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19.75 KB
- 文档页数:7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目标】1、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2、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3、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叫《直背》的故事。
“一瞎子,一矮子,一驼子,吃酒争座,各曰:“说得大话的便做头一位”瞎子曰:“我目中无人,该我坐。
”矮子曰:“我不比常(音同长)人,该我坐。
”驼子曰:“不要争,算来你们都是直背(音同侄辈),自然该让我坐。
”这个驼子很有意思,把自己的缺点当作优点来说大话,看来是十分的自信。
那么今天呢,我们就来欣赏一篇新的文章,也是关于一个十分自信的驼子的文章--《种树郭橐驼传》。
(或由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好导入:晋朝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大诗人李白爱酒,杜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唐朝的柳宗元爱树,他不仅爱种树,更能从种树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二、简介作者: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超过了韩愈。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
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教 学 设 计1、巧借精妙布局,体悟新颖文体。
2、妙凭鲜活形象,赏析活泼文字。
达成上述目标,从而实现对理趣的品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本文来自选修课本第六单元,本单元题目为“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种树郭橐驼传》赏读文字的第一段中有一句话可以很好的解读这八个字,“从文体和写法上看,颇为新颖活泼”,因此这节课我们就是围绕文体新颖,写法活泼入手,鉴赏此文。
二、精妙布局,文体新颖1、从题目看《种树郭橐驼传》和《范滂传》《羊祜传》相比多了事,即种树,因此发问: ①种树作为文章主体,那么最后两段都可以删去吗?明确:不能删去,文章的主旨为“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②既然重在说理,那就改为以下文字:盛世何来?来于修养生息,清静养民。
重徭厚赋,滥用民力,干扰民生,实乃亏国之本。
唯减其赋役,打击豪强,止民之侵害,方能成“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盛世之景。
明确:不生动,太死板。
③既然如此,文章的主体和主旨是种树,做官,那我们把题目改为《种树与为官》,第1、2段删去可以吗?明确:郭橐驼人物的出现和他神乎其神的种树之技,使整个故事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大约8分钟)1、种树郭 橐驼传在传记的外表下依然掩盖不住它寓言的真心。
三、鲜活形象,文字活泼寓言的诗意就在于它不是冷淡的议论, 不是空泛的说教,不是用思想本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而是具体的思想,“可见的思想”,它总是以生动的形象触动人的感情,以弦外之音来暗示或启迪人的睿智;它是在真和善的根株上滋生出来的美。
-----(我们的校友)诗人公木①赏析范例: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窥伺效慕”(回扣文本)仅此四字将“他植者”明里学,暗里访,又不得要领、心急如焚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形象特征)作者用“他植者”反衬(明确手法),突出了橐驼高超的植树本领,无人能及(效果)。
而且本句设置悬念(明确手法),“窥伺者”何止同行,读者也想一睹为快,于此激发其阅读兴趣(效果),同时为下文驼橐传授植树秘笈做了很好的铺垫(结构作用)。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精选16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篇1●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
他诞生于长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经史百子。
21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
26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博览群书,通观古今。
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得以了解世风民情。
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即位,他参加王伾、王叔文等人的永贞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
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释以遣苦闷,并关怀现实,写了大量文章驳难政敌。
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
在柳州任上,他关怀民瘼,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悬,深得民心。
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闻名的文学家。
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实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论。
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应辅物准时,其文学主见与韩愈大同小异。
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奇,章法严谨,以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清爽峻洁,似淡实浓,自成一家。
有《柳河东集》行世。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XX年1月版)二、课文析读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
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方,鲜亮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详细化,从而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阅读时应仔细借鉴。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
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
《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
即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疗养生息的政治观点。
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种树郭橐驼传(必修课堂实录)铁皮鼓杨晓梅:我想问一个问题,“隆然伏行”中有个什么用法?严忠孝:这句的意思是说他耸起脊背弯着腰走路,没有什么特别用法啊?杨晓梅:不对。
伏是动词,在这儿做状语。
(按:杨晓梅这一说是有问题的,但我当时没反应过来,没有及时纠正,只能留在下一课了)付锐:我想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郭橐驼种树,但是第一段交待他的名字来历,跟种树有什么关系?严忠孝:他要写这个人,自然先要交待啊?付锐:不对,他完全可以不写呀?可以直接从第二段开始写!金薇:(一组的,帮忙)题目是《种树郭橐驼传》,既然是传记,肯定先要交待人物的姓名来历了,这有什么奇怪的?!铁皮鼓:我插一句,这是一篇传记吗?(学生议论纷纷)金薇:这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按:这是书上注释里有的,但是我在上课之前居然没有看到,备课不到位)铁皮鼓:那么这篇文章中的郭橐驼是否真有其人?学生:没有!铁皮鼓:付锐问得很好,既然没有,是虚构的人物,为什么还要介绍姓名来历?杨晓梅:(二组的)这篇文章根本就不是为他作传,作者只是想借郭橐驼这个人种树来说明治理百姓的道理!铁皮鼓:是啊,其实这种写法就叫设事说理,事是虚构的,是为后面的说理服务的,但是看不到介绍姓名来历与后面说理之间的关系,怎么回事?严忠孝:……(无法解释)铁皮鼓: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无法解释,我们先放一放,(按:这个问题关涉全篇,仅就这一块无法解决,所以我选择了搁置)我再问几个问题。
第一,“名我固当”的“名”是什么用法?黄泳:(二组的)用作动词,命名!(大家哄笑,因为她实际上是在帮别人,她意识到了,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严忠孝:就是用作动词。
铁皮鼓:第二个问题,比较难啊!“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这一句中有什么语法现象?严忠孝:……(本组另外一个同学回答说是省略句,被其他同学否决)铁皮鼓:有没有其他组的同学知道答案?杨晓梅:“豪富人”是中心词,后面的部分好像是前面部分的定语。
铁皮鼓:非常不错,很了不起!这个句子有些难度,是个标准的定语后置。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落实文言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寓意。
3、培养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关注现实的能力。
【教学设想】1、运用板块式教学,把课堂设计为三个相连的渐进的板快,即“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
2、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3、课文不难,注解也很详细,应放手培养学生自渎的能力,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特别是培养学生推测语意的能力。
4、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的结晶,并与现代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由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好导入。
晋朝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大诗人李白爱酒,杜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唐朝的柳宗元爱树,他不仅爱种树,更能从种树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二、明确本堂课的三大板块:“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
(幻灯出示)三、读——准确地读:1、听读课文。
请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
要求:仔细听,认真看,心里读。
(朗读完成后,教师指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3、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声音响亮、整齐自信。
4、熟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对照翻译,边读边翻译给自己听。
教师巡视答疑。
5、教师检查:①学会结合语境,用文言积累和语法常识推断语意:(幻灯出示)示例:1、遂而鸡豚(鸡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国也》)2、名我固当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②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做到准确、通顺。
(提醒学生注意倒装句式)(幻灯出示)1、故不我若也。
2、吾又何能为哉?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四、说——理解地说:1、说“发现”的话:你发现郭橐驼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请你用“我眼中的郭橐驼是一个的人…”进行评价。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感受郭橐驼的人物形象。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一)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
世称“柳河东”。
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授校书郎。
二十六岁又中博学宏词科,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
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
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
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幽远。
著有《河东先生集》。
(二)题目解说《种树郭橐驼传》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种树”突出郭橐驼的职业。
(三)写作背景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803)至二十一年(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
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
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二、学习过程任务一疏通文意解读文段任务设计第一段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原文:解释:橐(tuó)驼:骆驼。
这里指驼背。
《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种树郭橐驼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
3.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文言文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已是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捐杂税,人民民不聊生。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扰民的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是它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转》。
二、知人论世(一)了解作者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唐代古文运动的一位领袖人物。
他提出“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论文:《封建论》《夭对》文学性传记散文:《捕蛇者说》《童区寄传》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寓言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三戒》著有《柳河东集》。
(二)创作背景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本文就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针砭时弊)。
(三)文体“传"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种树郭橐驼传》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种树郭橐驼传》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1 课。
根据课本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一及课后学习提示,本课以人物传记的形式,以“种树之理”类比“为官之理”,内容上呼应了单元导语中的“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1. 把握对举、类比的说理方式,领会文中的“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2.体会文章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学习柳宗元“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态度;3. 赏析文章融叙事说理于一体、婉而多讽的写法。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古代散文有较强的文言基础和理解能力;同时,文章以学生熟悉的人物传记形式叙写,也降低了学生阅读时的理解障碍,但纯粹让学生把握文中“郭橐驼”的人物形象太过浅显,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阐述了哪些“理”似乎更为重要。
但“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对当下城市中的学生而言又较为陌生,如何用历史的眼光,透过语言的品味去理解文章,于是便成为教学重点。
此外,对一篇作品的学习不能仅停留于“写了什么”,更需要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这篇文章的构思意图是学生仍存在的困惑,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关注课文的单元地位,明确探讨重点师:同学们好!在第三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文学魅力。
正如单元导语所说:“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也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
”今天,我们继续沿着古代散文的历史长河,学习第11 课《种树郭橐驼传》,一同体会它的理趣所在。
二、主问题探讨——梳理文中呈现了哪些“理”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梳理讨论文中呈现了哪些“理”。
请结合文中相关词句加以分析。
在梳理的同时,也请关注课下注释,积累相应的文言词句。
( 学生小组讨论。
)1. 探讨“种树之理”。
师:请各学习小组交流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上学期学过一篇文言文《秋水》,是否还记得它选自哪一部书?
生:《庄子》。
师:在《庄子》中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德充符》中记载着这样的个人物:
鲁有兀者王骀(tá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闉(yīnqí)跂支离无脣(chún)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dòu)肩肩。
(兀者:断足之人;闉跂支离无脣:曲足、驼背、无唇之人;脰:颈项;肩肩:瘦小的样子。
)
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畸形残疾却有过人的本领。
我们猜猜看,他们是真实的人物还是虚构出来的呢?
生:虚构的。
师:庄子正是用夸张的手法告诉我们只要有过人的本领,形体上的缺陷就会被忽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柳宗元笔下的一位驼背种树人郭橐驼。
请每一位同学出声读一遍文章,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的字请你举手向我示意。
(学生自由读文章约4分钟。
)
下面请大家一起读一遍文章。
(约3分钟)
这位郭橐驼和《庄子》中的这两个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郭橐驼的身体也是残疾畸形的,也有过人的本领:树种
得好,而且还懂政治。
师:郭橐驼的为人怎么样?
生:他是个驼背,乡里人给他取外号“驼”,他不仅不生气,还说“甚善,名我固当”,并且自己也叫自己“橐驼”。
可见他很豁达、乐观,这种自信也许正暗示着他也许是个“世外高人”。
师:很好,橐驼的为人确实是形丑而豁达,身残而自信。
橐驼种树种得极好,我把它概括为:天下奇绝。
请一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其他同学们来找一找“绝”在哪里?
生:“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无论是把树作为观赏的豪富人还是卖果子为生的人都争着雇佣他,可见他的技术很全面。
生:“或移徙,无不活”,我们常说“树挪死,人挪活”,但郭橐驼种的树移植了还能活,这也是他奇特之处。
生:“硕茂,早实以蕃”,他种的树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说明他种的树质量高,品质优。
生:“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别人怎么都模仿不如他,这是他的独门本领。
师:看来,郭橐驼种树有“四绝”:一绝——技术全面;二绝——树挪能活;三绝——树品质优;四绝——独门本领。
郭橐驼不仅树种得如此之好,而且还懂得为政之道,他是如何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的?
[4]
师:请同学们将找一找写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表现的句子,并用笔划出来。
请全体女同学读一读他植者植树的表现,请
全体男同学读一读官吏为政的表现。
谁来说说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哪些表现是相似的?
生:他植者植树:“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的表现有:“旦暮来而呼”,“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并且还“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师:如此植树和治民,结果如何?
生:他植者的结果是勤虑害树,官吏治民的结果是繁政扰民。
他们的共同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勤劳反而坏事。
师:文章最后,问者说:“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你认为养树术和养人术分别是什么?
生:养树术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术应该是“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师:如果我把故事中的两句话:“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抽掉,行不行?
生:不行。
因为从种树到为政之道作者用了类比的方法,两者表现相似结果才相似。
如果抽掉了这两句就不能推出勤虑害树这个结果,那么接就不能推出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繁政扰民”这个理了。
文章主旨的出现就会显得很突兀。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由此我们知道,写一篇文章,要从前面的一个故事得出后面的一个道理,应该写出它们的相似点。
看来,这位种树的郭橐驼确实厉害,能从养树之术推知养人
之术。
那么,这位究竟郭橐驼是真有其人还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讨论)
生:我认为是真实的。
因为文章的题目是《种树郭橐驼传》,说明这是一篇传记,并且有具体名号、籍贯、职业等。
生:我认为是虚构的,因为只知道他的绰号而不知其真名,种树的水平好得太神奇了,更何况一个普通种树之人居然懂得治民之法,有点违背常理。
生:我也认为是虚构的,它不像一篇传记,更像一则寓言。
作者痛恨繁政扰民的现象,但在古代直言进谏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作者借助一个种树的故事来警示统治者要顺民之性,让百姓休养生息。
师:从形式上看,它确实是一篇传记;但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看来,它应该是一则寓言。
所以,本文应该是以传记包装的寓言,或者说是寓言体的传记。
郭橐驼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学者的观点是这样的: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设事明理”是寓言最根本的特点,为了明理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又可是虚构的。
本文中,既可能是柳宗元为了表明对繁政扰民的痛恨而虚构了一个橐驼的故事,也可能是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个驼背的种树人而引发作者写这样一篇寓言。
所以,认为郭橐驼是真实的或是虚构的,都是有道理的,真是“亦真亦幻”郭橐驼。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更进一步说它是“幻设为文”,
“以寓言为本”。
鲁迅先生认为他是虚构的。
既然是虚构的,我想把这个郭橐驼的故事进一步夸张:“橐驼所种之树不需几年就能长10米,且一年四季都能结果”,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
虽是虚构,但也要符合事理,太夸张,不合事理,故事就站不住脚了,那么后面的理也就站不住脚了。
师:我们写文章,为了要表明一个道理,也可以学习设事明理的写法,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像前面《庄子》里的两个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也没关系,只要这故事要合情合理;并且这故事和所要表达的道理相似,写好它们的相似点。
[4]
这亦真亦幻的郭橐驼能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我们同学们能否将所领悟到的写作方法移之写作实践呢?请大家做一个小练习。
请根据由事到理要写好相似性的方法,给散文《一棵核桃树》加一个结尾的句子。
(印发讲义《一棵核桃树》,学生看文章、写句子。
)
一棵核桃树刘燕敏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
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
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
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非常复杂。
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
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
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了,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
“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
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
李子树一天天长大。
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
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
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
”“老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
”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
”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3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樱桃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
那棵树从此再没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
一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
”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
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
10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
(写好后交流。
)
生:看一个事物,不能被它各式各样的表象所蒙蔽,要看它的本质。
生:也许有的人一直生活在角落里,但只要拿出自己的果实,大家照样会懂得你的价值。
师:两位同学的结尾都很契合这个故事,都符合我们今天讲的相似性的原则,尤其是第二位同学的结尾已非常接近作者的原文。
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的结尾:“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谁会真正认识你。
”
今天我们通过对《种树郭橐驼传》这一篇寓言体传记的学习,掌握了一种由事入理的写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还能记得,还能运用;并祝每一位同学在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