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浆细胞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41 MB
- 文档页数:37
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脊柱的椎体和椎弓上。
临床上常常需要通过CT和MRI来帮助诊断和评估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本文将对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和诊断该病。
一、CT影像表现1. 平扫CT表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在CT平扫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边界清晰,呈现为圆形或分叶状。
病灶内可以见到点状或条状的骨化灶,呈不均匀的高密度影像。
肿瘤周围可能伴有不明显的骨质破坏,但通常没有明显的骨膜反应。
2.增强CT表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增强扫描呈现明显的均匀性强化,强化程度较为显著。
肿瘤周围血管密度较高,增强后可见血管影像的充盈,病灶边界清晰。
二、MRI影像表现1. T1WI表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病变边界清晰。
肿瘤内常可见点状或带状低信号的骨组织韧带钙化。
三、CT与MRI对比分析1. 影像显示的优势CT对于显示骨化灶和骨质破坏有很好的表现,对于病变与周围骨组织的关系的分辨率较高。
而MRI对于软组织结构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够很好地显示肿瘤的侵袭范围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2. 诊断的依据结合CT和MRI的影像表现,可以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出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
CT能够对病变的骨质情况、骨化情况有较为清晰的显示,而MRI则能够更好地显示软组织的情况,对于肿瘤的边界和侵犯范围有更为直观的显示。
在诊断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时,临床医生需要结合CT和MRI的影像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与诊断,这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性质和侵袭范围。
最终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the spine)是一种罕见的骨骼恶性肿瘤,由浆细胞恶性增生引起。
CT和MRI是用于诊断和评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本文将对该疾病的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一、CT影像表现1. 平扫表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平扫CT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域呈偏心性溶骨性改变,可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规则,密度不均匀。
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边界模糊。
骨质破坏区域内可见斑点状、线状高密度影,为新骨形成或出血所致。
2.增强扫描表现增强CT扫描可显示病灶周围软组织肿块及血管影的明显强化,同时可见病灶内部的软组织结构和血管影的环形、斑点状强化。
二、MRI影像表现1. T1加权影像表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T1加权影像呈等或略低信号,病灶周围软组织肿块呈等信号,病灶周围所见广泛强化区域,表示病灶周围高脂质瘤变和炎症细胞浸润。
三、对比分析从CT和MRI影像表现来看,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均呈现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改变和软组织肿块。
在CT上,病灶周围可见斑点状、线状高密度影,而在MRI上,病灶周围可见蜂窝状高信号区,这可能与两种影像技术的不同扫描方式有关。
CT和MRI在诊断和评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结合两种影像学检查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影像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四、临床意义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在临床上少见,且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骨转移瘤、骨巨细胞瘤等。
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应当注意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合临床病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浆细胞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浆细胞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癌症是每个人都很恐惧的疾病,得上此病,无疑是一场灾难。
它可发生于身体的几乎各个部位,如果癌症发生在浆细胞,便成为浆细胞瘤。
临床上将该病定义为发生于骨髓以外的恶性浆细胞的增生。
该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另一种叫做髓外浆细胞瘤。
其中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多发,临床诊断中,一般依靠典型症状进行诊断,下面来了解一下本病的诊断方法。
孤立性浆细胞瘤的症状诊断:1.临床表现以局部骨骼肿物伴有疼痛为特征。
最常受侵犯的部位是脊椎骨骼。
2.其他好发部位依次是骨盆、股骨、肱骨、肋骨,而颅骨受侵罕见。
3.在X线影像上,病变多呈“多孔状”或“肥皂泡状”溶骨性病变,病变边界不像多发性骨髓瘤溶骨性病变那样锐利、清晰。
4.少数患者表现为受损部位骨质硬化。
病理性骨折可发生在受损骨骼部位。
5.除孤立的骨骼浆细胞瘤外,其他骨骼无病变。
6.骨髓象和血象正常。
7.仅10%—20%的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伴有血和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增多,大多数患者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轻链)增多,也无贫血、高钙血症、高粘滞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浆细胞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髓外浆细胞瘤的症状诊断:1.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男女比例为2:1。
2.中位生存期为68个月。
3.80%以上发生于头颈部,尤以上呼吸道受累多见,常见部位包括鼻腔、鼻旁窦、鼻咽部、扁桃体等。
临床症状为鼻塞、鼻衄、声嘶、咯血、流泪、面部肿胀、嗅觉下降、呼吸困难等,尤以鼻塞、鼻衄最为多见。
4.无论发生于何处,浆细胞瘤均为占位性病变,在鼻腔主要体征是:肿块呈息肉样增生或黏膜下弥漫性增厚,色暗红或灰黄,表面光滑,质地中等。
5.亦可发生于甲状腺、肺、消化道、肝、脾、胰腺、睾丸、皮肤等,但较罕见。
6.12%的病例可致邻近骨组织的破坏。
7.影像学检查可见软组织块影,邻近骨质可因肿瘤压迫、推挤而移位或破坏。
浆细胞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患者无全身表现,骨髓及周围血象正常,尿中无Bence-Jones蛋白,尿常规、肾功能无改变,全身骨骼无病变。
[颅脑肿瘤]“浆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浆细胞瘤浆细胞瘤(Plasmacytoma)1.要点(Key concepts)■浆细胞瘤是一边界清楚,常发生于成人的浆细胞性恶性肿瘤,可为孤立性,也可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均匀性显著强化是浆细胞瘤的主要影像学特点。
临床上,浆细胞瘤虽是恶性肿瘤,但因为对放疗敏感,35%的颅内孤立性浆细胞瘤经放疗后可存活10年以上。
2.概述(Brief introduction)■浆细胞类肿瘤是来源于骨髓造血组织的肿瘤,起自骨髓的成浆细胞。
本病好发于扁平骨,绝大多数为多发性,又称为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恶性度极高,患者预后非常差。
■浆细胞类肿瘤偶可呈孤立性,称为浆细胞瘤。
浆细胞瘤必须在除外系统性多发性骨髓瘤之后才能做出病理诊断。
浆细胞瘤病人切除病灶并辅以放疗,预后较多发性骨髓瘤好。
■颅内浆细胞瘤可分为两种类型:颅骨浆细胞瘤和髓外浆细胞瘤。
颅内髓外浆细胞瘤可发生于硬脑膜、脑组织等含有网状细胞的组织。
■不少文献报道称颅脑孤立性浆细胞瘤有明显的女性性别优势,常见于40—60岁的成年人。
■好发部位:斜坡、岩骨和额顶骨等部位;大脑镰、小脑幕、颅后窝等硬膜组织,额叶、枕叶、下丘脑等脑组织。
■孤立性浆细胞瘤为脑膜动脉供血,也有脑内动脉分支供血。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MRI平扫:①发生于颅盖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多呈实性圆形或卵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可向颅内生长,形成颅内脑外占位或向颅外生长,形成皮下肿物;亦可向两个方向生长,囊变、出血等继发改变少见。
②发生于斜坡的孤立性细胞瘤,多呈不规则形深分叶和浅分叶状,边界清楚,肿瘤性质多较均一,钙化、出血、囊变等继发改变少见,可侵犯周围组织结构,邻近骨质多呈溶骨性骨破坏。
③发生于硬膜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可位于硬膜外或硬膜内,多呈实性,圆形或卵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宽基底,肿瘤边缘切线与脑膜交角多呈钝角,邻近骨质多呈溶骨性骨破坏。
孤立性浆细胞瘤诊疗规范(2014版)孤立性浆细胞瘤是由浆细胞单克隆增生导致的恶性肿瘤,可进一步分为骨和骨外的。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定义为浆细胞瘤从骨组织发展而来且没有侵犯其他部位的证据。
孤立性浆细胞瘤来源于软组织被定义为骨外的孤立性浆细胞瘤。
骨型和骨外型浆细胞瘤的治疗和随访相似。
一.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发病年龄在50岁以内为多,临床表现以局部骨骼肿物伴有疼痛为特征,可见骨质破坏,甚至病理性骨折。
最常受侵犯的部位是脊椎骨骼,常表现为严重的背痛和脊髓受压症状。
其他好发部位依次是骨盆、股骨、肱骨、肋骨,而颅骨受侵罕见。
2.骨外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左右。
原发灶多位于鼻腔、副鼻窦和鼻咽部、扁桃体及眼眶,占76%,其次可见于舌、喉、甲状腺、肾上腺、脾、肺、皮肤、胃肠道、睾丸等器官。
常因肿块或疼痛就诊,受累部位出现相应的炎症样不适。
(二)实验室检查骨髓象称血象正常。
仅10% — 20%的患者伴有血和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口或轻链增多,大多数患者无单克隆免疫球蛋口或其多肽链亚单位(轻链)增多,也无贫血、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三)影像学检查在X线影像上,主要表现为单发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常较大, 边缘清楚,部分病例可有骨小梁残留。
CT可见骨破坏区完全为软组织取代,骨质膨胀,边界清楚,常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脊椎孤立性浆细胞瘤MR显示为局部成骨髓置换改变,T1WI多呈较均匀的等或稍高信号,T2WI 为高信号,骨周围软组织肿块常多见,并可压迫脊髓和神经根。
少数患者表现为受损部位骨质硬化。
病理性骨折可发生在受损骨骼部位。
除孤立的骨骼浆细胞瘤外,其他骨骼无病变。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组织由单一的肿瘤性浆细胞组成,瘤细胞分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高分化者瘤细胞形态似正常浆细胞;而低分化者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在肿瘤的不同区域亦有明显分化程度的差异。
免疫表型:浆细胞瘤全B细胞抗原(CD19、CD20)不表达,但常表达CD38、CD 138和MUM-1,单克隆表达K或九轻链球蛋口;典型浆细胞瘤Ki-67 一般比较低(10%-30%),间变型浆细胞瘤和浆母细胞瘤一般大于50%o 三.分期诊断(一)诊断标准1.活检证实为单个部位的骨/软组织单克隆性浆细胞瘤2.骨髓无单克隆浆细胞增生3.无M蛋口,或有少量M蛋口但随单个浆细胞瘤消失而消失4.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二)分级按瘤细胞分化程度分三级:I级似正常浆细胞,无明显异型性II级瘤细胞明显异型,可见核分裂III级瘤细胞高度异型,核分裂多见四.危险分组1.高危组:低水平的非相关性免疫球蛋白,中轴疾病,年老,损害部位>5cm,治疗后M蛋口持续存在。
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张冲【摘要】目的:探讨颅底浆细胞瘤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浆细胞瘤的患者,均行CT或MR扫描,影像检查重点观察了肿瘤的发生部位,信号特点,侵润范围,骨质破坏情况,和增强扫描特征.结果:10例有5例发生斜坡,3例发生岩尖区,1例发生鞍区,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如下:①CT平扫肿瘤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实性肿块,邻近颅底骨质呈溶骨性破坏,无骨质硬化边缘.肿瘤内常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为瘤内钙化或骨质残片.②MRI平扫肿瘤呈等T1或稍长T1、等T2或短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MR表现与肿瘤起源部位和侵润范围有着密切关系,肿瘤的MR表现与某些肿瘤十分相似,不易鉴别.MR能够清楚地显示肿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显示浆细胞瘤及其侵润范围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期刊名称】《影像技术》【年(卷),期】2015(027)001【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颅底;浆细胞瘤;磁共振成像;X线计算机【作者】张冲【作者单位】开封市中医院,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445.2;R816.11.1 一般资料6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35-58岁,临床上主要以局部疼痛及脑实质受压而出现神经症状来院就诊。
均无多发性骨髓瘤病史,术前血、尿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后进一步全身检查提示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
手术前,患者在本院接受了头部MRI平扫和增强检查,7例患者接受了头部CT平扫检查,其中2例术前诊断为脊索瘤,1例诊断为神经鞘瘤,2例诊断为脑膜瘤,1例诊断为垂体瘤。
1.2 检查方法头部MRI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东软飞利浦1.5T磁共振扫描仪,使用头部线圈,平扫时采用SE序列T1WI行矢状面和横断面扫描、FSE序列T2WI行横断面扫描。
层厚5mm,无层间距,2次激励成像。
投稿邮箱:sjzxyx88@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03期 211小脑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CT 及MRI 表现姜珊,李迎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云南 昆明 650101)摘要: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SP )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原发于骨骼的、单个孤立的浆细胞单克隆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常发生在脊椎骨骼,发生在颅骨的十分罕见。
因此,目前对于SP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困难。
本文通过1例病例资料观察发生于颅内小脑凸面的浆细胞瘤的CT 及MRI 表现,提高大家对SP 的影像学表现的认知。
关键词:孤立性浆细胞瘤;CT ;MRI ;SP 影像学中图分类号:R738.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03.180本文引用格式:姜珊,李迎春.小脑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CT 及MRI 表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3):211.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5岁,反复头晕半年,近3个月右眼视力下降来我院就诊,MRI 显示右侧枕顶部巨大稍长T 1等T 2信号影,增强后呈均匀明显强化(图1),病灶推压右侧小脑及枕叶,MRI 考虑颅内脑外恶性肿瘤。
CT 显示右侧顶枕部大小约8.6 cm×3.9 cm×9.1 cm 的不规则稍高密度肿块影,病灶侵及右侧枕骨局部骨质破坏(图2)。
患者全麻下行手术切除病灶,术中见肿瘤骑跨横窦,向幕下生长,血供丰富,并向下侵蚀硬脑膜,术中肿瘤全切送检。
病理:肉眼可见灰白灰黄色质软组织一块,多切面切开面灰白灰红,部分区域似有颅骨组织。
免疫组化结果:EMA (+)CD38(+),CD138(+),KAPPA (+),Ki-67(40%),CD56(+),CD117(+),Bcl-2(少许细胞-)特殊染色结果:蜡块1:银染(+)。
最后诊断结果为:(右侧顶枕叶及右侧小脑凸面)浆细胞瘤(图3~5)。
浆细胞肿瘤是源于浆细胞单克隆增生的恶性肿瘤。
2008年WHO 将其分为3类: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bone,SPB)、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P)和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
SPB在浆细胞肿瘤中仅占5%左右,并有较高风险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由于SPB发生率较低,国内外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其临床及影像特征缺乏总结,临床误诊率较高。
本文报道的这例胸椎SPB,曾于术前诊断为骨巨细胞瘤,不除外嗜酸性肉芽肿,未考虑SPB系基于骨巨细胞瘤和嗜酸性肉芽肿发病率较高,且对浆细胞瘤认识不足所致。
1.病例资料病人女,59岁。
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腰部疼痛,为隐痛,间断发作,劳累加重,休息缓解,不向肢体放射,症状渐进加重伴活动受限,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可,大小便如常,体质量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无异常,否认恶性肿瘤疾病史。
体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均正常。
入院生化全项:尿酸稍增高(437mmol/L,正常参考值142~339mmol/L)、肌酐正常(55μmol/L,正常参考值28~97μmol/L)、血钙正常(2.34mmol/L,正常参考值2.1~2.6mmol/l)、碱性磷酸酶正常(60μ/L,正常参考值50~135μ/L),余项均正常。
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CA125、CA724、CYFRA211均属正常值范围。
2.影像特征胸椎CT示:T10椎体楔形变,并呈轻度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瘤体均质,其内未见异常钙化及肿瘤骨,边缘粗糙骨硬化,瘤体内残留骨嵴,同水平椎旁软组织稍增厚(图1)。
图1 胸椎CT平扫影像。
A 骨窗冠状面重组影像;B 骨窗矢状面重组影像;C 骨窗横断面影像。
胸椎MRI平扫示:T10椎体内瘤体呈均质实性,未见液性坏死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信号略增高,胸椎MRI增强示瘤体呈明显均质强化,椎旁软组织内未见异常团块影,未见脓疡形成,相邻椎间盘信号未见异常,椎间隙无狭窄。
6例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阳桂丽;钟先荣;胡碧清【摘要】目的探讨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收集和复习本院1996年1月至2009年12月病理确诊为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6例临床资料,通过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血尿检测、病理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等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均为单一区域骨骼破坏,好发于红髓丰富的部位,分别为肋骨2例、颅骨2例、胸椎1例、股骨干1例;男性比女性常见,男女之比为2∶1.临床表现为单骨部位疼痛,无贫血、高钙血症和肾功能损害,尿Bence-Jones蛋白阴性;免疫组化表达CD38和/或CD138,单克隆表达轻链球蛋白Kappa 2例、Lambda 4例.结论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为罕见,确诊需综合多方面情况,且首先应排除骨多发性骨髓瘤.%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pathologic feature and the diagnosis method about the 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 Methods We collected and reviewed the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6 cases of the final pathologic diagnosis solitary plasmacyoma of bon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1966 to December, 2009 , through the clinical feature, imageologic appearance, the detection of blood and urine, pathologic routine HE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to analyze, and reviewed pertinent literature. Results All the 6 cases with the 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 were skeletal destruction of single region,especially frequent in the location of abundance splenic pulp,2 lesions involved the costal bone,2 leisons cranium,l leison thoracic vertebra and 1 leison involved shaft of femur,respectively,and more common in male than that in female(the ratioof male to female was 2 : 1). The clinical situations were the pain of single bone location, no anaemia, hypercalcinemia and the damage of renal function, negative urine Bence-Jones proteins.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s were CD38 and(or)CD138 ,and monoclonal expreesions were light chain globulin κ(2 cases) and λ(4 cases). Conclusion The 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 rarely occurred,final diagosis is demanded to combine varietal information,and should excluse the multiple myeloma.【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1(040)029【总页数】4页(P2933-2935,封2)【关键词】浆细胞瘤;病理学,临床;诊断【作者】阳桂丽;钟先荣;胡碧清【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病理科,广西梧州,543001;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普外科,广西梧州,543001;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病理科,广西梧州,543001【正文语种】中文浆细胞瘤是以浆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通常分为3类,即多发性骨髓瘤、髓外浆细胞瘤和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其中以多发性骨髓瘤多见,而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为罕见[1]。
孤立性骨骼浆细胞瘤和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的诊断和处理指南Soutar R;Lucraft H;Jackson G;刘淑艳;薛永权
【期刊名称】《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卷),期】2005(028)004
【摘要】许多患有浆细胞肿瘤的患者就诊时表现为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MM),而少数患者(<5%)表现为由单克隆性浆细胞增殖所致孤立性骨骼浆细胞瘤(SBP)引起的单一性骨损伤,或者较少见的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SEP)引起的软组织肿块。
SBP有进展为MM的高风险性,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至少25%伴有明显孤立性损害的患者中发现身体的其他部位有该疾病的证据。
相反,SEP几乎总是局限性的,局部治疗有很高的治愈率。
【总页数】6页(P289-294)
【作者】Soutar R;Lucraft H;Jackson G;刘淑艳;薛永权
【作者单位】不详;英国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英国骨髓瘤协会指南工作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鼻咽部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J], 杨岗;程路;张联合;洪江;陈荣灿
2.鼻咽原发性髓外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J], 向锦;刘大伟;张玉;吴秋良
3.胸椎椎管内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1例 [J], 陈德轮;刘炫;张国明
4.胸椎椎管内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1例 [J], 陈德轮;刘炫;张国明;
5.髓外浆细胞瘤和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9例 [J], 刘小平;刘晓玲;任予;扬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浆细胞,通常发生在骨骼系统中。
浆细胞瘤的临床症状常常不明显,易被忽视或误诊。
准确的影像学检查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CT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本文旨在分析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在CT和MRI影像上的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一、CT影像表现1.平扫特征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在CT平扫上常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
软组织肿块多呈不规则形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部分病例可呈轻度不均匀密度。
骨质破坏常呈溶骨性破坏,但也可出现骨质硬化和新骨形成。
在骨骼较扁平的地方,容易继发出现膨胀骨质改变。
2.增强扫描特征增强扫描后,肿块常呈不均匀性中度至重度强化。
由于浆细胞瘤的血供较丰富,可见邻近血管受压移位及向外推移。
二、MRI影像表现1.T1WI表现在T1加权像上,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多呈等或低信号。
软组织肿块显示为等信号,非常规则,边缘清晰。
而骨质改变部分呈低信号或等信号,但也有部分表现为稍高信号。
三、CT与MRI影像对比分析通过对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均能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和侵犯情况。
而在骨质破坏的表现上,CT更加优于MRI。
CT能够清晰显示肿瘤对邻近骨骼的破坏程度,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而在软组织肿块的显示上,MRI则更为优于CT。
MRI能够更好地显示肿瘤的组织学结构和内部细节,如囊变、坏死和钙化。
综合应用CT和MRI对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进行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四、诊断注意事项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病变混淆。
临床医生在进行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临床表现,如患者有无疼痛、肿块、感觉障碍、活动功能受限等表现;二是结合影像学表现,如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的程度、范围和侵犯情况;三是注意与其他骨骼肿瘤和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如骨髓瘤、软骨肉瘤、转移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