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欧洲肝脏病学会Wilson病临床诊疗指南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502.19 KB
- 文档页数:10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药品说明书是临床医师开立药物的主要依据。
但随着循证医学的日益发展,药物临床试验周期长,药品说明书更新慢等问题使许多药品说明书中的使用适应证、用量及用法远远落于临床实际应用。
药物治疗是抢救重症患者必不可少的重要治疗手段。
而重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疾病谱涉及多个学科,病情危重复杂,常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需要使用体外生命支持设备。
上述多种复杂因素均导致重症患者体内药物的分布、代谢、治疗反应等与普通患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临床上许多药品说明书的用法及用量依据主要来自于以普通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药物临床试验。
在重症患者治疗时按照普通患者的用药方式进行治疗,常常难以保证疗效。
以抗菌药物为例,有文献报道,19%~43%成人重症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为超说明书用药。
因此,在重症患者诊治过程中,超说明书用药常常无法避免。
其实,超说明书用药不仅在重症患者中常见,在其他学科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风湿性疾病、儿科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均在各专科领域中发表了多个相关超说明书用药的专家共识。
目前我国关于超说明书用药的法规不健全,临床医师选择超说明书用药承担的风险更大。
因此本共识的宗旨在于提供常用且有参考价值的药品超说明书使用循证医学证据,不涉及超说明书用药审批程序等。
临床医师应该时刻评估重症患者的获益及风险,在遵循国家、地方政府及医院有关法规前提下,参考本专家共识的意见进行个体化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按照常规说明书可获得较好疗效时,应尽量避免超说明书用药。
超说明书用药又称“药品说明书外用法”、“药品未注册用法”,是指药品使用的适应证、剂量、疗程、途径或人群等未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药品说明书记载范围内的用法。
本专家共识根据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对临床常用重症治疗的常用药物的超说明书用法进行部分总结。
本共识收录药品标准参考《2019广东省药学会超说明书用药目录》的收录标准[1],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美国、欧洲、日本说明书收录;(2)《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收录;(3)国际主流指南或共识收录;(4)Micromedex®有效性、推荐等级在Ⅱb、证据等级B级或以上;(5)本专业SCI的Ⅰ区期刊发表的RCT研究。
wilson病Wilson病,也被称为Wilson氏病或铜沉积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身体过量积蓄了铜,在肝脏、脑和其他器官中引起损害和功能障碍。
它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患病率约为每30,000人中1人。
Wilson病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一种重要的转运蛋白,负责将体内过量的铜转运到胆汁中,从而排出体外。
然而,当ATP7B基因突变时,这种转运蛋白的功能受损,导致体内铜的积蓄。
Wilson病的症状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出现,但有些病例也可能在成年时期才出现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肝脏病变(如肝功能异常、肝硬化和肝脏损伤)、神经精神异常(如震颤、肌张力障碍、说话困难、焦虑、抑郁和精神错乱)以及其他器官的病变(如肾脏、眼睛和心脏)。
病情的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某些患者可能有轻度症状,而其他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和进展性的病变。
诊断Wilson病通常是基于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
血液和尿液检查可以用来测量体内铜的水平,并评估肝脏功能和损伤的程度。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肝活检、眼部检查和DNA分析。
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未经治疗的Wilson 病可能会导致严重并且不可逆转的破坏。
治疗Wilson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药物和饮食控制。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如D-靛胺)和金属螯合剂(如D-青霉胺),用于减少体内铜的积蓄和提高铜的排泄。
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高铜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巧克力、坚果、蘑菇和黑巧克力。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药物监测和检查。
长期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且定期检查可以帮助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的效果。
尽管Wilson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该疾病是遗传性的,家庭成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携带ATP7B基因突变的风险。
总之,Wilson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会导致体内铜的过量积蓄和器官功能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Ison病,简称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致病基因为ATP7B,其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生化异常、角膜K-F环、肾损害、溶血性贫血、骨骼肌肉损害等表现。
目前用于治疗Wilson病的药物包括青霉胺、曲恩汀、四硫钼酸铵及锌剂等。
Wilson 病一经诊断,则需终身治疗。
青霉胺青霉胺是第一个用于治疗WD 药物,经大量研究证实疗效确切。
通过促进尿铜排泄起到治疗Wilson病的作用,常用剂量为750~1500 mg/d,分2~3次给药。
饭前1小时服用。
肝病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多在用药后2~6 个月肝功能改善明显。
维持治疗1年以上,病情趋于稳定。
一般用肝功能及24h尿酮监测疗效,肝生化改善、尿酮维持于200~500μg/24h,考虑病情稳定可减量或间歇用药。
用药期间需警惕其副作用:如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等,多出现在用药后1~3 周。
若出现明显骨髓抑制、肾毒性、狼疮样综合征等需立即药物调整。
而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患者药物治疗改善较慢,多需要用药3年左右症状才能有效改善,有报道认为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人群中,有部分不能耐受而加重神经系统症状,因此不推荐用于治疗脑病为主的WD。
曲恩汀曲恩汀是一种螯合剂,作用与青霉胺相似,促进尿铜排泄。
其标准剂量为900~2700 mg/d,分2~3次给药,维持治疗剂量为900~1500 mg/d,餐前1小时或餐后3小时给药。
曲恩汀可用于不能耐受青霉胺的Wilson病患者,也可作为初治时即存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由青霉胺引起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可通过替换为曲恩汀继续治疗而解决,且在后续维持治疗中这些不良反应不会再次发作。
曲恩汀同时也是铁螯合剂,故切忌与铁剂联合给药,以免产生具有毒性的复合物。
nafld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加。
NAFLD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后者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更高。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NAFLD,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们正不断完善相关的病理诊断标准。
NAFLD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检查,目前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标准是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和欧洲肝脏病学会(EASL)共同发布的指南。
根据这些指南,NAFLD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关键标准:1. 脂肪沉积:组织学检查发现肝脏脂质沉积是诊断NAFLD的基本标志。
通常情况下,肝细胞内脂质的沉积程度要大于5%。
病理检查一般采用肝组织活检的方式获取样本,然后通过HE染色或Oil Red O 染色来观察细胞内脂质的沉积情况。
2. 弥漫小胞变性:NAFLD患者的肝细胞脂质沉积常导致细胞内小胞变性,即肝细胞胞浆内含有细小而均匀的脂滴。
这是NAFLD病理学诊断的另一个关键特征。
3. 肝细胞损伤:在NAFLD进展至NASH的过程中,肝细胞常伴有炎症和坏死。
病理学检查会观察肝细胞的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和坏死等情况,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4. 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NAFLD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癌的一个主要预警信号。
病理学检查可通过观察肝组织的纤维化程度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进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除了以上述关键标准外,病理学家在进行NAFLD病理诊断时还需排除其他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如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等。
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综合性。
近年来,一些新的病理诊断技术也逐渐应用于NAFLD的诊断中,如肝脏组织三维重建、传统染色法与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等。
2023-11-05•指南背景和目的•指南核心内容解读•指南亮点与特色•指南实践与经验分享•指南的局限性与不足目•总结与展望录01指南背景和目的•Easy-L乙肝诊疗指南是在中国制定的针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诊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建议,提高CHB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该指南的制定是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专家共识,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后得出的。
指南的背景和制定目的•本指南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轻度、中度、重度以及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等。
指南的目标受众是临床医生,包括内科、感染科、肝病科、消化科等领域的医生,以及从事肝病治疗和研究的相关人员。
指南的适用范围和目标受众02指南核心内容解读乙肝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其中,临床特征包括乏力、纳差、腹胀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和HBV血清学检测;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判断肝脏形态及结构。
诊断标准首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初步诊断,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确认。
对于确诊的乙肝患者,还应进行病毒基因分型、病毒载量等检测,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诊断流程乙肝诊断标准及流程治疗方案根据指南,乙肝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和对症治疗。
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组织损伤,改善肝功能。
用药原则抗病毒药物应尽早使用,并遵循口服给药、按疗程治疗的原则。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基因分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乙肝治疗方案及用药原则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病毒载量、肝脏影像学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根据监测结果,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更换药物。
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乙肝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与评估03指南亮点与特色Easy-L乙肝分类系统经过优化和更新,更加科学、实用和符合现代医学标准。
nafld病理诊断标准
NAFLD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缩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
其病理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脂肪变性,组织学上观察到肝细胞内有脂肪小泡,占据肝细胞的5%以上。
2. 肝细胞损伤,肝细胞出现肿胀、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可伴有炎症细胞浸润。
3. 纤维化,肝脏组织中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环。
纤维化程度通常通过肝脏活检标本的纤维化评分来进行评估。
4. 排除其他病因,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如酒精、药物、病毒感染等。
此外,根据不同的临床指南和学术研究,对NAFLD的诊断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根据美国肝病协会(AASLD)和欧洲肝脏病学会(EASL)的指南,还可能包括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总的来说,NAFLD的病理诊断标准是基于肝脏活检标本的组织学改变来进行判断,需要综合考虑脂肪变性、肝细胞损伤、纤维化程度和排除其他病因等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肝脏活检是一项侵入性检查,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结果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
介绍
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量表。
该量表基于Wilson病,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肝脏功能。
通过使用该量表,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来确定疾病的分级。
分级评定指标
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使用了以下指标来评定疾病的严重程度:
1. 黄疸(尤其是黄疸在面部的分布程度)
2. 肝脏疼痛
3. 肝胆道系统受累
4. 肝脏功能异常
5. 心脏功能异常
6. 纵隔和肺的受累程度
每个指标被评分为0到4分,其中0表示没有症状或体征,4表示严重的症状或体征。
分级评定方法
根据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根据以上指标的评分,可以将疾病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0级:总分0-1分,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较轻。
- 1级:总分2-4分,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适中。
- 2级:总分5-8分,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较重。
- 3级:总分9-12分,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非常重。
应用范围
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帮助医生和临床研究人员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通过使用该量表,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结论
改良Wilson分级评定量表是一个有效的工具,用于评估肝脏疾病严重程度。
通过评定不同指标的严重程度,该量表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分级,指导治疗决策和患者管理。
在临床实践中,该量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为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评估工具。
第2部分:AKI的定义第2.1章:AKI的定义和分类简介AKI是一系列影响到肾脏结构和功能的综合征之一。
AKI定义为肾功能的急剧下降,它包括但并不限于ARF。
这是一个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广泛的临床综合征,包括特定的肾脏疾病(如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和血管炎性肾疾病);非特定的条件(例如缺血,毒性损伤);以及肾外病变(例如,肾前性氮质血症和急性肾后梗阻性肾病),具体在第2.2和2.3章作进一步讨论。
以上这些条件可以共存于同一患者,更重要的是流行病学证据支持,即使是轻微可逆的AKI也有严重的临床后果,包括死亡的风险增加。
因此,AKI可以被认为类似于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冠脉综合征。
此外,不管其病因是肾源性的还是肾外因素引起的,因为AKI的临床表现和结局可以是相似的(甚至不能区别的),AKI综合征包括直接肾损害和急性功能影响。
治疗AKI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潜在的病因,该指南将专注于特定的诊断方法。
然而,由于一般治疗和监测的建议可用于各种形式的AKI,我们的方法将从一般的措施开始。
AKI的定义和分期AKI是普遍,有害和可治疗的。
即使是轻微的急性肾功能降低也有不良的预后。
AKI 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两个类似的定义(RIFLE和AKIN),是在SCr和尿量的基础上提出和证实的。
有必要为临床实践,科研和公共健康确定一个统一的定义。
2.1.1:AKI被定义为满足以下任意一条(未分级):SCr增加≥0.3mg/dl(≥26.5 umol / L)在48小时之内;SCr增加≥1.5倍基线值,这个基线值是已知或假定为发生在之前7天之内的;尿量< 0.5ml/kg/h 达6小时。
2.1.2:AKI的严重程度分期是根据下列标准(表2)。
(未分级)2.1.3:AKI的原因应尽可能明确。
(未分级)基本原理影响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因素可以根据持续时间分为急性和慢性。
AKI是急性肾疾病和病症(AKD)的一种,并可以伴有其它急性或慢性肾疾病和病症(图2)。
wilson病wilson病即肝⾖状核变性肝⾖状核变性,常染⾊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是⼀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进⾏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膜⾊素环K-F环。
本病导致铜代谢障碍。
简介肝⾖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称威尔逊⽒病、wilson病,常染⾊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由Wilson⾸先报道和描述,是⼀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进⾏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膜⾊素环K-F环。
病因本病铜代谢障碍的具体表现有:⾎清总铜量和铜蓝蛋⽩减少⽽疏松结合部分的铜量增多,肝脏排泄铜到胆汁的量减少,尿铜排泄量增加,许多器官和组织中有过量的铜沉积尤以肝、脑、⾓膜、肾等处为明显。
过度沉积的铜可损害这些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致病。
机制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物酶的合成。
正常⼈从肠道吸收⼊⾎的铜⼤部分先与⽩蛋⽩疏松结合,然后进⼊肝细胞。
在肝细胞中,铜经P型铜转运ATP酶转运到Golgi体,再与α2球蛋⽩牢固结合成铜蓝蛋⽩,然后分泌到⾎液中。
循环中的铜90%-95%结合在铜蓝蛋⽩上。
70%的铜蓝蛋⽩存在于⾎浆中,其余部分存在组织中。
多余的铜主要以铜蓝蛋⽩的形式从胆汁排出体外。
此病患者由于P型铜转运ATP酶缺陷,造成肝细胞不能将铜转运到Golgi体合成铜蓝蛋⽩,过量铜在肝细胞聚集造成肝细胞坏死,其所含的铜进⼊⾎液,然后沉积在脑、肾、⾓膜等肝外组织⽽致病。
症状本病⼤多在10~25岁间出现症状,男稍多于⼥,同胞中常有同病患者。
⼀般病起缓渐,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为:⼀、神经系统症状:常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发症状,以后逐渐加重并相继出现新的症状。
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强直性增⾼,运动缓慢,⾯具样脸,语⾔低沉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常有困难。
2012版欧洲肝脏病学会Wilson病临床诊疗指南解读王琳,杨松,成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北京100015) Wilson病是一种铜代谢异常导致的遗传性肝脏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2012年2月,欧洲肝脏病学会发布了最新版《Wilson病临床诊疗指南》,该指南回顾了1966年至2011年期间关于Wilson病的文献资料,就该病的诊疗进行了全面阐述。
现将该指南部分内容摘译如下,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1背景正常饮食每日消化和吸收的铜超过代谢所需,为维持这一元素在人体内的动态平衡,惟一的排出途径即通过胆汁排出。
Wilson病是一种遗传性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导致铜在机体内沉积,以肝脏及脑部为著。
病因为13号常染色体的ATP7B基因变异所致,这一基因编码位于肝细胞高尔基体外侧网络上的P型铜转运ATP酶。
ATP7B蛋白用于将铜由细胞内伴侣蛋白转运至分泌途径(如排泄至胆管并与铜蓝蛋白结合)。
疾病进展为铜元素沉积在受累部位所致。
Wilson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主要表现为肝脏疾病和肝硬化、精神症状、角膜色素环(K-F环)以及肝硬化相关急性溶血发作等。
Wilson病不仅于儿童和年轻人中发病,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
作为一种遗传性疾病,Wilson病基因频率为1/90—1/150,发病率为1/30 000,高于以往所认为的水平。
超过500种不同Wilson病基因突变已被发现,其中已确认380种可导致疾病发病。
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肝脏疾病及精神异常为主,无症状患者多为家族筛查时发现。
2.1发病年龄本病可于任何年龄发病,以5~35岁为主,目前报道Wilson病导致肝硬化的最小患者为3岁。
临床表现以肝病或神经系统病变为主,其中3%患者发病年龄均超过40岁,确诊患者中年龄最大者超过80岁。
2.2体征 K-F环是由于铜在角膜边缘沉积所致,是Wilson病的标志性体征。
应用裂隙灯检查即可辨别。
临床上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中超过95%可见K-F环,而无神经系统症状者的这一比例为50%左右。
以肝脏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童患者中K-F环多不常见。
目前发现出现K-F环不能均以Wilson病解释,需除外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包括新生儿期胆汁淤积。
其他眼科学改变罕见,包括由于铜在晶体中央沉积导致的晶状体铜屑沉积病。
神经系统体征呈多样性,以颤抖、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异常为主要表现。
肝脏疾病体征无特异性,由于肝脏受累患者中,约50%的Wilson患者可无K-F环,因此任何病因未明的肝脏疾病均需警惕该病的可能。
2.3肝脏受累表现 Wilson病肝脏受累患者可以表现为任何类型的肝脏疾病。
明确的肝脏病可能较神经系统症状早10年出现,且大多数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受累。
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呈高度多样性,从仅生物化学异常而无症状到出现所有并发症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可见,也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其中部分因素与Coombs阴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相关。
确诊为Wilson病且既往曾有黄疸病史者,可能曾出现一过性溶血。
2.4急性肝功能不全任何年轻的急性肝炎患者均应警惕Wilson病的可能。
仅凭黄疽及腹部不适等临床表现很难与病毒性肝炎鉴别,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自行消失。
但一经诊断,则需要进行终生治疗。
此外,肝脏疾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肝衰竭。
6%~12%急性肝衰竭患者为Wilson病所致,这些患者应考虑行紧急肝移植。
尽管多数患者已存在肝硬化,临床仍表现为急性病程并迅速进展至肝、肾功能衰竭。
若不接受治疗,病死率高达95%以上。
急性肝衰竭多发于年轻女性Wilson病患者中。
经治患者停药后也可能出现病情急性恶化。
当患者出现血红蛋白、胆碱酯酶明显下降、重度黄疸、转氨酶轻度升高及低碱性磷酸酶水平时,应高度怀疑Wilson病急性发作的可能。
2.5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多数患者存在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并存在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
部分隐匿性肝硬化患者可能只表现为门脉高压导致的脾肿大。
存在黄疸、全身不适及不定位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的患者,须与其他慢性活动性肝炎鉴别。
2.6溶血 Coombs阴性的溶血性贫血可能作为Wilson病的首发症状,但显著的溶血主要与严重的肝脏疾病有关。
肝细胞老化可能导致大量储备的铜释放,可能进一步加重溶血。
综上所述,约12%临床患者存在溶血表现,这些患者的溶血可能仅发生一次,也可能反复出现并且呈慢性化。
急性肝脏疾病和溶血可出现在怀孕期间,临床表现与HELLP综合征类似。
部分存在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曾出现的一过性黄疸可能为溶血所导致。
2.7神经系统损害 Wilson病临床表现为一系列以神经系统、行为或精神异常症状。
可能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也可能与肝脏体征同时出现。
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可在多年内间断出现,也可能快速进展甚至数月内致残。
神经系统异常分为以下几类:①运动不能.强直综合征,表现类似于帕金森病;②以震颤为主要表现的假性硬化症;③共济失调;④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特征性震颤为近端肢体的不规则抖动。
肌张力障碍可能为局部、节段或累及全身导致严重挛缩的障碍。
颅内区域受累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构音障碍(可能为小脑或锥体外束导致失声)、多涎或口咽部肌张力障碍。
做鬼脸、张口、流涎、抿唇等均为特征性临床表现。
言语异常及多涎多为神经系统早期受累表现。
出现震颤-强直综合征即应警惕Wilson病的发生。
由于越来越难控制的肢体运动或者肌张力障碍进行性加重,使患者卧床不起并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并且不能交流。
同时伴有肝脏受累的患者,神经系统损害易因肝性脑病而被忽略。
2.8精神症状约1/3患者行为及精神症状先于神经系统或肝脏受累症状出现。
Wilson病患儿可出现厌学、人格改变、冲动、情绪波动、露阴癖及不恰当行为,这些首发症状经常被误诊为青春期行为异常。
老年人精神异常表现类似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但认知功能多无明显损害。
2.9其他临床表现其他少见临床表现包括巨人症、肾脏肌疾病(包括氨基酸尿伴肾结石、高钙尿症伴肾钙质沉着症)、心肌病、肌病、软骨钙质沉着症伴骨关节炎、胰腺炎、不孕或反复流产。
3预后Wilson病若不进行治疗,易因肝脏疾病或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而死亡。
螯合作用治疗及肝移植作为其延长寿命的标准疗法。
该病预后取决于肝脏及神经系统受累严重程度及患者依从性。
多数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药物治疗1~2年后,患者肝功能可恢复正常,并可在继续服药期间维持肝脏疾病无进展。
Wilson病所致急性肝衰竭的治疗几乎无效,其预后取决于铜自肝脏清除所需的时间。
表1为预后评分系统,分数> 11分而无法接受肝移植患者则多数死亡。
4鉴别诊断Wilson病急性肝炎的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肝炎类似,所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也应考虑Wilson病的可能,当急性肝炎伴快速进展的黄疸和溶血性贫血时应警惕Wilson病的可能。
此外由于Wilson病的首发神经系统症状轻微,故容易误诊为青春期行为异常,应加以鉴别。
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Wilson病的存在,以心理或精神异常为首发临床表现时容易漏诊。
5诊断方法同时存在典型的K-F环和血清铜蓝蛋白下降(<0.1 g/L)则可明确诊断。
K-F环不存在时,由于铜蓝蛋白水平检测可能受其他因素影响(如自身免疫性肝炎、严重肝功能不全、腹腔疾病等),因此仅凭铜蓝蛋白水平下降不足以诊断Wilson病;另一方面,肝内或肝外炎症可能导致铜蓝蛋白水平升至正常,因此为明确诊断,患者应进行一系列反映铜代谢异常的检查。
在2001年莱比锡举行的Wilson病大会上,制定了一个建立在所有检测方法上的诊断评分系统,见表2,这一评分系统使Wilson病的诊断更加准确,见图1。
5.1血清铜蓝蛋白是血中铜元素的主要运输工具,在血中以与铜结合或非结合形式存在。
应用酶学检测方法,血清铜蓝蛋白的正常低限水平在0.15~0.2 g/L,而其在Wilson 病患者中的浓度多低于0.1 g/L,但可在急性炎症期、高雌激素水平状态时升高。
约50%肝脏受累的Wilson病患者中铜蓝蛋白处于正常低限水平,而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多显著降低。
在严重的肾脏或小肠丢失蛋白、吸收不良综合征或任何原因导致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也可下降。
约20%的杂合子携带者也可出现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下降。
由此可见,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并不能充分诊断或除外Wilson病。
5.2血清铜尽管Wilson病为铜元素超负荷性疾病,但血液循环中铜总水平(包括与铜蓝蛋白结合的铜)多与铜蓝蛋白的水平成比例下降。
在肝脏受累严重的患者中,无论铜蓝蛋白水平升高或降低,血清铜水平均可能在正常范围。
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血清铜可能显著升高。
其中非铜蓝蛋白结合铜的水平更有意义,多用于监测药物治疗的疗效,而非Wilson病的诊断。
5.3尿铜排泄 24小时尿铜排泄总量有助于诊断Wilson病并监测疗效。
未经治的患者24小时尿排泄总量反映循环中非铜蓝蛋白结合形式铜的水平。
未经治患者基线尿铜排泄量高于1.6 u mol/24 h(100 u g/24 h)则考虑诊断Wilson病。
但16%~23%患者的尿铜排泄量低于1.6 u mol/24 h。
由于正常人尿铜几乎检测不到,故当无症状儿童尿铜排泄量高于0.64 u mol/24 h时则提示Wilson病。
5.4肝铜水平肝脏铜沉积是Wilson病的标志性病变,但由于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仅能识别出近10%的患者,仅凭肝组织活检的方法不能除外肝脏铜负荷过重的情况,因此检测肝实质铜含量可用于诊断Wilson病。
通常情况下,肝组织活检获得的样本大小可能影响检测的准确率,故要求样本长度至少不短于1cm。
肝铜含量>4 u mol/g干重为Wilson病诊断的最佳生物化学依据。
将这一阈值降至1.2 u mol/g可使敏感性自83.3%升至96.5%,同时特异性无明显下降(自98.6%到95.4%)。
但这一检测可因晚期Wilson病患者肝内铜分布不均匀,可能因采样误差影响检测结果。
此外,长期胆汁淤积患者或特发性酮中毒综合征患者(如印度儿童肝硬化)肝铜含量也可能升高,需与Wilson病鉴别。
5.5肝组织学改变在临床体征和非创伤性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者存在其他可疑原因导致肝脏损害时,可考虑行肝组织活检作为辅助诊断的方法。
早期组织学异常表现为轻度脂肪变、肝细胞内糖原化核及局部肝细胞坏死。
这些组织学表现经常被误诊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也可能表现为典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点。
随着肝实质损害加重,进行性发展为纤维化和肝硬化。
在Wilson病得以诊断时约半数患者已存在肝硬化。
5.6神经系统检查及大脑影像学表现神经系统评估需在所有Wilson病患者中常规进行,应在治疗前或治疗初始阶段咨询神经科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