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医药治疗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142.26 KB
- 文档页数:2
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渗出型的患者。
一、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视瞻昏渺(TCD编码:BYT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ICD-10编码:H35.3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学》(唐由之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疾病分型参照《眼科诊疗常规》(北京协和医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非渗出型:几乎总是双眼发病。
黄斑区色素紊乱,散在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和萎缩,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融合,出现地图状萎缩。
渗出型:黄斑部玻璃膜疣融合,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神经神经上皮及/或色素上皮有浆液及/或出血性脱离,视网膜下出血、渗出,晚期形成机化瘢痕。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
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湿困证阴虚火旺证痰瘀互结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视瞻昏渺(TCD编码:BYT080)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ICD-10编码:H35.351)的患者。
2.分型诊断属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住院前3个月接受过PDT、抗VEGF药物球内注射治疗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增视明目汤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简称AMD)是一种以黄斑区域萎缩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体中,是造成老年人中心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AMD在临床上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晚期AMD又进一步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其中干性AMD 约占AMD总数的80%~90%。
干性AMD临床表现为病变区域出现黄白色小凹陷,增生性病变和色素沉着,严重时可导致视网膜萎缩和中心凹变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肝主目,肾开竿精,目之精血主要充养于肝肾。
肝肾阴虚是导致AMD的重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治疗AMD应当以益肝肾、滋阴清热为基本原则。
增视明目汤是一种治疗AMD的传统中药方剂,由于其益肝肾、滋阴清热的作用,被用于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就增视明目汤治疗肝肾阴虚型AMD的临床疗效进行一份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一、增视明目汤的组成和药理作用增视明目汤是一个由杜仲、枸杞子、山茱萸、巴戟天、茯苓、山药、丹参、桑椹、菟丝子、泽泻等10味药物组成的中药复方,经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这些药物具有明确的药理作用:杜仲、枸杞子、山茱萸、巴戟天等药物具有滋肾壮阳、明目清热的功效;茯苓、山药、丹参等药物具有滋阴清热、益气养血的作用;桑椹、菟丝子、泽泻等药物则具有益肾明目、利水消肿的作用。
增视明目汤具有益肝肾、滋阴清热的功能,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型AMD。
《增视明目汤》治疗肝肾阴虚型AM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以下将结合医学实践,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1. 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在服用增视明目汤后,眼部症状明显改善,包括视力模糊、中央凹陷形变、夜间视觉障碍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视网膜出血、渗出减轻;视觉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
2. 眼底病变缓解:增视明目汤治疗AMD可使病变区域的黄斑水肿明显减轻,血管渗漏减少,病变区域的萎缩情况得到有效控制,有些患者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黄斑变性逆转。
中医技术在黄斑病变治疗中的应用黄斑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是导致老年性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技术在黄斑病变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技术在黄斑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黄斑病变是一种影响黄斑区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以及中央视野缺损等症状。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激光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但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因此,中医技术在黄斑病变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中医药在黄斑病变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原则,能够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组织营养,从而达到治疗黄斑病变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敷以及针灸治疗等。
例如,中医常用的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的方剂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黄斑区的恢复。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改善黄斑病变的症状。
这些中医药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证实了其良好的疗效。
其次,中医经络治疗在黄斑病变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黄斑病变与人体的经络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刺激和调理特定的经络,可以调整和改善黄斑区的血液循环,改善视力和视野,从而治疗黄斑病变。
常用的经络治疗包括针灸、拔罐、艾灸等。
例如,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特定的经络穴位,促进气血畅通,改善光敏蛋白的合成,提高视觉细胞的代谢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黄斑病变的目的。
此外,中医养生保健也对黄斑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提倡养生保健,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等。
中医认为,黄斑病变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障碍等有关。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平衡,可以预防和减少黄斑病变的发生。
例如,中医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C、E、锌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海产品等,这些食物对黄斑区的营养供应有益。
同时,中医还推荐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眼部的供血情况。
总之,中医技术在黄斑病变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3种明确用于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的中成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目前中老年人主要致盲性眼病,预计到 2050 年患者人数将增至 5 500 万以上。
AMD 分为干性 AMD 和湿性 AMD 两型:以湿性 AMD 发病迅速,脉络膜新生血管生长、黄斑区出血、渗出及机化瘢痕导致中心视力受损是其主要特征。
防治湿性AMD一直是眼科领域研究热点,目前西医主流疗法以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贝伐珠单抗、雷珠单抗、或阿柏西普)包括玻璃体腔注射为主,平均每年 5~6 次,费用约3 万/年,但仅部分患者获益。
中成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临床应用指南(2020 年)中指出:一、使用止血祛瘀明目片及联合西药(抗 VEGF)治疗湿性 AMD 阴虚血热络伤出血证,以视物变形、视力骤降或 CNV 出血为主症,伴见腰膝酸软,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数等。
可提高最佳矫正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抗 VEGF注药次数、降低湿性 AMD 治疗经费。
建议用法:口服,1 次 5 片,1 日 3 次,或遵医嘱;也可联合抗 VEGF 治疗使用。
建议服用 3~6个月。
使用条件:本品适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以眼底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二、和血明目片治疗湿性AMD 阴虚血热证,以视力骤降、CNV 出血为主症,伴见腰膝酸软,咽干口燥,盗汗多梦,舌红苔少,脉数等,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最佳矫正视力(基于证据的专家共识)。
建议用法:口服,1 次 5 片,1 日 3 次,或遵医嘱。
建议服用 3~6 个月。
使用条件:本品适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以眼底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安全性:目前临床证据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报道。
不适用于对本品过敏者、过敏体质及脾胃虚弱的患者(基于专家经验的专家共识)。
三、虑复方血栓通胶囊用于治疗湿性 AMD 气阴两虚证,以视力骤降或视物变形为主症,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最佳矫正视力、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治法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治法。
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80例渗出性年龄相关性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疗效以及视力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症状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8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视力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7.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使用活络散结汤对渗出性年龄相关性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视力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医治法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又称为老年性黄斑变性,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致盲率[1]。
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与代谢免疫异常以及慢性光损害等因素有关,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将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2]。
如何采取有效地治疗措施,是临床中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治法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80例渗出性年龄相关性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已同意,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患者40例,包括22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52~86岁,均值(68.33±6.41)岁;观察组采用中医疗法,患者40例,包括24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年龄53~88岁,均值(69.14±6.26)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距(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维生素E丸(海南海神同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90504),0.1g/次,2次/d;维生素C片(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81215),0.2g/次,3次/d;葡萄糖酸锌片(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81226),70ng/次,3次/d,1个疗程为4周,需连续治疗3个疗程。
萎缩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比、以中心视力下降为特征的致盲性眼底退行性病变。
近年来,中医对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研究不断深入,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本文对中医研究萎缩性黄斑变性的现状进行介绍。
标签:萎缩性黄斑变性;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亦称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并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下降的致肓性、眼底退行性病变[1]。
该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50岁以上人群敛肓的首要原因[2]。
在我国,尤其足经济发达地区,AM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3]。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AMD 的发病率在2.9%~12. 9%之间,随年龄增加,发病率越高[4],临床上AMD分为萎缩性和渗出性两种[5]。
前者是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呈视力缓慢进行性下降,以视网膜色素上皮退变为主,眼底可见散在玻璃膜疣,随着病情进展,导致中心视力严重减退、视野绝对性中心暗点。
后者主要特点是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引起视力急剧下降,眼底出现反复渗出、出血、机化瘢痕及色素紊乱增生。
萎缩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属于AMD中常见的一型,发病率约占黄斑变性总数的80%[5]。
目前,该病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遗传缺陷、光的慢性损害、营养缺乏、药物作用、动脉硬化、机体老化等因素有关。
治疗上,有的采用抗氧化剂和血管扩张剂等药物,也有配戴低视力助视器的方法,但疗效均不明确[6]。
迄今为止,针对提高视力和改善视功能,尚未提出一个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中医药治疗AMD的报道频频见刊,其中萎缩性病变疗效显著,在疾病的早期(即萎缩期)及早治疗、截断病程,预防出血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在该病萎缩期的治疗上,众多医家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汇总近十年中医药治疗萎缩性AMI)的文献,对该领域学术流派和辨证论治进行初探。
黄斑变性的中医中药疗法1. 疾病概述黄斑变性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主要指的是视网膜黄斑区发生变性和萎缩的情况,导致视力减退和中央视野缺损。
该病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是导致失明的重要病因之一。
2. 中医理论对黄斑变性的解释中医认为,黄斑变性主要与肝肾亏虚、脾虚湿盛、气血不足等内因有关。
以下是中医对黄斑变性的一些解释:•肝肾亏虚:肝肾为人体重要的脏腑,肝藏血、肾主精,两者互为根本。
肝肾亏虚可导致精血不足,进而影响黄斑区的营养供应和修复功能。
•脾虚湿盛: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湿盛会导致体内湿气聚集,以及消化功能下降。
这种湿气可能会阻塞黄斑区所需的气血,导致黄斑区出现病变。
•气血不足:气血为中医关注的重要元素,气血充足有利于脏腑功能正常运行。
气血不足可能会导致黄斑区的供氧供血不充分,从而引发黄斑变性。
3. 中医中药疗法治疗黄斑变性的原则针对黄斑变性的治疗,中医中药有如下原则:•强调整体调理:中医注重全身的平衡和调理,因此治疗黄斑变性时,往往会与其他症状和体质有关的因素一同考虑,从整体上调理身体。
例如,如果出现肝肾亏虚的情况,需要补肝养肾;如果脾虚湿盛,需要健脾祛湿等。
•补益肝肾:黄斑变性与肝肾亏虚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中医治疗时会强调补益肝肾。
常用的中药有何首乌、枸杞子、肉桂等,这些药物具有补肝肾、滋养肝肾的作用。
•温通经络:中医认为黄斑区所在的眼部经络通行不畅,会影响气血的流通,因此黄斑变性的治疗也需要温通经络。
可以使用一些温阳化湿的中药,如川芎、羌活等。
•活血化瘀:黄斑变性导致黄斑区的血管供应不足,从而形成黄斑病变。
因此,中医治疗时也需要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黄斑的血液供应。
常用的中药有红花、三七等。
4. 常用中药及其功效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及其功效:•何首乌:补肝肾,滋养精血。
可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黄斑变性。
•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养胃。
具有抗氧化作用,对改善黄斑区血液供应有益。
•肉桂:温经散寒,健脾胃。
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进展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致盲性眼底退行性病变,其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以中心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
近年来,中医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本文从以上几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现状进行介绍。
标签:黄斑变性;中医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以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模糊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干性(萎缩性)和湿性(渗出性)两种,干性AMD主要表现为硬性玻璃膜疣、软性玻璃膜疣与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地图样萎缩;湿性AMD主要表现是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和黄斑部的出血及渗出,上述病理改变也是导致AMD患者视力下降的直接原因[1]。
本病可影响阅读、驾驶、物体颜色识别等,并最终导致失明,它已取代白内障成为导致老年人失明的第一诱因,是发达地区50岁以上老年人视力降低和致盲的首要原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MD属于古代医学中的瞳神疾病范畴,并根据症状进行分类命名,如“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等[2]。
本病目前西医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在这个领域显示出独特优势,不仅能快速有效的改善各种临床症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或延缓病情的发展。
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AMD的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笔者经查阅相关古籍、文献资料和多年临床观察总结,认为AMD是一种本虚标实之症,渗出、出血和新生血管为标,脏腑虚弱,气血津精亏损为本,气血失和,精血亏损和痰、瘀、热互阻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病因主要有肝肾亏虚、脾胃虚弱、痰浊瘀血三方面病机。
以肝脾肾亏虚为本,痰湿瘀血为标。
本病好发于老年患者,多因患者年老体衰,精血不足,肝肾亏虚所致。
根本病机是肝肾亏虚,肝阳偏亢、上灼心阴是其出血的常见病机,肝脾不和是其渗液的主要病机[3]。
总之,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主要是因为年龄的不断增加,致使脏腑精气日渐虚衰,随病程发展逐渐出现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但本质上是因脾气虚弱、精血不足而起,故该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且虚证始终贯穿于AMD的全过程。
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学》(唐由之主编,XX科技出版社,1985年)。
(1)视物昏朦,视物变形,视力下降。
(2)眼底检查可见后极部视网膜玻璃膜疣、色素脱失或增殖,黄斑区出现浆液性或/和出血性盘状脱离,重者视网膜内出血,视网膜下血肿,玻璃体出血。
晚期病变瘢痕形成。
(3)结合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早期改变依据眼底黄斑区出现色素脱失和增殖,或散在的软性玻璃膜疣而诊断。
(2)萎缩性改变主要依据黄斑区内RPE萎缩区;渗出性改变依据视网膜下出血、纤维血管膜。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OCT)有助于诊断。
(二)疾病分型参照《眼科诊疗常规》(XXXX医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非渗出型:几乎总是双眼发病。
黄斑区色素紊乱,散在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和萎缩,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融合,出现地图状萎缩。
渗出型:黄斑部玻璃膜疣融合,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神经神经上皮及/或色素上皮有浆液及/或出血性脱离,视网膜下出血、渗出,晚期形成机化瘢痕。
(三)证候诊断1.脾虚湿困证:视物变形,视物发暗,黄斑区色素紊乱,玻璃膜疣形成,中心凹反光消失,或黄斑出血、渗出及水肿。
全身可兼见头重如裹,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或舌苔黄腻,或畏寒肢冷,或无明显兼证。
2.阴虚火旺证:视物变形,视力突然下降,黄斑部可见大片新鲜出血。
口干欲饮,潮热面赤,五心烦热,盗汗多梦,腰酸膝软。
舌质红、苔少,脉数。
3.痰瘀互结证:视物变性,视力下降,病程日久,眼底可见瘢痕形成及大片色素沉着。
全身症见倦怠乏力、纳食呆顿。
舌淡、苔薄白腻,脉弦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肝脾肾之正,以健脾利湿、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化痰软坚为主要治法。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病案分析-中医眼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maculardegeneration,SMD),亦称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或增龄性黄斑变性(agingmac-ulardegeneration),好发于50岁左右,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双眼可同时或先后患病,进行性损害视力,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致盲的最主要原因。
由于人口日趋老龄化,我国该病患者日益增多,成为眼科防盲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分成萎缩性(干性型)与渗出性(湿性型),前者比较多见。
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特点是色素上皮层下有活跃的新生血管,从而引起一系列渗出、出血、瘢痕改变。
由于本病发病原因不明确,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可在临借鉴和应用。
1 病案资料王某,女,58岁。
2013年1月3日初诊。
主诉:右眼视力下降5d。
病史:患者5d前无明显因出现右眼视力下降,伴眼前视物遮挡感。
3d前于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右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型),予西药(具体药物不详)口服治疗后,自觉症状无改善,为求进一步治疗,遂于我院门诊就诊,诊断为右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
否认全身其他病变及家族遗传病史。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查体:T36.8℃,P80次/分,BP124/58mmHg。
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2,矫无助,左眼视力0.8。
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无染色,前房中深,晶体、玻璃体无混浊,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双眼对光反射正常。
左眼视盘边界清,色正常,C/D=0.3,视网膜未见出血渗出等,黄斑区结构清晰,中心凹光反射存在。
右眼视盘边界清,色正常,C/D=0.3,黄斑区可见1PD大小黄白色病灶,少许出血。
双眼动静脉比2℃3,眼压Tn。
中西医结合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关键词】黄斑变性;血府逐瘀汤;中西医结合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
为黄斑组织结构衰老的改变,是一种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容易导致中心视力下降的眼底退行性病变,也是导致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上根据其眼底的病变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
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有黑影遮挡等症状[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在中医学中属于“视瞻昏渺”范畴,《证治准绝·杂病·七窍门》认为本病“有神劳,有血少,有元气弱,有元精亏而昏渺者”。
本病由于病因不明,目前西医尚无确切疗法,中医以辨证治疗,在促进出血及渗出吸收,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我们根据临床症状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并配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共收集50例患者,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为59.4岁,其中单眼38例,双眼12例,病程可达1个月-8年,平均病程8.32个月,视力测试范围为0.02-0.6;眼底检查:所有患者黄斑区中心凹反光均消失,见黄白色渗出11例,水肿26例,见斑片状出血13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平均年龄为56.8岁,给予局部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规格]:0.4ml*10支,[批准文号]:h20080258,[生产企业]:德国视都灵药品有限责任公司,[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一滴,滴入眼结膜囊内。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治疗方药组成: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15g,赤勺10g,牛膝10g,桔梗15g,柴胡10g,枳壳10g,甘草10g,上方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汁300ml,分早晚2次分服。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d-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为眼科难治性眼底病,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病因。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据统计,我国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已高达15.15%。
目前,美国超过175万人患此病,预计10年后将达到300万人。
面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以下简称AMD)的高致盲率,病因又不明确,目前几乎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国内外很多眼科学者都在积极探索AM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临床上根据其眼底的形态,AMD分为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和渗出型(又称为“湿性”或“盘状”)。
萎缩型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等引起的黄斑区萎缩变性。
渗出型主要为玻璃膜被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构成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下简称CNV),发生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或/神经上皮下浆液性或出血性的盘状脱离,最终成为机化瘢痕。
有人观察萎缩型亦可转变为渗出型,最后导致中心视力丧失。
尤其是CNV的位置大多靠近黄斑甚至位于黄斑中心凹,导致中心视力显著下降,故目前对CNV治疗仍很困难。
据资料显示:渗出型患者占AMD总数的10%~20%,而80%~90%患者均伴有严重视力障碍。
AMD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与很多因素有相关性,包括遗传、慢性光损害、营养不良、中毒、免疫异常等。
目前认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低氧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
脉络膜血流不正常可引起RPE-脉络膜低氧。
早期研究已证实AMD眼脉络膜血流下降,灌注不足,渗出型AMD眼更显著。
脉络膜为眼中的血库,黄斑中心凹的血液供应来自脉络膜的毛细血管。
随着年龄的增长,脉络膜血管的顺应性降低,血管内血流的阻力增加,脉络膜内血液的灌注量也相应降低,从而损害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代谢,导致色素上皮的变性和萎缩。
中药为主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目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严重威胁老年人视功能的眼底病变,观察中药为主的方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
方法:对门诊及住院患者38例(52眼)进行中药治疗,观察治疗3个疗程后视力变化。
结果:中药治疗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眼好转率为68.62%。
结论:中医治疗AMD对延缓或减少盲目发展乃至治愈该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标签: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药为主;中医治疗;观察治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符合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诊断[3]的门诊及住院患者38例(52眼),其中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岁,病程21d~6.5个月,平均78d。
干性型20例,28眼,湿性型18例24眼,初诊时视力分布见表1。
全部病例均经各种检查排除了有屈光不正及其他眼底疾病,而视力低于0.8者,同时均经眼底荧光造影明确诊断。
1.2治疗方法①干性型:补益肝肾、益精养血、软坚散结;熟地黄、当归、白芍、枸杞子、菟丝子、地肤子、车前子、桃仁、生牡砺、红花、积壳、香附、葛根、川芎等。
②湿性型:通气活络、凉血止血、活血化瘀;车前、旱莲草、牡丹皮、丹参、荆芥、车前子、郁金、生地黄、川芍、牛膝、柏叶、柴胡、桔梗、积壳、大小蓟、等。
可加服复方丹参滴丸。
湿性型早期酌情给予止血药物。
此外均给予口服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B族、维生素C)。
局部应用施图伦眼药水点眼,每日3次,每次1滴。
中药汤剂每天一剂,一月为一疗程,可连用3疗程。
2结果2.1疗效标准2.1.1干性型好转治疗3个疗程以上,视力提高2行以上或视力<0.05提高至0.05以上,眼底检查黄斑中心凹反射出现,玻璃状优、色素沉着减少;无变化:治疗3个疗程以上视力无提高,眼底病变无变化者。
恶化:治疗3个疗程以上视力下降或眼底病变加重者。
2.1.2湿性型好转治疗3个疗程以上,视力提高2行以上或视力<0.05提高至0.05以上,眼底检查出血、渗出吸收,色素上皮脱离消失,瘫痕无增多,新生血管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