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2.02 MB
- 文档页数:51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结合技术原理和病例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良恶性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的应用。
通过临床效果分析,发现该技术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高度准确性和敏感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对良恶性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和及时的诊断信息,从而提高肝脏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关键词】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肝脏肿瘤、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临床效果分析、影像学表现、技术原理、病例分析方法、价值、展望和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肝脏肿瘤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区别。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鉴别良恶性肝脏肿瘤是十分关键的,而影像学检查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对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影像学设备的不断更新,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肝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价值和应用前景。
通过系统的病例分析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和非创伤性的辅助诊断方法,提高对肝脏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准确性。
影像研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6月 第3卷第11期变不足以使病灶与正常骨组织的密度出现差异,因此X线平片或CT检查均会表现为阴性[3]。
由于骨髓主要由脂肪和富含水分的造血细胞构成,在MRI检查中,这些组织成分所具有的不同质子密度和组织驰豫时间能够形成不同强度的信号;骨髓水肿是由于细胞外间隙较多液体聚集造成,因此MRI对骨髓水肿的检测最为敏感。
另外MRI所具有的不同扫描序列,使得它不仅能较好地反映出骨髓的解剖细节,还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各组织和成分之间的信号差异,有助于发现早期的、细微的骨髓水肿[4]。
1.5T磁共振扫描各序列对椎体骨挫伤的表现及敏感性有所不同。
骨挫伤在T1WI序列中呈斑片状非线性的低信号,其敏感性可达91%,在T2WI序列中呈斑片状等或高信号,其敏感性仅为51%[5]。
STIR序列扫描是基于脂肪组织的短T1特性,应用脂肪抑制技术所得的扫描序列,可用IR或是FIR序列来完成,能够明显抑制骨髓内的脂肪组织信号,使得骨水肿与周围组织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椎体骨挫伤区域在STIR扫描后低信号影的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5],其敏感性高达100%。
1.5T磁共振STIR序列对椎体隐性骨折的检出率也较高。
由于椎体隐性骨折的主要病理学改变是骨小梁发生断裂,而骨皮质无中断,因此其他影像学检查也不易发现,而应用1.5T磁共振STIR序列进行扫描,隐形骨折会呈清晰、锐利的细线状、条带状高信号影,极易作出诊断,准确率可达100%。
1.5T磁共振STIR序列还能够用于骨质疏松所致压缩性骨折中对陈旧亦或是新鲜骨折鉴别中。
当骨质疏松所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为新鲜骨折时,所致的水肿表现为T2像和STIR序列信号增强。
综上所述,1.5T磁共振STIR序列对椎体骨质损伤,尤其是椎体骨挫伤具有较高敏感性及准确性,不仅能够明确骨挫伤的部位及范围,还能够发现微小的骨髓水肿、充血及骨小梁的微骨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2辐射剂量相较常规剂量CT扫描,低剂量CT扫描的DLP.CTDlvol剂量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O 表22种扫描方式辐射剂量对比G土s)组别例数DLP(mGy Tm)CTDlvol(mGy)低剂量CT扫描70130.87±9.25 3.39±0.12常规剂量CT扫描70196.14±9」9 4.93±0.84 t41.88115.185P<0.001<0.001 3讨论目前,临床上可用于泌尿系结石诊断的手段包括X线片检查、螺旋CT检查、超声检查等叫其中X线片检查泌尿系结石的漏诊率偏高,同时特异度与敏感度不高;而超声诊断操作方便,同时对人体不存在放射损害,特异度、敏感度及结石检出率均较高,但该手段对于输尿管下段的小结石则难以检测冋。
本研究中,两种扫描方式的CT图像优良率与诊断准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Q0.05),表明CT扫描使用低剂量并不影响图像质量与诊断准确率。
但相较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DLP.CTDlvol剂量均较低(b0.05),提示使用低剂量CT扫描能够减少辐射剂量。
多层螺旋CT扫描时间与空间分辨率较高,且易于操作,能够将器官组织的生理解剖结构清晰呈现,并且使用CT扫描前不需要肠道准备工作,诊断效率较高问。
以往研究指出,多层螺旋CT扫描在辐射剂量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需在保障扫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辐射叫CT 低剂量扫描能够在满足影像要求的同时,通过降低管电流,提升螺距,达到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通常情况下能够依据患者实际体质量调整管电流。
管电流值和辐射量呈正相关,管电流降低,会使低对比分辨率下降,但对高对比分辨率不产生影响,通过减少管电流能够有效控制辐射量。
综上所述,对泌尿系结石患者使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诊断准确率和常规剂量CT相当,但其所获图像质量较佳,同时能够减少对人体的辐射损害。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o1.18 No.32170投稿邮箱:sjzxyx88@ ·医学影像·1.5T 磁共振颅脑MRA 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赵惠丽(新沂市人民医院,江苏 新沂 221400)0 引言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较于传统的CTA 以及X 线数字减影检查方法,其拥有着更多的优点,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没有辐射,并且相对较为简便,MRA 也得到诸多医生的认可。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到2016年9月收治的2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SIEMENS 1.5T 磁共振机进行MRA 检查。
其中包含女109例,男111例,平均59.7岁,年龄范围在17-83岁。
16例烟雾病,87例脑动脉硬化,21例脑动脉栓塞,4例脑动脉瘤,92例为血管正常。
1.2 方法设备。
对患者进行检查,采用的是SIEMENS 西门子Magnetom Avanto 1.5T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
使用的参数是:0.7 mm 层厚,512×512矩阵,TR 为3 3 ms ,TE 为7 ms 。
首先对于所获得的MRA 原始扫描图需要将其进行重建,并从多方面观察进行血管的重建,其次颅内动脉较多,需要有2个不同影像诊断的医生进行仔细的量测并最后算得颅内动脉管直径的均值。
最后3D-TOF-MRA 图像需要2个专业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够对动脉瘤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其包括了患者是否存在动脉瘤,出现的位置在哪里,并且还要测量动脉瘤的大小,并求得体积均值。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进行t 检验。
P<0.05具有明显统计差异。
2 结果选取本院2016年2月到2016年9月收治的220例患者采用SIEMENS 1.5 T 磁共振机进行MRA 检查,不对患者注入造影剂。
1052021年第5卷第1期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诊疗技术/Diagnostic Technique2.6~5.1与> 5.1时血流信号分级为0级的占比均降低,提示肌骨超声可以更敏感、更可靠的评价血清阴性RA 患者治疗过程中炎症程度的变化,其作为血清阴性RA 的诊断依据。
综上,在肌骨超声对血清阴性RA 与OA 鉴别诊断中,血清阴性RA 患者病理变化敏感性较高,肌骨超声能够对血流信号等级、滑膜厚度进行定量测定,诊断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1] 胡兆洋, 冉学军, 覃勇志, 等.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比较[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 33(12): 1295-1296.[2] 姜萍, 马洪美, 蒋雪梅, 等.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与肌骨超声改变的关系[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38(6): 658- 661.[3] 刘喜德, 万力生.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141-142.[4]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J]. 中国临床医生, 2008, 27(1): 28-30.[5]陈庆平, 史雅峰, 沈斯瑶, 等. 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诊断指标与DAS28评分相关性的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11): 1469-1470.[6] 石亚妹, 武丽君, 王雯婧. 肌肉骨骼超声在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中的价值[J]. 中华医学杂志, 2019, 99(13): 1008- 1011.[7] 赵学刚, 刘晓敏, 李丽, 等. 肌骨超声检查在临床缓解的类风湿关节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内科杂志, 2018, 35(8): 565-566.[8] 梁键锋, 冯明初, 罗平平,等. 肌肉骨骼超声诊断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的价值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18, 39(2): 99-101.1.5 T MRI 检查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梁浩辉,黄阳辉,任沃豪,林焕西,陈伟坚(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放射科,广东 东莞 523000)摘要:目的 分析1.5 T 核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5T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在脑出血性病变中的诊断研究摘要:目的:分析1.5T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在脑出血性病变中的诊断研究。
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我院的132例脑出血性病变患者,采用随即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6例。
观察组实施SW1序列扫描,对照组实施常规MRI扫描模式。
对比两组患者出血灶检出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扫描图像征象;对比两组患者病因检出情况。
结果:对照组出血灶占比26(39.39),观察组出血灶占比为42(63.64);对照组微出血灶占比12(18.18),观察组微出血灶占比24(36.36);观察组出血面积7.02±1.21高于对照组出血面积5.13±1.12;观察组出血量38.13±5.06,高于对照组出血量29.13±4.10(P<0.05)。
常规MRI序列检查方式,无法对急性混合性脑梗死和胶质瘤等颅内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
SWI下血肿范围更加清晰。
结论:与常规MRI检查方式相比较,采用SW1扫描方式,能够清楚检查患者出血灶,提升检出概率,了解患者病因,为患者临床指导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1.5T磁共振磁;敏感成像;脑出血性病变[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agnostic study of 1.5T magnetic resonance magnetic sensitivity imaging in cerebral hemorrhage lesions. Method: 13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lesion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21 to June 2023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6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underwent SW1 sequence scann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routine MRI scanning mode. Compare the detection of bleeding les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Compare the scanning image sign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Compare the detection of etiology between two groups ofpatients. Result: The proportion of bleeding les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26 (39.39),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bleeding les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2 (63.64); The proportion of microbleeding les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12 (18.18),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microbleeding les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24 (36.36); The bleeding are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02 ± 1.21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5.13 ± 1.12;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bleeding volume of 38.13 ± 5.06,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bleedin g volume of 29.13 ± 4.10 (P<0.05). The conventional MRI sequence examination method cannot differentiate intracranial occupying lesions such as acute mixed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glioma. The hematoma area is clearer under SWI.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RI examination methods, using SW1 scanning can clearly examine the patient's bleeding focus, improve the detection probability, understand the patient's etiology, and have important clinical guidance for patients.Keywords: 1.5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ensitive imaging; Cerebral Hemorrhagic Lesions前言:脑出血是指脑组织原发性内出血,病情变化快,冰沁及其凶险,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
1.5T超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1.5T超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接收并实施治疗的急诊脑梗死患者350例临床资料做回顾性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予以DWI检验。
对其检验结果予以比较分析。
结果依照诊断结果显示,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达到100%。
350例患者在DWI成像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其中217例T1WI和T2WI均无明显异常信号,56例T2WI显示稍高信号,T1WI无明显异常信号, 77例患者T2W1显示较高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
结论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运用1.5T超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可广泛运用于临床并推广。
【关键词】1.5T超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诊断;应用价值分析脑梗死作为病发率较高的脑部疾患,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
其中糖尿病、高血压及超重、饮食长期不规律等均属于常见诱发因素,且发病后以语言不利、谵妄、突然昏倒、口眼歪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
若患者未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造成严重并发症,进一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1.5T超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接收并实施治疗的急诊脑梗死患者350例临床资料做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男性179例,女性171例,年龄59-78岁,平均年龄(68.50±9.50)岁;患病入院时间4-70h,平均时间(36.50±33.50)h;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发声不清晰、无法发声或偏瘫等临床症状。
且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CT常规检查,以排除脑出血。
1.2方法仪器选用GE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扫描参数如下:DWI:TR/TE参数设置为1000ms,b值设置为1000s/mm2,T1WI:TR/TE参数设置比为500:25ms,其n值设置为0。
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GE1. 5T超导型磁共振机对54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MRA检查。
结果:血管正常147例,脑动脉硬化259例,脑动脉栓塞106例,脑动脉瘤21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13例。
结论: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是一种简便且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能够为临床中脑血管疾病提供可靠的诊断。
标签:MRA;脑血管疾病;应用价值临床中脑血管疾病诊断以往主要依靠X线数字减影(DSA)及CTA等检查方法。
随着磁共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MRA即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 ic resonanceang iography)作为一种简便且无创伤性、无辐射的检查手段[1-2],越来越被临床医生认可和应用。
2010-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对54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MRA扫描,分析其图像,旨在研究MRA成像对临床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对546例临床拟诊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常规MRA 成像检查,其中男284例,女262例,年龄16~82岁,平均59.8岁,其中脑动脉瘤21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13例,经DSA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
1.2 仪器设备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 Sing HDe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Advantage windows 4.5工作站;患者取头先进,仰卧位,使用头颈联合线圈扫描;使用3D-TOF-MRA 扫描序列,扫描参数为:TE 6.6 ms,TR 30 ms,层厚1.0 mm,层间距:0.5 mm,视野360 mm×360 mm,矩阵256×196。
1.3 图像后处理(1)将所得MRA原始扫描图像传至AW 4.5(Advantage windows 4.5)工作站进行IVI重建,对重建血管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2)颅内动脉分为:颈内动脉颅内段(C1、C2、C3、C4、C5)、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由3名不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各动脉管径进行测量,求得动脉管径的平均值。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引言肝脏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目前,磁共振成像(MRI)已经成为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其中包括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
这种扫描技术通过对不同组织的水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肝脏肿瘤的性质,从而提高了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准确性。
本文旨在分析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的临床效果。
一、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的原理和优势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是指在1.5T磁共振成像设备上进行的一种特殊扫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扩散特性来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
相较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具有以下优势:1)对水分子的灵敏性更高:DWI序列扫描对水分子的自由扩散更为敏感,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的微观结构;2)对炎症和肿瘤的识别更准确:由于肿瘤组织通常会改变周围组织的水分子扩散特性,因此DWI序列扫描更有利于识别肿瘤组织和炎症组织;3)无需造影剂:相较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DWI序列扫描无需注射造影剂,减少了对患者的刺激和损伤。
二、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鉴别囊性肿块和实质性肿块:囊性肿块通常表现为高信号,而实质性肿块则呈现低信号,通过DWI序列扫描可以更准确地鉴别出二者;2)鉴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低信号,而恶性肿瘤则呈现高信号,通过DWI序列扫描可以更准确地鉴别出二者;3)评估肿瘤的范围和浸润情况:DWI序列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和浸润情况,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三、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在实际临床应用中,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验交流·1.5TMRI平扫和DW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的临床应用吴海璐,夏标,张天富,袁星,李雪娜(昆明市延安医院呈贡医院/呈贡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云南呈贡650500)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6-4141(2018)02-0159-0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aemic encephaemia,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缺氧所造成的脑部损伤,轻者可治愈,重者可引起脑瘫、智力低下、生长发育滞后、癫痫等后遗症[1]。
早期行磁共振诊断和干预,可以改善新生儿HIE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评价HIE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其在早期发现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及其损伤的范围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水分子的限制性活动敏感,DWI在早期发现HIE及评估预后方面表现出很大优势[2,3]。
本组研究回顾性分析174例新生儿1.5T磁共振常规+DWI影像表现,以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R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研究对象174例均为2014年4月-2017年4月进行磁共振检查的新生儿,年龄1~13d。
在我院新生儿科临床疑似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
其中男100例,女74例。
早产儿并低体重儿例39例,轻度窒息43例,中重度窒息21例,低血糖1例,新生儿黄疸13例,羊水III°粪染34例,新生儿肺炎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疑似HIE24例。
临床主要症状:易激惹、惊厥、反应迟钝、嗜睡、昏迷、肌张力地下、黄疸等。
二、方法所有患儿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
MRI检查设备扫描和参数如下:扫描序列及参数为常规T1WI TR1500ms,TE15ms;常规T2WI TR6500ms,TE107ms;DWI TR3600ms,TE117ms,b值0、1000s/mm2:扫描矩阵256×256,视野(FOV)18cm×18cm;层厚4.0mm,间隔4.8mm。
1.5T乳腺专用磁共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研究1.5T乳腺专用磁共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4月-2023年2月接收3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超声检查、1.5T乳腺专用磁共振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各检查方式差异性。
结果:1.5T乳腺专用磁共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超声检查,P<0.05。
患者孤立导管乳头状瘤直径多在2cm以下,形状呈圆形、类圆形且多数患者病灶边缘较平整、光滑,通过动态增强扫描可发现强化特点主要为乳晕后区以导管分布为基准的多发结节样强化、环形强化。
结论:1.5T乳腺专用磁共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显著,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1.5T乳腺专用磁共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检出率;直径;形状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1.5T spec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breast. Methods: A total of 39 patients with 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the breast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9 to February 2023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ll patients received X-ray examination,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1.5-T special magnetic resonance examination of the breast. Pathological diagnosis results were used as the gold standard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1.5T special MRI in 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breas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X-ray and ultrasound, P<0.05. The diameter of isolated ductal papilloma in patients was mostly less than 2cm, and the shape was round or almost round, and the edge of the lesion inmost patients was flat and smooth. Through dynamic enhancement scann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 enhancem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mainly multiple nodular enhancement and ring enhancement in the posterior areola area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atheter. Conclusion: The 1.5-t special magnetic resonance of the breast has signific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the breast, and can be widely promoted in clinic.Key words: 1.5T special magnetic resonance of 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breast; Detection rate; Diameter; shape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40-50岁年龄群体中发生率较高,此病症可促使患者表现出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等症状,在进行此病症诊断时X线、超声检查均具有准确率较低特点,影响临床治疗,1.5T乳腺专用磁共振,顾名思义,主要用于乳腺检查中,对保障诊断质量具有明显作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