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上)正文(三四章)
- 格式:doc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94
[单选题]1.横头山国家森林公(江南博哥)园风景秀丽,是哈尔滨市的后花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该公园六(江南博哥)大景区的是()。
A.灵因山B.兀术岭C.松峰山D.吊水壶原始林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横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是2007年国家林业局设立的,位于哈尔滨市区东南59公里处的金代发祥地境内,在大岭乡吉兴林场和松峰山镇中和林场施业区内,隶属于阿城区林业局。
横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六大景区,即灵因山、郡王山、九龙山、兀术岭、民俗风情园、吊水壶原始林;有七大看点,即红叶谷、彩蝶谷、野鹿谷、石柱峰、仙人洞、古树峡、林海雪乡。
[单选题]2.()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地貌景观,被国内外地质学家称为“打开的地质教科书”。
A.五大连池国家地质公园B.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C.凤凰山国家地质公园D.大青山地质公园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五大连池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市西南部,地处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
五大连池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地貌景观,被国内外地质学家称为“打开的地质教科书”,有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之称。
[单选题]3.康熙帝到()畅游,留下了“源分长白波流迅,支合乌江水势雄”的诗句。
A.嫩江B.三岔河C.黑水D.拉林河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三岔河,古称“大口”,俗称“阴阳界”,以栗末水(第二代松花江)和黑水(嫩江)交汇而成。
因为发源于兴安岭的嫩江水凝重、微浊,发源于长白生的第二松花江水温弱、清净,两股水汇合后,久不融合,并行达数华里。
这样,在二水交汇处就形成了一条黑白分明的分水线。
同时,三岔河又是古盛京(今沈阳)至爱珲之间古驿道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优美的诗篇。
清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康熙帝到此畅游,留下了“源分长白波流迅,支合乌江水势雄”的诗句。
[单选题]4.()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是黑龙江境内最高峰。
A.大秃顶子山B.横头山C.神顶山D.大白山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大秃顶子山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距五常市170公里,与黑龙江省海林市接壤,主峰海拔1690米,是黑龙江境内最高峰,比泰山高141米,比黄山低184米,是牤牛河的发源地。
黑龙江省促进旅游业发展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二稿)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旅游产业引导与扶持第三章旅游资源保护利用与规划第四章旅游营销与开发第五章旅游安全与管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黑龙江省促进旅游业发展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促进本省旅游业的发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建设多元化高标准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在黑龙江省境内从事的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经营、服务和管理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基本定义]本条例所称旅游业,是指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化娱乐、信息等综合性服务的行为。
第四条[发展原则]旅游业发展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不断增强本省旅游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实现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第五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第六条[部门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的统筹协调、综合指导、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
省森工总局、省农垦总局的旅游管理机构负责本系统内旅游管理工作,业务上接受省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服务和监管的有关工作,并依据信息共享、协调合作和相互尊重的原则,协同推进旅游业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协调相关部门介入处理具体事项,相关部门应当给以支持和配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规范、引导、扶持旅游行业组织,可以将相关业务委托给旅游行业组织实施,并对相应业务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黑龙江省概况简介各位朋友:欢迎你们来黑龙江省旅游。
黑龙江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无论是哪个季节来,您都会享受到各具特色的旅游。
茫茫的林海雪原、浩瀚的原始森林、绿茵千里的湿地草原、神秘地大界江、五彩缤纷地秋季“五花山”,会使您领略到黑龙江省风光的自然、粗犷、古朴与绮丽,感受到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崇高境界。
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在东北地域有一块形似奋飞的天鹅的版图,这就是富饶美丽的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因境内最大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
黑龙江省位于东北边陲,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太阳升起最早的省份。
最北端在漠河一带,纬度超过了53°,它是中国最接近北极圈(66°31’)的地方,农历夏至时和冬至时,在这里可以看到北极圈的极昼极夜现象,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北极”。
东端位置在抚远县东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汇流处乌苏镇,被称为“东方第一镇”,是我国太阳升起最早的地方,因此有中国“东极”之称。
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
西部与内蒙古毗邻。
南部与吉林省接壤。
面积为45.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国第六位,有效利用面积居全国之首。
黑龙江属温带、寒带之间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4至5摄氏度。
黑龙江省地势北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
地形特点可概括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
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3.2%。
大兴安岭山地,被称为“绿色长城”。
小兴安岭山地,被誉为红松的故乡。
东南部山地,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等山地。
全省林业经营总面积31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1.9%,森林资源面积、木材总蓄积量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
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主要农牧区和湿地旅游区。
三江平原,已成为黑龙江省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和农业旅游、湿地旅游观光带。
黑龙江省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
黑龙江省促进旅游业发展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经济的繁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的旅游业发展活动。
第三条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应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加强政府引导,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五条黑龙江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旅游企业,提供优质旅游服务,推动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第六条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应注重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第七条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第八条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开发活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
第九条黑龙江省鼓励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时,采取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措施,保护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第十条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符合国家和省级旅游发展规划,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第十一条黑龙江省鼓励旅游企业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高居民的旅游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第三章旅游市场管理第十二条黑龙江省旅游市场应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和规范旅游企业的发展。
第十三条黑龙江省旅游企业应依法取得经营许可证,按照规定经营旅游业务。
第十四条黑龙江省旅游企业应公开发布旅游产品信息,明示产品价格、服务内容和质量标准,确保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十五条黑龙江省旅游企业应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消费者投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黑龙江省旅游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意识,确保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
第十七条黑龙江省旅游企业不得虚假宣传,不得以低价误导消费者,不得强制购物或变相强制消费。
第四章旅游市场监督和执法第十八条黑龙江省旅游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和执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黑龙江省概况简介: 各位朋友您都会享受欢迎你们来黑龙江省旅游。
黑龙江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无论是哪个季节来,绿茵千里的湿地草原、神秘地大界到各具特色的旅游。
茫茫的林海雪原、浩瀚的原始森林、江、五彩缤纷地秋季“五花山”,会使您领略到黑龙江省风光的自然、粗犷、古朴与绮丽,感受到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崇高境界。
这就是富饶美丽的黑在东北地域有一块形似奋飞的天鹅的版图,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龙江省。
黑龙江省因境内最大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
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太阳升起最早的省份。
最北端在漠河黑龙江省位于东北边陲,农历夏至时和冬至31')的地方,°,它是中国最接近北极圈(一带,纬度超过了5366°时,在这里可以看到北极圈的极昼极夜现象,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北极”。
东端位置在抚远是我国太阳升起最早的地方,被称为“东方第一镇”,县东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汇流处乌苏镇,因此有中国“东极”之称。
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
西部与内蒙古毗邻。
南部与吉林省接壤。
,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面积为45.48寒带之间的大陆性季风气黑龙江属温带、居全国第六位,有效利用面积居全国之首。
四川, 5-4至摄氏度。
候。
年平均气温在黑龙江省地势北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
地形特点可概括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
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3.2%。
大兴安岭山地,被称为“绿色长城”。
小兴安岭山地,被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等山地。
全省林业经营总面誉为红松的故乡。
东南部山地,木材总蓄积量和木材产量均居全积31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1.9%,森林资源面积、国首位,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
已成为黑龙江省主要商品粮基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主要农牧区和湿地旅游区。
三江平原,地之一和农业旅游、湿地旅游观光带。
黑龙江省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公顷,全省人居耕地面积932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
黑龙江省旅游市场分析现状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底蕴的省份。
它以其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冰雪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黑龙江省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该省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1. 旅游市场概述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包括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这些自然资源为该省的旅游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黑龙江省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
2. 旅游市场竞争分析在黑龙江省,旅游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黑龙江省面临着来自其他省份和国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压力。
例如,附近的吉林省和辽宁省也拥有类似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对黑龙江省的旅游市场构成了一定的竞争。
3.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黑龙江省积极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这包括开发具有独特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景点,提升旅游设施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同时,黑龙江省还加大对旅游市场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黑龙江的独特魅力。
4. 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黑龙江省的旅游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该省可通过进一步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线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开展国内外旅游交流与合作,以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5. 旅游市场的挑战与对策尽管黑龙江省的旅游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环境保护问题、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不稳定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黑龙江省可以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旅游规划和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6. 结论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的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但面临一定的竞争和挑战。
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黑龙江省促进旅游业发展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12.24•【字号】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4号•【施行日期】2022.03.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4号《黑龙江省促进旅游业发展条例》已由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21年12月23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年12月24日黑龙江省促进旅游业发展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旅游强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省旅游业实行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行业自律的促进发展机制。
发展旅游业应当发挥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比较优势以及神州北极、华夏东极独特优势,突出沿边区位、地质地貌和历史文化等地域特色,建设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自驾与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依法开展跨境旅游活动。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开展旅游形象宣传和产品推广,保护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维护旅游投资者、经营者和旅游者合法权益,营造绿色、健康、文明、安全的旅游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举行会议,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功能提升、旅游新业态培育、旅游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游客招徕和品牌创建奖励、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人才培养、行业纾困等方面。
第一章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
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
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
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
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
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
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江河洲岛型:太阳岛、明月岛、柳树岛3处风景区,均位于大城市近郊区,景区内开发建设有娱乐、度假等旅游服务建筑,特别是太阳岛风景区已出现“城市化”建设形态。
第一章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10客)1、水域风光的概念: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览、度假健身、参与体验等活动的各种水体资源,都可以视为水域风光类的旅游资源。
2、水体资源与旅游的关系:(1)水体是各类景区的重要构景要素:“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天堂”——苏杭一带(2)水体自身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美景:贵州的黄果树瀑布;陕西宜川的黄河壶;杭州西湖;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3)水体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游泳、划船、滑冰、滑雪、潜水、冲浪、滑水、垂钓3、水域风光的吸引因素吸引因素:形、声、色、味、影、态4、域资源的旅游功能(1)具有审美功能,开展观赏旅游(2)具有疗养功能,开展休闲健体旅游:北京小汤山温泉、辽宁鞍山汤岗子温泉、山西华清池温泉(3)具有品茗功能,开展茶文化旅游:杭州西湖的龙井茶、济南的趵突泉(天下第一泉)、镇江的金山泉、无锡的惠山泉以及杭州的虎跑泉(天下第二泉)(4)具有娱乐功能,开展水上游乐旅游(5)含有文化内涵,开展水文化旅游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漓江: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洞庭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5、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类型(1)河段景观适合漂流的河段要:风景优美、水流速度快、安全系数大(水不宜太深、暗礁险滩少、水温适宜)(2)湖泊与沼泽景观湖泊的类型及特点湖泊景观:浙江杭州的西湖(西子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3)瀑布景观浙江雪窦山的千丈崖瀑布:拔地万里清丈立,悬空千张素流分;南岳衡山水帘洞瀑布:南岳第一泉、下雪晴雷以及天下第一泉(4)泉水景观(济南——泉城)(5)海洋景观A海面风光:B海滨风光:我国钱塘江口的大潮C海底风光: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印尼和我国海南岛(6)冰雪景观A冰川: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西部高山地区B冰盖:南极大陆和格林兰岛分布最为典型。
C积雪地:西安的“太白积雪”;北京的“西山晴雪”;嵩山的“少室晴雪”;九华山的“平岗积雪”;西湖的“断桥残雪”;太湖东洞庭山“厘峰积雪”。
关于东三省旅游发展分析报告一黑龙江省概况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臵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纬度。
北、东部与俄罗斯为界,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
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国第6位。
1.1 旅游资源黑龙江省是中国纬度最高的省份,是真正意义上的“北国”,中国的“北极”和“东极”都在黑龙江省境内。
特殊的地理位臵、气候条件、人文历史赋予黑龙江旅游自然、自在、神奇、浪漫的特色。
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冰雪、野生动物等世界十大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中黑龙江省占有9项,生态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1.1 广袤的森林资源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达45.7%,林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建有104个森林公园。
茫茫林海,风景秀美,环境幽雅,空气清新。
走进大森林,就仿佛走进了天然的“大氧吧”。
空气中不仅负氧离子含量高,还弥漫着多种对身体有益的气态物质。
五营等众多的森林公园已开发登山、徒步、森林浴、漂流等多种旅游项目。
1.1.2 丰厚的冰雪资源黑龙江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雪丰富,雪期长、雪质好。
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壮丽的北国风光。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早开展滑雪旅游的地区之一,建有各类滑雪场近百座,亚布力、吉华、帽儿山等各大滑雪场拥有优良的天然雪道、舒适的接待设施和人性化的细致服务,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
黑龙江省还是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游乐园,哈尔滨冰雪迪士尼游园会是世界唯一的冰雪版迪士尼,太阳岛雪雕博览会等冰雪主题公园的建筑规模和艺术水准都居世界先进水平。
1.1.3 广阔的大界江黑龙江省拥有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大界江,长达2300多公里,充满了原始、古朴、沧桑、神秘的色彩。
现已开发黑龙江探源、萝北界江三峡、同江三江口等6段界江旅游线。
其中最著名的是伊春嘉荫至鹤岗萝北的界江中段,两岸山体峻峭,风光秀美,有“龙江三峡”之称。
一、前言:1、调查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央大街2、调查人员:黑龙江大学旅游管理系学生3、调查目的:通过这次的旅游资源调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对旅游行业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服务与管理工作有较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提高观察、调研、分析、评价、规划设计以及归纳写作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经由思考和凝练,形成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和范围,为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拓宽视野,更好更快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调查要求:⑴要求学生认知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阐述其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位置、变化规律、数量、特色、特点、类型组合匹配、组成结构和功能价值等,并对其进行评价。
⑵以中央大街旅游资源为基础,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景点设计,形成内容丰富的旅游路线,以期能有效地发挥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价值,塑造中央大街建筑艺术明珠的特色空间形象,为其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使中央大街的欧陆风情得到全方位的绽放。
⑶收集、熟悉、了解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
⑷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
⑸保证成果质量,强调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
--文件记录避免使用不着边际的文学语言,力戒浮华和主观臆断。
--图件准确、清晰。
⑹充分利用与旅游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成统计、填表和编写调查文件等工作。
调查方式以收集、分析、转化、利用这些资料和成果为主,并逐个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包括访问、现场观察、测量、记录、绘图、摄影。
二、区域地理概况1、综述:哈尔滨是一座北国名城,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中央大街,哈尔滨的显著代表和突出标志,自1997年6月建成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以来经多少次改造建设,目前的中央大街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全国一流的,独居文化魅力的,集商业,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步行街为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哈尔滨增添了一抹新的神韵。
第三章旅游资源普查*第一节基本程序一、要求和目标此次普查的目的,是查清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调查严格遵循由国家科委和国家旅游局共同颁发的《规范》中所规定的技术路线,并结合全省自身的情况组织实施。
本章系统介绍普查的全过程及其主要成果。
此次进行的旅游资源普查不循常例,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各个调查的不足,使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性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属全区域调查。
省属13个地市中的110个市县区均列入普查计划。
(2)属规范化调查。
《规范》是国家科委和国家旅游局于1992年编写完成、出版发行并已联合向全国发文推行的成果。
此次调查,全面贯彻和依照了《规范》中所规定的各项原则和技术方法,如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普查小区的确定、普查组的成立、各类普查文件的建立过程和建立方法等。
以此完成的普查成果是目前国内最先完成的规范化信息文件,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3)属详细普查(详查)。
详查是旅游资源的高层次活动,所获得的资料应用价值较高。
为使普查成果达到较高质量并有望成为目前国内最先按《规范》完成的信息化文件之一,要注意以下2点:(1)应严格按照《规范》中所规定的条款进行调查、统计、填表、绘图和编写普查文件。
在普查前和普查中,应充分利用与旅游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有关部门的研究成果。
普查方式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分析、核查、转化、利用这些资料和成果,另一方面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在现场对资源类型进行研究、分析、测量,必要时还应采集样品留待室内分析。
(2)确保普查成果质量,要从多方面入手。
包括在普查程序上的普查技术力量保证、资料和数据采集、普查实际操作和普查成果质量等方面均要进行控制;此外,特别在资源类型特征数值的采集和表达中,要严格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三项原则,要求所有特征数据均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利用最新的科学概念,认识、解释、记录类型所涉及到的各种数据。
同时要避免主观臆断,应尽量避免使用空虚的文学语言陈述类型。
二、主要过程此次普查工作是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由省旅游局和省计划委员会组织下进行的。
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普查准备。
按照《规范》第三十三条的要求,“普查组成员应具备与该*本章由马绍嘉执笔。
97普查区范围内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类型有关的专业知识”,在普查开始前便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因此各地市在筹建旅游资源普查组时,对普查组的成员的专业特长进行了优化组合。
根据各地市旅游资源特点,要求普查组的基本成员具有地学、林业、农业、环保、生态学、民族、文史和旅游等方面的专业素质。
事实表明,如此组成的普查队伍,有效地保证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考虑到全省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普查组分析并确认了普查的重点对象是:(1)以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乌苏里江及其周围众多湖泊、沼泽、草原、支流等构成的湿地风光和与俄罗斯的边界风光;(2)以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及其余脉构成的山地、森林景观;(3)以平原地区突兀而起的火山锥、熔岩流、熔岩洞穴、火山口森林、火山堰塞湖、火山矿泉等组成的火山熔岩地貌景观;(4)以50年代所建的一批机械工业、煤炭工业、森林工业及后来的石油工业等为支柱,以铁人精神为表征的特殊工业景观;(5)以满族为主体的金源文化和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遗迹和民族风情;(6)以清朝后期各族人民抗击沙俄侵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侵略军所建的军事设施遗址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拥有我国最北和最东的优越的地理位置。
第二阶段,实施普查。
实际普查工作按照现有的行政界线确定的普查区,在13个地市同时进行。
各地市自行按《规范》要求进行野外调查,完成旅游资源基础资料和数据采集。
为使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并使此后普查成果便于表达,在这13个普查区内,还要进一步划分各自的普查小区。
事先规定了这些普查区和普查小区的代码(表3-1)。
表3-1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名称及代码98在实际普查中,按照《规范》的要求,以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为调查对象。
对于陈述和标记这些基本类型,除了充分利用前人资料外,要特别重视直接获取第一性资料。
所有被调查的基本类型都以实体的形式出现,因此,可以进行类型描述和数据记录,必要时进行实际测量。
另外,还要进行环境背景、保护与开发条件的实地调查。
所有记录的资料、数据均要力求科学、准确、客观。
按此要求,每一类型调查内容及时填写一份“基本类型调查表”。
调查表经一定程序的质量控制后,最终按规定程序存入电脑,成为信息文件。
表3—1列出了按类型和地区划分的情况。
第三阶段、普查文件整编。
由省旅游局组织编写小组,按重点线路考察的方式对所采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实地验证和补点。
完成《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文稿的编写。
在这一阶段,要继续查阅和引用前人的资料和数据,使普查成果能够保证质量。
这些资料包括:政府文件与相应规程、专题科学著作和专题报告、地方志书、旅游区与旅游点介绍、各类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普查文件种类较多,按《规范》要求,主要有基本类型调查表、普查小区信息采集表、普查区资料汇总表、旅游资源图、普查报告、资料与数据软盘、普查日志和影象资料等。
其中基本类型调查表是普查的最重要文件,以下将重点总结这一文件的整编成果。
随后也适当介绍各普查小区和整个普查区文件的基本情况。
1. 基本类型调查表的整编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共调查了近2000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在野外填写了近1400份原始基本类型调查表。
这些表格经过室内整编成为分属于60个基本类型的1361份正式表格,最后将其中主要部分输入计算机而成为规范化信息文件。
整编主要内容和方式如下:(1)排号,包括核对和确定“类型代号”和“序号”。
类型代号在黑龙江省规定为7位,其中第1位为地市代码,第二位为各地市内普查小区代号(见表3-1),以上均为英文字母。
第3位-5位为基本类型代号(见《规范》附件二)。
第6位-7位为普查小组所规定的该普查小区各基本类型实体顺序号。
(2)地理位置。
可根据各种图件和文字资料统一基本类型的行政隶属、位置、平均海拔等项内容。
图件和文字资料主要是1:5万航摄地形图。
(3)类型特征、环境及开发条件。
利用黑龙江省各种最新资料,按《规划》要求整编各段文字。
(4)特征数据。
按黑龙江省准确科学数据补充校对并修正野外调查数据。
(5)其他。
张贴各类型典型照片等。
表3-2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统计表99100奇特与象形山石、109沙(砾石)地风景、110沙滩、111小型岛屿、112洞穴201风景河段、202漂流河段、203湖泊、204瀑布、205泉、301树林、302古树名木、303奇花异草、304草原、305野生动物栖息地、401人类文化遗址、402社会经济文化遗址、403军事遗址、404古城与古城遗址、407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群、408殿堂、409楼阁、410塔、411牌坊、412碑碣、413建筑小品、415景观建筑、416桥、417雕塑、418陵寝陵园、41 墓、421摩崖字画、422水工建筑、423厂矿、424农林渔牧场、425特色城镇与村落、426港口、427广场、428乡土建筑、429民俗街区、430纪念地与标志物、431观景地、501科学教育文化设施、502休疗养与社会福利设施、503动物园、504植物园、505公园、506体育中心、507运动场馆、508游乐场所、509节日庆典活动、510文艺团体、602庙会、603著名店铺、604地方产品。
②601市场与购物中心作为统计资料处理。
2. 普查小区信息采集表和普查区资料汇总表的整编根据《规范》,在野外调查时要收集黑龙江省各地市县的现实资料,主要是各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区域经济、旅游交通、服务游乐设施、管理现状和旅游环境等资料,然后在室内以黑龙江省的各种最新资料加以补充与修正。
基本类型调查表和普查组的统计资料也是填表的具体内容。
3. 旅游资源地图的整编野外调查所填绘的实际资料图,在室内可整编成旅游资源图,包括总图和分类旅游资源图。
实际资料图上的某些项目,如调查时间及路线、采样点等,可以删去。
第二节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分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规范》第十六条)。
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到旅游资源的范围十分广泛。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所获得的基本类型资料,是旅游资源中的主体,它们的形成、演化、性状、组成及其与101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的关系,共同构成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
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可以认识这一区域旅游资源个体乃至整体的优势与问题,对进一步开展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地文景观类存在于地球表面和表层,由固体物质组成的地理圈层,由于长期遭受地球内营力和地表外营力的作用,形成千变万化的地质、地貌景观。
其中不少可以构成为旅游资源。
此次普查中,调查了可以属于此类旅游资源的10种基本类型,172个类型实体。
1、生物化石点此次调查的生物化石点有3处:伊春嘉荫龙骨山、七台河勃利硅化石木、黑河逊克东山恐龙化石点。
这3处化石点,有2处是恐龙化石产地,1处是植物化石产地。
时代为中生代到第四纪晚期。
两处恐龙化石点的化石已被省博物馆和县展览馆收藏。
龙骨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硅化木化石点和化石已遭到破坏。
2、自然灾变遗迹黑龙江省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较多,主要有水灾、火灾等。
此次调查了1处:大兴安岭“5·6”特大火灾火烧迹地。
还有其他遗迹,如火灾遗迹,列入了其他类型中。
大兴安岭“5·6”特大火灾火烧迹地是一片经火烧过的林地。
3、名山黑龙江省没有高山大岭,大部分山地是低山丘陵,海拔一般不到1000米,只有个别山峰海拔超过千米。
区内共有大小名山56座,其中超过1500米以上的山峰只有1座,为大兴安岭呼中中华北陲第一峰长白山,海拔1528.7米。
海拔1000—1500米的山峰3座,均分布在东南部山地牡丹江市,分别为海林吊水湖山,1230.8米;海林三道河乡锅盔山,1184.8米;牡丹江牡丹峰,1115米。
海拔500—1000米的山峰25座,如尚志帽儿山、尚志一面坡、宾县大青山、林口小锅盔山、穆棱十文字、富锦乌尔古力山、伊春桃山悬羊峰、虎林神顶峰、集贤七星砬子、饶河大顶子山、七台河茄子河大砬子峰。
海拔100-500米的山峰27座。
从以上名山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名山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21座),牡丹江(8座),伊春市(8座)和鸡西市(6座),占名山总数的76.8%。
并且多集中在东南部山地(33座)和小兴安岭山地(16座),占名山总数的87.5%,其他零散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3座),松嫩平原(4座)和三江平原(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