解释变量。
分别为:分地区货物出口额、分地区普通高校授予学位数、分地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
下面分别阐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过程与方向:1.货物出口额我国是贸易大国,货物出口会对地区经济有着促进作用。
2.普通高校授予学位数大学城的建立会带来土地补偿效应、乘数效应和消费效应。
同时大学生可以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拉动消费、促进生产,就业人员的素质也相应提高。
故对地区生产总值有提升作用。
3.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投资的重要来源,也反映了居民的收入。
投资和收入都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所以方向是正向的。
二、数据收集和整理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tjsj/ndsj/。
选取了中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2009年至2012年的相关数据。
面板数据如附件所示。
三、数据描述性分析(一)、散点图1. RGDP与deposit2. RGDP 与degree3. RGDP 与export(二)、描述统计量分析表100000150000200000250000d e g r e e 2.0e +074.0e +076.0e +07e x p o r t四、回归分析和检验(一)、数据分析根据STATA的OLS及Heteroskedasticity robust stand error估计模型,现将回归结果整理OLS分析回归结果如下:(582.1307)(0.1182051)(0.0115196)(0.0000671)3个解释变量的系数由上式所示,其中,deposit的t统计量为4.05,大于1.96对应p 值为0.000,95%置信区间为[0.2443299,0.7124057],该系数通过检验。
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GDP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体产出值,衡量了该国或地区经济的总体增长水平。
计算GDP主要有两种方法,即支出法和收入法。
支出法是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最终消费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计算来衡量GDP。
支出法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支出来计算GDP:1.最终消费支出(C):最终消费支出是指个人、家庭和政府在购买消费品和服务方面花费的总金额。
这包括耐用消费品(如汽车、家电等)和非耐用消费品(如食品、衣物等)。
最终消费支出是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个人和家庭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2.政府支出(G):政府支出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支出。
这包括教育、医疗、国防、基础设施建设等。
政府支出是由政府根据公共利益来决定的,对于GDP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3.净出口(X-M):净出口等于出口减去进口。
出口是该国出售给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额,而进口是该国从其他国家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额。
净出口是国际贸易对GDP的影响,如果国出口大于进口,则净出口为正数,对GDP有正向贡献;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则净出口为负数,对GDP有负向贡献。
4.固定资本形成(I):固定资本形成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于生产资本货物和服务的总额,包括建筑物、机械设备、工厂等固定资产的投资。
固定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企业对生产能力增长的投资。
通过将以上四个方面的支出加总起来,可以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GDP。
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来计算GDP。
收入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收入来计算GDP:1.工资和薪水(W):工资和薪水是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力而获得的收入。
它包括所有形式的工资、薪水、奖金、津贴和福利等。
2.利润(P):利润是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而获得的收入。
gdp指标讲解-回复什么是GDP指标?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通常用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增长速度。
GDP指标是全球各国普遍使用的重要经济数据,它能够提供对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总体情况和发展变化的洞察。
GDP指标的计算方法GDP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三种: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所得到的GDP数值是相等的,只是从不同角度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计算。
1. 产出法:产出法是以生产的物品和提供的服务为基础,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这种方法测量的是所有经济部门产生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例子包括农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等各个部门的贡献。
2. 收入法:收入法是以国内收入为基础,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这种方法测量的是国内居民和企业在生产活动中获得的收入总和。
收入法计算GDP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
3. 支出法:支出法是以最终支出为基础,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这种方法测量的是最终需求者对物品和服务的支出总和。
支出法计算GDP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家庭消费、政府支出、固定资本投资和净出口。
GDP指标的意义和作用GDP指标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可以提供以下信息:1. 经济增长速度:GDP指标可以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高速增长的GDP意味着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而低速增长或负增长则可能表示经济衰退或不景气。
2. 国际比较:GDP指标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
通过比较各国的GDP数值,可以了解各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并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决策参考。
3. 社会福利:GDP指标可以用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
尽管GDP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福利状况,但它可以提供一些关于经济繁荣与贫困、资源分配和收入差距等方面的信息。
附件1主要指标解释1. 地区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地区生产总值属于同一概念指标,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用可比价格计算,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可进行不同时期总量指标的对比。
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指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
— 1 —三次产业: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2.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年主营收入大于2000万的工业企业或者国有工业企业。
3.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城镇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包含原口径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加上农村企事业组织项目投资,该口径自2011年起开始使用。
劳动生产总值(增加值)最新计算方法及分解一、劳动生产总值及其计算方法劳动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GDP计算方法是: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根据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活动,统计各个产业的增加值,并累加得到GDP。
生产法由工业增加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加得到。
支出法:根据社会各界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支出情况,统计各个支出项目的总额,并累加得到GDP。
支出法由最终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
收入法:根据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形式的收入,统计各项收入总额并累加得到GDP。
收入法由雇员报酬、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利润、利息、房地产租金和经营权租金这六个部分构成。
二、劳动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劳动生产总值增加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生产要素(劳动、资本等)所创造的附加值。
它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计算:1. 产业增加值法:按照产业部门划分,统计各个产业的增加值,再将各个产业的增加值相加得到GDP。
例如,在制造业中,可以计算出各个子行业的增加值,如钢铁、汽车、电子等。
然后将各个子行业的增加值累加,就得到制造业的增加值。
同样的方法适用于其他产业部门。
2. 支出法:按照支出项目划分,统计各个支出项目的金额,再将各个支出项目的金额相加得到GDP。
例如,最终消费支出可以包括民众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投资支出可以包括企业投资购买设备和建筑物的开支;净出口可以包括出口商品的价值减去进口商品的价值。
三、劳动生产总值分解及影响因素劳动生产总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分解,以便更好地了解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影响:1. 使用产业结构分解:根据不同产业部门的贡献程度,将GDP分解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
证券从业资格证券投资分析(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8证券从业资格证券投资分析(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8A.股价在高位盘整,难创新高,成交量明显减少,此为卖出信号B.股价跌势加剧,呈跳水状,成交量均匀分布,未见萎缩,应果断出货C.当成交量增至某一高度时,不再急剧增加,但股价仍继续上升,为警戒信号D.成交量持续扩增,股价回升,逆时钟曲线由平向上时,为最佳买人时机2.在技术分析中,关于缺口理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突破缺口被确认后,投资者应当立即作出买入或卖出指令,不应当顾虑价位(指数)的升跌B.普通缺口一般短期内回补C.突破缺口之后的持续性缺口有测量功能D.持续性缺口相对于消耗性缺口伴随较大的成交量3.更新重置成本和复原重置成本的差别在于( )。
A.资产的现时价格B.技术C.设计D.标准4.下列属于反转突破形态的是( )。
A.楔形B.头肩形C.喇叭形D.三重顶(底)形5.行业处于成熟期的特点主要有( )。
A.企业规模空前,地位显赫,产品普及程度高B.行业生产能力接近饱和,市场需求也趋于饱和,买方市场出现C.大量替代品的出现,原行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开始逐渐减少D.构成支柱产业地位,生产要素份额、产值、利税份额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6.在分析公司产品的竞争能力时,应注意分析( )优势。
A.成本B.技术C.价格D.质量7.下列各项中属于原生金融工具的有( )。
A.货币B.债券C.期货D.外汇8.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中,市场分割理论的假设条件是( )。
A.投资者和借款人喜欢在不同的市场之间进行转移B.投资者和借款人不喜欢在不同的市场之间进行转移C.市场是高效的D.市场效率低下9.分析师在分析判断某个行业所处的实际生命周期阶段的时候,考虑的内容包括( )。
A.开工率B.从业人员工资福利水平C.股票市场规模D.资本进退状况10.证券组合理论认为,投资收益包含对承担风险的补偿,而且( )。
A.承担风险越大,收益越低B.承担风险越大,收益越高C.承担风险越小,收益越高D.承担风险越小,收益越低11.下列关于资产负债表的说法,正确的有( )。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从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
本文将介绍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一、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 生产法生产法是通过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计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根据生产法,国民收入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国民收入 = GDP - 间接税 + 津贴 - 折旧其中,间接税是指商品和服务的销售税,津贴是指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补贴,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的价值减少。
2. 收入法收入法是通过统计各种收入来源来计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根据收入法,国民收入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国民收入 = 劳动者报酬 + 利息 + 租金 + 利润 + 净外汇收入其中,劳动者报酬是指工资、奖金和津贴等劳动所得,利息是指资本所有者从借贷中获得的收入,租金是指土地所有者从出租土地中获得的收入,利润是指企业从经营活动中获得的收入,净外汇收入是指国家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差额。
3. 支出法支出法是通过统计各种支出项目来计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根据支出法,国民收入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国民收入 = 消费支出 + 投资支出 + 政府支出 + 净出口其中,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是指企业对生产资本的投资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政府对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净出口是指国家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差额。
二、国民收入的应用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还可以用于制定经济政策和评估政策效果。
1. 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衡量通过计算国民收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和结构。
国民收入的增长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同产业和部门的收入比例可以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国民收入核算及方法1. 引言国民收入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析,以了解该国或地区的总收入和支出情况。
国民收入核算一般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GNI)、个人收入等指标的估算。
本文将探讨国民收入核算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核算方法。
2. 国民收入核算的重要性国民收入核算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2.1 经济发展评估国民收入核算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经济发展评估指标,通过计算国民收入和支出,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增长速度以及经济结构等情况。
这个指标对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以及国际竞争力的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制定经济政策国民收入核算为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通过了解国民收入的构成,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经济部门的贡献情况来制定相关政策。
例如,如果某个部门的增长速度较慢,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该部门的发展,以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2.3 国际比较国民收入核算还提供了一个国际比较的基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可以了解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从而为国际合作、贸易以及投资提供参考。
这对于制定国际合作政策、推动贸易自由化以及吸引外国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3. 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国民收入核算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3.1 支出法支出法是一种常用的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该方法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支出,来估算国民收入。
支出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项目:•消费支出:包括个人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等。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以及对个人和企业的转移支付。
•净出口:即净出口的数量乘以出口价格和进口价格之差,表示外贸收支的影响。
通过对上述各项支出进行统计,可以得出国民收入的大致数值。
3.2 收入法收入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问答1 问: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如何进行核算的?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
①生产法是从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增价值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
即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
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②收入法是从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形成收入角度来反映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
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
收入法核算公式: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③支出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
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支出法核算公式: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理论上,通过三种不同方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果应当一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不同计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统计误差,统计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允许存在。
2 问:我国如何核算季度GDP?答:我国季度GDP核算是采取分行业核算的方式,即先核算《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各行业的季度现价增加值和不变价增加值,再分别加总得到季度现价GDP和不变价GDP。
季度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率法、相关价值量指标推算法以及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等方法。
季度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相关物量指数外推法。
具体核算方法可以参考每季度发布的季度核算说明。
3 问:季度和年度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如何查找?答:季度GDP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15日左右在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发布,具体日期参考当年《国家统计局主要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
gdp核算方法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GDP的核算包括三种方法,分别是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这三种方法在GDP核算中起到了互相补充和验证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GDP核算体系。
首先,我们来看产出法。
简单来说,产出法是通过统计某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出总值,然后将其相加来计算GDP。
产出法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在产出法中,我们需要测量的是各个产业的总产值,包括农业、工业、建筑等各个行业的产出总值。
通过统计这些值,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特定时期的GDP。
接下来,是收入法。
收入法的核算是通过测量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各种收入项目,来计算GDP。
收入法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收入形式。
在收入法中,我们需要测量的是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资本家的利润收入、政府的税收收入等项目。
通过统计这些收入,我们可以推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特定时期的GDP。
最后,是支出法。
支出法是通过测量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支出来计算GDP。
支出法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中的总支出和消费行为。
在支出法中,我们需要测量的是个人家庭的消费支出、政府的消费支出、固定资本投资和净出口的支出等项目。
通过统计这些支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特定时期的GDP。
这三种方法在GDP核算中的作用是互相验证和补充的。
产出法通过统计产业的总产值,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产出和生产能力;收入法通过统计各种收入项目,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入形式;支出法通过统计总支出,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总消费和支出情况。
这三种方法在核算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通过调整和比对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GDP数值,从而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经济规模。
GDP核算方法的应用在国民经济运行监测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GDP的定期核算和统计,政府可以了解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掌握经济的增长速度、结构和质量。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有关统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摘要】本文针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相关统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深入探讨。
文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为后续内容铺垫。
然后,通过分析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以及相关统计指标,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合实证数据,文章进一步阐述了统计指标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和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指标与有关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对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对加深对法国经济状况的理解,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指标、相关统计指标、经济增长、支出预测、经济政策、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关键词分析、统计分析、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法国的GDP构成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深入研究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相关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有关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探讨,从而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启示,进一步推动法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有关统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这些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预测的作用。
通过研究统计指标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政府制定更科学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通过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指标与统计指标的关系进行探讨,还可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指导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本研究可以加深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认识,为提高经济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支持。
1.3 研究意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有关统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当前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深化我们对经济增长机制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GDP和国民收入的测算与分析一、引言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决策以及投资者评估经济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对GDP和国民收入的测算方法进行介绍,并分析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GDP的测算方法1. 支出法支出法是计算GDP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支出方面的数据,可以得出GDP的总量。
主要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
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和政府在消费品和服务上的花费;投资支出包括企业和政府在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政府支出是指政府在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上的支出;净出口是指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2. 产出法产出法是计算GDP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统计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值,然后将其相加得到GDP的总量。
产业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个产业部门具有明确的产值数据的情况。
3. 收入法收入法是计算GDP的第三种常用方法。
通过计算各个要素的收入来确定GDP的总量。
要素包括劳动力收入、资本收入、土地收入以及企业利润。
这种方法适用于收入数据较为详细的情况。
三、国民收入的测算方法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全部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的测算方法与GDP测算方法有所不同。
1. 国民收入的概念国民收入包括工资收入、利润收入、利息收入和租金收入。
这些收入来源于居民在生产和投资中提供的不同要素。
2. 国民收入的计算国民收入的计算首先要减去企业税收、补贴和付息抵消。
然后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和资本消耗的抵消,最后得到国民收入的总量。
四、GDP与国民收入的分析1. GDP的作用和意义GDP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活动水平。
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物价水平、财政状况以及居民收入水平。
政府和企业可以根据GDP数据来制定经济政策和决策,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2. 国民收入的作用和意义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收入水平和财富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
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收入法核算GDP这种核算方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 也就是从企业生产成本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但严格说来产品的市场价值中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生产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应当包括以下一些项目。
首先是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
工资从广义上说应当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补助和福利费,其中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
利息在这里指人们储蓄所提供的货币资金在本期的净利息收入,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的利息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只被当作转移支付。
租金包括个人出租的确良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
其次是非公司企业收入。
它指各种类别的非公司型企业的纯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店铺等等的收入。
他们被自己雇用,使用自有资金,因此他们的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等等是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收入的。
第三是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利润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第四是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
前者指公司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赊账。
后者指企业缴纳的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这些税收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加价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看作是成本。
这和直接税不同,直接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都已包括在工资、利润及利息中,故不能再计入GDP中。
第五是资本折旧。
这是资本的耗费,也不是生产要素的收入,但由于包括在支出法中的总投资中,故这里也应计入GDP中。
这样,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民收入等于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利用收入法计算GDP,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销售上一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取得的收入不计算在内。
第二、与生产无关的收入不计在内,如出售股票和债券它们只是一种金融交易。
第三、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能算作接受者的收入。
分析收入法构成项目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摘要:影响一个地区的收入会存在方方面面的因素,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等,本文主要是通过以上几方面对地区生产总值影响的基础上,建立生产总值的计量模型,通过相应的软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影响。
关键词:生产总值,收入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个地区的生产总值也相应的有所提高,从而使我们的收入不断增加,劳动者的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等都在不断的提高,这就使得我们的生产总值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从劳动者的报酬来看,他们所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这些都在随着生产总值的提高而升高,目前劳动者的工资都在大幅度的上升,这就说明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从而带动了消费的增加。
从生产税净额来看,是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余额,政府对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所征收的各种税,减去对生产单位单方面的转移支出,剩下的就是生产税净额,这部分的提高也带动了生产总值的提高,他们之间是分不开的。
从固定资产的折旧来看,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这也会造成生产总值的提高。
从营业盈余方面来看,是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的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相当于企业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生产总值。
然而,我们从他们的基本概念上就能体会到对生产总值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营业盈余,因为它是扣除了所有因素后的结果。
这只是初步的断定。
因此,通过我们所学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来分析一下,每一种收入法对31个省生产总值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这些因素是否对其有着显著的影响,还是只是一点点影响。
并且和我们预期的判定营业盈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否相同,本文主要就是对这些因素影响效果的一个分析。
二、建立模型
根据上述的分析,选择地方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Y,劳动者的报酬X1、生产税净额X2、固定资产折旧X3、营业盈余X4作为解释变量,以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项目表作为指标样本(见附表),根据样本数据,把数据导入到Eviews软件中,我们可以作出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散点图,如图所示: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到,每个因素与Y 之间好像都存在着线性相关性,从分析中生产总值随每个因素变动的数量的规律性,那么我们所建立的模型为:
1213243
5
4
Y X X
X
X U t t t
t t t
βββββ=+++++ 三、模型的求解、检验
利用Eviews 软件,用OLS 进行初次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解释变量都很显著,可决系数相当高,修正的可决系数也相当高,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他们之间存在显著影响,这就和我们前面的假设吻合。
那么通过运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方程:
Y = 0.00167411229 + 1.000000413*X1 + 0.9999942414*X2 + 1.000000869*X3 + 1.000001323*X4
t=(1.115678) (587262.3) (179683.1) (186244.2) (443677.2)
2
R=1.000000 F=1.81E+13 DW=2.780951
(一)经济意义的检验:
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地方生产总值随劳动者的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的增加而增加,他们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截距项说明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各个参数意义明确,每个指标的大小符号都符合实际,没有明显的错误。
(二)计量经济的检验: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1)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和统计推断的检验,可决系统相当高,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建立相关系数表如图:
由相关系数矩阵中可以看出,各个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很高,证实确实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2)、找出最简单的回归形式:
Y = -456.5047209 + 2.645578936*X1
Y = 416.9499945 + 6.434365109*X2
Y = 175.5368751 + 6.924421834*X3
Y = 649.3948824 + 2.962380487*X4
从以上图形中可以看出,修正后的可决系数解释变量X4的最大,说明营业盈余对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这样的结果正和我们预想的结果一样,营业盈余是对生产总值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我们选择Y = 649.3948824 + 2.962380487*X4为初始的回归模型。
(3)、逐步回归
将其它解释变量分别导入初始回归模型,寻找最佳回归模型
第一步,将X3、X2、X1分别引入初始模型中,得到结果如图:
从以上图形中可以看到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都有所提高,但是新加入X1的修正可决系数改进最大,而且各个参数的t检验显著,选择保留X1,再加人其他新变量逐步回归。
第二步,在X4、X1的基础上加入X3、X2后的结果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加入X3、X2后修正的可决系数在继续改善,且各参数的t 检验显著,但是变量X3比变量X2的修正的可决系数高,所以保留X3,剔除X2,最后修正的多重共线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Y = -1.847848612 + 1.214058709*X4 + 1.016312405*X1 + 1.528882262*X3 t=(-0.035613)(18.34951)(17.28431)(9.845597)
20.999554
R= F=20180.04 DW=1.995044
R=20.999505
这就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营业盈余X4每增加1亿元,劳动报酬X1和固定资产折旧X3均增加1亿元,那么生产总值Y将分别增加1.214058709亿元,1.016312405 亿元,1.528882262亿元。
2、异方差的检验 残差图如下:
根据上面的散点图,暂时不能判断它是否具有异方差性,那么我们再用white 检验,检验其结果得:
由图可知:212.23756nR =,在∂=0.05下,查2χ分步表,得20.05(6)12.5916χ=,同时t 检验值也显著,因为212.23756nR =<20.05(6)12.5916χ=,所以接受原假设,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检验
设定模型为:121324354Y X X X X U t t t t t t βββββ=+++++
采用D-W检验,检验U的自相关性,由Eviews软件分析得:
由图可知DW=2.780951,在 =0.05下,查表得
D=1.160, U D=1.735,DW>L D,
L
所以不存在自相关。
由以上各个回归数据及相关检验,我们得出了各个变量与地方生产总值变动的关系,结论是: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那么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在不断的上升,这就关系到了很多方面的影响,对于生产总值的影响,本文已从模型的建立到模型的检验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得出的结果是对于影响生产总值的因素,这里主要是针对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这几方面对生产总值的影响,从我们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营业盈余对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也符合我们最初的预想,而对于其他几方面,也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他们存在着多重共线性,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说明每个因素对生产总值的影响都非常大,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都可以从模型的t检验值、p检验值以及可决系数等等方面看出,说明我们所建立的模型完全符合我们当初的构想。
四、建议
通过对模型的建立到分析得出的结果,提出几点建议:首先,随着经济的增长,我们也应该相应的增加相关的税费,这样可以保证我们的生产总值得到相应的提高。
其次,我们应该相应的提升劳动者的报酬,在这个物欲横飞的年代,经济的增长必定会导致劳动者报酬的增加,所以这一点也比较重要。
再次,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我们也可以相应的减低,这样就使得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能够提高,对于营业盈余,当前几方面都相应的提高了,那么这个因素自然会相应的提升,最终导致生产总值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庞皓,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2] 中国统计年鉴
[3] 维基百科
[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附表:
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 (2007年)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单位: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