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2-文档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58.01 KB
- 文档页数:4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课时一)教学目标1、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够结合图形实际将一个角写成两个角的和、差的形式;2、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并能够用符号语言表示.教学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导入,互相交流探究,发现比较角的大小的三种方法,通过对探究的新知识尝试应用,进一步学习几何语言说理的数学方法;2、了解简单的推理论证的思想:“问题-分析-说理”的分析几何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操作、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几何知识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教学重点两个角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学难点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的说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操作:请三个同学上黑板分别画一个任意大小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任意大小钝角的几何图形.思考1:你能说明这三个角的大小关系吗?理由?钝角大于直角,直角大于锐角.因为钝角度数大于900,直角度数等于900,锐角度数小于900,所以从角的度数大小可以比较这三个角的大小关系.思考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说明这三个角的大小关系吗?演示:认真观察老师用叠合法比较每两个角,你能说出老师操作的动作要求吗?(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观察:把∠DEF移动,使它的顶点E移到和∠ABC的顶点B重合,一边ED和BA重合,另一边EF和BC落在BA的同旁.(①顶点重合;②一边重合;③另一边在同旁),请认真观察下面的演示,分别说出角的大小.观察图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如果EF和BC重合,那么∠DEF=∠ABC;(2)如果EF落在∠ABC内部,那么∠DEF﹤∠ABC;(3)如果EF落在∠ABC外部,那么∠DEF﹥∠ABC.观察:下面图形中有多少个角?请写出来、除了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外,还发现它们还有什么数量关系?(三)合作交流,应用新知例1:如图,求解下列问题:(1)比较∠AOC与∠BOC,∠BOD与∠COD的大小;(2)将∠AOC写成两个角的和与两个角的差的形式.(四)合作交流,再探新知操作:在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请尝试画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结合角平分线定义和图形,请尝试写成几何符号语言形式.(五)小试牛刀,再用新知例2:如图,已知OC平分∠BOD,∠AOD=1100,∠COD=350,求∠AOB,∠AOC 的度数、例3:如图,∠COB=2∠AOC,OD平分∠ AOB,且∠COD=190,求∠AOB的度数.(教材151页第5题)(六)随堂练习,巩固新知1、教材149页第1题.2、将第1题改为:按下列要求画图,并解答问题:(1)画∠AOB=900;(2)再画∠BOC=300;(3)求∠AOC的度数.3、如图,∠AOB=∠BOC=∠COD=∠DOE,请写出图中所有的角平分线.(七)师生互动,小结新知一、比较角的大小两种方法:叠合法(顶点重合;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同旁)和度量法;二、角的和、差;三、角平分线;四、注意几何问题的表达方式:文字语言、几何图形和几何符号语言之间的联系与转化;五、应用这些知识解答问题.(八)布置作业,深化新知教材150页习题4.5第1、2、3、4题.《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课时二)知识与技能(1)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2)理解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求某角的度数,使学生初步会用简单的代数思想一方程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应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学设计一、余角教学1、课程探究比萨斜塔的底部是石块堆积而成,量角器无法伸入斜塔底部测量,如何得到斜塔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由于不能直接的测量∠1的度数,我们可以把∠2的度数测量出来,因为∠1+∠2=90°,所以∠1=90°-∠2.2、实验操作拿出一张用硬纸板做的直角,然后将其任意剪成两个角,分别标上∠1,∠2,问这两个角的和为多少度?(∠1+∠2=90°,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1、∠2称为互余.)3、互余的概念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也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如右图中,∠1与∠2互为余角,∠1是∠2的余角,∠2也是∠1的余角.互余的数量关系:∠1+∠2=90°∠1的余角=90°—∠14、注意要点:(1)移动剪纸后的∠1和∠2,是这两个角处于不同的平面,提问:∠1和∠2还互余吗?(仍然互余,因为概念中没有对角的位置做要求)(2)把∠2剪成∠2和∠3,那么我们可以说∠1,∠2和∠3互余吗?(不能,因为概念中互余是对相对两个角而言的,不能扩展到三个角)二、补角教学1、课程探究水库大坝的底部是石块堆积而成,量角器无法伸入大坝底部测量,如何得到大坝的坡度?由于不能直接的测量∠1的度数,我们可以把∠2的度数测量出来,因为∠1+∠2=180°,所以∠1=180°-∠2.2、实验探究拿出一张用硬纸板做的平角,然后将其任意剪成两个角,分别标上∠1,∠2,问这两个角的和为多少度?(∠1+∠2=1800°,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1、∠2称为互补)3、自主探究以同桌为一个小组,类比两角互余的概念,一起探讨两角互补的概念及特点.。
2023-2024学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为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角的性质和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掌握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分类,对数学运算也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和运算,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和发现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和运算规律,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掌握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掌握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和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和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角的比较与补(余)角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律。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例如,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30度,求另一个角的度数。
学生尝试解答,引发对补角和余角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角的比较与补(余)角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律。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学习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主要包括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概念,如锐角、直角、钝角等,同时也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角的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角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能够运用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
2.教学难点: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性质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从而理解和掌握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和性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理解和掌握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教学课件,包括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和性质。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角的补角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第2课时) -教案亳州市谯城区华佗中心中学颜廷楷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4.5角比较与补(余)角》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比较多,为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故将本节内容划分两课时:角的大小比较和角的互补与互余。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互补、互余的概念,以及补(余)角的性质。
本课时教学内容通过对例题的学习和研究,发现补角的性质,然后类比余角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通过创设与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通过简单推理,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角的大小比较、以及角的和差等知识的认识,已经有了对几何图形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来研究补(余)角的性质。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几何方法的才起步,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低起点、多铺垫、给足时间观察思考、分析归纳,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互补、互余的概念及其性质,并通过符号语言表示,会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补角或互为余角。
2.会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并能简单说理,,培养观察思维能力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角互补、互余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位置或数量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 (一)教学方法分析: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要达到教学目标,形成学习几何的基本能力。
(二)学习方法指导:本课的学习,学生应立足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自觉地运用自身已具备的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操作、抽象概括等共同探讨,以数学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补(余)角》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学会用角度来比较和计算补角和余角。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对直线、射线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他们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角度的计算还不太熟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能正确找出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
2.让学生掌握比较角的大小方法,能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如何找出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角度不同的卡片,用于让学生找出补角和余角。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让学生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角度不同的卡片,让学生找出补角和余角,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讲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主发现和总结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找出卡片中各个角的补角和余角,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补角和余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是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主要介绍了角的概念,角的比较,以及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本章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几何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角的初步知识,对实数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角的比较和补(余)角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逐步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角的概念,能够正确识别各种角。
2.能够进行角的比较,判断角的大小关系。
3.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能够找出两个角的补(余)角。
4.能够运用补(余)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角的比较方法,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及应用。
2.难点:角的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补(余)角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探索和发现角的比较方法,以及补(余)角的概念。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角的比较和补(余)角的概念,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图片。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点的坐标分别为(2,3)和(4,1),求这两个点之间的角度”。
引导学生思考角的比较方法。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呈现角的比较方法,以及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讲解角的比较的原理,展示如何通过几何画板或者实物模型,来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角,其他组找出这个角的补(余)角。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补(余)角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角的比较和补(余)角的练习题。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补(余)角》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以及学会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初中学段几何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角,如直角、锐角、钝角等;陌生是因为系统的学习角的分类和求补角、余角的方法还是第一次。
因此,在这一节课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分类和补角、余角的关系,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几何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如能识别一些基本的图形,知道一些基本的图形性质。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角的分类,以及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他们的认知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地探究角的分类和补角、余角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2.让学生学会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以及学会求补角和余角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以及如何求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角的分类和补角、余角的关系。
2.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概念,角的分类,以及补角和余角的关系。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角的概念,角的分类,以及补角和余角的求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房屋的角落、钟表的指针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中角的特点,从而引出角的概念。
CBA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⑵、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重、难点及关键: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平分线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3、关键: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
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 1.提出问题:比较图中线段AB 、BC 、CD 的长短.学生活动:回顾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小组交流,得出适当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师活动: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演示用圆规比较AB 、BC 、CD 三条线段长短的过程,并写出结论:AB>AC>BC .2.提出问题:怎样比较图中∠A、∠B、∠C的大小?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比较方法,得出结论:可用量角器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师活动:(1)肯定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法,并动手测量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结论:∠C>∠B>∠A.(2)启发引导学生,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3.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
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3.关键: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1)在一副三角板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那么其余两个角的和是多少?(2)已知∠1=36°,∠2=54°,那么∠1+∠2=?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90°.2.提出问题.(1)观察方格如右图中的两个角,你能猜想∠1+∠2等于多少度?(2)如果∠1=144°,∠2=36°,那么∠1+∠2=?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180°.教师活动:移动∠2,使∠1.∠2顶点和一边重合,引导学生观察∠1,∠2的另一条边,观察到两角的另一条边成一条直线,验证学生的结论.二、新授1.余角与补角.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讲解余角与补角的定义.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直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同样,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注:讲解余角和补角时,必须向学生说明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即∠1+∠2=90°或∠1+∠2=180°,同时强调∠1是∠2的余角(或补角),那么∠2也是∠1的余角(或补角).2.巩固反思.(1)如果∠1和∠2互为补角,且∠1>∠2,那∠2的余角为()A.() 11801 2-∠B.12∠1C.() 112 2∠+∠D.12(∠1﹣∠2)【解析】利用互余和互补的定义解答.解:∵12(∠1﹣∠2)+∠2=()1122∠+∠=90°,∴∠2的余角为12(∠1﹣∠2),故选D.【答案】D(2)若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大30°,则这个角的补角是()A.30°B.150°C.60°D.155°【解析】和是90°的角互为余角,求一个角的余角就是用90°减去这个角,因而本题可以转化为一个方程问题,先求出这个角.解:设这个角是x°,则它的余角是(90﹣x)度.根据题意可得(90﹣x)﹣x=30解得x=30°因而这个角的补角是150°.故选B.【答案】B3.余角与补角的性质.(1)提出问题:观察方格图,下图中∠1与∠3有什么关系?∠1与∠2,∠3与∠4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观察图形,小组交流观察的结果:∠1=∠3,∠1+∠2=180°,∠3+∠4=180°.教师活动:移动图中各角,对学生观察的结果进行验证,进一步提出问题:∠2与∠4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得出∠2=∠4.(2)说明理由:例1.如上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解:因为∠1与∠2互补,所以∠2=180°-∠1 .因为∠3与∠4互补,所以∠4=180°-∠3.又因为∠1=∠3,所以∠2=∠4余角、补角的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三、巩固练习如图,∠AOD=∠DOB=∠COE=90º,其中共有互余的角( )A.2对B.3对C.4对D.6对【解析】根据互余的两角之和为90°即可得到结果。
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学习目标】1.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2.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会利用角的平分线求角的度数.3.理解互补、互余的概念,并能利用补(余)角的性质解决问题.【学习重点】认识角的大小,分析角的和差关系,理解角平分线和互补(余)的性质.【学习难点】认识角之间的关系.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行为提示: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自学互研”中的题目.自主的完成有关的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规律,从猜测到探索到理解知识.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角有哪两种定义方式?答:角可以看作是从一点O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AOB也可以看作是射线OA绕点O旋转到OB 的位置后形成的图形.2.如图:怎样比较图形中线段AB、BC、CA的大小?怎样比较∠A、∠B、∠C呢?答:比较线段大小用度量法、叠合法;角的大小,比较边也同样如此.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角的大小比较阅读教材P147~P14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方法指导:比较角的大小可以根据角之间的和、差关系来进行分析.说明:①一个角α的补角可用代数式(180°-α)来表示;一个角α的余角可用代数式(90°-α)来表示;②关于余角、补角的计算问题,通常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来解决.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问题2:用叠合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答: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1)度量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数值的大小;(2)叠合法:把一个角放在另一个角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其中的一边也重合,并使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这一边的同侧.典例1:在∠AOB的内部任取一点C,作射线OC,则一定有(D)A.∠AOC=∠BOC B.∠BOC>∠AOCC.∠AOC>∠BOC D.∠AOB>∠BOC典例2:如图,若∠AOB=∠COD,那么∠1=∠2(选填“>”“=”或“<”).知识模块二角的平分线及计算1.什么是角的平分线?答:从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2.如图,OC平分∠AOB,OD平分∠AOC,若∠COD=25°,则∠AOB=100°.知识模块三补(余)角1.怎样的两角互补?怎样的两角互余?补(余)角的性质是什么?答: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那么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直角,那么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3倍大10°,求这个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为α,由题意得180-α=3(90-α)+10,解得α=50.答:这个角为50°.3.如图,∠ACB=∠CDB=90°,则∠ACD的余角有两个.4.两个角相等且互余,则这两个角都等于45°;两个角相等且互补,则这两个角都等于90°.5.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则这个角的余角为60°.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角的大小比较知识模块二角的平分线及计算知识模块三补(余)角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锐角、钝角、直角及大小的认识.
2.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
3.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4.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难点: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
1•比较方法:叠合法、度量法 2.角的平分线:在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
的一条射线把这
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角的平分线
互补:两个角的和是180
互余:两个角的和是90° 4.性质:同角 (或等角 )的补(余)角相等 .
3.角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复习导入——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概括明晰”的教学思路,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在横向交流中各尽所能,取长补短,各有所获,共同发展.。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课时一)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够结合图形实际将一个角写成两个角的和、差的形式;
2、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并能够用符号语言表示.
教学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导入,互相交流探究,发现比较角的大小的三种方法,通过对探究的新知识尝试应用,进一步学习几何语言说理的数学方法;
2、了解简单的推理论证的思想:“问题-分析-说理”的分析几何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操作、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几何知识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两个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的说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操作:请三个同学上黑板分别画一个任意大小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任意大小钝角的几何图形.
思考1:你能说明这三个角的大小关系吗?理由?
钝角大于直角,直角大于锐角.因为钝角度数大于900,直角度数等于900,锐角度数小于900,所以从角的度数大小可以比较这三个角的大小关系.
思考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说明这三个角的大小关系吗?
演示:认真观察老师用叠合法比较每两个角,你能说出老师操作的动作要求吗?(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观察:把∠DEF移动,使它的顶点E移到和∠ABC的顶点B重合,一边ED和BA重合,另一边EF和BC落在BA的同旁.(①顶点重合;②一边重合;③另一边在同旁),请认真观察下面的演示,分别说出角的大小.
观察图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如果EF和BC重合,那么∠DEF=∠ABC;
(2)如果EF落在∠ABC内部,那么∠DEF﹤∠ABC;
(3)如果EF落在∠ABC外部,那么∠DEF﹥∠ABC.
观察:下面图形中有多少个角?请写出来、除了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外,还发现
它们还有什么数量关系?
(三)合作交流,应用新知
例1:如图,求解下列问题:
(1)比较∠AOC与∠BOC,∠BOD与∠COD的大小;
(2)将∠AOC写成两个角的和与两个角的差的形式.
(四)合作交流,再探新知
操作:在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请尝试画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结合角平分线定义和图形,请尝试写成几何符号语言形式.
(五)小试牛刀,再用新知
例2:如图,已知OC平分∠BOD,∠AOD=1100,∠COD=350,求∠AOB,∠AOC 的度数、
例3:如图,∠COB=2∠AOC,OD平分
∠ AOB,且∠COD=190,求∠AOB的度数.
(教材151页第5题)
(六)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教材149页第1题.
2、将第1题改为:
按下列要求画图,并解答问题:
(1)画∠AOB=900;
(2)再画∠BOC=300;
(3)求∠AOC的度数.
3、如图,∠AOB=∠BOC
=∠COD=∠DOE,请写出图中所有的角平分线.
(七)师生互动,小结新知
一、比较角的大小两种方法:叠合法(顶点重合;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同旁)和度量法;
二、角的和、差;
三、角平分线;
四、注意几何问题的表达方式:文字语言、几何图形和几何符号语言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五、应用这些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深化新知
教材150页习题4.5第1、2、3、4题.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教案(课时二)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
(2)理解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求某角的度数,使学生初步会用简单的代数思想一方程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应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一、余角教学
1、课程探究
比萨斜塔的底部是石块堆积而成,量角器无法伸入斜塔底部测量,如何得到斜塔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
由于不能直接的测量∠1的度数,我们可以把∠2的度数测量出来,因为∠1+∠2=90°,所以∠1=90°-∠2.
2、实验操作
拿出一张用硬纸板做的直角,然后将其任意剪成两个角,分别标上∠1,∠2,问这两个角的和为多少度?(∠1+∠2=90°,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1、∠2称为互余.)
3、互余的概念
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也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如右图中,∠1与∠2互为余角,∠1是∠2的余角,∠2也是∠1的余角.
互余的数量关系:∠1+∠2=90°∠1的余角=90°—∠1
4、注意要点:
(1)移动剪纸后的∠1和∠2,是这两个角处于不同的平面,提问:∠1和∠2还互余吗?(仍然互余,因为概念中没有对角的位置做要求)
(2)把∠2剪成∠2和∠3,那么我们可以说∠1,∠2和∠3互余吗?(不能,因为概念中互余是对相对两个角而言的,不能扩展到三个角)
二、补角教学
1、课程探究
水库大坝的底部是石块堆积而成,量角器无法伸入大坝底部测量,如何得到大坝的坡度?由于不能直接的测量∠1的度数,我们可以把∠2的度数测量出来,因为∠1+∠2=180°,所以∠1=180°-∠2.
2、实验探究
拿出一张用硬纸板做的平角,然后将其任意剪成两个角,分别标上∠1,∠2,问这两个角的和为多少度?(∠1+∠2=1800°,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1、∠2称为互补)
3、自主探究
以同桌为一个小组,类比两角互余的概念,一起探讨两角互补的概念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