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一绪论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②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的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③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②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学说的最高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汲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清楚了他在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③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它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旧事物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的自我反省、自我审视。
1第1章 绪 论1.1 基本要求● 掌握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 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熟悉共价键的性质及其意义。
根据有机化合物的价键特征分析分子间作用力,进一步理解有机化合物特点。
● 掌握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反应中间体。
1.2 基本知识点1. 有机化合物及其特点 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组成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元素包括C ,H ,O ,N ,S ,P ,X (卤素)。
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称为烃,若还含有其他官能团,则称为烃的衍生物。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一门学科。
与无机物相比,有机物具有以下特点:多数有机物易燃烧;熔点低;化学反应速率慢,副反应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有机物的以上特点都是由其结构特征所决定的。
2. 经典结构理论 组成分子的若干原子在分子内是按一定的顺序和结合方式连接着的,这种排列和结合方式称为结构。
19世纪中叶,由凯库勒(A.Kekul é)、库柏尔(A.Couper )、布特列洛夫(A.M.Buteleroff )、范特荷夫(J.H.van't Hoff )、勒贝尔(J.A.Le Bel )等提出的经典结构理论要点如下:(1)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元素总是四价的,其他元素都有各自的氧化值,如氢一价、氧二价、氮三价、卤素一价;(2)碳原子间可以彼此以单键、双键或叁键结合。
例如: (3)饱和碳原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4)分子结构决定分子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根据上述要点,就可以依分子式写出化合物的可能结构。
经典结构理论反映了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及组成,但无法说明为什么要以一定比例结合。
3. 原子轨道 原子轨道是波函数Ψ的图像。
Ψ是描写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式,可以粗略地把Ψ看作是在x,y,z 三维空间里能找到电子的一个区域。
原子轨道有s ,p ,d ,f ,g 等不同类型。
绪论章节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稀缺:是指相对于人的欲望,资源是稀缺的。
2.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将稀缺资源分配于多种欲望以取得最大福利的一门学科。
3.微观经济学:以家庭、企业(厂商)等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决策行为以及他们基本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理论,微观理论的核心是价格理论。
4.宏观经济学:以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整体为分析对象,研究该国(经济体)的整体经济运行和政府如何为实现经济目标而进行调节问题的经济学理论。
5.实证经济学:是回答“是什么”、“怎么样”问题的经济学。
6.规范经济学:是回答“应该是什么”或“应该如何”问题的经济学。
7.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在做出一种选择(最佳选择)后放弃的其他选择的价格。
如果用价值来衡量就是,选择一种事情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的其他备选项中价值最大的事项。
8.生产可能性曲线:资源配置最有效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得到的曲线。
二、判断对错题。
正确的在()内打“√”,错误打“×”。
1、如果社会不存在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2、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
(√)3、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4、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然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5、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
(×)6、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7、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8、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9、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0、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
(×)1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1.1 什么是计算机程序?1.2 开发计算机程序1.3 如何学习C++1.4 C++简史1.5 ANSI/ISO C++ 标准1.6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1.7 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1.8 C++特点(1) 理解算法、程序设计语言、程序、指令等基本概念(2) 了解C++语言的特点,发展简史以及国际化标准(3) 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4)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方法和过程计算机程序:计算机完成所有这些工作都是通过执行预定义的指令集来实现的计算机计算机程序厨师食谱程序设计语言(高级语言)自然语言机器语言低级语言编译器●开发计算机程序:定义和理解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阶段如何去做? -----设计阶段C++程序的编写、编译和测试●程序发展周期第1步: 设计程序。
⏹每个模块单独设计,以实现在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提出的整体解决方案。
⏹编写程序之前,检查程序的逻辑。
第2步编写程序。
⏹使用文本编辑器把C++ 程序指令输入到一个文件源代码或程序代码源文件第3步编译程序。
⏹编译器把C++程序指令转换成机器指令--目标代码,把目标代码存入目标文件中。
⏹错误--编译时的错误●语法错误:包括遗漏标点和拼写错误…⏹警告信息●不象语法错误那样严重,不会妨碍程序的编译●可能是一个问题,并应该检查一下程序第4步链接程序。
⏹把程序的目标文件和C++运行时库文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执行文件第5步测试程序。
⏹程序在运行时有可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执行。
一个程序没有编译时候错误并不能保证这个程序就能按要求运行●运行时错误——导致程序在完成它的任务之前中止●逻辑错误(缺陷)——任务执行完毕,结果却是错误的第6步调试程序。
⏹定位和修正程序错误的过程调试⏹很多编译器都提供了可用于帮助定位缺陷的工具⏹改正一个缺陷后要返回第二步,应该尽可能早地发现错误●程序开发周期设计编写调试编译链接提出整体解决方案测试编写C++指令→源文件编译器把C++程序指令转换成机器指令→目标文件纠正编译时错误链接器将程序目标文件和C++运行时库文件结合→可执行文件定位和修正程序错误确认程序错误(bug)修正●学好C++程序依靠于大量的练习。
绪论
★我们的一生,要填各式各样的表格,其中有一栏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程度。
★在评论一个人思维能力、工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人们习惯于用此人文化程度高或不高来衡量。
★我们经常自豪地宣称: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
★还有地域概念上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考古学上的殷墟文化、龙山文化、玛雅文化;还有国人现在津津乐道的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等。
文化一词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是人类自身的属性,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另一方面说明文化的容量很大,足以包罗万象。
一、“文化”界说
(1)“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
另外,《礼记·乐记》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都是指纹理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在这些引申义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2)“化”: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
一是改易,二是生成,三是造化。
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化”,主要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渐进性改变。
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
“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3)文、化:“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贲卦·彖(tuàn)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这段话说,治国者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必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
强调的是“以人文教化天下百姓”,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意。
西汉以后,“文”与“化”经常一块连用,后来渐渐凝固为一个词。
(但并未出现现代意义上人们常说的“文化”一词。
按照古人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
)
西方各民族语文系统中,亦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不过它们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
近代(五四前后)在译介西方有关语汇(如,culture,原意为耕种和栽培,引申有开拓、教化、培养、修炼之意)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明”、“文化”等词,赋予新义,就产生了
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文化”一词。
不过中国的“文化”一词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而“文明”一词则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而且,文化和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的词。
关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含义:
据当今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自“五四”前后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几乎有160多条。
教材上所讨论的“文化”其基本观点是: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文化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
即“大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自古至今,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外延、内涵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文化是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它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仅把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视为文化,也称“小文化”。
广义文化与自然相对,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也称“大文化”。
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我们把广义的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的,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
3.行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
它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
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端五节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
三是时间上代代相传。
好的风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开来,而有些陋习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被逐渐淘汰掉。
(4)心态文化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如,学术、宗教、文学、艺术等,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第二,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
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三、文化的基本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特别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提供了农耕的良好条件,
这就为农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并形成了具有农业经济特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也可根据地域不同分为长白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闽台文化等等。
2、文化具有民族性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
所有的中国人,不管他现在在世界的哪个地方生活,都会对家、对祖居地、对国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大家都认同一个祖先,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这种观念就是来自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中国人喜欢圆满的结局,这在中国的风俗中也得到了反映,如,中秋、除夕、元宵节吃月饼、饺子、汤圆等。
3、文化具有时代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个时代都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体现出其强烈的时代性。
4、文化具有继承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代代相传,不断延续的,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
并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保留着自己的“基因”。
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其进化程度怎样,总是或多或少地保持了自己民族固有的特征和文化遗产。
它通过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道德价值观念、民族的风俗习惯表现出来。
四、“中国”的含义
“中国”,古时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京师。
二是指华夏族地区。
“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
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
“华夏”,古代汉族自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
中华民族:“中”意思是居四方之中。
“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意义
1.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兴民族精神。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方法
其一,辨别良莠,弘扬精华,除弃糟粕。
其二,古今贯通,中西汇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历史梳理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来梳理;逻辑分析则是横向梳理,是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
2.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
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当把研习阅读优秀典籍作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
除了阅读书籍以外,学习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方法是进行社会考察。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的开拓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