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63.18 KB
- 文档页数:3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由心脏和肾脏功能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继发于心衰和肾损害等多种疾病的基础上。
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病因、发病机制及诊疗方面进行介绍。
一、病因1.心源性因素心脏功能不全是引起心肾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脏功能不全时,心输出量下降,引起肾脏灌注减少,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钠潴留和尿量减少,造成心肾相互影响。
2.肾源性因素肾脏本身的疾病也是引起心肾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肾脏疾病引起水钠潴留和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了心衰患者的病情,难以纠正。
如果肾功能不好,尿量减少、氮质血症加重,则会加速左心室负荷的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3.药物因素药物治疗也是引起心肾综合征的因素之一。
利尿剂是治疗心衰的首选药物,但利尿剂可引起肾功能恶化、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加重心肾功能紊乱。
二、发病机制1.肾脏对心脏的影响当心脏功能减退,不良刺激激活了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肾脏收缩性增强,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从而改善水钠代谢、肾血流量等,使心衰症状得到改善。
2.心脏对肾脏的影响心衰时,心肾相互作用的调节机制失调,心室大小增加,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而肾脏对心室大小和心脏输出量变化非常敏感,如果心衰程度加重,则会引起肾脏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调节失衡,导致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等肾功能异常。
三、诊治1.西医诊治西医院内治疗心肾综合征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和器械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心脏病和肾脏病,减轻心肾负荷,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利尿药物是治疗心肾综合征的关键药物之一。
膻中、三阴交等穴位的电针刺激可降低心肾负荷,有效改善心肾综合征的症状。
2.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心肾综合征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及相关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心、肾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重要器官。
中药治疗以养心气、固肾精为主,可有效改善心肾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
从心肾相交论治心肾共病通过查阅心肾共病的相关文献,从心肾相交的中西医理论研究、机制研究及临床研究多个方面,对心肾共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理论探讨。
标签:心肾相交心肾共病研究进展目前对有关中西医研究CRS的文献鲜见报道,因此探讨心肾相交论治心肾共病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本文着重从中西医结合方面综合论述心肾相交的概念、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
1概念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的定义为心脏或肾脏对另一器官的损害不能代偿时,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加速心脏和肾脏功能的共同损害和衰竭。
2008年Ronco等[1]根据CRS的病理生理、发生的时限等,将其分为5种亚型:I型(急性CRS),心脏功能急剧恶化引起急性肾损伤(AKI);II型(慢性CRS),慢性心脏功能异常引起慢性肾脏病的进展;III型(急性CRS),急性肾功能恶化导致急性心脏损害;W型(慢性CRS),慢性肾脏病(CKD)导致心功能下降,左心室肥大,和(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V型(继发性CRS),系统性疾病引起心脏和肾脏的同时损伤。
而中医多将CRS归属于水气病、心悸、喘促、胸痹、痰饮、水肿等范畴。
中医理论认为心肾相交是指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上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包括心肾水火相交、心肾阴阳相交、心肾之气相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心肾之间阴阳的交感是心肾相交的基本形式,脾、胃、肝、肺气机的升降是心肾相交的辅助[2]。
心肾相交正是CRS 的核心中医理论。
2发病机制CRS发病机制复杂,涉及交感神经系统(SNS)、免疫系统和错综复杂的血管通路反馈系统等,且具有高发病率、病死率、再入院率,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等特点[3],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然而对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诸多学观点各异。
如Bongartz等[4]列出了四个可能导致心肾相互作用的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活性增加的交感神经系统。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病学和肾脏病学共同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生理变化,代表了心、肾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心肾综合征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当前,对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阐明,但是有几点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1.循环紊乱循环紊乱是心肾综合征症状的主要发生原因。
由于心脏异常引起的心脏输出量下降,会影响肾脏对血流量的调节,导致肾血流量降低,从而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此外,心肾综合征也可能会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造成容量负荷增加,导致肝肾淤血,从而影响肝脏代谢功能。
2.神经内分泌激素神经内分泌激素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知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会导致肝肾淤血和水钠潴留,而醛固酮也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能够影响心肾功能,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3.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最近的研究还表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也参与了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炎症反应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与心肾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氧化应激是指原代性自由基产生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削弱而引起的过度氧化反应,部分原因是炎症反应诱发的直接作用。
在中西医诊治方面,针对心肾综合征的治疗已经有了一些进展。
1.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两种方法。
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可以采用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和肾移植等。
针对容量负荷过多的患者,可以采用利尿剂等药物来减轻负荷。
另外,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和ARB等药物可以改善心肾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针灸两种方法。
对于肾脏的功能减退和尿量不足的患者,可以采用补肾壮阳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心脏功能不良的患者,可以采用具有强心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芪和山萸。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心肾综合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也被称为“心肾不交”,其主要特征是心脏和肾脏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理论角度根据中医理论,心主神明,而肾主生命之本。
心肾是相互依存的,心守神明,肾主志,两者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长期的情志困扰、劳累、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会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二、西医生理角度从西医生理角度来看,心肾综合征主要涉及心脏和肾脏的功能紊乱。
心脏的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症状,肾脏的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尿频等症状。
心肾两者相互影响,形成了心肾综合征。
三、中医病因角度中医认为,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湿热、气滞、血瘀等有关。
湿热、气滞、血瘀等病因导致心肾经络的阻滞,从而影响心肾的功能调节。
中医还强调体内的阴阳平衡,心肾阴阳失调也是心肾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之一。
四、西医病因角度从西医角度来看,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心衰和肾功能不全。
心衰是心脏功能不全的表现,可能由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所致。
肾功能不全主要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能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中医角度来看,心肾失调、湿热、气滞、血瘀等因素是影响心肾功能的重要原因;从西医角度来看,心衰和肾功能不全是心肾综合征的病因之一。
在治疗心肾综合征时,既应该综合运用中西医的诊疗手段,也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调理心肾的功能,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心肾综合征是中医和西医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中医认为心为阳,肾为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而现代西医认为心脏和肾脏是重要的器官,对人体的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起着重要作用。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疾病,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1. 中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肾主精华。
心肾之间相辅相成,是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
心火盛则伤肾水,肾水不足则不能涵养心火。
心肾相倚,形成了中医学说中的心肾同治的理论。
中医将心肾综合征视为心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心肾不和会导致身体功能失调,甚至引起多种疾病。
2. 西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西医认为心和肾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对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心脏是保持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而肾脏则主要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心脏和肾脏之间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密切相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心肾综合征在西医看来主要表现为心脏病和肾脏病两个方面的病变,包括心肾联合病变或相互影响导致的各种疾病。
3. 中西医结合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从中西医的角度来看,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3.1 血液循环失调中医认为心脏主持血液循环,肾主水代谢,两者密切相关。
如果心脏功能不良,会影响到肾脏的水代谢功能,导致水液代谢紊乱。
而肾脏的疾病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异常,影响血液供应和循环。
血液循环失调是心肾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
3.2 神经内分泌失调中西医结合认为心肾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调节。
在心肾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失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肾上腺素的分泌与心脏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肾脏又是肾上腺素的重要合成器官。
神经内分泌失调可能是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3.3 免疫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心脏和肾脏的疾病通常伴随有炎症反应,而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又会直接影响心肾功能。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肾脏病学-慢性肾脏病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进展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CK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研究进展 (1)二、肾性贫血 (3)三、CKD-MBD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5)四、CKD胃肠道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7)五、CKD神经系统病变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9)六、CKD血管通路并发症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0)七、浅谈慢性肾脏病围透析期患者的管理 (12)八、CKD患者SHPT-THPT的诊断 (14)九、CKD患者高磷血症综合管理与治疗策略 (16)十、HIF-PHI治疗非透析CKD患者贫血 (18)十一、CKD营养相关循证医学证据 (20)十二、延缓CKD进展个案分享 (22)十三、透析患者CKD-MBD的诊治管理 (24)一、CK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研究进展1.下列哪项不是CKD与CVD人群共有的风险因素()A.高血压B.高盐高脂饮食C.糖尿病D.贫血E.肥胖参考答案:D2.CKD患者降磷治疗的措施不包括()A.饮食管理B.充分透析C.高磷饮食D.使用磷结合剂E.控制食物中磷的摄入参考答案:C3.CKD患者的CVD预防描述错误的是()A.延缓CKD的进展B.治疗ESRD的各种并发症C.制定个体化降压方案D.使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E.保持血浆LDL>2.5 mmol/L参考答案:E4.CKD患者的CVD治疗描述不正确的是()A.尽量延迟透析时机B.把控合理的血红蛋白靶目标数值C.调节患者钙磷代谢问题D.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E.对抗氧化应激治疗参考答案:A5.CKD心血管疾病并发症预防描述错误的是()A.最新共识已经将蛋白尿纳入了中重度CKD的定义B.对于中、重度CKD患者应根据CKD患者的情况进行风险分层C.G2心血管疾病风险高于G1期D.定期开展筛查E.未合并糖尿病的CKD患者,可有多种选择参考答案:C二、肾性贫血1.有关肾性贫血中医发病机制描述正确的是()A.本虚标实B.本虚标虚C.本实标实D.本实标虚E.心阳不振参考答案:A2.肾性贫血治疗描述不正确的是()A.红细胞生成刺激剂B.低氧诱导因子D.中医药疗法E.铁剂治疗参考答案:C3.下列那个是ESAs的常见不良反应()A.出血B.恶性肿瘤C.高血压D.肌肉痉挛E.脂类代谢紊乱参考答案:C4.静脉补铁初始治疗阶段剂量正确的是()A.每月200-400 mgB.每月400-600 mgC.每月600-800 mgD.每月800-1000 mgE.每月1000-1200 mg参考答案:D5.中医认为与肾性贫血相关脏腑不包括()B.心C.三焦D.肝E.脾参考答案:C三、CKD-MBD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CKD-MBD发生的始动环节是()A.肾脏滤过功能下降B.贫血C.酸中毒D.骨折E.骨痛参考答案:A2.有关CKD-MBD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CKD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B.常有高磷血症C.常有低钙血症D.常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E.常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参考答案:E3.CKD-MBD可导致()A.CK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B.高钾血症C.增加骨折风险D.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E.增加病死风险参考答案:B4.下列哪项是CKD-MBD骨异常诊断的”金指标“()A.X线B.CtC.MRID.骨活检E.碱性磷酸酶参考答案:D5.有关CKD血管钙化不正确的描述是()A.是一种良性病变B.是一个主动的生物学过程C.有多因素参与D.对机体危害严重E.导致CKD患者死亡率增加参考答案:A四、CKD胃肠道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慢性肾脏病胃肠道疾病的常见症状不包括()A.腹痛B.恶心呕吐C.粘液脓血样便D.便秘E.腹泻参考答案:C2.慢性肾脏病胃肠道疾病的中医学发病机制不包括()A.痰饮B.气滞C.湿浊D.瘀血E.毒邪参考答案:B3.慢性肾脏病胃肠道疾病外治法不包括()A.艾灸B.推拿C.中药灌肠D.中药定向离子导入E.隔姜灸参考答案:B4.“肠-肾轴”理论中不包括下列那种屏障机制()A.肠黏膜机械屏障B.肠黏膜生物屏障C.肠黏膜免疫屏障D.肠黏膜化学屏障E.肠黏膜消化液屏障参考答案:E5.慢性肾脏病胃肠道疾病现代医学治疗以()为主A.手术治疗B.中药治疗C.对症治疗D.抑制抗原抗体反应E.激素冲击治疗参考答案:C五、CKD神经系统病变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尿毒症及透析相关的认知障碍不包括()A.尿毒症脑病B.尿毒症厌食症C.透析痴呆D.记忆障碍E.透析失衡综合征参考答案:D2.不安腿综合征感觉异常主要分布在()A.大腿B.膝盖以下C.髋部D.双手E.双足参考答案:B3.CKD相关的睡眠障碍不包括()A.失眠B.睡眠呼吸暂停C.不安腿综合征D.异相睡眠E.周期性肢体运动参考答案:D4.透析患者腕管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A.透析淀粉样变B.高血压C.糖尿病D.痛风E.透析失衡综合征参考答案:A5.与血液透析相关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不包括()A.血流动力学不稳定B.淀粉样变C.血管钙化D.血液透析时间E.透析液温度参考答案:E六、CKD血管通路并发症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以下哪项不是内瘘形成血栓的原因()A.患者高凝状态B.反复低血压C.透析中使用抗凝剂D.压迫止血不当E.内瘘术后包扎过紧参考答案:C2.下列哪项不是中心静脉导管远期并发症()A.导管功能不良B.导管感染C.导管脱落D.局部血肿E.中心静脉狭窄参考答案:D3.下列那个不属于导管血流感染的处理方法()A.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B.静脉使用抗生素C.抗生素封管D.拔管E.细菌培养参考答案:A4.下列哪项不是中心静脉导管拔除的指征()A.导管严重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B.导管失去功能C.动静脉内瘘成熟D.导管出口局部感染E.导管位置异常参考答案:D5.不属于导管功能障碍的选项是()A.导管内血栓形成B.高凝状态C.导管留置时间过长D.感染E.导管移位参考答案:D七、浅谈慢性肾脏病围透析期患者的管理1.围透析期患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3-4倍,ESRD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A.呼吸道B.消化道C.泌尿道D.肺部和泌尿道E.肺部和消化道参考答案:D2.对所有透析前CKD5期患者,CKD进展评估指标建议至少每()评估一次A.每周B.每2周C.每月D.每2个月E.每3个月参考答案:D3.B型透析器反应的临床表现为()A.轻微的胸痛和背痛B.皮肤瘙痒C.咳嗽、喷嚏D.腹痛、腹泻E.呼吸困难参考答案:A4.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措施,不正确的是()A.准确评估患者干体重B.缩短透析时间C.治疗导致低血压的原发疾病D.教育患者低盐饮食E.控制透析间期水分摄入参考答案:B5.CKD-MBD评估的生化指标不包括()A.血钙B.血钾C.血磷D.全段甲状旁腺素E.碱性磷酸酶参考答案:B八、CKD患者SHPT-THPT的诊断1.KDOQI指南中符合治疗条件的SHPT定义中,正确的是()A.CKD 4期:PTH >100 pg/mlB.CKD 5期:PTH >250 pg/mlC.CKD 3期:PTH >75 pg/mlD.CKD 4期:PTH <110 pg/mlE.CKD 3期:PTH <75 pg/ml参考答案:C2.THPT的临床表现包括()A.骨痛B.关节痛C.皮肤瘙痒D.骨折E.以上均包括参考答案:E3.下列()不属于低PTH的特征A.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增大B.低动力性骨病C.导致血管钙化、增加死亡风险D.诱发高钙血症E.提示营养不良参考答案:A4.关于SHPT的发病原因:从分子角度来看,可能主要有调节甲状旁腺功能的靶点,它们是()A.G-蛋白偶联钙敏受体B.维生素D受体C.推定的细胞外磷酸盐传感器D.FGF受体(FGF receptor,FGFR)/klotho复合物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E5.下列()不属于高PTH的特征A.血管钙化风险增大B.骨折风险增大C.营养不良风险增大D.低动力性骨病E.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增大参考答案:D九、CKD患者高磷血症综合管理与治疗策略1.控制血磷水平可带来更高的生存获益,目前对于临床上使用的磷酸盐结合剂的主要优缺点,说法错误的是:()A.含铝磷结合剂碳酸铝,磷结合能力强,但存在潜在铝中毒相关脑病、骨病、贫血等症状B.含钙磷结合剂醋酸钙、碳酸钙可有效降磷,但存在潜在高钙血症相关风险(包括异位钙化和PTH抑制)及消化道反应C.司维拉姆,有效降磷,不含金属钙,不被吸收,碳酸盐剂型可改善酸碱平衡D.碳酸镧,磷结合能力强,不含金属,存在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参考答案:D2.以下关于碳酸司维拉姆的说法正确的是:()A.碳酸司维拉姆为非吸收磷酸结合交联聚合体,不易被身体吸收,不含钙、不含重金属且不受肠道pH值的影响B.可有效降磷,达标率高达71%C.长期应用,稳定降磷D.可以改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E.以上都正确参考答案:E3.2019《中国CKD-MBD诊治指南》更新了磷管理原则:由原来的“3D”升级为“4D”,“4D原则包含:()A.饮食限磷B.血液透析C.磷结合剂D.控制SHPTE.以上都正确参考答案:E4.2017年KDIGOCKD-MBD指南指出磷的干预管理需要综合看待,治疗目标正确的是:()A.血钙,避免低钙血症B.血磷,降至正常范围C.PTH,正常上限的1-2倍D.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参考答案:B5.100g的下述食物中含磷量最多的是()A.鸡蛋B.黄豆C.牛肉D.河虾E.粉皮参考答案:B十、HIF-PHI治疗非透析CKD患者贫血1.CKD低氧影响残余肾细胞,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内皮细胞-激活-毛细血管紧密B.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转分化、凋亡→无小管肾小球C.肾间质成纤维细胞-产生I型胶原与TIMP-1D.内皮细胞-凋亡-毛细血管稀疏E.细胞因子-TGF-b,PDGF参考答案:A2.关于罗沙司他,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口服给药B.每周服用3次C.进食对罗沙司他暴露无影响D.可空腹服用或食物同服E.需冷藏保存参考答案:E3.2019年8月16日,中国批准()用于非透析依赖(NDD)CKD患者的贫血治疗A.噻嗪类利尿药B.糖皮质激素C.环磷酰胺D.罗沙司他E.环孢素参考答案:D4.NDD患者使用罗沙司他的注意事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起始治疗按说明书最小剂量服用即可B.进食不会显著影响罗沙司他的暴露量,因此可空腹服用或与食物同服C.患有肝脏疾病患者或同时服用其他药品也可服用,无禁忌D.非透析患者每次给药30mg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参考答案:B5.CKD贫血常见的问题包括()A.影响生活质量B.引发并发症C.死亡D.肾脏病进展E.以上均包括参考答案:E十一、CKD营养相关循证医学证据1.营养治疗对CKD多方面获益,下列哪项不属于该临床获益()A.加快透析B.更好管理尿毒素C.更好电解质状态D.减少水钠潴留E.减少骨病参考答案:A2.血透及腹透蛋白摄入策略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议()A.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量1.0 - 1.2g/kg IBW/dB.摄入的蛋白质50% 以上为高生物价蛋白C.低蛋白饮食的血液透析患者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0.12g/kg/d 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态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3.在增加的“CKD早期蛋白尿患者的蛋白摄入量”中,下面哪项属于糖尿病CKD1-2期蛋白质摄入内容()A.推荐CKD1 - 2 期的DKD患者避免高蛋白摄入≥1.3g/kg/dB.CKD1 - 2 期患者应避免高蛋白饮食(>1.3g/kg/d)C.非持续性大量蛋白尿的CKD1 - 2 期患者推荐蛋白入量0.8g/kg/dD.不推荐蛋白摄入≤0.6g/kg/dE.对大量蛋白尿的CKD1 - 2 期患者,建议蛋白入量0.7g/kg/d,同时加用酮酸治疗参考答案:A4.肾移植患者在移植术后3个月内推荐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摄入量为()A.1.0 - 1.2g/kg/dB.1.4g/kg/dC.0.6-0.8g/kg/dD.0.8 - 1.0g/kg/dE.0.12g/kg/d参考答案:B5.出现厌食症(食欲不振)是因为()A.食欲调节因子失调B.下丘脑中的氨基酸刺激C.尿毒症毒素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十二、延缓CKD进展个案分享1.血液/腹膜透析年治疗费用约()A.10万/人B.8万/人C.6万/人D.5万/人E.4万/人参考答案:A2.2040年预测早死十大病因的第一位的是()A.COPDB.卒中C.缺血性心脏病D.慢性肾病E.肺癌参考答案:C3.我国慢性肾脏病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A.高发病率B.高致残率C.高病死率D.高知晓率E.高治疗费参考答案:D4.拟钙剂的不良反应有()A.胃肠道反应B.低钙血症C.上呼吸道感染D.意识水平降低E.以上均正确参考答案:E5.慢性肾脏病管理的核心意义()A.通过多维方式教育指导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疾病药物常识、营养管理技巧、饮食搭配、健康运动行为、心理情绪调整等方面的知识,引导患者学会自我管理的疾病B.提供一个医患亲密沟通的平台,使医护人员与患者能以聊天的方式一起防治慢性肾脏病,促进疾病的康复C.建立慢性肾脏病的系统追踪、随访制度,使医护人员能更系统、完整地掌控门诊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D.能为临床各项科研,如临床路径、诊疗方案、药物临床研究的顺利完成,以及出院患者的定期随访提供保障,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E十三、透析患者CKD-MBD的诊治管理1.高磷血症管理的3D原则不包括()A.使用磷结合剂B.控制饮食C.充分透析D.适度运动E.补充钙结合剂参考答案:D2.成人正常血清磷范围为()A.1.45-2.87mmol/LB.0.96-1.87mmol/LC.1.32-2.69mmol/LD.0.87-1.45mmol/LE.1.87-2.69mmol/L参考答案:D3.PTX后常见的并发症()A.喉返神经损伤B.呛咳C.低血钙症D.持续SHPTE.高血钾参考答案:C4.根据课程研究,与安慰剂和基线相比,司维拉姆治疗()周显著降低中国血透患者血磷A.12B.6C.4D.8E.5参考答案:D5.相比使用碳酸钙等其它磷结合剂及未使用磷结合剂的患者,使用司维拉姆的血透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A.7.8%B.11.8%C.6.8%D.15.8%E.12.8%参考答案:B。
中西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朱莉平;徐和模【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4(012)024【摘要】目的观察心肾综合征(CSR)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接诊的心肾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40例.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加减黄连阿胶汤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尿素氮(BUG)、肌酐(Cr)与肾小球滤过率(GRF)变化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则为80.00%,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UG、Cr有明显下降,而GRF有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研究组改善更明显,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肾综合征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显著改善血尿素氮、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值得借鉴.【总页数】3页(P62-64)【作者】朱莉平;徐和模【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景德镇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妇幼保健医院儿内科,景德镇333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肾综合征疗效观察 [J], 蒋伟芳2.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J], 周胜元;刘玥;陆小左3.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J], 周胜元;刘玥;陆小左;4.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临床研究 [J], 邓明华5.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的Meta分析 [J], 徐霞;宋庆桥;吴华芹;张并璇;李雨濛;王亚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 犆犎犐犖犃 犛犖犃犜犝犚犗犘犃犜犎犢,犕犪狉 2024,犞狅犾 32犖狅 5 第一作者:敖卓君,E mail:695499126@qq.com基于“心肾轴心系统”学说浅谈心肾综合征敖卓君1焦剑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摘要】 心肾综合征是慢性肾脏病和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目前,医学界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医对于该病的认识也相对较少,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虚劳”“水肿”等范畴。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所提出的“心 肾轴心系统”学说,将中医心肾相交理论与现代神经 内分泌系统等有机结合起来,说明心肾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轴心作用。
该文基于“心 肾轴心系统”学说浅析心肾综合征,以期为中医论治该病提供更优思路。
【关键词】 心肾综合征;虚劳;水肿;心 肾轴心系统;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皮质轴;补肾活血法;张大宁中图分类号:R255.5 文献标识码:A 犇犗犐:10.19621/j.cnki.11 3555/r.2024.0503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分析报告及实验数据研究显示,肾功能的下降与人群患心血管病风险升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随着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CKD)发病率的升高,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相关疾病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约63%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肾功能的异常,近40%的CKD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1 2]。
此类心肾两脏之间乃至受其牵连而致全身多器官病变的系统性疾病在临床上被定义为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syndrome,CRS)。
目前,CRS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明晰,西医方面的临床治疗手段也相对局限。
本文从“心 肾轴心系统”角度分析CRS,以期为该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1 心肾综合征概述根据肾功能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理病理变化,2010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及急性透析质量倡议(ADQI)提出CRS的定义为“心脏或肾脏其中之一发生急慢性病理损伤将会导致另一器官的急慢性病理损伤,两者相互作用、损伤、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并划分了5种亚型[3]。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心脏疾病与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的综合征。
它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病理生理过程。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疾病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引起低灌注状态,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增加机体对尿液的重吸收,导致血容量增加和血液浓缩,从而诱发肾脏损伤。
2. 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和硬化等因素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液凝固紊乱,加重肾脏损伤。
3. 炎症反应:心脏疾病通过激活炎症反应,释放一系列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管细胞损伤和肾小球损伤。
4. 纤维化和肾小管间质损伤:心脏疾病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肾小管细胞和间质纤维化。
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积聚,肾小管导管损伤,导致肾小管间质水肿和纤维化。
中医在心肾综合征的治疗中注重通过调整整体平衡来改善心肾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麻黄、茯苓、桂枝等,可通过益气养阴、化湿温经的功效改善心肾功能。
西医方面,诊断心肾综合征通常包括身体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肾功能检查。
治疗策略包括控制基础心脏病、降低水肿、改善心功能和肾功能。
常用的药物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
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和西药联合治疗心肾综合征可以改善心脏和肾脏功能,并减少不良反应。
一些中药提取物也显示出对心肾综合征具有保护作用的潜力,如黄芪、当归和丹参提取物等。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复杂,诊治也较为复杂。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能够找到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心肾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述・心肾综合征最新研究进展杨水祥 魏晓菲 心肾综合征(CRS)可能涉及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紊乱及肾稳态调节机制不良。
心肾交互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往往被肾功能不全复杂化;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往往因肾功能恶化或利尿剂抵抗预后更差。
B型尿钠肽、床旁超滤、持续速尿输注和加压素拮抗剂等的综合治疗可能效果更好。
CRS的发病和治疗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
慢性心力衰竭往往并发肾功能不全,入院治疗的患者常由于肾功能日益恶化和利尿剂抵抗,易发生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
这就是CRS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
本文综述了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和各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最新进展。
一、定义CRS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些定义干脆认为是心脏合并肾脏功能障碍。
Heywood[1]定义为心力衰竭治疗期间(收缩压或收缩功能可正常)出现的中等或严重的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
最近,Ronco等[2]关于CRS的定义,界定了急性、慢性CRS和主要功能失调器官不同的概念,其中:1型CRS被定义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如ADHF)导致的急性肾脏损伤;2型CRS指慢性心力衰竭导致的肾功能不全的过程;3型CRS指急性缺血性肾功能障碍,如缺血性肾损伤或肾小球疾病导致的急性心脏功能受损如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4型CRS指慢性肾功能不全造成的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等心脏损害情况;5型CRS被定义为在心肾功能不全中出现的全身系统事件的情况,如脓毒症等。
下面我们重点探讨1型和2型的情况。
二、流行病学合并肾功能不全或肾脏疾病已成为慢性心力衰竭或ADHF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左心室功能障碍预防和治疗回顾分析研究(SOLVD)提示,中度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以<60ml/min)与心力衰竭住院的全因死亡率和复合终点死亡独立相关,对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合并的多元因素调整之后仍然明显相关[3]。
在坎地沙坦减少心力衰竭死亡率和发病率的调查评估中也确认了这些结果,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是入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强大的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心肾综合征治疗的研究现况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疾病与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的一种综合征。
由于心肾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肾功能障碍,并且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目前,心肾综合征治疗的研究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临床上,心肾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疗心脏疾病,二是治疗肾脏疾病。
对于心肾综合征患者,治疗心脏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心肾综合征患者往往出现心脏疾病才会出现肾脏疾病,因此,治疗心脏疾病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心肾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治疗心肾综合征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综合化。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和透析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治疗心肾综合征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中利尿剂是治疗心肾综合征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因为利尿剂可以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心脏负荷和肾脏负荷,起到保护心肾的作用。
在介入治疗方面,尤其是肾动脉球囊扩张术和肾动脉成形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单纯药物治疗无法提供改善和治愈心肾综合征的方法,介入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心肾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另外,肾脏移植是一种治疗心肾综合征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肾脏严重损伤,只能通过移植或血透等透析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
肾脏移植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可以达到治愈或明显改善心肾综合征的效果。
总之,治疗心肾综合征是一个综合和复杂的过程。
临床工作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评估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尽管现在我们对心肾综合征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研究结论表明如何有效地治疗心肾综合征,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