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件:《七律·长征》
- 格式:docx
- 大小:39.29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 A 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教课设计范文(二)联系上下文,解说以下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填空。
1.《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写于年月。
他不单是一位家、家,并且是一位伟大的。
这首诗对作了生动的描绘和颂扬。
诗歌热忱地颂扬了红军战士的崇敬革命精神。
2.总括全诗的两句是:3.写山的大,表现红军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困苦当成的英豪气派。
4.表现红军历尽困难险阻,获得长征成功时心情愉悦的诗句:。
(四)查词典。
1.“丸”按次序查字法先查字母,再查部,意思是。
2.“岷”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岷山”在我国的省。
3.“征”的韵母是,在词语“出生入死”中的意思:(五)选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
共八句、四联,此中第二联,第三联对仗 (对偶 )。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
”一联中的“腾细浪”写水,“走泥丸”写山,都采纳夸张手法。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写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D《长征》写于 1935 年 10 月,作者是毛泽东。
五、主题阅读,课外延长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超越梦想》中的《“神舟”5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飞出地球村——人类研究太空的历程》,畅聊自己的阅读收获。
六、课后作业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 个,写两遍。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七、板书设计21 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远征难澎湃乌蒙大无畏的英豪气派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腾细浪只等闲走泥丸暖、寒喜篇二一、学习目标:1.认识 3 个生字 ,会写 3 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联系要点词语领会诗歌的感情.3.初步理解诗歌拥有的艺术归纳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二、课前准备:经过查找有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长征: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月抵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弯曲折曲持续不停的样子.1935 年(或称南岭10),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 走泥丸:《汉书 ?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界限,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 年 9 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教课过程 :(一)朗读品悟,领会诗境,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认识的长征。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件:《七律·长征》
一、学习目标:
1.理解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二、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教学过程:
(一)诵读品悟,领略诗境,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二)指导朗读。
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讨论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
二、学(1-2分钟)
了解诗歌体裁: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共八句,两句一联。
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押韵“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三、整体感知(8-10分钟)
1.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
2.生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3.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不会的地方小组合作)
师明确:小组之间不会的教师讲解
四、合作探究(7-8分钟)
1.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
面对这个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
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
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五、悟(4-5分钟)
1.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
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
六、拓展链接(8-10分钟)
1、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
景和事例的描述,对*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
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