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0
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全文)目录一、与麻醉相关的病理生特点二、麻醉前准备三、麻醉方法和装置四、麻醉期间监测五、麻醉期间输液、输血六、麻醉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新生儿是批产生后28天内的小儿,低体重新生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 LBW)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 ,500g的新生儿,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接受外科治疗的机会增多,存活率日趋增加。
由于其解剖、生理发育不成熟,术前合并症多,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差,麻醉风险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几率高。
因此要求麻醉医师,除了要掌握麻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麻醉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尽可能保障围手术期的安全。
一、与麻醉相关的病理生理特点1、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呼吸功能常不稳定,容易发生呼吸暂停,主要与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有关。
尤其低体重新生儿,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因而容易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并发肺气肿、肺容量减少以及肺间质水肿。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由于机械损伤以及氧中毒可以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表现为持续性呼吸困难、肺局部过度膨胀或膨胀不良。
3、胎粪吸入性综合征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肺炎和窒息。
当呼吸停止超过15~30秒时,常有心动过缓和发绀。
4、持续性肺高压肺血管反应性增高,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的新生儿,可出现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一步又会导致右向分流和发绀,上述症状右见于在心脏发育异常、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性综合征、膈疝和链球菌B败血症等患儿。
5、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保留着左向右分流胎儿式循环,常常引起心力衰竭。
6、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结肠粘膜缺血损伤可以导致肠管坏死、肠穿孔,临床表现为肠管扩张、血便、窒息、酸中毒和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
一、术前评估(1)通过Apgar评分和分娩史回顾,可帮助麻醉科医师发现围产期窒息史和存在的后遗症,家族史和孕妇用药史也同样重要;(2)通过体检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重点评估患儿术前合并新生儿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内环境紊乱等病症;(3)实验室检查:常规进行血常规、血糖,特殊者可包括血气、血生化。
2、禁食术前4小时禁喂养乳制品,包括母乳;术前2小时禁水。
3、术前药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1mg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及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防止心率减慢。
另外低体重新生儿凝血因子不足,可以肌注维生素K1 10mg。
4、术前准备(1)低体重新生儿在麻醉期间易发生体温下降。
术前应准备保温措施,如电热毯或照射加温、吸入经过加温湿化的麻醉气体,保持手术室的温度,所输液体和血也应该加温。
手术间的温度应该维持在26℃~30℃。
术中注意持续监测体温。
(2)新生儿体重低,体内血容量少,术前应充分估计术中可能的出血情况,预先备血,以便术中及时补充失血。
(3)术前应尽量对患儿已经存在的脱水、电解质紊乱、感染等进行纠正,尽可能调节患儿到最佳状态再行手术。
二、麻醉诱导1)吸入麻醉诱导:如患儿诱导前没有开放静脉通路,通常采用吸入诱导,七氟烷对气道无刺激、诱导平稳快速,并具有芳香味,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吸入诱导药物。
2)静脉麻醉诱导:如患儿已具备静脉通路,可选用可控性好、对患儿影响小的药物。
静脉麻醉药可选用丙泊酚、氯胺酮等;可使用芬太尼或代以吸入麻醉药以增强镇痛;肌松药可选用顺式阿曲库铵等。
(2)气管插管:新生儿气管插管用直喉镜片;一般选用ID 2.5~3.0mm号的气管导管,同时应该准备2~3根上下型号的气管导管备用。
预计气管导管插入深度(门齿至气管中段),新生儿9~11cm,低体重儿为7~9cm。
注意:气管插管时应注意动作轻柔。
气管插管时应注意动作轻柔,导管经过声门或声门下时如感觉有阻力,不要强行插入,可尝试换用小一号气管导管。
麻醉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定义】低体重新生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 LBW)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 500g的新生儿,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低体重新生儿接受外科治疗的机会增多,存活率日趋增加。
由于低体重新生儿的解剖、生理发育不成熟,术前合并症多,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差,麻醉风险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几率高。
因此,要求麻醉科医师,除了要掌握麻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低体重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尽可能保障低体重新生儿围术期的安全。
【与麻醉相关的病理生理特点】1、呼吸窘迫综合征低体重新生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容量减少,可并发肺气肿以及肺间质水肿。
呼吸功能不稳定、易发生呼吸暂停,易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缺氧和高碳酸血症。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低体重新生儿由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局部过度膨胀或膨胀不良,可表现为持续性呼吸困难。
机械通气如设置不当,可引起压力性或容量性肺损伤以及氧中毒,导致肺部进一步病变。
3、胎粪吸入性综合征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肺炎和窒息。
当呼吸停止超过15~30秒时,常有心动过缓和紫绀。
4、持续性肺高压低体重新生儿的肺血管反应性增高,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可增加肺血管阻力,肺高压和血管高反应性可导致右向左分流和发绀。
心脏发育异常、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性综合征、膈疝和链球菌B败血症等。
5、动脉导管未闭低体重新生儿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仍然开放,保留着胎儿循环导致左向右分流,常常引起心力衰竭。
6、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结肠粘膜缺血损伤可以导致肠管坏死、肠穿孔,临床表现为肠管扩张、血便、酸中毒和感染性休克。
7、胃食管返流所有新生儿都存在生理性返流,而病理性返流可以导致生存困难、呼吸异常,包括支气管痉挛或窒息、食管炎、溃疡和胃肠出血。
8、黄疸主要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胆红素结合障碍或排泄减慢造成。
7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儿法洛四联症矫治术29例的麻醉管理摘要】目的:为总结小于7kg的低体重法洛四联症患儿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的围术期管理,我们回顾分析了29例小于7kg的低体重法四手术患儿,其手术时年龄为3月~16月,体重7662~14000g。
结果:本组病例无术中死亡。
体外循环时间92~1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4~121min。
术后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10.3%。
结论:低于7kg体重法洛四联症患儿应早期手术治疗,合理的麻醉管理能够有利于降低围术期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低体重婴幼儿法洛四联症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340-01据统计,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在紫绀型先心病中位居首位。
手术根治是该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中唯一行之有效的。
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共为29例体重低于7kg的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患者进行了根治手术,现将其围麻醉期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9例中,男13例, 女16例, 年龄 3月~16月, 体重3.6~7.0kg。
平均体重(9735.62±820.25)g,术前胸片显示肺血流量少;spo2 52%~90%;hct45~70%。
1.2 术前用药术前禁食6个小时,禁饮2个小时,有缺氧发作者史者给予心得安口服,术前肌注盐酸戊乙奎醚 0.02mg/kg,吗啡0.1mg/kg。
1.3 麻醉方法全部患儿都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入室后肌注氯胺酮4-6mg/kg,随后行面罩给氧监测ECG及SpO2。
常规开放左上肢外周静脉。
行桡动脉或者股动脉穿刺,在有创动脉压监测下行麻醉诱导:氯胺酮1~2 mg/kg、咪唑安定0.1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mg/kg、舒芬太尼1μg/kg诱导成功后行鼻腔气管插管。
小儿麻醉指南范文引言:小儿麻醉是指对儿童进行麻醉操作以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程序的过程。
与成人相比,小儿麻醉具有其特殊性和挑战性,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性与成人有很大差异。
因此,为了确保儿童的安全和舒适,以及手术或医疗程序的有效进行,有必要制定一份小儿麻醉指南。
一、术前准备1.评估患儿的全身状况,包括身高、体重、过敏史、现有疾病等。
了解患儿以往的手术或麻醉史,以及其家族史和药物过敏史等。
2.考虑患儿的心理需求,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减少其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
3.评估患儿的口服能力和是否需要禁食。
遵守禁食时间以减小误吸的风险。
4.开展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尿液等,以评估患儿的身体状况。
二、麻醉方法选择1.根据手术的性质、患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麻醉方法。
常用的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静脉麻醉。
2.对于具有心理障碍或情绪不稳定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音乐疗法、分心疗法等辅助麻醉的方法。
3.在麻醉之前,对麻醉方法进行详细的解释,使患儿和家长充分理解手术过程和可能的并发症。
三、麻醉药物选择1.麻醉药物的剂量选择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和全身状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2.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对于新生儿和早产儿,应格外注意麻醉药物的使用。
3.尽可能减少使用长效麻醉药物,以减少患儿的恢复时间和麻醉深度。
四、麻醉监测和危机处理1.麻醉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麻醉深度的监测。
2.设置适当的麻醉监测仪器,确保实时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建立严密的危机处理预案,包括窒息、心搏停止、失血过多等常见的术中危机。
培训医务人员熟悉危机处理程序,以提高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五、术后恢复与随访1.术后恢复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应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并在必要时提供输液、氧疗等支持治疗。
2.注意观察患儿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恢复、意识恢复等,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3.在患儿出院后,应进行定期的随访,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可能的后遗症和并发症。
小儿静脉麻醉常规一、麻醉前检查及准备1.麻醉前用药:阿托品0.02mg/kg,术前30分肌注。
为避免呼吸抑制,18•个月以下,尤其6个月以下通常不用镇静药。
一岁以上可视病情酌情加用咪唑安定0.08mg/kg,或氟哌利多0.•1mg/kg,哌替啶1.0-2.0mg/kg,安定0.1-0.3mg/kg 等。
2、禁食水时间:六个月以下及新生儿:牛奶及食物4小时、水2小时;6月-36月:牛奶及食物6小时、水3小时;36月以上,牛奶及食物8小时、水3小时。
3、根据病情制定麻醉方案,准备麻醉用具,设计麻醉用药的种类,计算剂量,给药途经、机械通气参数,输血输液的量及种类等。
小儿麻醉因年令不同致差异较大,术前准备面罩、气管导管、喉镜、螺纹管等,应选择适当。
二、静脉麻醉1、诱导:不合作患儿可先肌注氯胺酮4-10mg/kg。
气管导管选择适中,深浅得当,以导管周围轻微漏气为佳。
2、维持:T型管法:主适用于婴幼儿,氧流量3-5L/min,侧支长度不超过10公分。
Bain回路:体重10kg以下小儿吸入氧流量2L/min;体重10-35kg小儿2-3.5L/min ;体重35kg以上0.1L/kg /min 。
循环密闭法:适用于各年龄,尤其危重、长时间大手术。
为克服呼吸阻力,多采用机械通气,潮气量按10ml/kg•调整,有条件术中应监测EtCO2 。
三、术中输液输血1、输液:根据手术大小,病人的水电解质紊乱程度补充。
以乳酸钠林格氐液应用最为广泛,术中输糖量以4-6mg/kg /h为宜。
2、输血:术前无贫血患儿,可以耐受急性失血量约相当于全血量的10•%-20%。
对所失血量可以用3-4倍的乳酸钠林格液或等量的胶体液补充。
术中输血以保持其Hct 或和Hb的值接近正常值最为合适。
四、常用麻醉药物剂量诱导:硫贲妥钠1.25-2.5%溶液,3-5mg/kg.iv 异丙酚2.5-3.5mg/kg.iv氯胺酮:4-10mg/kg.im;1-2mg/kg.iv 羟丁酸钠:80-100mg/kg.iv依托咪酯:0.3-0.4mg/kg.iv 氟哌利多:0.1mg/kg.iv哌替啶:1-2mg/kg.im; 0.5-1mg/kg,iv. 咪唑安定:0.08mg/kg.im琥珀胆碱:1-2mg/kg.iv 维库溴铵:0.06-0.1mg/kg.iv。
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preterm infants)在手术过程中需要特殊的麻醉管理,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为此,专门的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被提出,以提供特定的指导和建议。
在下文中,将详细介绍这些指南的内容。
首先,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的麻醉管理需要一个专门的麻醉团队,包括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这是因为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麻醉需求与成人和儿童有很大不同。
其次,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也有所不同。
通常,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因此需要更小剂量的药物。
在选择麻醉药物时,应优先考虑药物的短效性和快速清除能力,以最小化药物在体内的积累。
此外,麻醉药物的选择还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新生儿的疾病状态进行个体化处理。
此外,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在麻醉中容易出现体温调节障碍。
因此,应维持手术环境的恒温状态,并根据需要使用保温设备和加热器具,以保持宝宝的正常体温。
麻醉结束后,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还需要进行恢复和监护。
在恢复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婴儿的呼吸、循环、意识状态和疼痛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他们更容易出现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和颅内压增高。
综上所述,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的麻醉管理需要专门的指南,并且需要一个专业的麻醉团队来执行。
指南中强调了麻醉药物的个体化选择、生命体征的监测与控制、体温调节和术后恢复的重要性。
这些指南为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以确保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手术的成功和安全。
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低体重新生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 LBW)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 500g 的新生儿,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低体重新生儿接受外科治疗的机会增多,存活率日趋增加。
由于低体重新生儿的解剖、生理发育不成熟,术前合并症多,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差,麻醉风险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几率高。
因此,要求麻醉科医师,除了要掌握麻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低体重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尽可能保障低体重新生儿围术期的安全。
一、与麻醉相关的病理生理特点1、呼吸窘迫综合征低体重新生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容量减少,可并发肺气肿以及肺间质水肿。
呼吸功能不稳定、易发生呼吸暂停,易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缺氧和高碳酸血症。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低体重新生儿由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局部过度膨胀或膨胀不良,可表现为持续性呼吸困难。
机械通气如设置不当,可引起压力性或容量性肺损伤以及氧中毒,导致肺部进一步病变。
3、胎粪吸入性综合征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肺炎和窒息。
当呼吸停止超过15~30秒时,常有心动过缓和紫绀。
4、持续性肺高压低体重新生儿的肺血管反应性增高,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可增加肺血管阻力,肺高压和血管高反应性可导致右向左分流和发绀。
心脏发育异常、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性综合征、膈疝和链球菌B败血症等。
5、动脉导管未闭低体重新生儿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仍然开放,保留着胎儿循环导致左向右分流,常常引起心力衰竭。
6、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结肠粘膜缺血损伤可以导致肠管坏死、肠穿孔,临床表现为肠管扩张、血便、酸中毒和感染性休克。
7、胃食管返流所有新生儿都存在生理性返流,而病理性返流可以导致生存困难、呼吸异常,包括支气管痉挛或窒息、食管炎、溃疡和胃肠出血。
8、黄疸主要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胆红素结合障碍或排泄减慢造成。
低体重新生儿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常超过15mg/dl。
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生理性黄疸可持续3~4周消退, 如果进行性加重可导致病理性黄疸,严重者合并核黄疸。
9、低血糖症血糖低于1.1mmol/L即为低血糖,表现为淡漠、肌张力低下、颤抖、窒息和惊厥。
10、低血钙症血清钙浓度小于7mg/ml或离子钙低于3.0~3.5mg/dl即为低血钙症,表现为易激惹、肌张力低下和惊厥。
11、脑室内出血与颅内血管发育良有关,表现为心动过缓、呼吸不规则、窒息、惊厥、四肢肌张力低。
12、早产儿视网膜病低体重新生儿发育未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对氧极为敏感,当长时间(>30d)、高浓度吸氧(FiO2>40%)时易致视网膜病。
二、麻醉前准备1、术前评估(1)通过Apgar评分和分娩史回顾,可帮助麻醉科医师发现围产期窒息史和存在的后遗症,家族史和孕妇用药史也同样重要;(2)通过体检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3)实验室检查:常规进行血常规、血糖,特殊者可包括血气、血生化。
2、禁食术前4小时可以给患儿喂养乳制品,包括母乳;术前2小时可给患儿喂一些清水。
3、术前药低体重新生儿麻醉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1mg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及降低迷走神经的张力,防止心率减慢。
另外低体重新生儿凝血因子不足,可以肌注维生素K110mg。
4、术前准备(1)低体重新生儿在麻醉期间易发生体温下降。
术前应准备保温措施,如电热毯或照射加温、吸入经过加温湿化的麻醉气体,保持手术室的温度,所输液体和血也应该加温。
手术间的温度应该维持在26℃~30℃。
术中监测体温;(2)低体重新生儿体重低,体内血容量少,术前应充分估计术中可能的出血情况,预先备血,以便术中及时补充失血,维持循环容量满意;(3)术前应纠正患儿已经存在的脱水、电解质紊乱或感染等,尽可能调节患儿到最佳状态再行手术。
三、麻醉方法和装置麻醉方式的选择主要根据手术部位、时间及患儿情况而定。
1、骶管阻滞骶管阻滞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全麻同时使用,操作简便且风险低、术后苏醒恢复快,有术后镇痛的作用。
(1)新生儿骶裂孔到蛛网膜下间隙,比成人更为平直,可以满足上腹部手术;(2)新生儿骶管阻滞可在全麻诱导后施行,可以在气管插管或镇静不插管下,患儿侧卧位进行穿刺;(3)局麻药常选用作用时间长、安全性高的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
目前临床上低体重新生儿骶管阻滞常使用局麻药合剂,多用利多卡因6~8mg/kg和罗哌卡因1~2mg/kg,其中利多卡因浓度,新生儿0.5~0.8%,低体重新生儿0.25~0.5%;(4)穿刺时容易误穿硬膜,应当注意。
推药时先给予试验剂量1~2ml,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再给剩余量。
2、气管内插管麻醉对于那些不宜骶管阻滞患儿(极度衰弱、血压偏低、腹膨隆明显易抑制呼吸者、一般情况差术前又难于及时纠正)、胸部手术及脑部手术者应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吗啡有明显的呼吸抑制, 较少用于新生儿麻醉,低体重新生儿更属禁忌。
异氟烷、安氟烷、七氟烷等吸入麻醉药可与氯胺酮、芬太尼复合应用。
(1)麻醉诱导:1)吸入麻醉诱导:如患儿诱导前没有开放静脉通路,通常采用吸入诱导,七氟烷对气道无刺激、诱导平稳快速,并具有芳香味,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吸入诱导药物。
氧化亚氮不适合用于低体重新生儿的麻醉。
一旦在麻醉诱导过程中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如出现循环或呼吸严重抑制,应立即降低吸入麻醉药浓度或完全关闭吸入麻醉药,用100%氧气冲洗回路。
2)静脉麻醉诱导如患儿已具备静脉通路,可选用可控性好、副作用少的药物完成静脉诱导。
静脉麻醉药可选用丙泊酚、氯胺酮等;可使用芬太尼或辅以吸入麻醉药以增强镇痛;肌松药可选用顺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维库溴铵等。
(2)气管插管新生儿的喉头位置(C3~C4)较成人(C5~C6)高且前倾,不易暴露声门。
插管时取中间位或颈部轻度屈曲,较易暴露声门。
新生儿的会厌较长较硬,呈U形,会厌在声门上方以45℃向后突出,喉镜暴露声门时,会厌往往挡住视线,所以新生儿气管插管时用直喉镜片可以挑起会厌暴露声门。
新生儿呼吸道以声门下的环状软骨平面最为狭窄,此处覆盖着假复层纤毛上皮细胞与周围组织结合疏松,损伤后易引起水肿。
因此,气管插管时应注意动作轻柔。
低体重新生儿一般选用ID2.5~3.0号的气管导管,同时应该准备2~3个上下型号的气管导管备用。
预计气管导管插入深度(门齿至气管中段)为7~9cm。
插管后要仔细听诊双肺呼吸音,并使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确认气管导管在气管中而非食道内,气管导管到达合适深度后,妥善固定导管,摆放好手术体位后,再次听诊双肺,确保手术中气管导管在正确位置。
(3)麻醉维持可以采用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维持麻醉,低体重新生儿对吸入麻醉药的需要量比正常新生儿低,且麻醉药物过量(心血管功能不稳定)与药物不足之间的范围很窄,同时可以间断给予芬太尼和肌松药。
低体重新生儿的药物半衰期比成熟儿长、药物清除率低,达到相同的麻醉深度比成熟儿需要更少的麻醉药,故要控制静脉麻醉药及吸入麻醉药的用量。
另外,早产低体重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较高,围术期为避免视网膜出现病变,应该使用氧气-空气混合后吸入,不提倡纯氧吸入。
建议术中维持SpO2在85%以上,PaO2在60~80mmHg比较合适。
(4)术中通气1)无阻力半开放式回路气管内插管接改良“T”管装置, 新鲜气流量为分钟通气量的2~3倍,可保留患儿的自主呼吸,也可进行手控或辅助呼吸,新生儿肺闭合容量高,全麻下功能残气量下降,在保持自主呼吸状态下应适当给予辅助呼吸,保证不致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这不失为一种比较安全的麻醉装置。
但不足之处是吸入麻醉药的浪费和对手术室的污染、患儿呼吸道水份和热量的丧失、不便于控制呼吸等。
因此,常作为拔除气管内导管时从控制呼吸过渡到自主呼吸时的通气装置;2)循环式带活瓣回路常被用作术中的通气装置,但应注意:①在保证管径足够大的前提下,主张选择无套囊的气管导管,一般少有漏气;②一般选择限压定时通气模式,调整通气压力、呼吸频率和氧浓度,严密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使其维持在35~40mmHg,可以避免单位时间内气道压过高引起肺损伤(肺气压伤),同时也可避免容量控制模式时因机器的压缩容积过大而使有效通气量不足。
实时的血气监测更为重要。
(5)麻醉后处理术后第1个24小时内进行监测是必需的,因为有窒息的危险,这些危险是由于高危婴儿的身体状况引起的。
术后保留气管内导管送新生儿监护室并进行呼吸机支持治疗,较为安全。
拔除气管内导管前静注地塞米松0.5~1.0mg/kg,可有效预防喉头水肿。
当患儿完全清醒时及呼吸的频率满意、呼吸深度比较充分时,才予以拔除气管内导管。
四、麻醉期间监测围术期常规监测应包括心肺听诊、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体温、血糖、电解质、红细胞压积和尿量。
重症患儿要监测中心静脉压和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等。
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避免了因患儿小、外周动脉搏动弱、袖带宽度不适合等因素引起的无创血压测定不准确甚或测不出,能及时准确判定麻醉深度及循环容量以便及时调整用药,结合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确保内环境的稳定。
五、麻醉期间输液、输血低体重新生儿易发生体液缺失和体液过荷,术前应尽量纠正电解质紊乱,术中合理补充丢失液量及生理维持量。
低体重新生儿输液要控制,术中多采用去钾维持液,控制输液速度在10~20ml/(kg﹒h)。
根据HR、MAP和尿量不低于1ml/(kg﹒h)等情况,用输液泵调节输液速度。
因低体重新生儿糖原储备少,禁食与应激状态下的小儿易发生低血糖症。
若术前已存在低血糖症,可考虑先静脉输注葡萄糖200mg/kg后调整2.5%~5%含糖溶液输注速度6~8ml/(kg﹒min)。
术中输液可加入2.5%葡萄糖溶液,按4~15ml/(kg﹒min)的速度输注,采用输液泵调节输注速度。
高血糖症,即血糖高于6.9~7.8mmol/l(125~14O mg/dl),是代谢障碍的另一重要问题。
血糖增高而导致的高渗状态可诱发脑室出血或因渗透性利尿而导致脱水和低钠血症。
因此建议手术中应常规监测血糖。
输血、补充第三间隙或丢失的液体时必须给予不含葡萄糖的溶液。
维持液体平衡需要含糖溶液,可以使用输液泵以避免大量葡萄糖输入。
应根据患儿需要,通过监测血糖水平来给予葡萄糖。
当血糖>150mg/dl时,应立即减慢葡萄糖液输注速度至4~8mg/(kg﹒min),避免静脉推注任何含葡萄糖的溶液。
当减慢输液速度仍不能使血糖维持在较低安全水平时(如血糖250~300mg/dl)可以静脉给予胰岛素0.05~0.2U/(kg﹒h),使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并密切监测血糖水平。
新生儿对乳酸盐的代谢能力差,酸中毒时宜用碳酸氢钠液进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