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欧阳修《秋怀(其一)》诗词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13.52 KB
- 文档页数:2
秋词其一的千古名句正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所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秋天,自古以来,在世人的眼里便是万物萧条的季节,所有不好的情绪在萧瑟秋风中,簌簌落叶里更是容易被勾起,故而从古到今,许多的诗句,只要一提到秋天,便代表着凄凉寂寞的感情基调。
这仿佛已经成为了广大文人的共识,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却一反常态,比起悲怀叹息,他另辟蹊径的以一首《秋词》,来赞美了秋天的美好。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实刘禹锡的一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虽出生于书香世家,但后来因为参与王叔文一派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别贬期间,若说心中没有苦闷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生性豪迈的刘禹锡总是能以豁达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风雨。
这首《秋词》,也正是作于他被贬朗州之时,显然年轻的他,没有就此消沉下去。
此诗头两句一出,便令人耳目一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道,自古以来,一旦到了秋天,所有的诗词便像约好了似的,均染上了一层悲凉的气息,殊不知,在他眼中,这金黄的秋天,比起万物萌生的春天,还要好上几分。
这两句话,直接否定了固有的悲秋的观念,显得积极乐观。
要知道,做这首诗时,诗人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但他却没有一蹶不振,依然豁达自信,也正因为这种自信,他没有迷失在秋天悲凉的氛围中。
那么诗人既然说秋天胜过春天,具体的秋的风景又是怎样的呢?在后面的两句中,他选取的是秋日中最为开阔的景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朗的秋日中,天高云淡,一排野鹤凌云直上,仿佛要飞到天的尽头,而此情此景之下,和野鹤共同高飞的,还有诗人的诗情。
这两句中,景象辽阔,气势非凡,诗人将自己化身为“鹤”,直上云霄,斗志昂扬。
这首《秋词》,写秋天,却分毫不显颓败,反而有着深远广阔的意境,而意境之中,是诗人开阔的心胸和激昂的斗志,全诗气势磅礴,让读惯了悲秋之声的读者们,一下子耳目一新,仿佛终于看到了完整的秋天的模样。
诗词宋·欧阳修秋怀欧阳修《秋怀》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秋怀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①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
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居位时边境受侵,朝内统治严酷。
试题(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
(4分)答案:(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
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
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
“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
(4分。
每个要点l分)(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
(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
(2分)3. 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
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
”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
(6分)4. 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
(5分)答案:3.参考: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首联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
2分。
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咏尽节日佳趣。
1分。
颈联承第二句做了回答,因“感事”(感叹国事,连鬓发都因悲忧而变得斑白了)和“包羞”(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
1分。
尾联表明抉择,不想“黯然”,就愤然思归(鹿车,借用佛家用语,以喻归隐山林。
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2分。
4.参考:对自然的热爱;感叹国事衰微、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厌恶;对归隐山林、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等。
秋怀的阅读答案《秋怀》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怀》的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秋怀》原文阅读1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阅读习题21. (1)颔联描写秋景,但并未具体细腻地描写秋景情态,请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联在诗中有哪些作用?(3分)(2)诗人秋怀“黯然”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试作分析。
(4分)(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分)2.(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
(4分)3. 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
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
”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
(6分)4. 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
(5分)答案:《秋怀》阅读答案31.(1)白描。
(1分)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心情的“黯然”;(1分)承接首句“节物岂不好”进行描写(或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
(1分)(2)感叹国事,心情悲伤;(1分)身居高位而无补于国家,心怀羞愧;(1分)想归隐田园却一时难以实现,心中无奈;(1分)双鬓因悲忧而苍白。
(1分)(3)诗人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
(3分)2.(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
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
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
“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
(4分。
每个要点l分)(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1.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
③些小: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答案:(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予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译文: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解答此题,理解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答.3.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辽宁省鞍山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怀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①。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罗公升②旧日方山子③,凄凉寄一箪。
虫声来倦枕,秋思入凭栏。
已是肱三折④,那堪指一弹。
中宵更风雨,谁念客毡寒。
【注】①万钱,丰厚的官俸。
②罗公升,永丰人,宋末以军功授本县尉。
宋亡则倾资力图恢复,不果。
回乡隐居以终。
③方山子,北宋人陈慥,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④“肱”,指手臂。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就是久病成医的意思。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诗首联,“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运用反问句式,点明了诗人热爱国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
B.罗诗颔联,用“秋思”、“虫声”点“秋”字,用“倦枕”“凭栏”二语点“怀”字,寓“怀”于“秋”。
C.这两首《秋怀》诗,并未凭秋色诉离情、托秋意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们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D.这两首诗“实而有条理”,流转自然,语无华饰而爱国情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感秋抒怀诗中的佳作。
16.两首诗均以“秋怀”为题,感秋抒怀,情景交融,但表达侧重点不同。
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 ”,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 , ”,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
(3)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比如欧阳修的“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借此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再如“ , ”.15.(3分)A(首联表达的是热爱自然而非热爱国家。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1.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
③些小: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答案:(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予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译文: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解答此题,理解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答.3.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秋词其一诗意、赏析、背景、情感
题目:《秋词》
作者:唐婉
其一: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
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描绘了室内环境,银烛的灯光映照在冷色调的画屏上,营造出一种秋夜的宁静和冷寂。
次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则是写室外景象,通过轻轻摇动罗扇扑打流萤,展现了秋夜的宁静和安详。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以“凉如水”来形容秋夜的凉爽,形象生动。
最后一句“卧看牵牛织女星”写出了作者在室内卧床观赏天上的牛郎织女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背景:
唐婉是南宋著名的女诗人,与陆游有过一段悲剧的婚姻。
这首《秋词》是她在离婚后所作,诗中透露出了她内心深处的忧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唐婉对秋夜的感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冷寂的情绪。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了唐婉内心深处的忧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唐婉高超的诗歌才华。
秋怀阅读答案秋怀阅读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怀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怀阅读答案1秋怀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①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
(1)该诗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秋景?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3分)答:(2)有人评说本诗“既表现了儒家的忧世之情,也表现了道家的超然之想” ,请结合该诗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答:[答案] 3.(1)第二联用了白描【或“意象并列” 、“名词叠用” 亦可】手法,描绘出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秋日景象,质朴而清丽,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
(3分。
手法1分,作用2分)(2)“秋怀” 重在“怀” ,秋日风光好,诗人却黯然,黯然的是双鬓因忧伤国事而染霜;食厚禄却于国无补,这些均是儒家的忧世之情;尾联希望驾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园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与世浮沉和苟且生活的厌倦,向往道家归隐超然的生活。
(能结合第三四联进行分析,答出儒家“忧国事” 、道家“望归隐” 即可。
4分,一点2分)[解析] 3.(1)本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注意答题三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本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题方法分五步:①看标题,②看作者,③看序注,④找诗眼,⑤品意象。
秋怀阅读答案2秋怀(其二)【唐】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释】①秋怀: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怀》赏析《秋怀》元代作家元问好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秋怀》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秋怀朝代:金朝作者:元好问原文: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译文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注释1﹑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
萧萧:落叶声。
散:散播﹑散发。
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
2﹑淅淅:风声。
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
掩,铺散,遮盖。
3﹑黄华:指菊花。
华,同“花”。
4﹑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5﹑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
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6﹑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
暂:顿时。
赏析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从三乡镇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
当年九月,蒙军主帅木华华黎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怀旧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平。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候虫和寒鹊自喻,抒发了流落他乡的凄凉苦闷和对于家乡的殷切怀念。
作者简介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元好问《秋怀》原文|译文|鉴赏《秋怀》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秋怀》原文金朝:元好问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译文及注释译文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注释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
萧萧:落叶声。
散:散播﹑散发。
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
淅淅:风声。
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
掩,铺散,遮盖。
黄华:指菊花。
华,同“花”。
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
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
暂:顿时。
鉴赏诗以反问起,起得很突兀。
历来写秋思,总是在起首强调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一片悲凉肃杀,从而接写心中的悲怆,如杜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均是如此。
欧阳修这首诗却劈头一句,说:谁说秋天的节令风物不好?又接问一句:节令风物没什么不好,可为什么我会感到无限的悲伤沮丧呢?秋景无限好,诗人黯然销魂些什么,使诗充满悬念。
照理,诗接着应该回答上面的问题,写自己黯然情怀,但第二联却忽然避开,转而化重笔来写节物之好。
这种遵循思想的跳跃进行谋篇,后来成为江西诗派诗风的一大特点。
诗把秋景写得很美:猎猎秋风,吹动着酒旗,濛濛细雨,滋润着黄菊。
欧阳修《秋怀其一》诗词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欧阳修《秋怀其一》诗词鉴赏欧阳修《秋怀(其一)》诗词鉴赏《秋怀》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秋怀欧阳修翻译
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宋朝著名诗人欧阳修,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宋代文学艺术的经典,而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作品便是《秋怀欧阳修》。
该诗的成功源于它的独特的文学表达和美妙的艺术创作,同时也反映了宋朝社会的特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状态。
《秋怀欧阳修》写于十二世纪,是一首对江南风景的意境诗,描绘了秋季江南的宁静景象。
欧阳修咏叹江南秋色没落,但又有一种淡淡的安宁与欢乐,使人们深深的感受到宋代社会的浪漫与宁静。
诗中以状态信息形式描写了秋天的景观:渔父在江边荷篷舟中捕鱼;草堰堆积而成的渔网;芦苇覆盖在淡水池中;清晨的云雾映衬着江南田园;早晨的太阳把江南的美景投射到江面;空中的白鹭在江边徘徊,从而表达了江南秋色的美丽。
“萧萧晚风庭院深,可怜无人到花前”,这一句出现在诗的最后一句,将江南的秋色最充分的展示出来,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对秋季江南的美景的思绪。
满庭的芳菲虽已凋谢,但心中充满温馨的情致,给人们以平和的宁静感受。
《秋怀欧阳修》是宋朝文学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 1 -。
[宋]欧阳修《秋怀》原文、注释、赏析[宋]欧阳修《秋怀》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终自驾,归去颍东田。
注释:1、本篇为英宗治平二年(1065)在汴京作,是作者在这个时期所作的一系列“思颍诗”中的一篇。
2、酒旗:旧时酒店门前悬挂的.布招牌。
3、悲双鬓:悲叹头发已经花白。
4、包羞食万钱:对自己空居高位享受丰厚的俸禄感到羞愧。
包羞,承受羞辱。
《周易·否卦》:“包羞,位不当也。
”指所作所为违义失正,一切只有耻辱。
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5、鹿车自驾:典出《后汉书》卷八十四《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这里指欧阳修想要辞官归隐。
鹿车,一种用人力推挽的小车。
赏析:这首作于治平二年(1065)的五言律诗,真实地反映了欧阳修晚年的政治处境和心情。
细察作者履历可知,这一年他两次上书要求辞去参知政事(副宰相),但都未获允准。
此前他先在立英宗的问题上和富弼有矛盾,接着在议定英宗生父濮王的称号上,又与司马光意见冲突,发生所谓“濮议”之争。
因此思想很消沉,归隐的念头十分强烈。
在这种背景下,此诗感叹国事,自伤衰老,羞于食厚禄而愤然思归隐,这正是他当时消极颓唐心态的形象化的呈现。
全篇字句凝炼,诗意浓缩,章法严谨,艺术表现手法十分高超。
作者还成功地以乐景写愁情,这主要表现在“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一联,它道尽秋日之佳趣,并借此反衬出作者黯然神伤的意态。
这首诗广为后来的诗话家所称道,“西风”“细雨”一联,更被公认为描写秋景难得的佳句。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引《雪浪斋日记》道:“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
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
如: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岂不佳?晚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岂不似少陵?’”方回称赞此联“全不吃力”(《瀛奎律髓》卷十二《秋日》)。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也评点此联曰:“名隽。
古诗秋怀·节物岂不好翻译赏析《秋怀·节物岂不好》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欧阳修。
其古诗全文如下: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前言】《秋怀》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
【注释】⑴秋怀:秋日的思绪情怀。
⑵节物:节令风物。
⑶酒旗: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⑷包羞:对所做事感到耻辱不安。
⑸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
《风俗通义》说因其窄小,仅载得下一鹿,故名。
⑹颍东:指颍州(今安徽阜阳)。
欧阳修在皇佑元年(1049)知颍州,乐西湖之胜,将卜居,不久内迁。
翌年,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翻译】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对这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
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细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
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挽着鹿车,回到颍东,耕田植桑。
【鉴赏】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
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
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该联采用白描的手法,将酒旗招摇于西风中,菊花在细雨中盛开之景形象描述,以乐景衬哀情照映首联,并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黯然。
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
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
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身世经历,以“悲秋”、“秋兴”、“秋怀”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
秋怀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怀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9篇秋怀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宵月下有怀作者:孟浩然朝代:唐朝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翻译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邻杵夜声急,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
现在回想,已是无言,唯有对着明月许愿:请在每个洒满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为每一滴月光,都带着我的思念。
赏析: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秋怀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注释:未:不槐:窗声:深翻译: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邻杵夜声急,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
现在回想,已是无言,唯有对着明月许愿:请在每个洒满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为每一滴月光,都带着我的思念。
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秋怀二首》阅读答案及赏析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1、诗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1、所选取的意象有:茅堂、秋风、空庭、紫苔、号蛙、晚雨、转鹊、南枝、夜月。
营造了空寂、凄清的'意境。
2、①感慨古代交友之风不存,真挚友谊难觅。
②对远隔两地、音讯不通的知交好友的思念之情。
赏析前四句写“秋”,后四句写“怀”。
起两句:“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仍写秋风及雨后。
“苔滑”,是雨后情况,它和“空”字结合,表现室中空寂,门庭行人很少,也即表现作者官冷孤居、过着寂寥的落寞生涯。
第三四句:“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上句写雨再来,承接组诗中的第一首,表现出雨是连日不断,时间又从白天转到夜里;下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来写景。
雨多池涨,兼以天冷,故蛙声虽多,是“号”而不是“鸣”,声带凄紧,不像夏天那样热闹有趣;雨余淡月照着树上的寒鹊,因栖息不安而转枝。
这四句也是每联中一句写声,一句写景,凄清的气氛比组诗第一首更浓,但还是淡淡写来,不动激情。
第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感慨世上交情淡薄,不易信赖。
第七八句:“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写得细微含蓄。
从凄清、孤寂的处境中引起对友谊的渴求,首先感到的是世上真挚友谊的难得;这种情境又使作者更感到少数志同道合的“故人”的友谊的可贵,但这些“故人”又远隔他乡,不但无法相对倾谈,而且连代为传书的鸿雁的影子都看不到。
四句中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转折起伏,却写得若断若续,脉络不露,使人只能于言外得之;“湖水浸白云”,插以“无端”二字,便是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影,诗句就由写景化为抒情,做到寓情于景。
欧阳修《秋怀(其一)》诗词鉴赏
作
秋怀(其一)
(宋)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本段赏析
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
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
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
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此诗是欧阳修对于自己为官的一个表达,他觉得自己拿着高薪却对国家的贡献很小,转而想到归隐的意思,此诗是不是说真心话且不去管它,当中有好句却是一定要说一说的,秋怀诗大抵有两类,一类是高兴的,一类是不高兴的,高兴的大抵是五谷丰登,万物收获之喜,既可以喝酒唱卡拉OK,还可以喝酒猜拳,宋祁的“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可算一个例子,不高兴的大抵是离家万里,佳节怀人,既是远在异乡为客,又是登高望远怀思,黄庭坚的“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也是其中的佳作,欧阳修此事却是抒发忧国之情,诗的首联用一个反问句,加强自己喜爱“节物”而却又“黯然”的矛盾,颔联却不给出矛盾的答案,而是拓展“节物”的细节描写,酒旗在西风中摇展,菊花在细雨中绽开,这一联是名句,十个字中没用一个系词,是纯白描的手法。
《雪浪斋日记》中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
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
如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岂不佳?”有的人认为这句不仅写出典型的秋日佳趣,不仅有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样的自然美景,也有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那样的市井侧影。
颈联才给出答案,首联问句,颔联展开意思为铺垫,颈联再回答,这便是一种流转的手法,答案也说得非常模糊,只是因为“感事”,至于感什么事并没有说出,欧阳修认为自己无补于国事而享受这种高薪是一种耻辱,尾联就是因为欧公认为与其让这种耻辱折磨自己,倒还不如回乡归隐算了,鹿车是佛家用语,这里指代为归隐。
欧公的这种思想的高度我是万万难以达到,我就时常幻想能有一份可以光拿钱不干活的工作。
台湾的RAP歌手MC hotdog在接受采访时说:“你要嘲讽别人,就必然要进行自嘲,这是最重要的,知道自己有什么不好,真实地唱出来,才有资格骂别人。
”我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虽然我不常嘲讽别人。
从这首诗,也可以品出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化融合交集的一种现象,佛教东渐我国之时,都还是小乘的经典,后来鸠摩罗什翻译大乘经典后,在我国的佛教就开始有了各自占山为王的情况,禅宗的五祖弘忍座下两大弟子神秀和慧能互相PK就是门户之见的典型,到了北宋,开始逐渐和儒、道二家融合,各派的界限也渐渐的消失,比如天台宗的和尚智圆,他就自号“中庸子”,他还四处宣扬周公、孔子、孟子、韩愈的道统,欧公忧于国事,这是典型的儒家学派的作用,然而又说到了佛家的鹿车,最后还有要超然物外的道家意思,虽然都比较肤浅,只是提及了皮毛的东西,但无疑是三家文化逐渐相互交融
吸取,从而最后形成了理学的一种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