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设计的原则及要点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79.71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要点分析摘要:住宅建筑是我国城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从本质上来讲,可以划入艺术的范畴,其可以反映文化、传达理念。
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和技术工艺的发展提高,建筑材料种类也日趋多元化,人们更加关注居住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舒适性,对建筑物的品质、外形、功用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需求,在此背景下,提升建筑物方案的设计水准就变得十分紧迫。
本文对现代住宅建筑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户型;节能引言:住宅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其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
房屋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对这些规律进行合理运用,严格遵循房屋设计基本原则以及设计要点,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不断优化房屋建筑设计内容,制定完善的房屋建筑设计方案,设计符合当地人们审美的房屋建筑,有利于充分展现出房屋建筑设计价值。
1、现代住宅建筑方案设计重要性住宅建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设施建设。
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用户对质量的追求,更加关注居住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舒适性,在这个过程中对环境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房屋建筑设计要求,设计师应充分掌握房屋建筑设计的内涵与理念,充分了解用户的自身想法和追求,充分考虑到地区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周围环境情况等,不仅要注重建筑的品质和安全性,还要注重住宅的居住幸福感,住宅建筑构造体系中,需要明确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从多个实际环节入手,在满足建筑基础功能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其外部观赏性,用以提升工程建筑的综合效益。
同时,住宅建筑的总体设计方案应当达到科学合理的标准,设计人员针对住宅建筑所在区域地形特征、建筑空间格局以及建筑使用需求都要进行前期调研,从而做到准确把握住宅的设计影响要素。
总之,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对工程设计人员的立体化思考和空间想像都存在着巨大的要求, 从而使得设计方法的设计难度大大增加,但是只要能把握科学的设计思想和科学的设计方法,再加上正确的建筑功能解析,还是可以设计出优秀的建筑方案。
浅析住宅结构设计的原则与要点住宅结构设计是指为了满足人们居住需要而进行的建筑设计。
住宅结构设计的原则与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住宅结构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体与物体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研究人体活动和动作方式,确定人体活动的最佳空间需求。
在住宅结构设计中,要考虑住户的活动需求,合理规划室内空间布局,确保住户的活动能够得到适当支持。
住宅结构设计要考虑结构的安全性。
住宅是人们的重要财产和居住空间,因此住宅结构设计必须确保房屋的安全性。
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地震、风力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选用适当的建材和结构形式,确保房屋在灾害发生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住宅结构设计要考虑建筑的能耗问题。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深,节能已经成为住宅设计的重要方面。
住宅结构设计需要优化建筑的热工性能,采用隔热、保温等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
住宅结构设计还要考虑建筑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包括对环境的保护、社会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考虑。
在住宅结构设计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要考虑社会利益,创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经济效益方面,住宅结构设计要合理控制建筑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设和维护的费用。
住宅结构设计还要考虑到住户的个性化需求。
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因人而异,住宅结构设计应该根据住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为住户提供舒适、安全、实用的居住空间。
住宅结构设计的原则与要点主要包括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考虑结构的安全性、节能与减排、考虑建筑的可持续性以及满足住户个性化需求。
只有在考虑了这些方面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居住需求的优秀住宅。
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及原则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大中城市,地少人多,高层住宅可以容纳更多数量的人口,相继建设了一批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的住宅,其中前两种形式多为高层住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住房的压力。
标签:高层住宅;建筑设计;要点;原则1、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原则1.1建筑设计的统一性高层建筑设计不再单纯建筑单体的规划设计,而是以一定规模的小区作为前提,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以人为本,同时营造更优美的室外环境。
要求功能合理,让居住者能在其中方便、安全、卫生、舒适地生活。
住宅内部房间齐全,动静分开,洁污分离;主要居住的房间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各种设施齐全,能满足节能的要求。
1.2建筑细节的合理性未来的住宅标准将有很大的提高,细微之处将得到重视。
节点细部设计在于整体布局合理,功能性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细部设计、节点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设计的尺寸、体量都应从人的生理学考虑,作为主体人感受到外部环境的舒适程度,可以直接衡量设计的好与坏,千万不能忽视细节的小问题,一切从人的需求考虑是获取成功的关键。
1.3建筑空间的舒适性现在,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不仅是“住得下”,而且要“住得好”,这就是说人们对住房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住宅要方便、舒适、自由、美观。
对室内采光、日照、通风、采暖、景观等因素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现代、接近自然,要有时代感,体现自由、体现家庭的亲切感。
2、实际案例分析2.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建设项目用地由北至南,点式与双拼相结合的布置七栋高层住宅楼,用地面积为33671.0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34509.42平方米,其中地上:107436.29平方米;地下:24967.79平方米,地下一层车库层高为3.9米,住宅首层层高4.45米,标准层层高2.9米,容积率3.19,建筑密度28.21%,绿地率32.25%。
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要点一、环境适应性: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环境适应性。
房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融合,达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的效果。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如山水、阳光等,合理布局窗户、阳台等空间,使建筑能够最大程度地与周围环境融合,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二、功能合理性:房屋建筑设计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功能合理性。
建筑的设计应该根据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功能要求,合理布局各个功能区域,确保使用者的舒适和便利。
在住宅设计中,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区域应该相对独立,且布局合理,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又能够方便人们的日常活动。
三、结构稳定性:房屋建筑设计的重要要点之一是结构稳定性。
建筑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建筑物自身的结构特点和力学性能,保证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的抗震和抗风能力,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确保建筑在遭受地震或风灾时能够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四、美学观感:房屋建筑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要点是美学观感。
建筑的设计应该追求美的表达,注重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美感。
在建筑外观设计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材料,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室内设计中,应该注重色彩搭配、家具摆放等细节,使室内空间更具美感。
五、节能环保:房屋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节能环保。
建筑的设计应该注重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在建筑的外墙和屋顶设计中,可以采用保温材料和太阳能利用设备,减少室内能源的消耗。
在材料选择和建筑施工中,也应该尽量选择环保材料和施工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环境适应性、功能合理性、结构稳定性、美学观感和节能环保。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这些要点,以确保设计的房屋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时又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融合,达到高品质的设计效果。
住宅改造设计原则
住宅改造设计原则如下:
•安全性。
无论拆除原有装修材料,还是进行主体拆改,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拆改的过程中确保安全很关键。
•经济性。
房屋改造设计还要遵守经济性的原则,翻新房子本身所需费用就比新房装修要多,因此要从局部入手拆改破损部位、翻新脏旧部位,节省开支。
•环保性。
环保设计及环保选材也是必须要重视起来的,需要确保室内空间符合居住条件,不能存在甲醛超标之类的污染问题。
•满足使用需求。
保证住宅的实用性是住宅改造设计中的重点问题,所以满足使用需求是旧居住建筑改造设计工作中的基本原则。
1。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及建筑方案设计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功能越来越丰富,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持续改善。
城市住宅小区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单元,其规划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城市住宅小区设计原则和建筑方案设计进行探讨,并总结出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旨在打造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设计原则;建筑方案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上,重视人本理念的融入,提升城市住宅小区建设效果十分关键。
1工程概况本次规划地块位于怀化市东北方向,地块北靠月池路,向北直达娄怀高速,东边是怀北路,西面为规划道路,尚未建成。
南面为已建小区澳海澜庭;西、北现状均为空地,待开发建设。
规划地块地势有少许高差,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地块为矩型,东西宽约220米,南北长约320米,规划总用地91283.68平方米(约136.92亩)。
(1)本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91283.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75527.37平方米。
其中计容建筑面积129641.42平方米,不计容建筑面积45885.95平方米,停车位数量:1035辆。
(2)单体建筑总共26栋,6栋1+24层高层住宅、1栋1+25层高层住宅、10栋6层住宅、4栋5层住宅、一层地下车库以及沿街商业。
2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原则2.1小区绿化原则随着绿色生态理念的普及,小区的绿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区的居住舒适性[1]。
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小区进行绿化设计时,需要解决住宅占地与绿化占地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美化小区住宅环境、净化空气、保障住宅面积的目标。
2.2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原则也是当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因此,在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重视生态保护原则,使住宅小区合理地融入周边环境并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而为小区居民打造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
常 应用在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的选择和计算当中。
在结构内力及配筋计算中,仍需借助真实模型来获取较为精准的计算数据,增强结果准确性。
其次,正确选择并填写嵌固端。
嵌固端的选择要以传力途径作为重点参考依据,如将地下室作为嵌固端时,24|CHINA HOUSING FACILITIES|实行考察和了解,确保其符合嵌固端的实际要求。
同时还要利用分段系数,满足工程技术规程的基本要求。
根据规范要求,结构构件需在取有效措施合理折减基础,能够显著降低工程的成本投入。
度较墙体刚度要小很多,墙体承受较大弯矩及剪力荷载,配筋设计与计过程中,需要对竖向承受的荷载能力予以充分考量,在保证结构性作用的影 响下可适度折减刚度,不必调整风荷载。
用性需求,不可盲目更改荷载值。
在恒荷载取值的过程中,应根据建,并将土容量对地下顶板覆土荷载的影响考虑进去,以加强荷载取值,荷载取值应控制在每米18千牛左右,而在抗浮工况的影响下,荷取值应确保其满足现有的规范要求。
对于住宅或裙房类建筑来说,活设阶段所产生的荷载堆积。
而针对地下室顶板消防车荷载设计,要对数进行科学计算,以此来保证活荷载取值的合理性。
机房荷载则需取供的资料展开复核。
设计中,应当高度重视深度计算,其也直接影响了修正后的的地基承高层建筑的筏板基础本质上是对浅基础的延伸,基础深度调整后则应板体系的受力相对明确,板厚可满足双向板跨厚比的构造要求,顶板操作复杂度较低,可保证工程建设的效率。
主梁加腋大板设计方案需来计算板配筋。
在设计中,为维护结构安全,框架梁要按照刚性板模足工程的设计要求。
通常会将顶板厚度控制在120毫米左右,配筋在性能,且在设置中采用双向双层设置方式,以维护顶板使用安全。
且结合地区的特 殊要求选取,符合计算的基本要求。
板配筋计算的若出现错层和开洞等 现象,则需及时复核板底钢筋。
梯板的厚度在果超出,要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协商,合理调整。
卫生间梁结构的设设计的过程中,需全面考虑外立面,且规定住宅外圈梁最小量高 为段,确保建筑的框结构和梁梁结构大于400m m。
新材料·新装饰2020年12月第2卷第23期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如果建筑设计中存在设计缺陷,将会给后续的施工建设带来很多质量及安全隐患,因此需要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以提高建筑本身的建设质量和使用安全,从而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体验。
1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
安全与质量是所有建设工程需要重点把控的两大要素,对于业主来说,安全性是其最关心的内容,同时也是人们对建筑工程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房屋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要确保整体结构的安全性,若建筑设计的安全性不达标,不仅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与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可能会对建设企业自身的发展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对于房屋建筑设计的安全性来说,需要重点考虑建筑自身的承重能力、抗震能力、结构强度及整体使用寿命等内容。
(2)美观性原则。
在美观性的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人工性与自然性两个设计重点。
人工性指的是人为设计并建造的建筑元素,比如建筑结构和色彩等;自然性则指的是自然景观。
因此,在美观性设计中需要注重两大关键点:第一,在设计时需要对不同的材料进行设计,很多建筑材料的形态结构都具有其独特的美感,在色彩搭配上要注重人的感官体验,通过人性化的设计灵活搭配色彩;第二,结合环境因素进行设计,将建筑与其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是较为理想的设计结果,也是与区域风格相衬的设计方案,不同的区域环境本身便具有其相对统一的风格元素,在这一环境中若出现风格迥异的建筑则会显得十分突兀且不美观[1]。
(3)区域性原则。
时代的发展也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充足的动力,物质条件的富足使得人们开始注重建筑环境,环境质量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因此,建筑的环境和外形便成为了建筑设计中的关键,许多设计人员都将色彩、外形及内部空间等作为研究的重点,致力于对建筑环境进行进一步优化。
很多城市的房屋建筑在外形上姿态万千,色彩也成为了显现城市文化水平、展示城市风情风貌的主要途径,但很多城市建筑在色彩上并没有配合区域特色,从而无法充分表达出城市的内涵。
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标准最新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标准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旨在规范和统一住宅建筑设计的技术及质量要求。
以下是最新的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标准的要点:一、设计原则:1. 人性化和适用性原则:住宅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要求。
2. 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住宅建筑应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防止发生灾害事故。
3. 经济性和环保性原则:住宅建筑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控制造价,并符合环保要求。
二、建筑结构设计:1. 结构材料:住宅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应符合国家建筑材料标准,并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
2. 结构设计荷载: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荷载应按照国家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计算,确保结构安全稳定。
3. 抗震设计:住宅建筑应采取一定的抗震措施,确保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
三、照明设计:1. 照明布局:住宅建筑应合理设置照明设施,保证室内光照均匀,光线柔和。
2. 照明配光:住宅建筑的照明配光应符合人眼对光线的视觉需求,避免眩光和阴影。
四、通风与空气品质:1. 通风设计:住宅建筑应合理设置通风口和排风设施,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2. 空气品质:住宅建筑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健康要求。
五、给排水设计:1. 饮用水设计:住宅建筑的饮用水供应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确保水质安全。
2. 排水设计:住宅建筑的排水系统应合理布置,确保室内污水和雨水顺畅排出。
六、建筑外立面设计:1. 外立面材料:住宅建筑的外立面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抗污染性能,易于清洁和维护。
2. 外立面颜色:住宅建筑的外立面颜色应符合当地的环境规划和相关要求。
七、室内设计:1. 空间布局:住宅建筑的空间布局应合理,满足居住功能需求。
2. 装修材料:住宅建筑的装修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使用有害物质。
以上仅为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标准最新的主要内容,设计人员在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应参照国家标准进行,以确保住宅建筑的设计质量达到国家要求,并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全和舒适感。
住宅建筑设计的原则及要点探讨
发表时间:2018-09-17T15:21:04.7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作者:黄汝权
[导读] 住宅建筑设计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工程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筑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要求,住宅设计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然而,在多种多样的设计和营销策划概念背后,却隐含着许多的误区。
如何走出这些误区,把握现代住宅设计发展的方向,开发真正以人为本、适合当今人们生活需求的住宅产品,以及倡导一种人性化的现代居住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建筑设计人员不断的更新设计理念,为广大住户提供更优质的建筑设计方案。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原则;问题
引言
住宅建筑设计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工程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家住房制度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入开展,住宅产业化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住宅建筑要不断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要尽量调整住宅建筑使之能够适应居民生活要求的提高,住宅建设已经由原来的要求数量逐渐向要求更加高品质的质量过渡,人民越来越关注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和环境质量,这就要求在住宅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综合考虑人民的居住要求,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在注重建筑经济适用、美观的同时也要注重住宅建筑的个性设计,住宅建筑的设计的功能、质量都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立求达到最理想的住宅建筑设计状态。
1住宅建筑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
1.1充分满足住户的活动需要
住宅建筑设计是一项涉及方面较广,工作程序较为繁杂的一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始终明确住宅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和基本的服务目标,才能保证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的不偏离。
住宅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所以我们的一切设计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的展开,否则将失去意义。
住宅建筑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但是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群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设计方案,以便满足不同的住户对于住宅的需求。
这样,才能在住宅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满足住户的需求方案设计工作的首位。
1.2注重住宅建筑与环境的搭配
住宅建筑虽然是一种人化的产物,但是不能单单的从建筑的人为特点出发来决定住宅建筑的设计形式,还要注重住宅建筑与周边环境能否有效的融合。
因为住宅建筑从总体上来看,属于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应该和周围的环境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美感住宅建筑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其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周边整体自然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成功的美观的能够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的住宅建筑物会大大的提高整体的环境美感。
反之,一个不和谐的住宅建筑物会破坏掉原有环境的自然与和谐。
所以,在设计中,我们要注重保持住宅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和谐。
2我国目前的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随着我国的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住宅建筑物的工程在逐年增加,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住宅建筑的设计方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下面笔者将进行简单的介绍。
2.1住宅建筑的朝向设计不科学
我国的地理特点是以北温带为主,所以要想保证住宅建筑的朝向的合理,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做到将住宅建筑设计成朝南向或者朝北向,当然,以坐北朝南为最佳,而最忌讳的就是朝西向。
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的住宅建筑都存在着朝向问题,这使得整个的住宅建筑的质量受到影响。
所以,住宅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正确的朝向,不能以追求和迎合建筑美观和其他目的而随意改变建筑的朝向,这将大大的影响用户的居住条件。
2.2住宅建筑的采光不足
充足的日照是合格的住宅建筑的另一个标准,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采光,不仅可以营造明亮舒适的居室环境,也有利于住户的身心健康,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建筑物的采光问题。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很多住宅建筑并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种:①开发商为了追逐利润,单方面缩短住宅建筑的间距。
②擅自扩大住宅面积导致的采光不足。
③其他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
2.3住宅建筑的通风效果不佳
除了充足的采光,良好的通风也是住宅建筑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良好的通风性能可以保持住宅建筑的空气流动性,从而使得住宅内的空气保持新鲜和清洁。
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住宅建筑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导致了一些房间的通风性能不佳,这是我们要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避免的。
3提升住宅建筑设计效果的建议
3.1合理选择建筑群体的布局形式
建筑的布局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建筑的方位、采光的限制区、风的影响和建筑群体布局形式。
合理的建筑布局形式是创造适宜的建筑微气候环境的基础,对建筑单体的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选择布局方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气候区的大气候环境,例如对于湿热气候区,应采用松散布局加大场地空间尺度以增强通风防湿的效果,而对于干热气候区则应该采用较为紧凑的布局形式以使建筑互为遮挡,并使与之交织的场地能被覆盖在阴影之中。
不同气候区域建筑布局形式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同时也反应出建筑的地域特色。
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增大建筑周围的通风,如交错布局的建筑。
不同街道的方向对建筑与场地的通风也有很大影响。
平行于主导风向的街道内风速最高,而垂直于主导风向的街道能使大部分风吹过建筑,在街道内则产生低速的紊乱的风。
如果街道走向与主导风向成一个斜角,将使建筑的两侧产生正压,另两侧产生负压,使建筑内产生最大的对流通风。
如果街道走向偏离主导风向大约在20~30°之间,风在街道内的循环会加强,进而在整个城市中运动。
一般说来,狭窄的街道会使风速减小,而宽的街道由于摩擦减少,空气会更快地流动。
在炎热干燥的地区或中等潮湿的地区,在房屋的上风向修建喷泉或水池,或者把房屋修建在湖泊的下风向,可以为进入
建筑的空气降温。
3.2提升住宅建筑设计效果的建筑形体设计
建筑形体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造型以及使用的要求。
体型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尽可能的减小建筑外表面积,并使热工性能较差的外表面积降至最少,对冬季需要利用太阳能的被动式采暖建筑,则需尽量扩大南立面,在满足通风采光的要求的基础上,减少北向、西向等不利朝向墙面面积及窗地比。
3.3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剖面设计
自然通风具有能有效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除湿降温、提高环境的热舒适度,而且技术成熟、廉价等特点,采用自然通风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制冷系统。
从建筑的剖面设计入手,能有效的利用气体流体力学的相关原理,产生最佳的建筑自然通风方案。
自然通风的效果与室内气流速度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般来说,通风口越大,风速越大,通风效果就越好。
但是,有资料显示,当出风口的面积大于进风口面积的10%时,室内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风速。
为达到更好的室内通风效果,建筑剖面设计时应当合理安排好进风口和排气孔的位置,以保证通风流畅。
同时在屋顶或阁楼等高位置设置通风口。
由于太阳辐射对顶界面的加热作用,使顶部空气受热后上升,形成室内气流。
在屋顶上装设排气装置和通风窗有助于将内部的空气排出户外,若内部装上遮阳幕和有隔热性的开盖板,则效果更佳。
4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宅的需求不仅仅只停留在居住这一基本功能上,这也就对建筑师的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设计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建筑设计的安全度和节能效果,注重住宅居住者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住宅建筑设计的质量水平,为广大住户提更优质的建筑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倪雪卿.浅析住宅建筑设计[J].科技天地.2011(07).
[2]王雯.浅析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建材与装饰,2012(30).
[3]黄瑜,罗涛,纳剑峰.当前住宅建筑设计分析与研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
[4]薛侠,崔波.谈21世纪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山西建筑,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