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效关系、结构修饰与天然药物新药开发
- 格式:ppt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10
药物化学结构修饰定义: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是基于药物原有的基本化学结构,仅对其中某些官能团进行化学修饰,通过修饰可能会改变原有的理化性质,使药物更适合于临床应用的需求。
药物在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影响药物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影响药物应用的因素。
如药代动力学性质不理想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低,或由于化学结构的特点引起代谢速度过快或过慢等情况;也会由于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不高,产生毒副作用;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化学稳定性差、溶解性能差、有不良的气味或味道、对机体产生刺激性或疼痛等。
这就需要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以克服上述缺点,提高药物的活性和增强疗效。
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的目的:1、提高药物对靶部位的选择性:抗肿瘤药物磷雌酚-己烯雌酚SMZ--N-酰基--谷氨酰衍生物。
3、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用油剂给药睾酮制成前药氟奋乃静。
4、改善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大脂溶性。
5、改善药物的溶解性:阿昔洛韦制成前药苯妥英成酯。
6、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选择性、延长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
7、发挥药物配伍作用。
具体地如下:1 改善药物的吸收性能改善药物吸收的性能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关键,而药物的吸收性能与其脂溶性和水溶性有密切的关系,当两者的比例适当时,才有利于吸收。
如噻吗洛尔(Timolol)为β受体阻断剂,临床上用于治疗青光眼和降低眼压。
由于极性强(pka9.2)和脂溶性差(lgp=-0.04),难于透过角膜,将其结构中的羟基丁酸酯化后,得到丁酰噻吗洛尔,其脂溶性增高(lgp=2.08),制成的滴眼剂透过角膜的能力增加4~6倍,进入眼球后,经酶水解再生成噻吗洛尔而起作用。
氨苄西林(Ampicillin)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羟基,极性较强,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将其羟基制成新戌酰氧甲基酯得到匹氨西林(Pivanpicillin),由于羟基极性基因的酰化,增加了脂溶性,在体内可被定量吸收,酯键在酶催化下水解,产生原药氨苄西林。
药物化学结构修饰和新药开发的途径及优化方法
一、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的途径:
1.骨架调整:通过改变药物的骨架结构,可以影响其作用机制和生物分布特性。
如通过合成新的药物类似物,优化其生物可利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2.侧团修饰:通过在药物分子的侧链上引入不同的官能团或改变它们的位置和性质,可以调节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如通过引入疏水基团提高药物的脂溶性,改善其生物利用度。
3.反应位点修饰:改变药物分子内部结构的化学反应位点,可以调节药物分子的活性和药理学特性。
如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氢键位点,可以影响药物与靶标的相互作用。
4.指导修饰:通过借鉴已知活性化合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进行修饰,可以加速新药发现的过程。
二、药物开发的优化方法:
1.结构活性关系研究:通过系统地调查和比较一系列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的活性和药理学特性,分析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药物分子的结构修改。
2.高通量筛选: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方法,对数百上千个化合物进行高效筛选,快速评估它们的活性和选择性,筛选出具有潜在药物活性的候选化合物。
3.合理设计:结合药物分子的三维构象、药理学特性和分子模拟计算等信息,进行合理的药物设计和修饰,以提高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和代谢酶的作用机制,优化药物分子的代谢稳定性和代谢途径,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
你对天然药物化学的看法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你对天然药物化学的看法认识:我国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但目前我国已实施对化学物质和药品的专利保护,药品生产必须尽快实现从仿制向创新的转轨。
自从发现来自天然的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后,许多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得以开发。
由于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所提供的活性物质结构新颖,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所以它已成为制药工业中新药研究的主要源泉之一。
天然活性化合物作为先导物通过适当结构改造成为一代新药。
近年来,随着分离分析技术的进步,许多结构复杂及微量成分获得纯品并确定其化学结构,极大地丰富了天然药物的来源。
1 天然药物化学是新药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2天然化合物是治疗癌症等重点疾病药物的重要来源3 治疗老年痴呆症药脑内M1和M2受体进行性降低是脑功能减退的重要原因之一,纠正脑M系统异常是治疗老年痴呆症的重点之一。
一些中药据临床研究表明,对老年痴呆症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其活性成分对脑M2受体有上调作用,并且作用机制与受体拮抗剂不同,是一类新型的M 受体药,以此为出发点研究、阐明其提高M2受体密度所需结构特点,从而提出首选的基本结构,为寻找和开发M受体调节药,特别是M2受体调节药既有重要意义,也有良好前景。
1.1.3 抗心、脑血管病药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呈现日趋增高的趋势,近年来人们对心脑血管病致病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如血管栓塞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升高有关,而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中药其化学成分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并使病情得到缓解。
可以预见,这类成分可以通过结构改造成为治疗血管栓塞的药物。
1.1.4 抗艾滋病药艾滋病是世界性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至今仍无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推测,21世纪艾滋病的高发区将由美洲和非洲地区转移到亚洲地区。
抗艾滋病药的研究基于以下3个方面:①一些中药有抗病毒疗效,而一些中药有提高、改善和调节自身免疫而达到稳定的生物功能的特性;②采用清热解毒、凉血驱湿中药对艾滋患者进行治疗,其症状明显改善;③根据艾滋病发病机制,HIV复制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理论,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具有极强的病毒逆转录酶抑制活性,因此致力于中药抗艾滋病毒的治疗药物或活性成分的研究,具有中国特色和广阔前景。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一、本文概述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是医药领域的重要分支,旨在从自然界中寻找并提取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进而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型药物,以满足人类对健康和疾病治疗的需求。
本文将对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新药开发的关键环节进行概述,探讨天然药物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潜力与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我们将回顾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包括从传统的药用植物筛选到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在天然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同时,还将分析当前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如中药、海洋生物药物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药开发的关键环节,包括药物筛选、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以及临床试验等。
我们将重点关注天然药物在这些环节中的优势和挑战,并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天然药物的开发效率和成功率。
我们还将讨论天然药物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潜力,如作为新药先导化合物的来源、作为药物合成的前体或中间体、以及作为药物配伍的组成部分等。
同时,也将分析天然药物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资源有限、提取分离技术难度大、药效和安全性评价困难等。
我们将对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以及天然药物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等。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研究深入,我们有信心发掘出更多具有药用价值的天然资源,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基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是药物研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注于从自然界中寻找、提取和优化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
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主要建立在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上,通过对天然产物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为新药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
在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中,首要的任务是对天然产物进行系统的分类和鉴定。
简述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生物活性、全合成及半合成、药理及临床应用、构效关系以及制备工艺等方面的一门科学。
1.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天然药物化学家通常使用各种提取和分离方法,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提取出具有药效的化合物。
提取过程一般包括破碎、浸泡、萃取、过滤、结晶等步骤。
分离则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出来,如色谱技术、分液、蒸馏等。
2.天然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天然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主要通过光谱和波谱技术,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以及各种化学反应来确定的。
根据这些技术和反应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构型、构象等。
3.天然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天然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研究。
药物化学家通过细胞实验、动物模型等手段研究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为发现新的药物提供思路。
4.天然化合物的全合成及半合成全合成是指从简单的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步骤合成目标化合物。
半合成则是利用天然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化学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制备具有药效的天然化合物,优化的合成路线可以提高化合物的产量和质量。
5.天然化合物的药理及临床应用天然化合物的药理性质包括抗疟疾、抗艾滋病等,通过药理学研究可以了解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则是将天然化合物作为药物应用于人体,验证其疗效,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6.天然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构效关系是研究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可以发现新的药物设计和合成方法。
构效关系研究包括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子量、元素组成等方面。
7.天然化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制备工艺是实现天然化合物工业生产的关键环节。
天然药物化学家通过研究和优化制备工艺,可以提高天然化合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天然化合物的工业化生产。
制备工艺的研究涉及反应条件、溶剂选择、温度控制、纯化方法等多个方面。
第二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本章以药物的化学结构为主线,重点介绍药物产生药效的决定因素、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结构与性质,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和新药的开发途径及方法。
第一节药物化学结构的改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构效关系)是药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长期以来所探讨的问题。
由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量子有机化学和受体学说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促使药物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一、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在药物结构改造和构效关系的研究中,把具有外层电子相同的原子和原子团称为电子等排体,在生物领域里表现为生物电子等排,已被广泛用于药物结构的优化研究中。
所以把凡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基团或分子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利用药物基本结构的可变部分,以生物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对药物进行结构的改造,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理论称为药物的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中常见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可分为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和非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两大类。
(一)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1.一价原子和基团如F、Cl、OH、-NH2、-CH3等都有7个外层电子。
2.二价原子和基团如O、S、—NH—、—CH2—等都有6个外层电子。
3.三价原子和基团如—CH=、—N=等都有5个外层电子。
4.四价基团如=C=、=N+=、=P+=等都有四个外层电子。
这些电子等排体常以等价交换形式相互替换。
如普鲁卡因(3-1)酯键上的氧以NH取代,替换成普鲁卡因胺(3-2),二者都有局部麻醉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在作用的强弱和稳定性方面有差别。
(3-2)(3-1)O NHCH 2CH 2N(C 2H 5)2O C H 2N CH 2CH 2N(C 2H 5)2OCH 2N(二)非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常见可相互替代的非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如—CH =、—S —、—O —、—NH —、—CH 2—在药物结构中可以通过基团的倒转、极性相似基团的替换、范德华半径相似原子的替换、开链成环和分子相近似等进行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找到疗效更高,毒性更小的新药。
药物化学结构修饰定义: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是基于药物原有的基本化学结构,仅对其中某些官能团进行化学修饰,通过修饰可能会改变原有的理化性质,使药物更适合于临床应用的需求。
药物在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影响药物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影响药物应用的因素。
如药代动力学性质不理想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低,或由于化学结构的特点引起代谢速度过快或过慢等情况;也会由于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不高,产生毒副作用;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化学稳定性差、溶解性能差、有不良的气味或味道、对机体产生刺激性或疼痛等。
这就需要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以克服上述缺点,提高药物的活性和增强疗效。
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的目的:1、提高药物对靶部位的选择性:抗肿瘤药物磷雌酚-己烯雌酚SMZ--N-酰基--谷氨酰衍生物。
3、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用油剂给药睾酮制成前药氟奋乃静。
4、改善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大脂溶性。
5、改善药物的溶解性:阿昔洛韦制成前药苯妥英成酯。
6、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选择性、延长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
7、发挥药物配伍作用。
具体地如下:1 改善药物的吸收性能改善药物吸收的性能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关键,而药物的吸收性能与其脂溶性和水溶性有密切的关系,当两者的比例适当时,才有利于吸收。
如噻吗洛尔(Timolol)为β受体阻断剂,临床上用于治疗青光眼和降低眼压。
由于极性强(pka9.2)和脂溶性差(lgp=-0.04),难于透过角膜,将其结构中的羟基丁酸酯化后,得到丁酰噻吗洛尔,其脂溶性增高(lgp=2.08),制成的滴眼剂透过角膜的能力增加4~6倍,进入眼球后,经酶水解再生成噻吗洛尔而起作用。
氨苄西林(Ampicillin)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羟基,极性较强,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将其羟基制成新戌酰氧甲基酯得到匹氨西林(Pivanpicillin),由于羟基极性基因的酰化,增加了脂溶性,在体内可被定量吸收,酯键在酶催化下水解,产生原药氨苄西林。
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以及修饰意义的研究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以及修饰意义的研究摘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一直是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许多天然药物的物理性质,生物化学性质,毒副作用大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采用化学修饰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许多天然药物活性成分通过结构改造具有开发成新药的可能。
关键词:天然药物结构修饰;结构改造天然药物是药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之所以能够治疗预防疾病主要是由于其中含有有效活性成分,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许多天然药物都局限于它们原有的化学结构,表现出诸多不利因素。
因此,我们经常采用结构修饰的方法对天然药物结构进行改造,以达到改善其不利因素的目的。
保持药物的基本结构,仅在某些功能基上作一定的化学结构改变,称为化学结构修饰[1]。
本文从近年的文献中摘录了一些结构修饰的事例来说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方法以及修饰意义的研究进展情况。
1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方法1.1磺化在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中的应用磺化是使得磺酸基或者磺酰氯基引入有机分子的一种反应过程。
磺化反应可以在多种天然产物结构修饰中起重要作用。
药物经磺化后,往往构象发生了改变,继而使得药物的活性发生变化,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活性功能[2]。
张宇等研究槲皮素的衍生物时由于槲皮素的水溶性差其用磺化和金属离子螯合的方法增强其水溶性,结果显示槲皮素磺酸盐具有抗菌、抗DPPH 的生物活性,为此类化合物开发成新药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3]。
1.2氨基酸及短肽在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中的应用在天然药物中引入氨基酸或短肽后,使其成为盐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药物的溶解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的效果,并降低其不良反应。
黄芩素是从黄芩中提取出的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症等作用的天然活性物质。
但是其水溶性差的缺点抑制了其临床应用。
李磊等在黄芩素6位引入氨基酸侧链,实验结果显示黄芩素的氨基酸衍生物不仅提高了其水溶性,并且提高了其体外抗肿瘤的活性[4]。
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与活性优化研究进展论文素材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与活性优化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于天然产物的认识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如何通过结构修饰与活性优化,发现和开发更多具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
本文将介绍天然产物结构修饰与活性优化的研究进展,并提供相关的论文素材。
1. 引言天然产物一直被人们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然而,由于某些天然产物存在结构不稳定、活性低以及药代动力学等问题,限制了它们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结构修饰与活性优化,提高天然产物的药理活性。
2. 结构修饰方法2.1 核苷酸修饰苷酸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天然产物,通过引入不同的官能团或在特定位点进行修饰,可以增强其生物活性。
例如,将核苷酸与特定药物分子结合,形成核苷酸偶联药物,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活性。
2.2 多糖修饰天然多糖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通过调控其分子结构和官能团的引入,可以改变其生物活性。
例如,通过糖基转移酶催化反应,将特定的糖基转移到多糖分子上,可以改变其抗菌活性或抗炎活性。
2.3 天然产物合成通过全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可以对天然产物的结构进行修饰,并优化其活性。
例如,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多样化的拟天然产物,通过对其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获得具有更高活性的化合物。
3. 活性优化方法3.1 3D QSAR模型构建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 QSAR)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分子的三维结构信息,预测其活性。
通过构建3D QSAR模型,可以对天然产物进行活性预测和优化。
3.2 药物设计策略根据已知的天然产物结构和活性信息,结合药物设计的原理,可以设计出具有更高活性的天然产物衍生物。
例如,通过聚集诱导发光策略,可以设计出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
3.3 抑制剂优化对于酶抑制剂类天然产物,通过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和优化,可以增强其抑制活性。
例如,利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可以预测和优化酶抑制剂的结构和活性。
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是药物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了解药物分子的构造特征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指导,加快新药的开发速度。
本文将探讨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在药物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方法和技术。
一、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的重要性药物的构效关系研究是药物研发的基础工作之一,对于设计和优化药物分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药物与靶标之间的作用机制,预测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优化药物分子的结构,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方法1. 分子建模与药物计算化学分子建模和药物计算化学是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分析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性质,可以预测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
这些计算方法包括分子力场、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对接、药物虚拟筛选等。
这些方法通过计算获得的结果可以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2. 分子生物学与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是研究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的重要手段。
通过解析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子基础。
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蛋白质表达和纯化、酶促反应、抗体制备等。
结构生物学技术则通过蛋白质晶体学、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获得药物与靶点的高分辨率结构信息。
3.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在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大量已知的药物分子与生物活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可以建立药物分子与生物活性之间的模型和规律,揭示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
三、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在药物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1. 药物优化与改良通过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可以对已有的药物进行改良和优化。
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可以改善药物的性能,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2. 新药发现与设计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可以为新药的发现与设计提供指导。
天然化合物结构修饰是创制新药的重要途径方起程【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年(卷),期】2006(15)16【摘要】建国初期,我国新药的研制近乎空白,基础非常薄弱。
若袭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即合成大量化合物进行药效学筛选,这在当时的国力是很难实现的,也不切实际。
因此从天然药物和中草药中寻找生物活性成分并开发新药,或以其为先导化合物来合成更有效的药物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自20世纪60年代初,分离天然药物和中草药中化学成分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如薄层色谱、离心薄层色谱、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高速逆流色谱以及种类繁多的吸附剂、载体等的相继推广和应用,使许多天然药物中的微量成分得以分离和纯化。
与此同时,波谱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天然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也得到普及和推广,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由于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又开发了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如二维核磁技术、DEPT以及在线分析技术LC-MS-MS,LC-NMR等。
可以说,近年来我国在天然药物和中草药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化学结构测定的研究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应该看到仅从自在的天然成分中找出结构全新、疗效高、毒性低的药物的机率是比较低的。
【总页数】4页(P1321-1324)【作者】方起程【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4【相关文献】1.产学研强强联合助推北京新药创制——记北京新药创制产学研联盟 [J], 陈治光2.中国新药创制渐入佳境跨国企业将投入进行到底——第三届中国国际新药创制关键技术研讨会联合采访实录 [J], 姚宝莹3.关键技术撑起新药创制的明天:记第二届中国国际新药创制关键技术研讨会 [J], 刘晓琳4.奏响新药创制新乐打造医药行业核心加速器——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建设解析[J], 李艳5.集聚资源服务为本合作共赢的新药创制服务机构——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工作纪实 [J], 刘启强;宋子夷;张行;戚亮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