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知识:岩土的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地质⼯程岩⼟分类及描述地质勘察岩⼼鉴定和描述⼀.⼟的分类和定名(⼀)、⼟的分类——按颗粒粒径⼤⼩1.漂⽯(块⽯)漂⽯(浑圆、圆棱)或块⽯(尖棱、次尖棱)粒径(mm)⼤d>800 中400<d≤800 ⼩200<d≤400;2.卵⽯(碎⽯)卵⽯(浑圆、圆棱)或碎⽯(尖棱、次尖棱)粒径(mm)⼤60<d≤200 中40<d≤60 ⼩20<d≤40;3. 圆砾(⾓砾)圆砾(浑圆、圆棱)或⾓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10<d≤20 中5<d≤10 ⼩2<d≤5;4. 砂粒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6. 黏⼟粒粒径(mm)d<0.005(⼆)、⼟的定名——按《铁路⼯程岩⼟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1.漂⽯(块⽯)⼟:粒径⼤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2.卵⽯(碎⽯)⼟:粒径⼤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3.圆砾(⾓砾)⼟:粒径⼤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4.砾砂⼟:粒径⼤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5.粗砂⼟:粒径⼤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6.中砂⼟:粒径⼤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细砂⼟:粒径⼤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8.粉砂⼟:粒径⼤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9.粉⼟:塑性指数等于或⼩于10,且粒径⼤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粉粒⼩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1.黏⼟: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到⼩,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黏⼟:极细的均匀⼟块,搓捻⽆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黏⼟较粗的短⼟条3.粉⼟:有⼲⾯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条、⼟球(四)、⼟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卵(碎)⽯⼟、圆砾(⾓砾)⼟、砂⼟,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呈松散状,⼿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潮湿—⼿捏时⼿上有湿印,Sr=50-80%饱和—空隙中的⽔可⾃由流出(地下⽔位以下),Sr>80%3、粉⼟潮湿程度的划分稍湿—天然含⽔率w<20%潮湿—天然含⽔率w=20-30%饱和—天然含⽔率w>30%4、⼟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法黏性⼟砂性⼟、粉⼟、碎⽯类⼟坚硬稍湿硬塑、软塑潮湿流塑饱和(1)碎⽯类⼟及砂类⼟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工程地质岩石分类及鉴定年月日目录1.工民建工程 (3)2.公路工程 (5)3.港口工程 (10)4.铁路工程 (13)5.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18)1 工民建工程1.1、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注:1 当无法取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数据时,科用点荷载试验强度换算,换算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2 当岩体完整程度极为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分类。
1.2、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定性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3、岩体完整程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注: 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与岩块压缩波速之比的平方。
1.4-2、岩体完整程度划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5、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注:1 波速比K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2 风化系数K f为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3 花岗岩类岩石,可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划分,N≥50为强风化;50>N≥30为全风化;N<30为残积土。
4 泥岩和半成岩,可不进行风化程度划分。
1.6、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7、岩石按质量指标RQD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8、岩层厚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9、岩石按在水中软化系数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注:软化系数(K R)等于饱和状态与风干状态的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之比。
1.10、岩体按结构类型划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 公路工程2.1、岩石坚硬程度分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注: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要点,见本规范附录B。
2.2、岩体完整程度划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注: 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与岩块压缩波速之比的平方。
地质基本知识和岩土分类地貌和第四系地质构造剥蚀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剥蚀地貌、剥蚀准平原。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分为:洪积扇、坡积裙、山前平原、山间凹地。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分为:河床、河漫滩、牛轭湖、阶地(成因: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河间块地。
河流堆积地貌有:冲击平原《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
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有:湖泊平原和沼泽地。
大陆构造侵蚀地貌有构造平原和黄土塬、梁、茆。
海成地貌有:海岸、海岸阶地、海岸平原。
岩溶地貌《喀斯特》:岩溶盆地、峰林地形、石芽残丘、溶蚀准平原。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斗、幽谷、冰蚀凹地)、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平原、终碛堤、冰前扇地、冰水阶地、蛇堤、冰碛阜。
)风成地貌有:石漠、沙漠、泥漠、风蚀盆地、沙丘、第四纪主要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和特征:残积、坡积、崩积、洪积、冲积、冰积、淤积、风积。
岩土分类及其特征沉积岩的分类:岩石按硬度程度分类:岩石按完整程度:岩石按风化程度分:岩石按软化程度分:按软化系数K R分为软化岩石和不软化岩石,≤0.75时为软化岩石。
岩石的质量指标RQD:好(>90)、较好(75~90)、较差(50~75)、差(25~50)、极差(<25)。
RQD指钻孔中用N型(75mm)二重管金刚石钻头获取的大于10cm的岩心段长度与该回次钻进深度之比。
土的分类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的分类土为一般土(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和特殊土(黄土、膨胀土、红粘土)巨粒土:巨粒和巨粒混合土。
粗粒土:分为砾粒土和砂砾土。
细粒土按塑性图分类:C黏土、M粉土。
含粗力的细粒土分为含砾细粒土和含砂细粒土。
细粒土含部分有机质的土为有机土代号后缀O。
按国家标准《岩土勘察规范》的分类一、按地质成因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风积土。
1. ml--人工填土2. pd--植物层3. al--冲击层4. pl--洪积层5. dl--坡积层6. el--残积层7. eol--风积层8. l--湖积层9. h--沼泽沉积层10. m--海相沉积层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12. gl--冰积层13. fgl--冰水沉积层14. b--火山堆积层15. col--崩积层16. del--滑坡堆积层17. set--泥石流堆积层18. o--生物堆积19. ch--化学堆积物20. pr--成因不明沉积注:上述每类符号前加第四纪符号Q,并以上标符号的形式显示,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
精华版土木工程地质知识点
1. 岩石分类:岩石可以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熔岩或火山碎屑形成的,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如泥、砂、碎屑)在地表形成的,变质岩是经过高温、高压和化学反应形成的。
2. 地层划分:地层是指用一定的标志将地壳分为一系列层,如亚古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地层可以根据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来划分。
3. 岩土工程性质:土体的性质包括密度、含水量、孔隙度、压缩性、剪切性等。
岩石的性质包括密度、硬度、强度、韧性等。
4. 断层和岩体结构:断层是地壳中的断裂带,经常伴随着地震。
岩体结构是指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如节理、褶皱、岩脉等。
5. 地下水:地下水是地下岩层中的水,是地表径流和降水的一部分。
地下水对土木工程有很大影响,如渗透、涌泉、地基沉降等。
6. 岩土力学:岩土力学是研究岩土工程中各种力学问题的学科,包括土体的力学性质、岩石强度学、地质力学、地震工程等。
7. 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是指根据地质条件和建筑要求设计出合适的岩土工程方案,包括基础工程、地下工程、坡防护、挡土墙等。
8. 土壤改良和加固:土壤改良和加固是指对土体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改良,以改善土体性质或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
常见的方法包括土壤稳定剂、灌浆加固、土钉墙等。
9. 矿产资源开采:矿产资源开采是指对地下矿物资源进行开采,包括金属矿、化学矿、煤炭等。
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10.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土木工程师需要考虑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详细的岩土特征基本知识分享从岩石建造类型、结构面特征及其组成岩石的岩性和强度等特征分析,岩体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特殊岩石等5个工程地质岩类。
每个岩类再划分为若干岩组,共计18个岩组。
根据土体的成因类型、物质组成及工程特征,土体划分为两类11个组。
具体内容如下:岩体工程地质特征1、岩浆岩类(1)坚硬—软弱块—层状基性喷出岩。
火山熔岩为块状,较坚硬—坚硬,干抗压强度48.0—193.0兆帕,软化系数0.64—0.99,岩体稳定性较好;火山碎屑岩为似层状或层状,软弱—较坚硬,干抗压强度10.9—56.0兆帕,软化系数0.43—0.54,岩体稳定性差。
力学强度的高低与岩石的节理裂隙发育和风化程度有关。
中等风化玄武岩强度为微风化—新鲜的20—50%;火山碎屑岩易受风化,中等风化的锤击易碎。
(2)坚硬—较坚硬层状中—酸性喷出岩。
岩石干抗压强度多大于108兆帕。
流纹岩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力学强度变化较大,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岩组中相对软弱的夹层。
使岩体稳定性变差。
(3)坚硬块状侵入岩。
岩石以中—粗粒或斑状结构为主,块状构造,新鲜者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力学强度普遍较高,尤其是新鲜花岗岩,抗压强度一般大于98兆帕。
2、变质岩类(1)软硬相间薄—中厚层状变质砂页岩。
岩层厚薄不等,软硬相间,岩石的完整性和抗风化能力差异很大,力学强度各向异性。
片岩、千枚岩、板岩等软弱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垂直干抗压强度12.0—113兆帕;石英岩、变质砂岩、硅质岩等硬质岩石,较坚硬—坚硬,垂直干抗压强度43.0—260兆帕,最高达338兆帕。
风化岩石干抗压强仅40—90兆帕。
(2)坚硬块状混合岩类。
岩石呈块状,完整性好,坚硬,干抗压强度59—196兆帕,强风化者为22兆帕。
(3)软弱碎裂状构造岩。
岩石破碎,透水性强,压碎花岗岩垂直饱和抗压强度为73兆帕,部分小于20兆帕。
3、碎屑岩(1)软弱—较坚硬,中—厚层状红色砂泥岩。
附录1.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等。
1.1 岩石的分类岩石应为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
岩石的分类有地质分类和工程分类。
地质分类主要根据岩石的成因,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可用地质名称加风化程度表达,如强风化花岗岩、微风化砂岩等。
岩石按成因的类型,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工程分类主要根据岩体的工程性状加以分类。
地质分类是一种基本分类,工程分类是在岩石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
(1)根据岩石的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在向地表上升过程中,由于热量散失逐渐经过分异等作用冷凝而成岩浆岩。
岩浆岩的分类见表12-1-1。
表12-1-1 岩浆岩的分类━━━━━━━━━━━━━━━━━━━━━━━━━━━━选编:张志良续表12-1-1注:摘自《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1-4-4。
沉积岩是由岩石、矿物在内外力的作用下破碎成碎屑物质后,再经水流、风吹和冰川等的搬运、堆积在大陆低洼地带或海洋,再经胶结、压密等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分类见表12-1-2。
表12-1-2 沉积岩的分类注:摘自《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1-4-5。
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或其他因素作用下,经变质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的分类见表12-1-3。
表12-1-3 变质岩的分类注:摘自《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表1-4-6。
(2)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岩石的分类见表12-1-4。
表12-1-4 岩石坚硬程度的划分注:摘自《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以下简称GB 50007-2002)表4.1.3。
(3) 根据岩体完整程度的分类见表12-1-5。
表12-1-5 岩体完整程度划分注:①完整性指数为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之比的平方;②摘自GB 50007-2002表4.1.4。
工程地质知识:岩土的分类
1.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2.岩石应为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
作为建筑物地基,除应确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外,尚应按规定划分其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
3.岩石的坚硬程度应根据岩块的饱和和单轴抗压强度按规定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
当缺乏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资料或不能进行该相试验时,可在现场通过观察定性划分,划分标准可按本规范执行。
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为为风化、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和强风化。
4.岩体完整程度应按规定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
当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本规范执行。
5.碎石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
碎石土可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
6.碎石土的密实度,可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和密实。
7.砂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
砂土可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8.砂土的密实度,可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和密实。
9.粘性土为塑性指数Ip大于10的土,可分为粘土、粉质粘土。
10.粘性土的状态,可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
11.粉土为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塑性指标Ip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12.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
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
13.红粘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粘土。
其液限一般大于50。
红粘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红粘土。
14.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
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的填土。
经过压实或夯实的素填土为压实填土。
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
冲填土为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15.膨胀土为土中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粘性土。
16.湿陷性土为侵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