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充分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423.45 KB
- 文档页数:5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周胜军;杨玉雯【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12(002)002【总页数】4页(P156-159)【作者】周胜军;杨玉雯【作者单位】241001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弋矾山医院心内科;241001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弋矾山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1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心力衰竭(心衰)在总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4% ~2%,随年龄增大而明显增多,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心衰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
每年约有300万人受到CHF的折磨,预计到2016年,≥65岁老年人中CHF的发病患者数将增加50%以上。
尽管各种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及增加心脏收缩力、减少心室重构的药物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的应用已使慢性CHF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但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Ⅲ、Ⅳ级患者的预后仍很差。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近十余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CHF的新方法。
它是借助于起搏技术使患者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内传导功能障碍恢复原固有心脏循环同步状态的方法[2]。
已有多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CRT治疗慢性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
1 CRT治疗心衰的机制1.1 CHF 病理生理特点[4]1.1.1 心脏的电-机械失同步:研究表明,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是反映心室收缩不同步性的重要指标,发生心衰时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障碍导致PR间期延长、QRS间期增宽及左束支传导阻滞,使心脏电-机械收缩不协调,心室肌的活动失去原有的同步性,出现收缩期左房室瓣反流,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局部心肌灌注减少,心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损伤加剧,心排血量降低。
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病,指的是心脏不能正常工作,导致全身组织器官血液供应不足。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通过电刺激心脏,使心脏恢复正常的收缩节奏,以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本文将就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经过电刺激来恢复心脏室壁收缩的同步性,减少心脏的负担,改善心脏功能和症状。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主要适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并且存在左心室扩大和收缩障碍的情况。
治疗过程包括三个步骤:植入心脏起搏器、定位与校准及调整与优化。
首先,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
通过手术将起搏器植入患者体内,一般置入在胸部的上胸骨下缘,手术创口小,恢复快。
心脏起搏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发电部分和感知部分。
发电部分负责电刺激心脏,而感知部分则负责感知心脏的自然节律,并根据需要进行电刺激。
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可以实现对心脏收缩的电刺激,使心室的收缩同步性恢复。
然后,需要进行定位与校准。
起搏器植入后,需进行电极定位和起搏器功能校准。
通常情况下,电极会放置在心脏的右室和右心房。
定位和校准的目的是确保电极与心脏的连接稳定,确保起搏器的功能正常。
定位的过程中,医生会使用X光等影像技术,对电极的位置进行调整和核对。
校准的过程中,医生会设置起搏器的参数,例如起搏方式、频率等,以确保起搏器能够恢复心脏的同步性。
最后,在植入和校准完成后,医生还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
由于每个患者的心脏情况和病变程度各不相同,所以调整与优化非常重要。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起搏器的参数,以实现最佳的心脏再同步化效果。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定期复查和调整起搏器的参数,以维持良好的治疗效果。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
通过恢复心脏的同步性,减少心脏的负担,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和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原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调整心脏各腔室收缩的同步性,恢复心脏正常的起搏和传导功能。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和传导是同步的,即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协调一致的。
当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发生障碍时,会导致心脏各腔室收缩不同步,从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CHF。
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适应症1.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射血分数(EF)≤35%;2. 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包括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或双束支传导阻滞;3. 心脏扩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4.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禁忌症1. 对起搏器植入材料过敏;2.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3. 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4. 严重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四、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术前准备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手术禁忌症;2. 完善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等;3. 做好术前谈话,告知患者手术风险和预期效果;4. 做好手术部位的皮肤准备。
五、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手术过程1. 患者取平卧位,全身麻醉;2. 常规消毒、铺巾;3. 选择合适的植入部位,通常选择左侧锁骨下静脉或右侧颈内静脉;4. 在X光引导下,将起搏器导管经静脉送至心脏;5. 起搏器导管通过心脏的传导系统,分别连接到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6. 将起搏器导管与起搏器相连,调整起搏器参数;7. 检查起搏器工作情况,确认起搏器功能正常;8. 关闭静脉切口,缝合皮肤。
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护理1.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2. 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出血、感染等并发症;3. 指导患者术后活动,避免剧烈运动;4. 指导患者按时服用抗感染、抗凝等药物;5. 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评估起搏器工作情况。
CRT临床应用进展CRT(心室重同步化治疗)是一种针对心脏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同步化心脏收缩来提高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CRT在心脏病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重点介绍CRT的临床应用进展。
首先,CRT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CRT通过在心室中植入起搏器,可以同步化心室收缩,改善心室异步性收缩,增加心室射血分数,减少房室之间的时间差异,提高心脏功能。
研究显示,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CRT可以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减少住院次数和心脏病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CRT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发生异常的一种情况,可以导致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
CRT可以在心脏中植入起搏器,通过电刺激来同步心室收缩,解决心脏电活动不同步的问题。
研究发现,在一些特定的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CRT可以减少心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脏电活动的同步性,降低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
另外,CRT还被应用于心脏重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心脏重构是指心脏在心肌梗死等病变后发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可以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
CRT可以通过同步化心室收缩,改善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功能,减少心脏重构的发生,提高心脏功能。
研究显示,在心肌梗死后应用CRT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减少心肌梗死区域的扩张,降低心脏重构的发生率。
最后,CRT在心脏瓣膜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心脏结构异常引起的心脏病,可以导致心功能不全和心脏重构。
CRT可以通过改善心室异步性收缩,提高心室射血功能,减少心脏重构的发生。
研究表明,在心脏瓣膜病患者中应用CRT可以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减少心脏瓣膜病的复杂性手术风险。
总结而言,CRT在心脏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它在心力衰竭治疗、心律失常治疗、心脏重构治疗和心脏瓣膜病治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这是一个让许多人闻之色变的疾病。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可能充满了艰辛和痛苦。
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为这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力衰竭。
简单来说,心力衰竭就是心脏这个人体的“发动机”出了故障,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这可能是由于心脏肌肉的损伤、心脏结构的异常或者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
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是一种通过植入特殊的器械,来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节律和收缩功能的治疗方法。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我们的心脏有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正常情况下,它们应该协调一致地工作,将血液顺利地输送出去。
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心脏的不同部位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导致心脏的工作效率降低。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就是通过在心脏的特定部位植入电极,发送电信号来协调心房和心室的收缩,让心脏重新恢复高效的工作状态。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植入一个叫做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P)或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的设备。
CRTP 主要用于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而 CRTD 除了具有改善收缩功能的作用外,还能在心脏出现危险的心律失常时,自动放电除颤,预防猝死的发生。
接下来,我们看看什么样的心力衰竭患者适合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等多种因素来综合判断。
如果患者存在心脏明显扩大、心室收缩不同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同时预期生存时间较长等情况,就可能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合适人选。
在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之前,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
这包括详细的心脏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的电活动;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检查,来确定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手术和治疗。
空心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评估与优化空心病是一种心脏病的类型,它与其他心脏病不同,因为它的心脏肌肉存在一定程度的空洞。
这会导致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不协调,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为了改善空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空心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与优化。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来调节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使其重新达到协调状态。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存在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即心脏的电信号传导受阻,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时间不同步。
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电信号的调节来使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保持同步,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脏功能。
评估空心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
首先是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是否出现了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的减轻,以及心脏功能的改善。
这可以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临床检查来评估。
其次是心脏功能的定量指标,如心脏超声检查可以测量心脏的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射血分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心脏的整体功能状态,从而评估治疗的效果。
除了临床症状和心脏功能的改善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
空心病患者常常受到疾病的影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评估治疗效果时,需要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和社交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专业评估来进行。
在评估空心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患者。
不是所有的空心病患者都适合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筛选。
例如,对于那些存在严重心脏瓣膜病变或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能不适合。
其次是优化治疗参数。
心脏起搏器的参数设置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是加强患者的心脏康复,包括合理的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充分应用
周勇;杨水祥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年(卷),期】2015(013)008
【摘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疗法,用于已得到最优化药物治疗的宽QRS波(〉120ms)收缩性心力衰竭(HF)患者。
但该疗法尚未得到充分的应用。
2002年至2012年间,美国有50多万名患者接受了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治疗,有7.5万多名患者接受了心脏再同步起搏器(CRT—P)治疗。
【总页数】5页(P673-677)
【作者】周勇;杨水祥
【作者单位】100038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100038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
【相关文献】
1.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 [J], 马进;张静;邱燕玲;李培英;罗永科;吕品
2.左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J], 胡威;苏芳菊;张卫泽
3.希氏束起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J], 李明阳;王沛坚
4.希浦系统起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J], 苗旺;张楠;王睿
5.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新进展 [J], 骂肖龙;张亚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