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丹医大师周潜川先生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6
少林派的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家达摩尊者所创造,般刺密谛译师翻译的。
据传,达摩尊者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家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的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
他看见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方法。
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
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
我曾普通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竟至不能配合运用了。
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东西,与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些不同。
我曾访问请教过一些前辈,皆无法鉴定其优劣,大体的评论,认为王氏这种选择是精美的。
我根据前辈黄箴老的指导,也曾试练过易筋经的方法,运用起来,全身气脉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证明前辈的批判是正确的。
兹将得自黄箴老传授密义,分条介绍其操作方法如下:第一式、韦驮捧杵第二式、横担降魔杵第三式、掌托天门第四式、摘星换斗第五式、倒曳九牛尾第六式、出爪亮翅第七式、九鬼拔马刀第八式、三盘落地第九式、青龙探爪第十式、卧虎扑食第十一式、打躬击鼓第十二式、掉尾摇头第一式、韦驮捧杵韦驮献杵的架子,与第二节三式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种姿势,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
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
深得“动中涵静”,“动静两赅”的精义。
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
细细体会口诀,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如下: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廖育群:周潜川古脉法默认分类 2009-03-04 12:06 阅读78 评论0字号:大中小分经候脉法[②] (周潜川大夫报告)一、分经候脉之由来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
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
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
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
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
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
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
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
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
晋以后由于大家都捨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
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
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
《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
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
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
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
这部分遗产《内经》中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
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
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
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
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
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
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
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
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
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
太素脉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
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
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
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
简化太极拳24式之弊端(2)孙文华(老师) 2009-12-31起势之弊端简化太极拳24式的“起势”也有弊端,主要是对太极拳中起势的描述,有关书均没有交待清楚。
现以中国武术院审定的各式简化太极拳举例:吴式“两腿屈膝松胯半蹲,同时,两手屈臂,下按至胯旁,手心向上,指尖向前”。
杨式“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慢慢向下按至大腿外侧,掌指向前,掌心向下,眼看前方”。
《太极拳竞赛套路》书中记录:“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
”《简化太极拳挂图》(国家体育总局编)文中记录:“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
”《怎样教好简化太极拳》文中记录:“同时随屈膝下蹲,两臂慢慢下落,两掌轻轻下按至与腹部同高,展掌舒指,两肩松沉,两肘微下垂与膝相对;落臂按掌须与出膝下蹲协调一致。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书中记录:“两掌下按是手心朝下,要有主动下按的动作,按到两手与腹同高时,须展掌、舒指。
”按书中图示,两手置在胃口处,并不是小腹处。
《太极拳运动》书中写到:“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真是众说纷纭,莫可衷是,究竟两手置于何处为准据?使人如坠五里雾中。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气血周经,阴阳气脉流行,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互相谐调,乃有精神饱满。
根据太极拳的原则,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
“上体保持正直”就是上体不动。
“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
这些动作怎么可能做出来呢?一动无有不动,上体不可能保持正直,两臂下落时必然有含胸吸腹劲力体现出来,上身保持正直与下蹲相对应的身姿相对,意味着上体不动的情况下下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意味着上体不动的情况下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实际上在做下蹲的动作时,必须有悬顶吸腹,含胸拔背的动作。
所以“上体保持正直”是错误的。
新晋大夫丹道宗师周潜川之子——周怀姜
医者仁心仁术,正安中医延请实战、实效好中医加入,以汤药、针灸、正骨、推拿,辅以心灵沟通帮助您治愈疾病、获得健康。
【新晋大夫介绍】
周怀姜
丹道宗师周潜川之子,名门世家,家学渊源,熟读经史,峨嵋古医法正宗传人。
幼承家学跟随先父周潜川学习丹道医学及养生学,自4岁起随父亲学峨眉十二庄及天罡指穴法,后又学中医,中药,至今已从医四十余载。
周老师出自名门望族,记忆力超群,小编和周老师聊天听他,对故人故事如数家珍,本想向周老师讨要一些家族照片,周老师一言拒之“不以家族功史做宣传,凭自己的本事挣口饭吃”。
小编仍不灰心想继续挖宝,突然眼前一亮,周老师桌上摆着本泛黄的书,不等小编开口,周老师骄傲地说“这本书是我爷爷传下来的”,看着这本一百多年印刷的书谱,小编偷笑起来,以后有的宝贝可挖了!
新晋好大夫诚意免首诊。
丹医语录注:此书是我从一位好友处所得,因感于其中真知灼见多多,对初学者裨益良多,故在此连载发表。
网上暂时没有流传别的版本,诸位切不可浅目视之!当然,对于任何书本都要用心去读,思考明辨,此书论脉,论药,论症,论病,论理,当取能为我所用者而用之。
完整标题为:丹医心悟——先师廖公湖北宜昌行医记邓一飞笔记并摘录曲伟师兄1996年10月5日浅论中医的现代化——纪念先师廖公近年来,中医面临着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一个机遇,一个挑战。
一方面,中央政府意识到发掘中医宝库的重要性,投入大量资金,对中医学开展研究;另一方面,众多“科学警察”对中医学开展围攻,指中医为伪科学。
同时,在中医自身内部也存在重大的问题。
近六十年的学院教育,并没有能够批量生产高质量的中医师;反之,现有中医师的平均水准比之师徒传承的时代大幅度下降,几至于中医只剩下治疗慢性病,只剩下一次看病数十付药慢慢喝的状态。
幸有先师廖公者出,力倡丹医心法,打破传统中医学术保守的习惯,大力教育提携年轻学子。
从师学者,各行各业,各有受益。
师皆予以鼓励,寄予厚望。
如余等之以西方医学教育为始者,师亦大加勉励,而云熟悉现代医学者能学中医,乃未来发展之希望。
余退而思之,非但思师所授医法,亦思师之所言。
云何以现代医学人而学中医乃未来发展之希望?久思而稍有得,不敢私藏。
愿借此公之同道,以为回报师教育之恩于万一。
何谓现代化?余意所谓现代化者,非指机械化学、电脑自动之谓。
盖每一时代,于其当时均可称现代。
上古解绳而治,人皆自安,病者可祝由而已,此乃当时之现代化。
中古人心渐浊,圣人乃制砭石、毒药、导引等法以对治,此亦当时之现代化。
以是思之,则今之现代化者,亦当据当代之现状而为之变。
由此观之,则所谓现代化者,即以不变之心法,应千变万化之时代。
应时而现,以对其需。
譬如古圣以参苓术草而制四君子法,若身处之地竟无参苓术草之名,则四君子法无所用耶?曰否,否!所谓四君子者,盖以其意,择是四药而现也。
著名中医气功武术权威揭露气功、武术和宗教界那些骗术著名中医气功武术权威揭露气功、武术和宗教界那些骗术-周浅川医师是佛教协会主席巨赞法师的师傅“去你娘的三十三”~~教你破解医药骗局的一句无上真言周潜川先生是已故的著名中医学家、气功学家、武学家、养生学家。
是现代该领域的大师级人物(请读者注意,此大师与x桥特色的“大师”有质的区别),是佛教协会主席巨赞法师的师傅,山西中医研究所的所长。
峨眉派的掌门人。
周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医学养生宝贵知识财富其中,周先生留下的破解医、药骗局的无上真言~~“去你娘的三十三”,或许对寻医问药心急不择路的读者有作用,在这里作一点点介绍。
周先生青壮年时期,正值社会上有江湖骗子术士,大肆宣扬所谓“噼空拳”,宣扬能够“隔山打牛”,有许多“水脚”及癔病心里素质的人促成了所谓“噼空拳”表演的成功,江湖骗子术士借此所谓“噼空拳”,大敛钱财。
周潜川先生为救愚蠢的病人免受欺诈,惮精竭虑、反复寻求最简单直接有效的破解所谓“噼空拳”的方法(即“金刚杵”),最后,周先生志在救人的虔诚感动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隐居前辈毛老,毛老授予周潜川先生破解气功迷信、医药骗局的无上真言:“去你娘的三十三!”。
毛老对周潜川先生说的原话是这样:“我的金刚杵口诀,是一句无上真言:‘去你娘的三十三’!你念动这个真言,任他功夫高上天,保你无事。
” 有理性头脑及一定文化知识的读者,细细领悟吧。
至于这个周潜川先生是本轩第一个在这个网站介绍给读者的。
想进一步开阔视野的读者,可以去百度查找周潜川先生。
为证实本轩本帖引椐“真言”的真实性,特向有品位的读者提供引椐出处~~《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周潜川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40面。
“去你娘的三十三”!读者能见到这一句真言的,是百世修来的福份。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遇逢!” 可怜大多数病人都是钝根众生,所感兴趣的都是“第一”“最好”之类包医百病的东西,对于正宗中医学家发自天地良心的救人真言却浑浑噩噩,甚至视为异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一代丹医大师周潜川先生作者:普济一、传略周潜川(1905~1971),字笛横,生于书香世家。
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幼年熟读经史,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在旧军队任医官,1939年因习武术受伤,当时经名医多人医治无效,渐至卧床不起,后经峨眉山高僧永严法师医治病愈。
遂投师永严法师。
释号镇健,为峨嵋临济宗第十二代衣钵传人。
随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
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
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
1958年,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
在省中医研究所进行人体经络、中医中药理论研究,同时传授峨眉气功功法。
六十年代初,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普济按:潜川先生入狱后,生活待遇尚宽松,据廖厚泽先生讲述,并未戴手铐之类,有时在监视下为中央高层诊治疾病,入狱近十年,后患疾病,先生之子送药,先生不服,遂卒,临终著有道书,释道家遁辞隐语,其书佚失)。
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由于他精通英、德语,兼习梵文、拉丁文、藏文、广研中外各派气功源流经典,功理功法精梁广博,著述甚多,为后人留下了气功、医学著作37部,共250万字。
走上天人合一之路走上天人合一之路——青城派二十四节气导引术探源峨眉山人张明亮一、“二十四节气导引术”释名二十四节气导引术,古代又称为太清二十四气水火聚散图、二十四气坐功却病图、四时坐功却病图、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图、二十四气导引坐功法、二十四气导引图、却病延年动功等。
它是在一年24个节气期间,根据节气的变化与人体气血的运行规律,选择特定的时间、方向,并采用专门的导引、吐纳、存想、按蹻等方法进行锻炼的一套独具特色的古老健身养生术。
二十四节气导引术将天人合一、四季养生、十二月养生、二十四节气养生、十二时辰养生以及经络养生、气脉内景等的理论和方法完美地融为一体,讲求“按时行功,分经治病;人境合一,天人相应”。
是一种典型的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同参共修的导引养生方法,既可以养生保健、对症治病,又可以悟道修真、体证太虚。
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及自愈系统的能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适应与协调能力,拓展人体各种潜在的能力,都具有非常奇妙的作用。
二、“创始人”——陈抟老祖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导引术,相传为唐末五代宋初时期,我国著名的道教养生家陈抟老祖陈希夷所创,所以又称为“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图”,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唐末五代宋初普州崇龛人,一说亳州真源人。
曾先后被唐僖宗赐号为“清虚处士”,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年少时即熟读经史百家,后悟世事浮华、实为虚妄,乃不求仕进而专事神仙之事。
曾遍历名山大川,学仙修道。
今武当、峨眉、青城、邛崃、亳州、登州等地皆有圣迹,后移居华山云台观而终,相传享年118岁。
先生博学多才,医、卜、星、相、诗文、棋艺、书法无不精通,著有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言导引养生及还丹之事;传《先天图》(或称《无极图》和《太极图》),后经周敦颐、邵雍加以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给我们留下了承载天地奥秘的太极图、龙图,成为开一派宗风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其巨大成就和非凡的影响力,成为道教继老子、张道陵之后的道教至尊,被尊为“儒师道祖”、“陈抟老祖”。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武国忠首先,我对熊春锦先生这个《道医学》的出版表示祝贺,也对熊春锦先生几十年来不断的积累,把《道医学》整理出来,并且提出新的学论。
刚才前面呢,专家、学者、前辈都大体的谈了一下,在此对这本书都表示祝贺。
下面,从我个人来讲,我想在这儿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道医学》的认识。
我是师带徒带出来的,我没有更多的学历,我除了跟着胡海牙教授学习传统的仙学、养生、治疗之外,另外还师承周潜川先生的弟子廖厚泽廖老学习丹道医家的大方脉。
按照当年周潜川周先生的记载,在汉代以前,医、道是不分的,那它是从什么时候分的呢?他认为东汉以后有个大医家陶弘景,从他以后,医、道才正式开始分开的。
我们看一看,他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伤寒论》有几个方子,一个是青龙汤(大清龙汤、小青龙汤)、一个是白虎汤、还有一个是玄武汤,我们在现行的本子里面,只能看到这三个方子。
在这前一段时间,也陆续出版了很多古籍,他发现了一个本子,就是这个《脏腑五行诀》,这个本子是在敦煌出土以后发现的,里面全面的记载了道家的六个神授方。
它叫四相:东方的青龙、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北方的玄武。
张仲景在创立这个伤寒体系的时候,是不是站在道家的角度来传承医家?据周潜川先生考证:丹道医学是有及其独立的体系的。
周先生考证的结果是:我们近代有两个大的丹道医学体系,一个是峨眉丹道医药体系;一个是青城山的丹道学派。
这两方面呢我跟他们都有过不同的接触,尤其是受到周潜川周先生的峨眉丹道养生学派的影响。
这个学派认为学医之人首先要修道、修身,通过自身的证悟,不是单纯的从《道德经》下手,也不是从《黄帝内经》下手,他恰恰要求我们哪儿下手呢?有一部道家的经典叫《黄庭经》,它从《黄庭经》的内景、中景、外景,从这三部经上去下手,我们看一下《黄庭经》,里面记载了我们人——神的这部分名字。
肝脏他有他的名字,他是在一个气化了的理论体系下,演变出来的。
那么他的这个体系也是很庞大,既有《内经》的传承,也有《黄庭经》的传承,跟后世的所谓的医家是有很大的区别。
周怀姜老师医话录【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周怀姜老师丹道宗师周潜川之子,名门世家,家学渊源,熟读经史,从医四十余载。
承蒙周怀姜老师厚爱,允余侍诊其畔,使竖子得窥绵延千年之丹医法脉。
今不讳己之鄙陋,且录所记之要,以掇周师临证之零。
1周先生处方药量较小,大多在6-15g之间,且有独特的给药方法,非外感病一剂药服用两天,每剂药要煎煮3次,煎煮时间分别为(20' 15' 10'),三次总计的量控制为400ml,这400ml药液要分6次喝完,所以每次饮用的药量很少。
先生解释说,药量不在多,重在对证,加上患者配合,病情就容易控制。
2周先生自父亲蒙冤后,受周总理保护全家迁到四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先生对幼时在京生活经历仍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此次应赵师兄邀请来京出诊,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先生对北京人群的体质十分感慨:多数病人舌边尖齿痕严重,拿先生的话形容是“花边形”。
先生说北京人都得了“市场病”。
3周先生用药有个特色,这是外面很少有的。
对某些急需要解决的症状,先生会在处方中加入一味药引。
开始我因为粗心遗漏,先生还亲自拿笔在药引后边注明“自备”,先生之细心可见一斑。
略举数例:芹菜根可降转氨酶,黄花菜疏肝解郁,凤凰抱蛋对治失眠,鲤鱼鳔对治水肿。
4周先生说,高粱分软硬两种,软高粱就是秫米,内经中有半夏秫米汤,有和胃安眠的作用;硬高粱就是红高粱,吃多了会便秘。
先生说他处方常用内经十三方(半夏秫米汤等)。
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秫乃粟之黏者也,其苗高丈许,有节如芦,茎中有瓤,类通脱木而小白,叶长一二尺,实生茎端作穗。
江南谓之粟,北土所谓萄萄者是也。
然有二种,其黏者为秫,可以酿酒;不黏者为粟,但可作糜食耳”。
通过上述植物特征的描述,可知秫米当为黏高粱米,而该书的插图正是高粱。
5今天应王彤医师的要求,问了周先生名字的来历。
周老说:周文王怀念姜太公,简称周怀姜。
哈哈哈~周老进一步解释说:姜太公八十岁才遇到周文王做了一番事业,同样医生六十岁前不要想着成家成名、发家致富,只能一心专研学问提高医术。
《周潜川方药养生文集》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作者简介 (2)1.2 作品简介 (3)二、基本理论 (4)2.1 方药养生概念 (5)2.2 养生原则 (7)2.3 养生方法 (8)三、常用中药与方剂 (9)3.1 解表药 (10)3.2 清热药 (11)3.3 泻下药 (12)3.4 和解药 (14)3.5 补益药 (14)3.7 外用药 (16)四、养生实践 (18)4.1 饮食调养 (19)4.2 运动养生 (20)4.3 睡眠养生 (21)4.4 情志养生 (22)4.5 环境养生 (23)五、常见问题与解答 (24)5.1 药物副作用如何避免 (25)5.2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如何用药 (26)5.3 如何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药方 (27)5.4 中药是否适合长期服用 (29)六、结语 (30)6.1 读书感悟 (31)一、内容概要《周潜川方药养生文集》是一部关于中医药养生的经典著作,作者周潜川先生是著名的中医药专家。
本书汇集了周潜川先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研究,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医药养生的优秀传统,为广大读者提供科学的养生方法和实用的中药知识。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中医养生基础理论、中药养生、食疗养生、气功养生、按摩养生和针灸养生。
在这些章节中,周潜川先生详细介绍了中医药养生的基本原理、各种中药的功效与用法、合理的饮食搭配、气功锻炼的方法、按摩推拿技巧以及针灸治疗的原理等内容。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药养生的独特魅力,掌握一些实用的养生方法,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延缓衰老过程。
本书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中药知识,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科学地选择和使用中药,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1.1 作者简介周潜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养生专家以及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者。
他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受到深厚的中医熏陶,潜心研究中医药学数十年。
气功药疗[周潜川]14中医师周潜川先生关于本案之讲述门人叶涤生叶同昆笔记医事因缘任显枢同志,系一纺织人才,以历年患病,未获疗效,乃采用气功疗法,因法诀之讹误,指导之无人,遂致造成“走火”危机。
当其初病也,先就诊于同门陶斗元医师,粗耳我师于气功之成就,又借王元泰先生之特介,得获,求治于吾师之门,顿令气功“走火”险症,豁然而愈,实非偶然也。
吾师于医经授受之余,于气脉功夫,亦尝授以动定双修之诀,且博采佛道两家之长,取精去粕,以授我等。
溯自丁亥以来,成就者不乏其人,更常借医事临床,淳谆教诲,寒暑不倦,任显枢同志医案,斯其一也。
兹就本案,聆师讲述者,分条缕记,以寄告同门,凡我同门,其共勉渚!上师语录记实(1)坐中默想火龙二条,丹田稍热,少腹微胀下气,于运动后,反趋安适等情,按诸经论教理所示,及实际经验印证之,此种静坐法,实犯气功之大忌,亦世间之讹传也,时师以此种法门传人,借夸神奇,不卜害人几许矣,尤以初步入手功夫,如此下手,不啻引火自焚,可深诫哉!此经论所谓“着意”之危机,其机危之又微,谬以千里矣。
又按意守丹田,法非不良,惟其在用上有其一定之机宜,非可妄用耳!盖意守之而气遂结,虽能令丹田生热,取巧一时,然真气结固不行,失活泼自在之大用,且气属阳而喜条达,最忌遏郁,故令少腹虽热而反发胀也,阳气被郁而不甚,尚有外开之能,故令下气也,从阳之性,动以利其势,故于运动后,其胀反安也。
任君犯功夫之大忌,从此下手,自召走火之苦厄者,不抑冤乎?(2)脐下两侧,有鸡蛋大两股气,左右运走等情,按此种现象,系自第一项渊源而来,此即诀所谓:“太乙气化冲壬督,三流同出阴(足字旁+乔)库”。
盖丹气发动,不得法诀,遏于丹田,不得分支以作周天运行,动静失其相因相显之用,静既不能内返黄庭,动又不得外出(足字旁+乔)库,此走火危机之关键也。
苟有高明指导,应手可愈,功夫进境,顺且易矣。
(3)身作寒惊,先背脊冷战而后及乎四肢等情,按此现象,即经论所谓阴阳交战,战于玄黄之野也,又谓热深厥亦深也。
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原文地址: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作者:道医治疗室周潜川——当代“以道成医”者中国传统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曾经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同中华民族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中医药学也是古奥玄深之内容。
西方医学兴起后,几百年来逐渐占据了上风,而中医药学却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让我们越来越感到陌生了,以致在今天出现许多质疑中医药学的声音,甚至出现网上万人签名“取消中医”之举。
虽然如此,中医药学几千年的灿烂光辉是抹杀不掉的,中医药学的精深哲理和独到的治疗效果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使人们向往和折服。
中医药学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放射出如此光芒,又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有如此的魅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医药学,当今之时,中医药学的症结又在何处?这些问题在今天尤其显得尖锐和突出。
一、周潜川先生对传统中医药学的描述周潜川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绪言中讲过这样一段话:因此古人对“静”的作用,首先在呼吸上发现了所谓“众妙之门”、“天地之根”的道理,体会出一呼一吸,一升一降,上会眩中,下沉丹田,气脉运行,周遍全身的“景象”。
更精细地体验和观察,统计呼吸与循环作用,“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通,脉行八百一拾丈。
”……因练气而影响全身的循环作用,这叫做“修脉”……统计全身共有“二十部奇正相因”的脉道。
每一条脉道又有转折曲屈和大会小交的地方,这些地方叫“穴道”……这样的脉道在人体内遂产生了“阴阳水火相推”,“如环无端,莫知其纪”,“周天运行”的作用……古人又发现了“气脉”在“阴阳十二时中”,运行流转,各有旺时,互相传递承授,自寅时由肺经起运,到丑时肝经终止,叫做“子午流注”……古人摸清了活着的人在清静休息中,从呼吸一直到脏腑的气脉运行情况,从而掌握了它的规律,于是创造出了光耀古今的“气化论”,“经络论”。
研究这种学问古人叫做“内景”,用“练气修脉”的方法,主动地支配人体气脉的平衡,叫做“内景功夫”……这也是祖国医学理论出发点的基础。
周潜川丹医语录丹医语录注:此书是我从一位好友处所得,因感于其中真知灼见多多,对初学者裨益良多,故在此连载发表。
网上暂时没有流传别的版本,诸位切不可浅目视之!当然,对于任何书本都要用心去读,思考明辨,此书论脉,论药,论症,论病,论理,当取能为我所用者而用之。
完整标题为:丹医心悟——先师廖公湖北宜昌行医记邓一飞笔记并摘录曲伟师兄1996年10月5日浅论中医的现代化——纪念先师廖公近年来,中医面临着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一个机遇,一个挑战。
一方面,中央政府意识到发掘中医宝库的重要性,投入大量资金,对中医学开展研究;另一方面,众多“科学警察”对中医学开展围攻,指中医为伪科学。
同时,在中医自身内部也存在重大的问题。
近六十年的学院教育,并没有能够批量生产高质量的中医师;反之,现有中医师的平均水准比之师徒传承的时代大幅度下降,几至于中医只剩下治疗慢性病,只剩下一次看病数十付药慢慢喝的状态。
幸有先师廖公者出,力倡丹医心法,打破传统中医学术保守的习惯,大力教育提携年轻学子。
从师学者,各行各业,各有受益。
师皆予以鼓励,寄予厚望。
如余等之以西方医学教育为始者,师亦大加勉励,而云熟悉现代医学者能学中医,乃未来发展之希望。
余退而思之,非但思师所授医法,亦思师之所言。
云何以现代医学人而学中医乃未来发展之希望?久思而稍有得,不敢私藏。
愿借此公之同道,以为回报师教育之恩于万一。
何谓现代化?余意所谓现代化者,非指机械化学、电脑自动之谓。
盖每一时代,于其当时均可称现代。
上古解绳而治,人皆自安,病者可祝由而已,此乃当时之现代化。
中古人心渐浊,圣人乃制砭石、毒药、导引等法以对治,此亦当时之现代化。
以是思之,则今之现代化者,亦当据当代之现状而为之变。
由此观之,则所谓现代化者,即以不变之心法,应千变万化之时代。
应时而现,以对其需。
譬如古圣以参苓术草而制四君子法,若身处之地竟无参苓术草之名,则四君子法无所用耶?曰否,否!所谓四君子者,盖以其意,择是四药而现也。
周潜川遗作:农村医药三十门(节选)救治冻伤用生姜以湿纸包,煨热,去纸,生姜切,挤汁,涂在伤处,可止痒止疼,消肿祛寒或用鹿角霜研粉,水调敷伤处,如已破皮溃烂,用芝麻油调鹿角霜粉,用白膏药或炒布包,日一换。
鱼刺咽喉急食鲜青果(或中药藏青果)慢慢咀嚼,把唾液咽下,鱼刺即软化,再吃青菜、豆芽、韭菜之类。
预防瘟疫传染门双花五两绿豆二两白糖适量先熬烂绿豆,再加双花,五至十分钟后,去双花,调白糖服。
烫火伤 1、仙人掌去刺,切断,取汁,涂伤处。
2、陈石灰一两生大黄一两鸡蛋清适量将石灰与大黄研末,调以蛋清,涂伤处。
蛇咬伤三七粉一钱白芷粉一钱二味合研粉,温开水下,每日一次,空心服。
毛虫、蜂、蝎子螯毒蒲公英汁蒲公英连根掘起,洗净,把根部折断,有白浆流出,类乳汁,用汁涂伤处,一天二、三次。
肾囊风生白矾三钱炮姜一钱花椒二钱共煎汤一大碗,洗涤肾囊,擦干之后用下面药粉撒擦:生白矾五钱炮姜一钱研末。
一切红肿疮毒豆腐渣一团菊花叶一把鲜用芙蓉叶或芙蓉花一把紫花地丁一把生白矾三钱捣泥,敷疮上,但须留疮上一个小孔通气。
子宫颈发炎症1、白蒺力七钱赤芍二钱生地二钱黄芩一钱半焦栀一钱半木通一钱半泽夕一钱半龙胆草一钱半水煎二汁,和匀,分二次,空心服。
2、蛇床子三钱苦参三钱五倍子三钱白矾五钱花椒三钱葱白五根白垩一两水煎,去渣,澄清,温热冲洗(不可内服)。
小儿枯瘦糯米草根一两,捣破糯米一撮粳米一撮熬粥,常吃。
流口水芦荟一钱黄连三分薄荷三分茯苓二钱生草一钱桑白皮一钱清半夏三分熬汁,二次空心服。
黄柏二钱党参一钱研末,敷于口内,日三次,外用。
夜啼马齿苋五钱竹叶芯二十根生姜一片煎汤服。
吐乳黄连二分竹叶二十根熬汤服痔疮下血黑木耳五钱白糖一两木耳蘸糖,空心服。
肠溢出远血生地汁一两地榆炭三钱全当归一两黑木耳五钱后三味水煎,入生地汁,二次空心下。
老年咳嗽猪板油八两,熬油去渣麦芽糖八两胡桃肉八两,捣碎蜂蜜八两冰糖八两,研细黑芝麻八两,炒香研细鲜梨八两,去核,绞汁生姜八两,绞汁杏仁八两,捣把猪板油下锅熬化,候油起青烟了,即把胡桃肉、杏仁下锅,至变黄色,加芝麻、梨汁、姜汁,抄匀,再下冰糖、麦芽糖、蜂蜜,文火熬,起锅起大泡,香气四溢止。
周潜川(1907-1971年),男,汉族,四川省威远县人。
著名中医学家、养生专家,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气功大师。
周潜川,早年从军,后因病离军专门医病、学医,兼修佛、道、气功。
主要师从于峨眉高僧永严法师、丹道大师黄子箴先生等,继承了流传于民间的一个独特的医学流派——丹道中医,并成为峨眉派的第十二代传人。
解放后,周潜川曾先后行医于川、沪、京等地,1958年受聘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基础理论等的研究,并率先开展了气功疗法、食饵疗法、“南药北移”、丹医丹药以及民间草药的临床运用与研究等多项工作。
在临床上,他倡导医药、气功、食饵三者结合,针灸、导引推拿、医药辨证施治,主张“上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提倡平时锻炼身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生前著有《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气功疗法峨眉十二庄释密》、《峨眉天罡指穴法》、《农村医药卅门》等著作。
周潜川精通医、释、道、儒、武等诸家经典,功理功法精深广博,医理医法独树一帜,尤其在气功、大小导引、针灸、丹药、草药以及阴阳论、经络论、气化论等很多方面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自成一家。
他以一生的实践,得到学界和人民的高度评价。
1985年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在一次讲话时曾说:周潜川是我国气功的一位代表人物(《山西通志•第四十二卷•体育志》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2月第38页)。
当年,从周先生学习者甚众,其中主要的学生有:叶涤生(上海)、叶同昆(上海)、巨赞法师(中国佛协,属于同道交流没有师生之宜!)、杨凯(山西)、李国章(山西)、王高银(山东)、廖厚泽(北京)、王新树(河北)、周伯用(子)、周巢父(子)、周怀姜(子)、徐一贯(山西)、杨健群(辽宁)、张法孟(辽宁)、焦国瑞(北京)、王觉民(河北)等。
在气功大潮中的好多大师.功法大多来源于周前辈的峨嵋十二桩!周潜川后因政治事件(与康生有关,当时在周家学习.治病的多为副省级以上干部,还有一些民主人事),迫害冤死,其后人也多受波及,若非刘少奇安排军委相关人员保护回川,估计也会牵连;至今其后人还心有余悸!绝口不提此门绝技!学术成就一、著作1、《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独著)山西人民出版,1959年8月2、《气功疗法峨眉十二庄释密》(独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9月3、《峨眉天罡指穴法》(独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4、《农村医药卅门》(独著)1959年5、《气功药饵疗法全书》(独著)香港太平书局,1962年6、《气功疗法全书》(独著)台湾大学书局,1987年二、论文1、《内功导引按蹻术对经络浮支里支关系的研究》1962;16(3):37~392、《正常人五俞穴电流量按时辰测定的初步报告》经络针灸研究资料汇编(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经络针灸研究室),1962;41~483、《养生学答问》1962;19634、《杏林丹11例临床经验介绍》1963;5(6)5、《中医正骨3例临床治验介绍》1963;10(7)三、著作手稿1、周潜川撰述.门人王士任、金月石、叶同昆校字《丹医语录针灸大法品》1958年北京2、周潜川著《丹医语录阴阳大论品》1958年北京3、周潜川讲授,李国章、杨凯整理,唐培元、廖厚泽校字《养生学讲习班讲义》山西省医学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审定1961年4、周潜川著《内经知要讲义》太原市卫生工作者协会讲义5、周潜川著《丹道概要》太原6、周潜川著《分经侯脉法》(廖厚泽家存)河北中医研究院讲稿1962年5月7、尚有许多手稿,历经“文革”,致使部分内容残缺,可能现存山西省公安厅;在此未予收录。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一代丹医大师周潜川先生作者:普济一、传略周潜川(1905~1971),字笛横,生于书香世家。
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幼年熟读经史,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在旧军队任医官,1939年因习武术受伤,当时经名医多人医治无效,渐至卧床不起,后经峨眉山高僧永严法师医治病愈。
遂投师永严法师。
释号镇健,为峨嵋临济宗第十二代衣钵传人。
随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
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
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
1958年,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
在省中医研究所进行人体经络、中医中药理论研究,同时传授峨眉气功功法。
六十年代初,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普济按:潜川先生入狱后,生活待遇尚宽松,据廖厚泽先生讲述,并未戴手铐之类,有时在监视下为中央高层诊治疾病,入狱近十年,后患疾病,先生之子送药,先生不服,遂卒,临终著有道书,释道家遁辞隐语,其书佚失)。
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由于他精通英、德语,兼习梵文、拉丁文、藏文、广研中外各派气功源流经典,功理功法精梁广博,著述甚多,为后人留下了气功、医学著作37部,共250万字。
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
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
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
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周潜川著作目录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普济按:以上传略文字为普济整理廖育群先生发表的文章“《古脉法》的故事”及其他零散记述,略加修改而成。
下面,普济把廖厚泽先生、廖师母、王松龄先生讲述的有关潜川先生的事迹另编为“逸事”。
另外,廖厚泽先生的传略也太过简略,拟另编逸事以志。
二、逸事1、投师永严据廖厚泽先生讲述,潜川先生当年习武受伤,经诸医治疗不愈,后得峨嵋永严大师治疗获愈,潜川先生对永严大师的高超本领产生了由衷的钦佩,遂毅然向永严大师提出拜师的请求,但却受到永严大师的拒绝。
原来永严大师为佛门高僧,不仅精通佛法,且系峨嵋宗宗师,本派学术为结合佛、道两家学术而成的天人之学。
大师精通各门技术,当然也对过去未来有自己的认识。
当时大师回绝潜川先生的理由是,先生终非佛门中之人。
要知道当时峨嵋宗的学术并未公诸于世,只有本门有缘的僧人有机会参学。
潜川先生受到拒绝,并不灰心,反而是激发了求学的坚毅决心,他在寺前搭设了茅棚,居住其中,白天跟随永严大师,形影不离,大师采药,先生即跟随采药,大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师参禅入定,先生也相对静坐。
终于,先生的诚心打动了永严大师,认为先生是可造之材,遂正式开山收为弟子,遍邀诸山长老为证,廖厚泽先生当年看到潜川先生的“度牒”上即有武当、五台等诸山长老的印章,包括密宗格鲁派大师能海上师的印章。
后来,潜川先生也与建国后成为佛教协会副会长的能海上师结为道友,时常切磋。
先生得入峨嵋之后,潜心研习峨嵋诸学,于内丹术、外丹术、武术、丹道医学,包括用药、针灸、推拿等皆深研而通达。
先生好学不倦,学成本门诸学之后,并不满足,而是广涉佛道及民间诸门技艺,游学于诸名山之间,遍访师友,于各种感兴趣的学问,不满足于道听途说,而是通过身体力行而求得印证,于佛、道家各门养生术均有深入的研究,尤其精通内景之学,于脏腑经络之功能变化了然于心,如观掌中纹理,这为后来授徒传道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2、神功奇技据当代已故气功家王松龄先生讲述,建国初期,王先生曾叩教于潜川先生,得到潜川先生的认真指导,其书信往来之手稿,王先生非常珍视,即使后来潜川先生蒙冤入狱之后,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王先生都没有舍得将潜川先生的手稿付之一炬,而是仔细收藏起来,后来王先生自己也蒙冤入狱,直到平反出狱后,潜川先生的手稿仍保存完好。
王先生对道家茅山派气功的研习,得益于潜川先生的悉心指导,王先生讲,潜川先生是当时最早实验千里诊病的气功家。
建国后诸家气功功法,大多是由潜川先生所授《峨嵋十二庄》简化改编而成。
而潜川先生虽然是中年才学习峨嵋武术,但其与当时他派高手较技,亦功力相当云。
廖厚泽先生跟随潜川先生诊疗之余,曾购得一本记述世界各地奇闻异事的书,送给潜川先生玩赏,谁知上午刚送去,中午时分潜川先生就把书还了回来,并跟廖先生讲,里面有些地方有误,已经注出。
廖先生十分惊讶,打开翻阅,果然有许多地方有注释,如一篇记述美人鱼的文章旁,潜川先生写道,此种动物名儒艮,因其在海上乳子,远看仿佛女子怀抱婴儿,故传为美人鱼云云。
潜川先生学识渊博,一目十行的本领可见一斑。
一次与廖师母聊天,师母讲述了一段趣事,师母是个不信邪的人,亦无任何宗教信仰,但对于她亲眼所见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师母陪廖老去潜川先生书房,与潜川先生聊天,潜川先生兴致所致,提出做一个游戏,潜川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先生背对书架,由师母随意取书一本,翻看其中某页某字,记住位置,然后放回,潜川先生遂告知师母此字在某书某页某行第几个字,为某字,与师母所看完全一致,师母当即被此奇事震惊,至今聊起来亦不明其所以。
据廖厚泽先生讲述,潜川先生曾预感自己可能遇到灾难,在平时聊天时跟廖先生提到过,不期不幸真的发生了。
师徒也从此永别。
3、蒙冤入狱六十年代初,潜川先生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应邀至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而山西省秘书长本人,因曾揭发康生,成为康生的死对头,文革前,康生有计划地把与其经常联系的人逐一打成国民党特务,潜川先生因与秘书长私人关系较好,亦受牵连,被打成国民党特务,蒙冤入狱,可笑的是,其所著中医书籍,竟被当作特务活动的罪证公示。
文革开始不久,康生指称山西省委秘书长为特务头子,指使红卫兵到山西直接将其殴打致死。
潜川先生的冤狱,直到八十年代才得以昭雪平反,一代丹道医学宗师,竟最终蒙冤死于狱中。
潜川先生精于内功禅定,于身体的调理自然是深得道妙的,不知是否因为对未来的预测,在他晚年患病后,竟拒绝服药以延续生命,这位集丹道医学大成的学者,安然离开了这个动荡的世界,而他的平生愿望,终究没有得以实现。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充满遗憾吧。
4、平生三愿先生平生有三愿:写书、授徒、炼丹。
著作方面,潜川先生的手稿众多,但因时代动荡,公开发表的非常有限,大多书稿分散在众门人弟子手中,年代久远,得以保存的已经不多,这些珍贵的资料,都是门人当时冒极大的风险保留下来的,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人世辛酸,世人想一睹其风采几无可能。
先生选徒严格,并视其根器择授技艺,所授弟子数十人,包括子女十人,由于各人天赋不同,而得到先生传授的技艺也不相同,其中以北京廖厚泽先生为最精内科之弟子,山东王高银先生,精针灸及外丹术,其他各弟子均得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