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制火化非正常死亡尸体的法律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20
非正常死亡处置总结汇报非正常死亡处置总结汇报一、引言非正常死亡是指通过自杀、意外事故、谋杀等非自然原因导致的死亡。
非正常死亡的处置工作涉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和合理安排,以保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
本文就非正常死亡处置的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和汇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非正常死亡处置的工作流程1. 接警和现场处置:一旦接到非正常死亡的报警,警方应迅速派员前往现场进行初步勘查、封锁和保护,确保现场不受任何干扰,并将相关证据及时保全。
同时,应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救治,尽力保住生命。
2. 死因调查和法医鉴定:在非正常死亡现场完成初步勘查后,应尽快将死者转移到合适的地点进行尸体解剖和法医鉴定。
通过详细的解剖和相关化验,尽力确定死者的死因,并为后续的警方侦查和司法程序提供可靠的证据。
3. 家属通知和心理疏导:在确认死者身份后,警方应尽快通知死者的家属,并妥善安排死者的后事。
同时,专业的心理专家和社工人员应当尽快与家属接触,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缓解他们的悲伤和压力。
4. 案件侦破和司法程序:对于有可能涉及犯罪嫌疑的非正常死亡,警方应尽快展开调查,并与相关部门合作,寻找嫌疑人并收集相关证据。
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应将嫌疑人移交给司法机关进行审判,并确保案件能得到公正和妥善的处理。
三、现存问题和改进措施1. 处置流程不够规范:目前,针对非正常死亡的处置流程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化,导致不同地区的工作差异较大。
建议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处置流程和标准操作规范,并加强培训和督导,确保各地的处置工作能够按照规定进行。
2. 心理疏导不足:对于非正常死亡的家属,他们通常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困扰和压力,但目前专业的心理疏导力量仍然不足。
建议加强心理专家的培养和配置,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化的心理支持,帮助家属度过难关。
3. 对于涉及犯罪的案件处理不力:在一些非正常死亡中,存在着明显的犯罪嫌疑,但由于调查和取证工作不到位,导致犯罪嫌疑人难以被绳之以法。
青岛市非正常死亡尸体火化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2.08.01•【字号】•【施行日期】1992.08.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青岛市非正常死亡尸体火化规定(1992年8月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第一条为了及时处理非正常死亡人员尸体,维护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非正常死亡是指由外力引起死亡。
包括工伤事故、医疗事故、火灾、溺水、交通事故、自杀、他杀、伤害等原因引起的死亡。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
第四条市公安局负责本规定的实施。
第五条非正常死亡尸体,由下列有关部门组织检验或鉴定后,通知死者亲属尽快火化处理:(一)因工伤事故引起死亡的,由单位的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组织;(二)因医疗事故引起死亡的,由卫生部门组织;(三)因火灾、溺水、交通事故、自杀、他杀、伤害等原因引起死亡的,由区(市)公安部门组织。
死者亲属对检验或鉴定结论有异议的,由有关部门组织复检后火化处理。
第六条死者亲属如有正当理由,要求延期保留尸体的,经按下列规定批准后,可自死亡之日起保留七日:(一)因工伤事故引起死亡的,由单位的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决定,报公安部门备案;应经有关司法机关决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二)因医疗事故引起死亡的,由卫生部门决定,报公安部门备案;(三)因火灾、溺水、交通事故、自杀、他杀、伤害等原因引起死亡的,由区(市)公安部门决定。
延期保留尸体的费用,由死者亲属及责任单位承担。
第七条在公共场所发现的无名尸体,由公安部门检验或鉴定后,公告查找死亡亲属;公告后十五日内无人认领的尸体,交殡仪馆火化处理。
第八条对因死者家属阻挠而逾期未火化的尸体,由尸体所在区(市)公安部门下达《强制火化决定书》,送达死者亲属和有关部门、单位,实行强制火化。
因死者亲属阻挠火化而延期保留尸体的费用,由死者亲属承担。
非正常死亡赔偿标准非正常死亡是指因意外、自杀、他杀等非自然原因导致的死亡,对于这类死亡事件,社会和法律都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和赔偿标准。
非正常死亡赔偿标准的设定旨在保障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加害人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下面将对非正常死亡赔偿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于因意外死亡的赔偿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于因他人过错或者意外事件导致的死亡,应当给予相应的赔偿。
具体赔偿标准包括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扶养费等。
死亡赔偿金的数额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如果协商不成,法院将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裁决。
丧葬费用应当由加害人承担,并且应当合理、合法地支付给被害人家属。
此外,对于因意外死亡的赔偿标准还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等方面,这些都需要根据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以保障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
其次,对于自杀死亡的赔偿标准,虽然自杀是被害人自身行为导致的死亡,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加害人也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比如,如果被害人的自杀行为是由于他人的欺骗、胁迫等原因所致,那么加害人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此外,对于自杀死亡的赔偿标准也需要考虑被害人家属的合法权益,他们可能因为被害人的自杀行为而遭受精神上的伤害,这也需要得到相应的赔偿。
最后,对于他杀死亡的赔偿标准,加害人应当承担更大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他杀行为,加害人将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并应当给予被害人家属相应的赔偿。
他杀死亡的赔偿标准一般包括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金等,具体数额将由法院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裁决。
综上所述,非正常死亡赔偿标准是保障被害人及其家属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它涉及到被害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等多方面的权益,因此在具体案件中需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裁决,以确保被害人及其家属得到应有的赔偿。
同时,加害人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关注非正常死亡赔偿标准,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非正常死亡案件死亡性质的法医学鉴定分析作者:周明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非正常死亡案件死亡性质法医学鉴定的意义。
方法:用两个典型案例通过尸体检验查明死因后与之前的处理方式相比较。
结果:非正常死亡案件家属配合进行尸检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结论:正确区分非正常死亡案件的死亡性质必须依法按程序进行尸体检验,现场勘查及侦查调查。
关键词:死亡性质;尸体检验;鉴定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180-01作者简介:周明(1962-)男,汉族,湖北咸宁人,本科,湖北省咸宁市公安局咸安分局,副主任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病理和活体损伤的检案工作。
死亡性质的鉴定是非正常死亡案件法医学鉴定基本的又极其重要的任务,他杀、自杀、意外死亡、不同的死亡性质决定案件处理的不同走向,正确地鉴定死亡性质,使真正的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的制裁,使无辜人员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公安机关科学、客观依法办案的职责所在。
笔者现将两例他杀而犯罪嫌疑人企图以自杀、意外死亡隐盖其犯罪真相的案件报告如下,并作一简要分析。
一、案例案例1.某男,42岁,某年某月某日上午7时,其爱人报称起床后发现其在床上死亡。
据其爱人介绍:死者感冒三天,死前在当地医务室治疗,家属认为是医务室治疗不当,将尸体拉到医务室闹事,要求医务室赔偿。
尸检结果:死者各主要脏器未检见致死性病变,胃内容物毒物检验检出毒鼠强成份。
案例2.某女,45岁,某年某月某日下午7时,其爱人报称,发现其喝农药在自家床上已死亡。
据其爱人介绍:死者平时体弱多病,有轻生念头,其回家后发现死者仰卧在床上已死亡,床边有一瓶DDV空农药瓶,衣服上有很浓的农药味。
尸检结果:各脏器未检见致死性病变,胃内容物未检验出常见毒物,颈前及颈部两侧有少许条状皮肤表皮剥脱,颈部深层肌肉出血,舌骨大角左侧骨折。
二、讨论(一)非正常死亡案件死亡性质法医学鉴定的重要性死亡性质也叫死亡方式[1],分他杀、自杀、意外三种。
人死了为什么要火化
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火化
第一、尸体火化又称火葬,是处理尸体的一种科学方法。
由于尸体火化可迅速毁灭尸体上暴力或中毒的痕迹(除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外),因此,为防止隐匿犯罪,尸体火化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火化前必须有当事人申请、医生的死亡证明,验明尸体的身份。
凡疑及非正常死亡(如暴力、中毒、非法手术和医疗事故等) ,必须作系统的法医学检验,作出鉴定结论后,才准许火化。
第二、殡葬改革是指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丧事。
葬是殡葬改革的方向。
但是并不是完全强制群众实行火葬。
提倡火葬,逐步限制土葬,最终完全用火葬代替土葬。
第三、在暂时还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地方,本着有利于发展生产建设的原则,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土葬用地,以乡或自然村为单位,利用荒山瘠地建立公墓。
提倡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的葬法。
第四、改革旧的殡葬礼俗
1、破除看风水、选坟地、搭灵棚、摆路祭、出大殡、打幡摔盆、烧香化纸、收送挽幛等迷信和铺张浪费现象,大力提倡文明、俭朴、节约办丧事的殡葬礼俗。
2、减少铺张浪费的靡靡之风,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风。
第五、同时,殡葬改革节省了大量的耕地、木材和其他财力、物力、人力;减少了疾病的传染以及水源的污染;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有益于植树造林和工农业生产。
火葬开始的时间,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目的是为了以节约稀少的耕地。
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关于对违法殡葬行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问题的探析关于对违法殡葬行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问题的探析1997年颁布实施的《殡葬管理条例》,依法规范了遗体处理和丧事活动管理,特别是对违规土葬、乱埋遗体、乱建坟墓等违法殡葬行为,经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而拒不改正的,明确赋予了民政部门直接强制执行的权限,发挥了法律的指引作用,也为民政部门打击逃避火化、违规建坟行为提供了有力手段。
2012年底,根据新颁布的《行政强制法》,国务院取消了民政部门对上述违法行为直接强制执行,如违法行为人拒不改正的,民政部门需要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这一立法上的新变化,对各地殡葬管理特别是遗体火化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殡葬改革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影响尤甚,违规土葬出现反弹,火化率有所下滑。
这种情况下,如何用足现有行政手段加大对违法殡葬行为的监管力度,进而加强行政与司法资源的对接与整合,维护遗体处理和丧事活动管理的正常秩序,促进殡葬改革顺利推进,已经成为殡葬管理中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当前治理违法殡葬行为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治理违法殡葬行为缺乏刚性处罚措施。
实行火葬、改革土葬作为殡葬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推行遗体火化,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暂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地区实行遗体入墓集中安葬,最大限度地降低殡葬活动对耕地、木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因此,在实行火葬的地区逃避火化、违规土葬或在合法安葬设施以外乱埋遗体、乱建坟墓的行为,都与殡葬改革的基本要求相违背,是对现有殡葬管理秩序的破坏。
《殡葬管理条例》第20条明确禁止上述行为,但按照2012年修改后的规定,民政部门只能责令限期改正,这样的行政处理方式在没有直接强制执行措施做保障的情况下,民政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效果很难达到。
一是就处理性质而言,责令限期改正不具有较强的制裁性和惩罚性。
在《殡葬管理条例》第20条中,责令限期改正只是单独适用,既没有作为行政处罚的前置程序或与行政处罚并行适用,也不能等同于通过对当事人科处新的义务来达到惩戒的目的的行政处罚,其目的仅在于制止和纠正违法行为,使违法行为恢复到合法状态,是一种具有教育和救济功能的行政行为,因此,即使违法行为人不改正也无需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殡葬管理条例》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解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公布日期】1998.09.16•【文号】民事发[1998]10号•【施行日期】1998.09.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墓殡葬管理正文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殡葬管理条例》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解释(1998年9月16日民事发[1998]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殡葬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25号)(以下简称《条例》)已于1997年7月起施行。
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行政法规解释权限和程序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3)12号)精神,对贯彻执行中的几个具体问题作如下解释:一、关于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问题《条例》第二章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
”这一规定是指:兴建冠以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堂、公墓、殡仪服务站等名称的单位,必须经民政部门审批;不直接冠以殡葬设施名称但从事殡葬服务项目的,该项目也必须经民政部门审批。
二、关于骨灰堂性质问题《条例》中所称“骨灰堂”,是指乡村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而骨灰塔陵园等设施属公墓范畴,应纳入公墓的管理,严格控制其发展。
三、关于公墓审批问题按照《条例》第二章第七条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要制定公墓建设规划,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后,报民政部备案。
在民政部同意前,暂停批建新公墓(含骨灰塔陵园等设施)。
在民政部同意备案后,按照《条例》第二章第八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和公墓规划审批。
四、关于公墓墓穴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问题《条例》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严格限制公墓墓穴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
”这一规定是指:按《通知》要求,埋葬骨灰的单人、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埋葬遗体的单人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合葬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墓穴(含骨灰堂骨灰存放格位)原则上以20年为一个使用周期。
非正常死亡案(事)件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非正常死亡在法医学上是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
与之相对的正常死亡,则是指由内在的健康原因导致的死亡,例如病死或老死。
近年来,随着大众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及少数人员别有用心思想逐渐增多,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置变得异常敏感,由于其涉及到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问题,绝大多数非正常死亡事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群众质疑,引来死者家属的漫骂,甚至导致上访,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此类事件的发生,做到依法及时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
一、非正常死亡案(事)件发生后,处理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法律制度有缺陷。
对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置,目前基本无法可依,处理尸体的时间和赔偿费用也没有具体标准可循。
法律法规及制度上的缺陷,造成当前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赔偿(补偿)没有章法。
2、现场处置有难度。
如果当事双方不能达成赔偿协议,死者家属及亲友就会很快聚集,或者陈尸死亡现场,或者抬尸体上访,或者将尸体送往相关责任人居所,这种事态往往是某一个部门难以控制的。
3、处置能力有差距。
有的现场指挥员没有现场驾驭能力,不能果断决策,无力控制局面,继而错失处置良机,造成工作被动。
4、协作联动难跟上。
实践证明,对于非正常死亡事件,仅靠公安机关一家难以协调处理。
而通过多部门联动来处理,虽在处理上有一定的力度,但往往因部门责任不明确、日常沟通不紧密、信息渠道不畅通等因素,容易贻误处置的最佳良机。
二、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对策建议非正常死亡纠纷事件牵扯面广、处置难,在处置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使事态蔓延扩大,甚至引起大规模的冲突。
因此,公安机关对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处置,要坚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加强部门协作、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迅速平息事态,维护稳定。
非正常死亡在法医学上是指由于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害;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
对于非正常死亡事件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引起群体事件和造成不稳定因素,甚至会引发非常访和越级访,给各级政府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极坏的社会影响。
近三年来,笔者先后处置或参与本镇处置15起因交通事故引起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两起因建筑工程施工引起的非正常死亡事件。
在处理中,经历了与死者家属之间的僵持、冷静、协商,最终达成协议的非常艰辛的过程。
在这些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积累了些许经验。
下面,根据工作实际,就新形式下如何有效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存在的问题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由于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的突然性,死者家属从心理上都一时很难接受,容易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过激动作甚至会出现违法行为。
一是围门堵路,影响事故单位的正常工作。
2022年,我们处理了一起在县重点建设项目——盛世秦都住宅小区建设中,本镇某村一村民不慎从架板上坠落身亡的事件。
事件发生后,由于事故单位未能及时与死者家属沟通并拿出处理意见,死者家属召集亲朋好友穿白戴孝,并在施工现场挂横幅、摆花圈,阻碍工程正常建设,致使事态升级、扩大。
二是扰乱政府,给各级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由于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处理一般都要经历较长的过程,而死者家属满天叫价,不按法律规定的赔偿范围计算金额,又不愿意通过司法途径去解决,因此就出现了群体上访,严重影响了各级政府的正常办公秩序。
更有甚者,死者家属受一些人的误导,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态度,先找镇政府,一旦处理结果稍不合自己要求,就又找县政府,甚至找市政府,形成了一种社会恶习,把各级政府对受害人的同情,变为他们上访的由头。
三是亲属的群体性影响广泛。
一旦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丧亲之痛致使死者家属心理所向一致,诸如死者的家属、亲属、以及由此衍生的后系亲属、家门户族,亲戚朋友等就会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团体,一旦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置不当,引发死者家属的质疑,这个团体便会吸引大家的关注、博取大家的同情,很多观众、知情者甚至不知情者都会站在置疑者一方,莫名地支持质疑者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正确地解释和疏导,乡镇一级调处事件者就会变成众矢之敌,并引发引起群体事件。
当前非正常死亡事件的特点及处置非正常死亡是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水灾等自然灾难与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非正常死亡事件是指不构成案件的非正常死亡;当前,广大群众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如果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置不当,容易引起群众质疑,甚至引发越级上访或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公安机关在应对和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中,不仅耗费大量的警力与精力,还遇到很多困难、面临很大压力;在此,笔者试就如何应对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谈些个人浅见;一、当前非正常死亡事件表现为“五个特性”1、影响的广泛性;非正常死亡事件由于人员死亡容易吸引大家的关注,博取公众的同情;一旦非正常死亡事件没处置好,引发了死者家属的质疑,很多观众、知情者甚至不知情者都会站到质疑者那一方,支持质疑者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正确地解释和疏导,公安机关就会变成众矢之敌,严重破坏警民和谐关系,甚至影响执法公信力;2、亲属的群体性;一旦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丧亲之痛使死者家属心理所向很快就会联系在一起,诸如死者的父母、子女、夫妻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亲属、朋友就会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团体;面对众多亲属的质疑,公安机关处置事件的压力自然就会增大;3、行为的极端性;如果死者亲属对死者的死因有了质疑,一旦公安机关应对处置不当,极易引起其高度反感,导致集体上访、抬尸闹访、漫骂执法人员、围攻执法机关等极端行为的发生,甚至造成打、砸、抢等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4、上访的长期性;涉及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上访者一般都比较有恒心或者很偏激,一旦对死因有疑虑,便容易想当然产生“死者有可能是被某某人谋害的”的念头,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制高于一切”理念支撑下,坚信只要坚持上访,事实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随着上访程度的加深,精力、财力不断耗费,上访者到时即便想自止也来不及,客观因素迫使其只能“破罐子破摔”,最后只能由政府采取某种方式给其补偿才有可能息访停诉;5、矛盾的聚合性;如果死者亲属对非正常死亡事件产生了疑虑,或对公安机关的处置工作产生了怀疑,一些亲属就可能把以往对公安机关的不满情绪借此机会发泄出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可能“趁火打劫”,挑起事端,扩大事态,使一般事件上升为可怕的群体性事件;如果处置不当造成了上访,在上访过程中与其他事件上访者相遇,稍加交流就容易心生同病相怜之感,从而结成伙邀成团一起共同上访,就会由个别访升级为群体访;此外,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如果死者亲属情绪过于偏激,很有可能做出其他违法行为,导致更为严重事件的发生;二、公安机关应对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主要存在“八个问题”1、现场处置不迅速;受事多人忙的客观情况影响,事发地派出所民警或刑事技术人员听说不是案件,往往先忙其他属于案件的工作后再来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以致报案人报警很久后才有民警到达现场;出警人员到达现场后,对周围好事者围观、死者的相关关系人进出现场往往不会严厉制止,致使原始现场受到破坏,给某些喜好妄加猜测、唯恐天下不乱者授以口柄;2、尸体检验不完全;对于可能是案件的或死因有待查证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民警尸体检验时一般都能做到认真细致,但在处理非正常死亡人员的死因很明显的事件中,民警往往没有对“死者家属会不会提出疑虑”、“是否可能引发信访”等问题树立先期理念,处理现场时仅就尸体看看尸表,比如对荒山野岭中的精神病人或者水中漂浮的无名尸体等简单处理了事,事后对手续的完善、资料的保存也不规范;一旦死者家属对此类事件提出若干疑虑,将会给公安机关带来很大的被动;3、调查取证不规范;由于民警综合情况较容易判定属于非正常死亡事件,于是在收集相关证据时不如处理案件那样认真负责,调查访问不及时规范,某些证人外出或走散后取证就难以完备,提取与死者相关的物证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导致证据不能形成锁链或缺乏效力,让死者家属产生“公安机关故意不查”的疑惑,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状告公安机关留下隐患;4、遗物返还不择人;在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理过程中,民警往往没有将遗物返还给恰当的当事人;从当前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处理实践来看,事发之后死者的前后二家,比如说死者妻子与其公婆之间,死者丈夫与其岳父母之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埋怨,如果事件处理完毕后,民警在返还遗物时不注意择人,势必会引起关系人经济上的纠葛,就会把责任推向公安机关;5、对外口径不统一;有的民警在接待死者家属时不耐心、不细心,容易引起死者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同时,由于每次接待的民警不同,每位民警对事件内容、性质的了解、对事件的看法观点也就不同,因而对来访群众的接待解释存在着差异,口径不统一,导致死者家属形成公安机关“闪烁其词”,甚至“自相矛盾”的印象,容易使家属产生疑虑;三、成功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应把握“五个关键”1、加强教育,切实统一民警思想;要加强民警思想教育,端正其思想认识,纠正其认识偏差,引导民警站在维护稳定和谐大局、防止死者家属上访的高度认真处理好每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只有民警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才会自觉以严谨务实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做好非正常死亡事件每个环节的每项工作,才能真正取得群众的信任与理解;2、规范处理,严格履行法定程序;非正常死亡事件虽然不是案件,但因涉及人命亦事关重大;因此,在处理非正常死亡事件时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认真按照每个步骤完成每项工作,增强当事人可能上访的预见性,坚决不留任何“后遗症”;比如尸体剖验时该找家属签字的就找家属签字,提取物证时该找见证人的就找见证人签字,只有这样才能免受群众质疑,免遭家属谩骂;3、积极组织,坦诚告知死者家属;一旦群众对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处置工作提出质疑,就应及时组织侦办、技术、法制及信访民警报告事件真实情况,研究统一对外解释口径,然后集体召开座谈会接待来访家属,将家属想要了解的情况坦然告知,对家属所提疑问逐一进行解答,认真公布死亡事实真相,消除家属的思想疑虑;要尽量避免单个次接待家属,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耗费,而且容易因解释口径的不统一造成家属产生不信任感,由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4、换位思考,始终保持理性态度;民警要时刻心存大局理念,以高度的集体荣誉感、责任心来指引自己的行动,不该说的过激话语坚决不说,超出原则的行为坚决不做,不因自己的一时冲动而给单位造成影响、导致损失;面对群众在丧亲之痛、加之疑虑丛丛时的言语不恭,民警决不能以牙还牙,导致双方处于对立状态,加深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误解;民警应保持一份平常心,多进行换位思考,想想假如这个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会不会产生类似的想法,由此让自己耐下心来,交心换心,多安慰体贴,用行动温暖感化群众;5、善于总结,努力完善应对机制;一旦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引发信访事件的发生,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使公安机关处于极端被动的局面;为此,我们应该善于将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认真总结,并汲取其他地方;。
XX市公安局XX分局非正常死亡尸体处置办法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总则本规定中所称的非正常死亡是指他杀、自杀、意外、事故及各类突发事件所导致死亡的尸体,或者经尸表检验及各项调查不能明确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的尸体。
现场处置一、辖区派出所接报发现非正常死亡尸体,派出所值班领导应立即部署,出动警力保护现场,做好现场警戒工作,并迅速开展初步调查工作,同时将情况立即上报分局指挥中心。
二、分局指挥中心和辖区派出所应立即通知刑侦大队带班领导,由带班领导组织侦查人员、刑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现场勘验、尸体检验等相关工作。
三、派出所应做好非正常死亡尸体发现人的询问笔录,尽快搜集现场情况及对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并安排社区民警、办案民警积极配合刑侦技术部门的现场勘验工作。
派出所负责案件的所领导应当在场负责指挥和协调工作。
刑侦大队负责调查的侦查人员应当做好调查材料。
四、经初步调查,因犯罪造成死亡的,按照《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由刑侦大队立案侦查;因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移交交管部门调查;因火灾事故造成死亡的由消防部门负责调查;其他原因造成死亡的由辖区派出所负责调查并通知相关单位。
尸体处置相关程序一、对因自杀、意外、事故、突发事件和猝死导致的死亡,为明确死亡原因,避免因死亡原因问题导致家属上访事件,原则上应动员家属书面申请尸体解剖。
死者家属同意解剖的,应当在《尸体解剖检验申请书》签字捺印。
若涉及到委托社会中立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费用由委托家属承担。
死者家属不同意解剖的,由死者家属出具书面声明,说明不同意解剖尸体的原因,并在《拒绝尸体解剖检验申请书》上签字捺印。
辖区派出所应告知其相应的法律后果以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对他杀导致死亡的,或者经调查、尸表检验不能明确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的,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04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99条,经分局领导批准后,由法医安排具体解剖时间。
非正常死亡的两种解释:意外事件抑或过错责任?张梦阳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上传时间:2003-12-5【案情】原告(上诉人)潘尧光原告(上诉人)黄群弟被告(被上诉人)顺德市勒流镇富安初级中学潘秀芬是富安中学初二级(十)班的学生。
2002年11月1日下午3时55分,富安中学的体育老师苏伟根据该校的教学安排,组织该校初二级(十)班全体同学在校内的训练场上上体育课(即当日下午第三节课)。
上课后,苏伟老师首先安排该班全体同学进行热身运动,包括绕运动场跑道慢跑400米和徒手松弛运动,接着安排该班全体同学进行了投掷实心球练习,之后又安排该班全体同学在运动场跑道上进行蛙跳练习,要求每一次蛙跳练习所跳跃的距离为4米,男生跳三步完成,女生跳四步完成,每人完成四次练习。
下课前,苏伟老师要求男、女生分别在1分30秒、1分45秒内绕运动场跑道完成400米跑训练。
训练时,苏伟老师将男、女学生分成两组,先安排男生组跑完400米后,再轮到女生组进行400米跑训练。
在女生组进行400米跑步训练的过程中,当潘秀芬跑了约200米的路程时,她是跑在最后的一位同学,此时她感到身体不适并摔倒在地上,当她站起来跑了几步后,突然昏倒在跑道左边的草地上,她倒地时背部朝天、双脚蹬直且双手微弯分开。
跑在潘秀芬前面的一位女同学回头见状,便立即往回跑到潘秀芬身边伸手想将她扶起,但扶不起。
此时,在跑道终点的苏伟老师见状马上跑到潘秀芬身边,并立即将潘秀芬扶转身过来,为潘秀芬采取按压人中穴、心脏等急救措施。
从训练场上闻讯赶到现场的富安中学陈万志主任立即用手提电话通知校医邓丽珍前来参与抢救潘秀芬,并拨打了“110”报警台,请求协助通知医院派救护车前来接潘秀芬到医院抢救。
邓丽珍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带备应急药品赶到现场,当即原地为潘秀芬进行检查,紧接着为她采取插人中穴位、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等急救措施,过了约5分钟,邓丽珍发现对潘秀芬采取急救措施后仍未见她苏醒,便将情况汇报给陈万志,此时救护车还未赶到事故现场,陈万志便立即决定利用校车送潘秀芬到医院进行抢救。
33林 苇, 王占洲(贵州警察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摘 要:非正常死亡事件中的尸体之争容易引发社会冲突,明晰尸体的法律性质和与尸体有关的民事权利的内涵与边界,既有助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也有助于防止私权利的滥用,使死者的生命权获得充分的保障,通过构建应对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法治路径,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关键词:非正常死亡;尸体;遗体权收稿日期:2020-06-02基金项目: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16GZYB04)。
作者简介:林 苇(1972- ),女,贵州铜仁人,贵州警察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王占洲(1972- ),男,贵州铜仁人,贵州警察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① 在法律体系中,对死者去世后的身体有两种不同的称呼:尸体与遗体。
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及一些部门法中称为尸体,而在民事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方面的司法解释中称为遗体。
本文中同时使用了这两种称谓,主要以“尸体”为统一称谓,在涉及民事权利的特殊情形时方使用“遗体”称谓。
Research on Rights of "Corpse" in an Accidental DeathLin Wei , Wang Zhanzhou(Guizhou Police College, Guiyang 550005, China)Abstract :Disputes over corpse-related matters in an accidental death are likely to cause social conflicts. To clarify the legal nature of corpse and define the connotation and boundary for corpse-related civil rights will be conducive to regulating the exercise of public power, preventing the abuse of private rights and fully guaranteeing the right of life of a deceased person. A good social order will also be formed through constructing a legal path to deal with accidental deaths.Keywords :accidental death; corpse; rights to the remains of a deceased person[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752(2020)05-0033-07 ]DOI:10.13310/ki.gzjy.2020.05.006非正常死亡事件中的“尸体”权利研究“尸体”指“生物体死亡后遗留的尚未完全腐烂的躯体”。
积极探索依法处臵非正常死亡事件工作新机制二零一三年元月份至今,邓南街一连发生多起非正常死亡案件。
其中有交通事故、房屋拆迁过程中房屋坍塌砸死农民工、玉米地中务农中暑死亡、跳广场舞过程中发生口角被气死等多方面的死亡事故。
随着邓南街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于非正常死亡时间的处理稍有不当,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群众的质疑、家属情绪的激烈对抗及拒绝火化、抬尸不断上访等。
新形势下,非正常死亡已经形成了影响的广泛性、亲属的易聚集性、上访的长期性等特点。
由此可见,对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处臵决不可掉以轻心,积极探索依法处臵非正常死亡事件工作新机制,对促进经济突破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及指导下一步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在邓南街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我街发生的五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均得到了妥善解决。
现就我街如何有效处臵非正常死亡事件总结和探讨如下。
一、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基本特点一是死亡事件具有突发性。
凡非正常死亡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的。
一般情况下死者家属、亲友、相关责任人和处臵事态工作人员都无思想准备,事故发生后,死者家属往往抱着“死者为大”,要为死者“讨说法”的心态,马上召集其亲朋好友以及邻里聚集在一起,引发群体闹事事件,难以及时准确做到预警处臵。
同时大多会有群众围观,人员大量聚集,一旦处臵不妥即会引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治安事件,甚至会引起连锁反应。
2013年1月1日1月1日19时许,邓南街水二村村民李绪林驾驶一辆农用车不慎将解放村村民全永久、王传兵撞倒,致全永久死亡,王传兵重伤。
听闻噩耗全永久的亲属情绪极度激动,次日即带领三十余人闯入肇事者家中打砸财物,并扬言将召集更多人到区政府门前围堵道路。
得知这一情况,邓南街有关部门立刻停止元旦休假,迅速组成以张国兵同志为组长的“大调解”工作组反复的调解后,死者家属才平息了怒火。
二是死亡原因具有复杂性。
纵观这一年来的非正常死亡时间的发生,其原因是多样的。
2013年1月1日李某驾车造成全某死亡、王某重伤残疾的交通事故案、2013年3月5日闻某在全某家拆墙房屋过程中墙体反面倒塌造成闻某死亡案、2013年5月31日李某陪同丈夫曹某在跳广场舞的过程中,因与他人发生口角被气死一案、2013年6月17日李某在谭某家中玉米地帮收玉米高温中暑死亡一案。
殡葬管理责任追究规定
是指在殡葬过程中,对殡葬服务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应承担的管理责任进行规定和追究。
以下是一般的殡葬管理责任追究规定:
1. 标准服务责任:殡葬服务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提供标准的殡葬服务,包括接运遗体、火化或埋葬、丧葬礼仪等。
如未履行责任或存在违规行为,可能会被追究相应责任。
2. 安全责任:殡葬服务机构应确保殡葬过程中的安全,包括遗体的安全保管、火化设施的安全运行等。
如发生事故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责任人可能会被追究相应责任。
3. 资质认证责任:殡葬服务机构应持有相关的资质认证,如殡仪服务许可证等。
如果未经许可从事殡葬服务或存在资质问题,可能会被追究相应责任。
4. 信息披露责任:殡葬服务机构应向亲属提供相关信息,包括费用标准、服务项目等。
如存在故意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等行为,责任人可能会被追究相应责任。
5. 违规收费责任:殡葬服务机构不得超出规定收取费用,如存在强制购买、乱收费等行为,可能会被追究相应责任。
6. 违规操作责任:殡葬服务机构应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服务,如存在违规操作、违反规定行为导致事故发生,责任人可能会被追究相应责任。
追究殡葬管理责任的具体方式和标准可能因地区、国家法律法规等而异,以上仅为一般情况下的规定。
殡葬法律法规殡葬法律法规是指对殡葬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和法规。
殡葬活动是指为死者举行葬礼、进行尸体处理和墓地管理等一系列活动。
殡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生者权益和尊重死者权利,具有重大的法律意义。
以下是对殡葬法律法规的详细介绍。
一、殡葬管理法:殡葬管理法是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对殡葬活动进行了全面规范和管理。
该法规定了殡葬服务的各项要求和标准,明确了殡葬服务机构的经营和管理等事项,并规定了违反法律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殡葬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该法规对殡葬服务机构的设立、经营和管理进行了详细规范。
其中包括了殡葬服务机构的管理范围、条件、程序和标准等,要求殡葬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和条件,确保其安全、合法、规范地提供服务。
三、尸体管理规定:尸体管理规定涉及到尸体保存、运输、处理和火化等环节的规范。
其中规定了尸体保存的时间和条件,尸体运输的手续和注意事项,尸体处理和火化的操作和安全规范等。
尸体管理规定旨在保障尸体的合理处理,确保没有任何违法行为和不当操作。
四、墓地管理规定:墓地管理规定是对墓地的设立、使用和管理进行细致规范。
其中包括了墓地使用的条件和权限、墓地的规划和布局、墓地的维护和管理等内容。
墓地管理规定旨在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墓地文化传统,维护墓地环境的整洁、安全和美观。
五、殡葬纪律:殡葬纪律是对殡葬活动中人员的行为和举止进行规定。
其中包括了葬礼仪式的礼仪和程序、丧葬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内容。
殡葬纪律旨在修养人们的行为习惯,使殡葬活动更加庄重、文明,体现社会的良好风尚。
以上是对殡葬法律法规的简要介绍,这些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应当遵守这些法律和法规,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尊重和敬仰逝者的权益,同时加强对殡葬活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殡葬活动的安全、规范和文明。
关于强制火化非正常死亡尸体的法律思考本文欲从近年发生的几起产生较大影响的强制火化非正常死亡尸体事件中产生的法律问题,来阐述我国法律对非正常死亡尸体强制火化处理的法律规制的漏洞,以及不适应当前越来越多的纠纷和刑事犯罪、行政违法的现实情况,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尸体火化行政强制毁灭证据关于强制火化非正常死亡尸体的法律思考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谢长江“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80,000篇。
”这是笔者用关键词“强行火化”在百度里搜索出的结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权益意识不断觉醒,各种涉及人身权益的矛盾纠纷出现大幅度上升。
尤其在非正常死亡的各类矛盾纠纷中,对尸体的证据保存和强制火化的冲突中,各类利益纠纷汇聚在尸体上,用尸体做要挟的有之,对尸体粗暴火化的有之,利益双方大打出手争夺尸体的有之。
这类案件往往演变为群体性案件,由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几十人,甚或成百上千人,稍一失控就容易造成极大的社会失稳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近年几起典型争夺尸体案件的特征分析近年发生了多起媒体大规模关注的尸体争夺战,主要有:1、2002年湖南襄樊高莺莺事件。
2002年3月15日晚,宝石宾馆服务员高莺莺离奇从宾馆九楼摔下死亡,高母陈学荣看见女儿上衣扣子没了,腰带和鞋子也不见了,脸上、肚皮被抓伤,裤子拉链没有拉上,一个乳头被咬坏,两手手腕黑紫色。
3月16日下午,老河口市政法委和公安局部分领导得出高莺莺“系自杀”的结论。
高天虎夫妇不服,组织亲人聚集宾馆周围保护尸体。
3月18日凌晨,大批警察、武警打散亲属,将尸体抢出,送往殡仪馆强制火化。
高天虎提前将女儿白色内裤作为证据藏起来,告状四年。
2007年4月17日,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人民法院对一审认定高天虎犯诬告陷害罪名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2、2003年湖南湘潭女教师黄静裸尸案。
2003年02月24日,女教师黄静在与男友同居后裸死,家属认为女儿男友江俊武有犯罪嫌疑,要求立案侦查。
8月21日,湘潭市雨湖区政法委要求家属尽快火化黄静尸体,不然雨湖区政法委将采取强行措施对黄静尸体进行火化。
湘潭市教育局和湘潭市湘潭县教育局表态,一定要查清黄静的死因,坚决反对火化黄静的尸体。
该案经过五次尸检,2004年12月7日,湖南湘潭市雨湖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黄静系在同男友江俊武同房中因特异体位瘁死,江俊武不构成犯罪,赔偿附民原告人经济损失5.9万元。
3、2004年浙江海宁吕海翔事件。
2004年5月19日深夜,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石井村村民吕海翔被警察以涉嫌“淫亵行为”被带走,后在河中离奇溺亡。
公安部门急于将遗体火化并动用大批警力强抢尸体,几千名村民以阻碍省道交通声援吕家,在警察强抢尸体时吕海翔家人抱着煤气罐以点燃相威胁,双方对峙达到白热化。
首都的部份学者、法律工作者、编辑记者呼吁暂缓火化吕海翔尸体。
经浙江省检察院尸检报告分析,吕海翔尸表未见致命性机械性损伤,溺水是导致吕海翔死亡的惟一原因,与公安机关执法无关。
4、2006年湖南江华县唐家波事件。
2008年4月5日,一名为“jiabo不死”网友在天涯杂谈发表一篇《亲爱的爸爸,你被周小驹强行裸体火化后埋在什么地方?》的帖子,以十二岁在校学生唐文纤的名义介绍她父亲唐家波于2007年4月20日被江华县纪委叫去协助调查,36小时后死在江华宾馆。
事发后,县委等部门宣布唐系自杀。
在4月24日经中山医科大学鉴定后(5月10日作出鉴定书),尸体于4月27日被强行火化,强行安葬。
至4月13日21:03,该帖被网友点击338322次,留言17740次,号称天涯“第一高楼”。
以上只是经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例中的几个典型性事件。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很频繁地听到关于强制火化非正常死亡尸体尸体的事例。
很多上访者往往以尸体已被强制火化,凭照片或当时在场目击者证词为证据数年甚至数十年上访,使相关部门处理起来极为棘手。
这些强制火化案例的共同特点是:1、死亡原因不明,非正常奇特死亡。
2、相关部门对死亡原因的定性大多仓促,无严谨细致的程序,随意性大,定性结果难以服众。
3、以掌握公权为特征的一方与死者亲属一方有明显激烈的争夺尸体的对峙行为,对峙范围广、强度高,而且大多以公权方获胜。
4、公众参与评论的范围广,程度深,对现实生活中阴暗面有集中的评价和表达,报纸、网络对案件的推动极为明显。
5、事件最终多以司法途径解决,处理结果较为透明,公众接受度较高。
二、非正常死亡尸体的定义、特征及属性《汉典》对“尸体”定义为:指人或动物死后的躯体。
《尸体出入境和尸体处理的管理规定》定义为“是指人去世后的遗体及其标本(含人体器官组织、人体骨骼及其标本)”。
大致说来,我国法律将动物尸体作为附属于人的财产性质,强行火化动物尸体的法律问题本文暂不讨论,讨论的只是人的尸体。
“非正常死亡”是指因不可抗力以外的原因导致的死亡,包括民事侵权、刑事被害、行政过错等原因导致的死亡。
该原因行为可以细化为全部因果关系、部分因果关系、叠加因果关系、远距离因果关系。
尸体具有以下属性:1、根据马克思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论述,尸体首先具有物质属性。
尸体从死亡的那一刻起,其思想、精神、观念等意识全部归于消灭,民间的说法是“人死如灯灭,人死一把灰”,尸体火化前后都以物质的形式存在,其形状包括完整的、残破的、缺损的、零散的、腐败的等等诸多形态。
尸体的物质属性决定它是易腐朽的,一般盛夏4天、冬季7天即腐朽(《江苏省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2、从人死亡时开始,该尸体生前承载的一切法律关系归于消灭。
《民法通则》第九条:“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犯罪嫌疑人死亡、被告人死亡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根据我国现行民事法律规定,公民死亡后其民事法律关系由亲属有限承担,如被害死者亲属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起诉行为。
3、非正常死亡尸体在法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证据地位。
在民事侵权伤害以及刑事被害案件中,尸体的解剖鉴定对案件的定性、责任承担、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侦查人员对于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应当进行勘验或者检查。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勘验、检查。
”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对于死因不明的尸体,公安机关有权决定解剖,并且通知死者家属到场。
”值得说明的是,《刑事诉讼法》用的是“死因不明的尸体”的概念,其范围比本文“非正常死亡尸体”的范围窄。
4、尸体在社会学上承载着亲属厚重的感情。
民间对死亡的亲人要顶礼膜拜,举行隆重的葬礼。
对亲人非自然死亡的大多要追查死因,有强烈的复仇诉求。
“死者为大”、“人命关天”等民间说辞广泛久远。
这些都显示出死者在生前的人格权益映射在亲属身上及社会生活中。
电影《杨三姐告状》、莎士比亚的著名话剧《王子复仇记》等,都是基于尸体寄托着浓重的亲情而发端。
尸体上也存留着死者的生前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其继承极易产生争夺纠纷,尸体也往往成为讨价还价、要挟的砝码。
三、非正常死亡尸体处理的现行法律不足1、全国性的关于非正常死亡尸体的立法缺失关于尸体处理的全国人大立法,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少数几个法律里有个别条款规定,如《国境卫生检疫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因患检疫传染病而死亡的尸体,必须就近火化。
”对不履行的,规定“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即强行火化尸体是法院的非诉强制执法行为,表现了对尸体火化的审、执分离的审慎态度。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必要时,应当将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即强制火化只针对烈性传染病死亡的尸体。
《治安管理处罚法》只对“在公共场所停放尸体或者因停放尸体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秩序,不听劝阻的”作出拘留和罚款的行政处罚,并未作出强行火化尸体的处理。
全国人大立法中非正常死亡尸体处理规定的空白,就有国务院的法规和大量的地方立法来规定,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造成法律的不统一和千奇百怪。
地方立法中的很多限制得过死的规章甚至指导性文件,极多数存在漠视民生、忽视人权、强横霸道的规定,因为无上位法,并不存在抵触或被废止的可能,成为“山中无老虎”的状态,各种规定五花八门,政出多门,使非正常死亡尸体的处理极不规范,甚至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事实上,正是这些地方规章,使类似事件在处理中形成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
制定一部非正常死亡尸体处理规定的全国性统一法律,成为当务之急。
统一立法,才能有效避免该类案件处理混乱无序的状态,真正走上依法治“尸”的道路。
2、现行法律对公权强制火化非正常死亡尸体的行为无任何规制《刑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七类“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中,并未规定国家公权恶意火化非正常死亡尸体的处罚措施。
如《刑法》“妨碍司法罪”中,这个罪名只针对“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辩护人也好,诉讼代理人也好,相比公权方来说都是弱者,这种高压打弱扶强的立法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利于打击犯罪,但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最广大的有正义良知的公民都知道公权强制火化尸体后关键证据就灭失了,却在刑法上这是无罪的行为,而且无任何规制,这是荒谬的。
公权强力介入并快速火化非正常死亡尸体,其行为是积极主动的,不是“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也不是“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帮助行为”,自然无法适用《刑法》中的“妨碍作证罪”。
在刑法中对“毁灭、伪造证据”的帮助行为都要受惩罚,公权机关处于核心的组织、指挥、实施行为远较帮助行为恶劣,但在刑法中却是不受惩处的!该行为也不符合“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此类强制案件在公职人员的犯罪事实没查清前,很难认定为“徇私”行为,即本罪在认定时要以另一罪的确认为前提,能否查清、查实是不确定的。
这种行为也不同于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
“玩忽职守”表现为权力使用的不慎重、不负责任,具有疏忽大意、放任不管的特征,不符合公权方积极追求介入的心态特征。
“滥用职权罪”表现为权力使用中的“泛滥”,具有权利指向的越界性、程度加深的特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