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案例讲解之活水公园
- 格式:pptx
- 大小:6.56 MB
- 文档页数:11
城市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探索分析———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作者:刘欣杨依婷赵卓琦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5期摘要院成都市活水公园是1997 年建成的世界上首座以展示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为主要内容、以水保护为主题的生态公园。
它所展示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工程现己正常运行了20 年,被污染的水体通过进入公园的厌氧沉淀池———水流雕塑———植物水塘———养鱼池———回到府南河,这一过程是一个大的生态水体循环。
本文就城市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过程及所用系统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活水公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活水公园是园林艺术与人工湿地净水工艺相结合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与实践。
城市园林艺术因应用了人工湿地净水工艺系统,而增加了科学内涵。
人工湿地净水工艺系统是一门内容广泛、内涵丰富的学科,有许多待研究和待完善的课题,需要多学科合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 概况四川省成都市活水公园,是我国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湿地生态展示景观公园,该公园展示了国际先进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过程。
其占地2.4hm2,坐落于成都市的护城河———府南河。
2 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公园的创意者,美国“水的保护者”组织创始人贝西·达水难分的象征意义,将鱼形剖面图融入公园的总体造型,喻示人类、水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公园中的流水取自锦江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
成都市活水公园的人工湿地净水工艺分成3个系统,形成3 个区,分别展示了人工湿地系统3 个不同的工艺过程,相应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休闲、娱乐、教育等景观功能,成都活水公园集人工湿地净水系统与园林景观于一体,蕴涵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生态意义。
2.1 进水预处理系统环境艺术家利用厌氧池的水面上设置了象征清水受污染的石雕作品,在厌氧池与兼氧池的联接处设置了可观赏与自流曝气的水流雕塑;厌氧沉淀池泵入污水,厌氧沉淀池出水经水流雕塑自流曝气后,流入兼氧高位水池的工艺过程;园林建筑设计者利用沉淀池与地面的高差及其地形地貌,设计建设了反映川西古建筑特点的,带水车的吊脚楼和地下展厅,并在地上山坡上种植仿峨眉山的亚热带自然植被。
活水公园:城市田园化的可能在成都府南河畔,有一座“鱼”状的公园,里头密布着树林和各种大小不一的水塘,沿着河边狭长地分布着,它就是成都的活水公园。
在旅游界,活水公园的名声或许不如成都青城山、都江堰一类的地方响,不过,它在国际上却很知名,以至于当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设“城市最佳实践展示区”时,展示区的总规划师看中了这个公园,遂邀请其参选。
在遴选委员会的一致肯定下,活水公园于2008年4月2日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实物案例。
入选词上对活水公园给予了高度评价:成都市活水公园项目采用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让污水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为目前许多地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这座活水公园,最初是怎么出现的呢?那是1997年,成都府南河改造工程即将结束。
美国水保护协会创始人、艺术家贝西在听闻府南河改造工程后,联想到自己擅长的水处理工程,于是给成都市市长写了一封信,建议在河边做一个以水保护为主题的公园,向公众展示实地的污水处理系统。
这一年,中国国内的“空气质量报告”制度刚刚出台,环保对很多城市而言还只是一个新鲜且奢侈的词。
贝西在给市长写信之前,已经向很多国家“推销”过自己的想法,但她的想法第一次真正被接受,是在成都,而且是在1997年的成都。
成都市政府很快做出决定,将她的构想变为现实。
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案例2010年,最终出现在上海世博园的城市最佳实践展示区里的活水公园模型,展示了这么一个场景:待处理的水体通过在如鱼鳞般层层递降的植物塘后,各种水生植物将收集到的雨水一道道净化,最终流出的是一池清水。
而在活水公园这个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公园里,通过精心设计的水体净化装臵——各种水池与湿地植物的沉淀预拦截作用,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过的河水得以变清。
每天,这个占地仅2680平方米的小小活水公园,可处理的流量达到300立方米。
人工湿地案例分析目录1 北京黑土洼人工湿地 (3)1.1项目概述 (3)1.2工艺流程 (5)1.3效益分析 (7)1.4存在问题与建议 (7)2云南抚仙湖窑泥沟人工湿地 (8)2.1项目概述 (8)2.2工艺流程 (8)2.3效益分析 (9)2.4存在问题与建议 (9)3成都活水公园 (11)3.1项目概述 (11)3.2工艺流程 (11)3.3效益分析 (13)3.4存在问题与建议 (14)人工湿地案例分析1 北京黑土洼人工湿地1.1项目概述官厅水库为永定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库,是北京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之一。
为修复官厅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2001年底开始由北京市水务局和德国勃兰登堡州经济部合作,开展了“黑土洼湿地系统示范工程”研究,目的是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在官厅永定河入库口控制入库污染,改善入库水质。
黑土洼湿地系统由人工湿地和稳定塘两部分构成,将官厅水库上游严重污染的劣V类来水引入稳定塘,经初步净化后,一部分水直接入库,另一部分水再经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其出水可达Ⅲ-V类地表水标准。
该系统处理能力达9*107m3/a,黑土洼湿地系统示范工程总平面布置见下图。
黑土洼湿地系统示范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其中人工湿地占地7.31ha(110亩),分四个区,采用中方和德方设计的两种不同湿地结构模式,湿地年处理水量1500万m3。
1.2工艺流程人工湿地效果分析人工湿地工区湿地单元由挺水植物塘、一级植物碎石塘、水生生物塘、二级植物碎石塘、砂滤池5级构成。
湿地单元面积30m*125m,设计处理水量1728m3/d,面积水力负荷0.58m3/m2d,水力停留时间约38h。
设计最大面积水力负荷1.08m3/m2d。
湿地单元各级和不同季节溶解氧变化图不同季节氨氮去除效果不同季节CODmn去除效果不同季节总氮去除效果1.3效益分析人工湿地工、Ⅱ、Ⅲ区每平米面积造价150元,Ⅳ区单位面积造价190元,深度处理规模4. 4万m3/d,工程直接投资1170万元。
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生态化———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 白 静 一、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与活水公园简介2000年10月18日,《成都宣言》在“21世纪城市建设与环境”国际大会获得通过,“建立理想家园”的呼吁飞向世界。
成都在全人类人居改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为成都带来荣誉的府南河整治工程更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最佳范例”而令世人瞩目。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以治理环抱成都市中心地区的府河、南河(又称锦江)为龙头,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小区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的一项综合性整治工程。
工程从1993年启动,至1997年底已完成城市中心段的整治,投资27亿元,拆迁3万户,10万人入住,建成24个新居民小区,疏淘16公里河道,新建和加固25公里河堤使其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
延伸整治从1998年开始,计划再用3至5年时间,使府南河河水污染、环境恶化问题有一个根本改善,还清流于长江,还清流于大海。
经过上一阶段综合整治的府南河850公顷水面得以净化,城市水环境大为改观。
河道沿线新增25公顷绿地,形成滨河绿色环带。
活水公园(Living Water Park )就是这环带上的一颗明珠。
紧依府南河畔的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水保护为主题的新概念公园,采用先进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由中、美、韩三国水利、园林、环境专家共同设计,占地24000平方米。
取自府南河的水依次经厌养沉淀池、水流雕塑、植物塘、植物床等污水净化系统,使水发生质的变化,向人们演示了河水由“浊”变“清”的过程。
二、活水公园对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一点启示活水公园所依的府南河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养育成都人民的母亲河。
但随着近几十年城市快速增长的人口和工业化的发展,那条曾经可供人们垂钓、浣沙和洗涤的涓涓清流渐已消失了,代之的是一条“藏污纳垢”的臭河。
受污染的河流带来的是沿岸居住环境的迅速恶化;那与水息息相关的城市人文精神只留下残存在人们记忆中的部分。
景观水体的活化机制研究——以活水公园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为适应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进的目标,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为了能够在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净化自然生态水资源,国家大力发展活水公园项目,项目实施以来,真正的起到了保护水资源的作用。
在活水公园项目的实施中,景观水体的活化机制研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水和废水,直接对河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活水公园通过将河流水引入园内,在经过多重的生态过滤系统以及利用其水体的活化机制,以此得到有利于生态水坏境的活水,最后在注入到河流中。
这种有效的生态净化水资源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对生态水源的保护作用。
与此同时,活水公园的建设,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景观水体的活化机制方法,运用到活水公园中的措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景观水体;活水公园;环境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业生产活动和人类活动,为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面对这一不良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也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我国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对生态水资源进行相应的改善措施。
主要以景观水体的活化机制为主要核心,建设不仅能够净化水源,还可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活水公园。
此项目是以保护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对我国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景观生态学的提出景观生态学较早出现在西方,由于西方国家较早的进入到了工业时代,而工业生产成功的推动了城市的发展[1]。
城市生活条件优越并且就业岗位较多,所以导致了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中,虽然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但是也使得城市中的道路、住宅等基础设施不堪重负。
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城市管理者只能大力扩建城市,增加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但是在建设城市职能的同时,规划者并没有重视到城市生态景观的改善。
2018年第2期现代园艺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廖宇嘉(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41)城市湿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态基础设施,除生态过程与生态服务以外,城市湿地还具有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本文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阐述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通过不同的植物选择和不同的植物景观构建模式来探讨城市湿地植物景观的设计,探索科学而又合理的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模式。
城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植物景观体、水生植物与岸线植物的关系,合理配置方能造就良好的景观效果[6]。
通过不同的湿生植物选择和配置,建立水陆过渡的自然植物景观,营造湿地景观的自然野趣,既加强了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为人们带来一种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视觉享受。
2.3湿地陆地植物景观湿地陆生植物处于城市湿地公园中陆地位置,具备一定的耐水湿能力,对该地立地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以乔、灌、草、藤的配置方式,营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创造出自然、优美、和谐的湿地景观。
2.4湿生地被植物景观地被植物景观是指覆盖、美化地面,构建湿地生态系统最下层景观的野生观赏植物。
除景观效果外,湿地地被植物还有吸附尘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城市湿地公园中设计组成的人工植物群落与自然群落相比,它的分层性更为明显,结构层次少。
构建地被景观层后提高了绿化率,增加了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更加充分利用上层乔木、灌木未能吸收的太阳光能。
构建城市湿地公园地被景观层最直接的效果是覆盖地面,达到“黄土不露天”的基本目标[7]。
同时地被植物种类很多,景观特色各异,不同的叶色、花色和果色,不同季节会展现不同的景观效果。
特别是野生地被植物大面积成片栽植,气势恢弘,与上层的乔、灌木的不同季相配合,不仅群落层次丰富,而且景观效果也增色不少。
3成都活水公园湿地植物景观成都市活水公园位于锦江府南河畔,占地2.4hm 2,于1998年落成,整体设计为鱼形,寓意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鱼水难分(见图1);活水公园主要由“人工湿地净水系统”,“模拟自然森林群落”和环保教育馆等部分组成,公园向人们演示了被污染的水在自然界中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故取名为“活水”。
人工湿地案例分析目录1 北京黑土洼人工湿地 (3)1.1项目概述 (3)1.2工艺流程 (5)1.3效益分析 (7)1.4存在问题与建议 (7)2云南抚仙湖窑泥沟人工湿地 (8)2.1项目概述 (8)2.2工艺流程 (8)2.3效益分析 (9)2.4存在问题与建议 (9)3成都活水公园 (11)3.1项目概述 (11)3.2工艺流程 (11)3.3效益分析 (13)3.4存在问题与建议 (14)人工湿地案例分析1 北京黑土洼人工湿地1.1项目概述官厅水库为永定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库,是北京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之一。
为修复官厅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2001年底开始由北京市水务局和德国勃兰登堡州经济部合作,开展了“黑土洼湿地系统示范工程”研究,目的是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在官厅永定河入库口控制入库污染,改善入库水质。
黑土洼湿地系统由人工湿地和稳定塘两部分构成,将官厅水库上游严重污染的劣V类来水引入稳定塘,经初步净化后,一部分水直接入库,另一部分水再经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其出水可达Ⅲ-V类地表水标准。
该系统处理能力达9*107m3/a,黑土洼湿地系统示范工程总平面布置见下图。
黑土洼湿地系统示范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其中人工湿地占地7.31ha(110亩),分四个区,采用中方和德方设计的两种不同湿地结构模式,湿地年处理水量1500万m3。
1.2工艺流程人工湿地效果分析人工湿地工区湿地单元由挺水植物塘、一级植物碎石塘、水生生物塘、二级植物碎石塘、砂滤池5级构成。
湿地单元面积30m*125m,设计处理水量1728m3/d,面积水力负荷0.58m3/m2d,水力停留时间约38h。
设计最大面积水力负荷1.08m3/m2d。
湿地单元各级和不同季节溶解氧变化图。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调研分析报告——成都市活水公园为更好学习和理解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原理,我们小组决定以成都市活水公园为调研对象进行网上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并总结成文,以下是我组的调研报告。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河边,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
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一、活水公园功能分区成都活水公园主要由“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自然森林群落模拟”和环保教育馆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如图一。
鱼形的整体平面上,以绿地分割各个景观区域以及通行流线,再以从鱼眼到鱼尾的水处理系统串联各分块,就像鱼的生命动力一样给以整个公园活力,并在视觉上联系了各个板块,使游人在观看游览中感受到绵绵不绝的水流场景,体会水对于各种生命的重要滋养。
(图一)“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主要由数个水处理池构成,在功能上不仅向游人展示如何将污水步步进行净化,四周的植物配置也营造了一种自然式生态的亲和环境效应,从而更好地在自然方面诠释公园的象征意境。
此区域包括了水处理展示区,休息观赏区和湿地生物展示区。
三者在游人步行过程中交替出现,通过植物整体外形的相似性和路道实现自然过渡,展现节能环保可循环的多功能水资源利用和别具一格的湿地景观。
“自然森林群落模拟”这一景观是广泛分布于公园各处绿地中。
随着净水系统和自然森林群落的组合运用,让“公园”的功能得以更完善地体现和发挥,在多是人造混凝土景观周围布置令人舒适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作为与净水系统相对应的软质景观,而且也具有分割限制游览空间的作用,让公园的多功能性和人与自然鱼水难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环保教育馆则集中体现了建造公园的核心意义。
由于我们没有到馆内参观,故在此不评析它的主要特征。
但在公园的功能区间中,它起到了点睛的启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活水设施的必要性。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改善作用探究——以活水公园为例作者:刘伯春胡恩明韩迎春陈文德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2期刘伯春1胡恩明1韩迎春3陈文德2水生植物不仅能够使园林景观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还能使受污染的水体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本文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总结分析出水生植物的应用种类和植物配置等相关问题,以及对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净化作用的探讨。
通过前人对活水公园净化效果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污染物的去除上都保持着较高的去除率,超过设计指标,并且优势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是芦苇>香蒲>伞草。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
水作为生命的源泉,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因素,是整个物质循环中的介质。
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共生共存。
水生植物是园林水体景观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视觉、嗅觉和听觉上都能给人美的感受,在水景建设中备受欢迎。
活水公园作为成都有代表型的主题公园,本文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通过自己对的成都活水公园的调查研究,对活水公园在水生植物的应用上做出分析,并且对活水公园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进行一定的了解。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水生植物的相关概念、分类、功能和水生植物净化作用在国内外研究进展等进行了整理,并阐述了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机理。
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对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种类、配置方式、对水体的净化作用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二)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本文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以及通过网络资源和相关著作的查阅和借鉴,从中获得与本论文相关的信息,通过对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及净化作用等基础知识的了解,来认识论文研究对象。
2、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成都活水公园,在此过程中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通过拍摄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水生植物在活水公园的配置形式,现场记录水生植物的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