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doc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5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纲知识点整理【知识结构】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人们以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3)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A.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概括和升华,从而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特定领域为研究对象,回答和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2)联系: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能认为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也不能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观点:认为水、火、气、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否认世界时神创造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1、辩证否定观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立足实践,不断创新。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改革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能分析),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高二年级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2015年12月理科生请保存至2016年7月会考结束文科生请保存至2017年6月高考结束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37页〖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1页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38—40页〖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前两个可以合并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33—34页〖原理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同时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认识论部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原理44—46页〖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反作用实践”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以上两个原理可以合并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47页〖原理内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高中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之辩证唯物论一至十)(第四、五课)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方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和方法论〖原理〗:(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四、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承认运动绝对性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存在。
(制定政策既要不断推陈出新,又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必背内容(精简版)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运动、规律)一、规律★★★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注意:规律不可改造、消灭、改变)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书本P41)★★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历史唯物主义8)(共38条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1.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积极乐观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善于发现美。
生活中充满了美好的事物和瞬间,善于发现并欣赏美可以让我们更加快乐和满足。
3.学会放下。
过去的遗憾和不愉快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它们,向前看,把握当下。
4.培养正念。
正念是指在当下保持全神贯注,没有判断和好坏的观察事物。
培养正念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焦虑和压力,提高专注力和工作效率。
5.坚持锻炼身体。
定期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并改善心情和思维能力。
6.均衡饮食。
均衡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基础,我们应该注意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7.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规律的作息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增强精力和注意力,使我们保持身心健康。
9.学会表达感情。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增强沟通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10.培养兴趣爱好。
拥有兴趣爱好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增加快乐和满足感,并且有助于释放压力和放松身心。
11.持续学习。
学习是一种持久而积极的态度,我们应该保持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渴望,不断充实自己。
12.接受失败和挫折。
失败和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它们,从中吸取教训,并继续努力。
13.关注当下。
我们应该专注于当下的事物和人,珍惜现在的时光,而不是过于沉迷于过去或担忧未来。
14.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应该学会倾听、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15.保持谦虚。
谦虚使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并接受他人的建议,同时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16.轻松笑对生活。
幽默是缓解压力和舒缓紧张情绪的良药,我们应该学会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17.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是指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条件和资源,不断追求更多的物质和功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18.与他人分享。
与他人分享喜悦和成功可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与他人分担痛苦和困扰可以减轻负担和压力。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规律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真理)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真理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部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联系的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1)(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
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生活与哲学是人类思考生活意义和追求真理的重要领域,涉及众多原理与方法论。
以下是对《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的归纳整理:一、认识世界与自我1.世界是客观存在,人类应通过理性认识世界,超越感官的局限。
2.人类认识是有限的,应接受不断进步的科学知识和思想启迪。
3.人是个体,也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社会关系塑造个体。
4.个体应自觉地认识自我,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二、生活的价值与意义5.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不应简单地被规定或定义,而应通过个体的实际体验和思考获得。
6.人生价值的实现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成长的平衡。
7.生活中困难与痛苦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个体应积极面对与克服困难,从中获取人生价值。
三、生活的目标与追求8.个体的追求应超越狭隘的自我利益,以更广泛的社会利益为导向。
9.个体追求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应遵循社会规则和道德原则。
10.追求人生的目标应因个体差异而异,应根据自身优点和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追求。
四、自由与责任11.个体应享有自由,但自由的行使需承担责任。
12.个体的自由受到社会规则和他人权益的限制。
13.个体应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五、人际关系与社交14.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对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5.个体应积极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求。
16.个体应发展良好的沟通和交往技巧,解决冲突和处理人际纠纷。
六、时间管理与生活节奏17.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个体应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把握生活的节奏。
18.个体应分清主次,有计划地规划自己的时间,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19.个体应注重休息和娱乐,保持身心健康的生活节奏。
七、物质与精神生活20.追求物质享受与拥有不是生活的全部,个体应通过培养精神生活来获得更高层次的满足。
21.个体应关注个体成长和文化修养,通过知识、艺术和宗教等领域的探索来充实自身。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第一部分:教材知识体系第二部分:主要原理及方法论1、【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方法论〗:2、【唯物论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3、【唯物论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原理〗:〖方法论〗:4、【唯物论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5、【唯物论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6、【唯物论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7、【唯物论7】A.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B.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要求〗:〖原理内容〗:〖方法论要求〗:8、【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9、【认识论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内容〗:〖方法论〗:10、【认识论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内容〗:〖方法论〗:11、【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12、【唯物辩证法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13、【唯物辩证法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14、【唯物辩证法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15、【唯物辩证法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16、【唯物辩证法6】发展的观点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17、【唯物辩证法7】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18、【唯物辩证法8】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内容〗:〖方法论〗:19、【唯物辩证法9】矛盾的观点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20、【唯物辩证法10】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21、【唯物辩证法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
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7 + 创新2)(共19条原理)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1、〖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
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3、〖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②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反对。
六、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