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最新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十二章有什么内容呢?那么,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第十二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论语12章译文翻译1.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季康子问道:“弟子中,有谁很喜欢学习呢?”2.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不幸短命損之而已夫!」孔子回答说:“顏回是一个很喜欢学习的人,他不发脾气,不犯错误。
只不幸短命而已。
”3. 康子問:「仲弓何人?」康子问道:“仲弓是谁呢?”4. 子曰:「上品治氣,上儒敬事,中品勞而不怨,下品辱而不亂。
」孔子说:“最上等的人可以操控自己的情绪,上等的儒者尊敬他人的事务,中等的人努力工作而不抱怨,下等的人即使受到辱骂也不乱了分寸。
”5. 康子問:「仲尼居易以聞聞,好學近乎身。
」康子问道:“孔子的闻名远播,他喜欢学习且身体力行。
”6. 孔子對曰:「是哉圣人也!君子怀其诚,而不轻让也,朋友小而少有怨,而不怨天。
」孔子回答说:“是的,孔子就是这样的圣人!君子怀抱真诚,不轻易妥协,朋友少有怨言,不抱怨天命。
”7. 康子问:「大蔑與?」康子问道:“大蔑是谁呢?”8. 孔子对曰:「蔑者過也,與也者義也。
」孔子回答说:“蔑者是犯错,与者是正义。
”9. 子曰:「恕而不怒,舍而不義,勿嗔而察言,能無過乎?」孔子说:“宽恕而不生气,舍弃而不违背正义,不生气而仔细听取言辞,有谁能做到没有过错呢?”10. 康子问:「聖人云何?」康子问道:“圣人应该是怎样的呢?”11. 孔子对曰:「聖人之道,不知也,軌則矣。
」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圣人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但是我知道他们一定有一定的准则。
”12. 康子問:「仲尼焉學?」康子问道:“孔子学习了些什么呢?”13. 孔子對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质与?朋友?四方云云,其斯亦已矣!」孔子回答说:“文化和武功之道并没有失去,而是存在于人们之中。
修养自己,结交朋友,言谈得体,如此便已经足够了!”以上就是《论语》第12章的译文翻译。
注:此翻译仅供参考,如有不准确之处,请以原文为准。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实用版)目录1.论语十二章概述2.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3.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启示正文一、论语十二章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精华部分,分别选自不同的篇章,涵盖了孔子的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原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翻译: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义就会产生。
3.巧言令色,鲜矣仁!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4.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吾日三省吾身。
翻译: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而获得新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原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真是贤人,一篮子饭菜,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人们忍受不了那种困苦,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真是贤人。
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聪明人喜欢水,仁慈人喜欢山。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心胸开阔,小人总是烦恼不安。
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原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翻译: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翻译:有志向和仁慈的人,不会因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义,宁愿牺牲自己来成就仁义。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店铺为大家分享的是《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解释,希望对大家学习《论语》有帮助!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第12篇章节文本+翻译论语第12篇章节文本+翻译
章节标题:学而篇
第一章
孔子说:“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经常研究并及时复,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是很有君子风度吗?”
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有子说:“一个人若孝顺尊亲和尊敬兄长,又喜欢违抗
上级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违抗上级,却喜欢制造混乱的人从来没有。
君子注重基本道德,这基本就是道的根本。
孝顺尊亲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
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翻译:孔子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是仁者。
”
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是不是忠诚?在与朋友交往中是不是讲信用?对传统文化有没有不甚熟悉?”
以上是《论语》第12篇的部分章节文本和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知。
论语12章意思解释十二章那可真是字字珠玑呀!就拿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说吧,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这难道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就好比你学会了一道拿手好菜的做法,时不时做给自己吃,那多开心呀!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这就好像好久不见的老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能不兴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这不就是君子吗?想想看,要是有人误解了你,你不生气,反而一笑而过,这得多大度呀!再看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简直就是在提醒我们要时常反思自己呀!每天问问自己,帮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温习?这不就像是每天给自己做个“体检”,看看自己有没有哪里做得不好。
你想想,要是你每天都这样检查自己,那你肯定会不断进步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第三章多有道理呀!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领悟,就可以当老师了。
就好像你重新看一本以前看过的书,突然发现了一些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那种感觉多奇妙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那就危险了。
这就像走路,只一味地往前走,不看看路对不对,就容易迷路;只在那空想,却不迈开腿去走,那啥也干不成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这就像你喜欢画画,那你肯定会很享受画画的过程,比那些只是知道要画画的人更投入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多像在一个大集体里,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呀,不停地流逝,不分白天黑夜。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初中课文论语12章的意思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十二章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向他请教的一篇文章。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君子的修养,信用,尊敬以及社会关系等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第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自上世以来,至于斯人,其奋不翼使而胡不归?”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子路问:“听说这些道理,应该怎么去实践?”孔子回答:“如果你的父兄在场,就应该尊重他们,不必去实践这些道理。
”冉有也问道:“听说这些道理,应该怎么去实践?”孔子回答:“不仅听说了这些道理,还要去实践它们。
”公西华说:“从古至今,至于孔子这个人,他能够鼓舞人心,但他并没有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别人吗?”孔子说:“我的理念是贯穿始终的。
”曾子说:“夫子的教诲,只有忠诚和仁爱两个字。
”【解读】第一句话中,“闻斯行诸”可以解释为“听说了这些道理,应该如何去实践?”。
子路向孔子请教的是如何将道理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某些情况下,理念和实际操作可能会相互冲突,所以需要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尊重父兄家人的意见和立场。
公西华说的“奋不翼使而胡不归”,可以理解为孔子所倡导的思想理念能够引领境内外的各种力量,但孔子并没有让其扮演应有的角色,不能归为他的信仰和忠诚,这是一种挑战孔子的权威。
最后,曾子说了当时社会上对孔子的评价:“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力和传承。
【对比其他章节】和《论语》中的其他章节相比,第十二章相对比较简短,但其所涉及的议题却涵盖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和准则。
和第十一章类似,本篇文章重点讨论了君子的行为和修养,但和第十一章最大的区别在于,第十二章强调了实践和信用。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十二章翻译:1、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论语》第十二章节原文+译文论语第十二章节原文+译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并问孔子是对他们怎样相处。
孔子回答说:“君子有九行,左左右右说君子。
左左右右说小人。
”
卫灵公继续问:“有人怀着善意却被误解,有人心怀邪恶却被人所赞赏。
如何行事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可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行事,不会为了别人的误解而改变自己的本性;小人行事,只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赞赏。
”
卫灵公再次追问:“那么,如果别人误解君子,君子又应该怎样应对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应该坚持正义,不被别人的误解所动摇。
他们会被真实的行为慢慢地认可。
”
卫灵公感慨地说:“我明白了,君子真是难得的人。
”
译文:
卫灵公问孔子:“您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些人的?”
孔子回答说:“君子有九种行为模式,与君子来往就是这样,与小人来往又是这样。
”
卫灵公继续问:“有些人内心善良却被误解,有些人内心邪恶却被人称赞,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可?”
孔子回答说:“君子的行为不会受到别人的误解而改变,小人的行为只是为了赢得他人的称赞。
”
卫灵公再次问道:“那么,如果别人误解了君子,君子应该如何应对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应该坚持正义,不受他人误解所动摇,他们会经过自己真实的行为慢慢地被认可。
”
卫灵公感慨地说:“君子真是不易得到的人。
”。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十二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导语】《论语》是⼀部记录孔⼦和他弟⼦的⾔⾏的书,由若⼲篇章组成,内容⼤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处世的⼀般原则。
下⾯是分享的《论语》⼗⼆章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章的原⽂】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为政》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 ⼦⽈:“贤哉,回也!⼀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饭疏⾷饮⽔,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罕》 ⼦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
”《⼦张》 【论语⼗⼆章的翻译】 孔⼦说:“学了(知识)然后按⼀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 曾⼦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说:“我⼗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岁能独⽴做事情,四⼗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所⽀配的事情,六⼗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岁才做事才能随⼼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点去做⽼师了。
” 孔⼦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3. 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工具。
”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8. 子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翻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爱别人,有智慧的人了解别人。
”9.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1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11.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12.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总是忧虑。
”以上是《论语》中十二则文言文的翻译,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努力践行这些理念,做一个有仁德、有智慧、有胸怀的人。
《论语》第十二篇字词解释和翻译(详尽版)1.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做主要忠诚和可信赖的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错就不怕改正。
”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当和三个人一起行动时,必定有我能研究的人。
选择其中好的方面并跟随,对于不好的方面进行改变。
”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曰:“天生给我德行,桓魋还能超过我吗?”4. 仲弓問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簡。
”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雖短,不服長久而失其眾;天孫孫以為命:而不可負也。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他可以被简化。
”仲弓说:“以敬而居,以简而行,以此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以简化而行简化,难道不是太过简单了吗?”子曰:“虽然雍的确短,但不服从长久和丧失众人;天子孙以为天命,不可背离。
”5. 子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曰:“君子的错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犯错误时,人人都能看见;改正错误时,人人都会仰慕。
”6.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说:“聪明人能够辨别是非;侍奉父母能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彰显自己的身份;与朋友交往时言而有信。
虽然这些人称自己没有学问,但我一定会认为他们有所学。
”7.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若是不庄重就不会威严,若是只有学问而无坚定的,则不会长久。
做主要忠诚和可信赖的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错误时就不怕改正。
”8.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以學汲汲,不講究仕。
”子曰:“研究三年,还没有突破到一定的水平;热衷于研究,但不注重实际应用。
”9.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段解: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段解:这一章阐述了读书人求学问的态度,以求学为乐)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翻译:孔子说:“很多人同行之时,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
(段解:讲学习态度,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翻译:孔子立于河边感叹道:“时间犹如流水一般消逝,日夜不停。
”
(段解: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一个人的志向不能改变。
”
(段解:这句目的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
(段解:这提到的是学习方法,“博学而笃志”。
)
练习(一)注音
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笃
论
(二)重点词语解释
时习:愠:信:传:立:天命:耳顺:罔:殆:逾:川:焉曲肱:于我如:乐(之者):斯:(三)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
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三千七十二 )
四、古今异义字
君子古义今义可以古义今义
匹夫古义今义罔古义今义
水古义今义朋古义今义
儿女古义今义
五、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愠可以为师
而
为知之为知之温故而知新知
为人谋而不忠乎博学而笃志温故而知(六)巩固练习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1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七)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
(4)《论语》的“论”读“lùn”。
()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八)、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
A.必须 B.一定 C.必然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A.时间 B.逝者 C.河流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
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
(5)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九)、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的有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表修饰的有
(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