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验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664.50 KB
- 文档页数:4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引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药物的制剂和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了解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对于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物制剂的科学,也被称为生物药物制剂学。
生物药物制剂的研发可以是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疫苗等。
生物药物制剂的特点是高度复杂、灵敏性高以及对保存条件要求较高。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重点包括生物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制剂方法和途径、药物的释放方法等。
在生物药剂学研究中,采用适当的制剂方法和方式,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药效、药物的代谢途径以及药物的排泄速率,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参数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的最大浓度、药物的分布容积、药物的半衰期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获得,也可以通过药物动力学模型进行预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密切相关的领域。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制剂方法和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参数,可以用来评估不同制剂方法和途径对药物吸收和分布的影响。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都对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药剂学研究可以帮助优化生物药物的制剂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效果,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结论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生物药剂学研究可以帮助优化药物的制剂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效果;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两者的结合可以为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生物制药专业《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代码:05101902 课程类型:限制性专业课总学时:54 学分:3实验(训)学时:12 自主学习学时:4考核方式:分散一、课程教学目标生物药剂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它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间相互关系,并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基本目的是:对体内过程进行定量描述,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为从事药学及临床药学工作,保证药品质量,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效,降低毒副反应,以及研究探讨新剂型和新制剂,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2.掌握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3.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4.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2.药物的体内过程;3.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4.生物药剂学的发展;5.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讲课时数] 3学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目的要求]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2.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3.熟悉胃肠道的结构、功能4.掌握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剂型因素5.熟悉口服药物制剂作用快慢的主要原因[教学内容]1.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2.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3.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4.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5.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吸收与制剂设计[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讲课时数] 15学时,课堂讲授学时9,实验学时6。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生物制剂和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规律的研究,是制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而生物药剂学则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的研究。
本文将分别介绍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生物药剂学1.基本概念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制剂在体内的活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生物制剂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
生物制剂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效力,能够精准地靶向疾病靶点,因此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2.研究方法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体外实验主要是通过细胞培养和体外功能测定等方法,研究生物制剂在细胞级别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动物模型实验则是通过建立各种动物模型,研究生物制剂在体内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特性。
临床试验则是通过人体试验,评估生物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3.应用生物制剂在临床药物研发和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单克隆抗体药物可以用于癌症治疗、免疫性疾病治疗等;基因治疗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罕见病等。
生物制剂在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稳定性差等。
4.发展趋势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制剂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生物制剂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靶向释药系统等。
另外,生物制剂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品种丰富,也将会为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二、药物动力学1.基本概念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规律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因此药物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ADME特性,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等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目录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二、验证性实验实验一磺胺嘧啶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实验二磺胺类药物的组织分布实验实验三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实验四尿药法测定核黄素片剂药动学参数实验五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实验六苯酰甲硝唑分散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实验七 TD X监测环孢素A血药浓度三、设计性实验实验一血药浓度测定与药动学研究实验二制剂生物利用度实验实验三阿司匹林缓释片体内外相关性实验实验四氨茶碱血药浓度的监测和治疗方案设计实验五重复一点法测定药动学参数四、综合性实验实验一对乙酰氨基酚溶出度测定及溶出参数的计算实验二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测定与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三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血药浓度测定五、附录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使学生在掌握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基础上,能初步应用有关知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应用药物动力学的原理进行药物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给药方案设计及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个体化等。
实验课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方法,熟悉生物样品处理与检测的方法,能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掌握实验方法在临床合理用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掌握专业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习惯。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实验对象常为动物或人,通常通过给予受试对象药物或制剂后,检测不同时间生物样品中药物与代谢物的浓度变化来了解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规律。
药代动力学实验指导2实习指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实验一药物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以磺胺嘧啶为模型药物,掌握大鼠在体肠道灌流法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2.掌握药物肠道吸收的机理及吸收速度常数(k a)与吸收半衰期[t1/2(a)]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药物消化道吸收实验方法可分为体外法(in vitro)、在体法(in situ)和体内法(in v ivo)。
在体法由于不切断血管和神经,药物透过上皮细胞后即被血液运走,能避免胃内容物排出及消化道固有运动等生理影响,是一种较好的研究吸收的方法。
但本法一般只限于溶解状态药物,并有可能将其他因素引起药物浓度的变化误认为吸收。
消化道药物吸收的主要方式为被动扩散。
药物服用后,胃肠液中高浓度的药物向细胞内透过,又以相似的方式扩散转运到血液中。
这种形式的吸收不消耗能量,扩散的动力来源于膜两侧的浓度差。
药物转运的速度可用Fick's(注:最后一稿校,全书一致)扩散定律描述:式中,为扩散速度;D为扩散系数;A为扩散表面积;k为分配系数;h为膜厚度,C GI为胃肠道中药物浓度;C为血药浓度。
在某一药物给予某一个体的吸收过程中,其D、A、h、k均为定值,可用透过系数P来表示,即。
当药物口服后,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的药物,随血液迅速地分布于全身。
故胃肠道中的药物浓度(C GI)远大于血中药物浓度(C),则上式可简化为:上式表明药物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表明被动转运速度符合表观一级速度过程。
若以消化液中药量(X a)的变化速度()表示透过速度,则:式中,k a为药物的表观一级吸收速度常数。
对上式积分后两边取对数:式中,X a为t时间消化液中药量;X0为零时间消化液中药量。
以lg X a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由此直线斜率即可求出药物的吸收速度常数,并可计算吸收半衰期:本实验以磺胺嘧啶为模型药物,进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试验。
前言本教材是在长沙医学院药学系领导下,由药剂学教研室组织编写,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配套实验教材,充分结合了本系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供药学专业教学使用。
实验课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验,使课堂中讲授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得到验证、巩固和充实,并适当地扩大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方法,掌握实验方法在医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掌握专业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习惯。
一、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由指导教师讲皆实验的基本原理、要求、实验目的,注意事项及主要设备的操作方法;2.实验小组人数为3~5人,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
3.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所记录的现象和数据、使用的仪器和负责的清洁工作,经指导教师检查,符合要求,方可离开实验室。
4.教学实验除验证课堂理论外,并要求掌握相关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报告1.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始记录、结果、结论、讨论等部分的内容;2.每个实验的实验报告应于实验结束后第三天,交实验指导老师处批改;3.实验结束时,实验报告中的原始记录应由指导教师检查并签字。
三、考核与报告1.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将实验过程、原理、目的及实验结果整理成报告。
2.指导教师对每个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
3.每次实验成绩的平均成绩记为实验考试成绩,不另外进行实验考试。
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 1 -- 2 -实验一 磺胺嘧啶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大鼠在体肠管泵循环法研究吸收的实验方法。
2.掌握药物肠管吸收的机理和计算吸收速度常数(ka)、吸收半衰期(t 1/2(a ))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药物消化道吸收实验方法可分为体外法(in vitro )、在体法(in situ )和体内法(in vivo )等。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生物因素。
3.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性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和剂型因素。
实训二 单室模型模拟试验单室模型的定义:药物进入体内后,能够迅速向全身的组织及器官分布,使药物在各组织、器官中很快达到分布上的动态平衡,此时整个机体可视为一个隔室,这种模型称为:“单室模型” 。
单室模型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模型。
一.实验内容1.操作将纯水盛满三角瓶中,开动磁力搅拌器,以每分钟大约6~8ml 的流速将纯水注入三角瓶中,调试稳定后,用移液管吸取0.1%的酚红供试液10ml 加入三角瓶底部,并瞬间搅匀,此时间记为0时刻,以后每隔10分钟自三角瓶内同一位置吸取2ml 供试液作为血药浓度测定用,同时定量收集不同时间段内由侧管流出的试液作为尿排泄数据的测定。
2.定量方法取2ml 供试液,加0.2mol/L 的NaOH 液至10ml ,在555nm 处测定酚红的吸光度,并求出浓度。
如果吸光度超过,可在此10ml 基础之上,进一步稀释一定倍数,直至测定出该吸光度为止。
二.静脉注射用移液管吸取0.1%的酚红供试液10ml 加入三角瓶底部的过程就相当于静脉注射。
单室模型静注的三个特点:* 药物瞬间在机体分布平衡* 体内药物只有消除,无吸收、分布过程* 消除速率和体内在该时的浓度呈正比。
1.血药浓度若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符合单室模型,且按表观一级动力学从体内消除,则快速静脉注射时,药物从体内消失的速度为:KX dtdX -= (1)用血药浓度表示为:C=C 0e -kt (2) 两边取对数得:logC=logC 0-303.2kt (3)2.尿排泄数据尿排泄数据的前提条件:1. 有较多原型药物从尿中排泄2. 药物经肾排泄符合一级速度过程,即尿中原型药物出现速度和当时体内药量成正比缺点:1. 操作较复杂2. 误差较血药浓度法大 则原形药物的排泄速度为:dtdX u =k e X 0=k e X 0 e -kt (4)两边取对数得:logdtdX u =log(k e X 0)-303.2kt (5)由于用实验方法求出的尿药排泄速度不是瞬时速度的dX u /dt ,而是一段有限时间内的平均速度log(ΔX u /Δt ) =log(k e X 0)-303.2中kt (6)三、仪器、试剂仪器:N75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磁力搅拌器、烧杯、抽滤瓶等 试剂:酚红、0.2mol/L 的NaOH 四、实验内容 1.操作将纯水盛满三角瓶中,开动磁力搅拌器,以每分钟大约6~8ml 的流速将纯水注入三角瓶中,调试稳定后,用移液管吸取0.1%的酚红供试液10ml 加入三角瓶底部,并瞬间搅匀,此时间记为0时刻,以后每隔10分钟自三角瓶内同一位置吸取2ml 供试液作为血药浓度测定用,同时定量收集不同时间段内由侧管流出的试液作为尿排泄数据的测定。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作业讲解
背景介绍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的重要概念。
生物药剂研究
生物制剂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效果,以预测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生物药剂的特点
生物药剂是由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具有以下特点:
- 由生物源制备,如基因工程制备的蛋白质药物。
- 结构复杂,包括多肽、蛋白质等。
- 对体内环境敏感,易受代谢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药物动力学的重要性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效果,对药物治疗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 药物吸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以确定
给药途径和剂型。
- 药物分布: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以了解药物在不同
组织和器官的浓度分布。
- 药物代谢: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确定药物的代谢
产物和代谢途径。
- 药物排泄: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过程,以了解药物的清除
速度和排泄途径。
简单策略的重要性
在研究生物药剂和药物动力学时,采用简单策略具有以下优势:- 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 减少实验中的法律风险和争议。
- 降低实验的复杂性和成本。
结论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了解生物
药剂的特点和药物动力学的重要性,采用简单策略进行研究,可以
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同时,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证
实性,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
(800字以上)。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一、生物药剂学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药效学和毒理学。
2、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的代谢机制、药物的排泄机制、药物的药效学机制和药物的毒理学机制。
3、生物药剂学的应用生物药剂学的应用主要是用于药物研发、药物分析、药物评价和药物管理。
(1)药物研发:生物药剂学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从而推动药物研发的进展。
(2)药物分析:生物药剂学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3)药物评价:生物药剂学可以帮助研究者评价药物的药效学和毒理学,从而更好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药物管理:生物药剂学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管理药物,从而更好地控制药物的使用和安全性。
二、药物动力学1、什么是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药物的药效学和毒理学,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机制。
2、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机制、药物的药效学机制和药物的毒理学机制。
3、药物动力学的应用药物动力学的应用主要是用于药物研发、药物分析、药物评价和药物管理。
(1)药物研发:药物动力学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从而推动药物研发的进展。
(2)药物分析:药物动力学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3)药物评价:药物动力学可以帮助研究者评价药物的药效学和毒理学,从而更好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药物管理:药物动力学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管理药物,从而更好地控制药物的使用和安全性。
基金项目: 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专项研究课题(LCYX202021,LCYX202002)作者简介: 杨婷婷,女,1986-09生,博士,讲师,E mail:tty@xzhmu.edu.cn收稿日期: 2020-11-21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杨婷婷1,鲁 茜1,周雪妍1,郭 琳1,王仲建2,李成林1,汪建云1,印晓星1△ (1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临床药理学教研室, 徐州 221004; 2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江苏省新药研究与临床药学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摘要: 加强实践教学和突出能力培养是科研创新型人才教育的重点,而实验教学是医学院校培养药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关键教学步骤。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相关本科教学的重要专业课之一。
根据该课程的特征和徐州医科大学药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进行一系列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探索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在药学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案,为更好地培养科研创新型药学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实验教学; 科研创新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1450(2021)02-0101-04 DOI:10.13754/j.issn2095-1450.2021.02.10ExplorationonexperimentaleducationandteachingreformofbiopharmaceuticsandpharmacokineticsYANGTingting,LUQian,ZHOUXueyan,GUOLin,WANGZhongjian,LIChenglin,WANGJianyun,YINXiaoxing(DepartmentofClinicalPharmacology,SchoolofPharmacy,XuzhouMedicalUniversity,Xuzhou221004,China)Abstract: Strengtheningpracticalteachingandcultivatingoutstandingabilityarethekeypointsofscientificresearchandinnovativetalenteducation.Formedicalcollegesoruniversities,experimentalteachingiscrucialtotrainpharmacystudentstomastertheopera tionskills.Biopharmaceuticsandpharmacokineticsisoneimportantcourseforstudiesinpharmacy.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thiscourseandthefeaturesofpharmacysubject,experimentalteachingofbiopharmaceuticsandpharmacokineticswasanalyzedandstudiedfromthreeaspects:teachingcontent,teachingmodeandteachingsystem.Meanwhile,inordertoexplorethespecificimple mentationschemeoftheexperimentalteachingintheprocessofcultivatinginnovativepharmaceuticalresearchtalents,aseriesofexplo rationswerecarriedoutontheexperimentalteachingofthiscourse,providingsometheoreticalguidanceandteachingmethodsforbettertraininginnovativepharmaceuticaltalents.Keywords: biopharmaceuticsandpharmacokinetics; experimentalteaching; scientificresearchinnovation 当前,全球医药科技虽然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加剧、人类生活方式改变等,人类健康面临着新的、更为严峻的考验,人们对创新型药物的需要也更加迫切;随之而来的是对创新型、高层次药学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加[1]。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中药药剂学教研室编写2006年12月目录实验一片剂溶出度试验 (4)实验二尿药法测定水杨酸钠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7)实验三扑热息痛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0)实验四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13)实验五氨茶碱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15)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须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属于药物临床应用学科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创新性强等特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
通过实验课不仅能印证、巩固和扩展教学内容,还能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
为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实验中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方面:1.预习实验内容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合理安排实验顺序与时间。
要明确每个处方中药物与辅料的用途。
2.遵守实验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保持实验肃静,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物品带离实验室。
3.重视药剂卫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整洁的白工作服。
先将工作台面擦洗干净再开始做实验。
实验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台面、地面的整洁,各种废弃物应投入指定位置,不能随手乱丢,更不能弃入水槽内。
完成实验后,应将容器、仪器清洁,摆放整齐,台面擦净,经教师同意后方能离开。
值日生负责整理公用器材,清扫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4. 细心操作、勤于思考称量药品、试剂时,要在称量前(拿取时)、称量时和称量后(放回时)进行三次核对。
称量完毕应立即盖好瓶塞,放回原处。
对剧毒药品更要仔细核对名称与剂量,并准确称取。
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好实验条件,认真操作每一道工序,以保证成品质量。
实验成品应标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并交教师验收。
实验中遇到问题应先独立思考,再请教他人。
在实验中逐步形成整洁、细致、严谨、冷静、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实验风格。
5.正确使用仪器、注意安全使用仪器时要按使用方法正确操作,不熟悉操作方法时,应在教师指导下使用。
前言本教材是在长沙医学院药学系领导下,由药剂学教研室组织编写,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配套实验教材,充分结合了本系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供药学专业教学使用。
实验课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验,使课堂中讲授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得到验证、巩固和充实,并适当地扩大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方法,掌握实验方法在医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掌握专业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习惯。
一、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由指导教师讲皆实验的基本原理、要求、实验目的,注意事项及主要设备的操作方法;2.实验小组人数为3~5人,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
3.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所记录的现象和数据、使用的仪器和负责的清洁工作,经指导教师检查,符合要求,方可离开实验室。
4.教学实验除验证课堂理论外,并要求掌握相关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报告1.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始记录、结果、结论、讨论等部分的内容;2.每个实验的实验报告应于实验结束后第三天,交实验指导老师处批改;3.实验结束时,实验报告中的原始记录应由指导教师检查并签字。
三、考核与报告1.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将实验过程、原理、目的及实验结果整理成报告。
2.指导教师对每个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
3.每次实验成绩的平均成绩记为实验考试成绩,不另外进行实验考试。
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 1 -- 2 -实验一 磺胺嘧啶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大鼠在体肠管泵循环法研究吸收的实验方法。
2.掌握药物肠管吸收的机理和计算吸收速度常数(ka)、吸收半衰期(t 1/2(a ))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药物消化道吸收实验方法可分为体外法(in vitro )、在体法(in situ )和体内法(in vivo )等。
在体法由于不切断血管和神经,药物透过上皮细胞后即被血液运走,能避免胃内容物排出及消化道固有运动等的生理影响,对溶解药物是一种较好的研究吸收的方法。
但本法一般只限于溶解状态药物,并有可能将其他因素引起药物浓度的变化误作为吸收。
消化道药物吸收的主要方式为被动扩散。
药物服用后,胃肠液中高浓度的药物向细胞内透过,又以相似的方式扩散转运到血液中。
这种形式的吸收不消耗能量,其透过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可用下式表示:hC C DkS dt dCP GI -=-(1) 式中dtdC为分子型药物的透过速度;D 为药物在膜内的扩散系数;k 为药物在膜/水溶液中的分配系数;S 为药物扩散的表面积;C GI 为消化道内药物浓度;C p 为血液中药物浓度;h 为膜的厚度。
令Dk =P ,则P 为透过常数。
一般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后立即转运至全身各个部位,故药物在吸收部位循环液中的浓度相当低,与胃肠液中药物浓度相比,可忽略不计。
若设'k hPS=,式(1)可简化为: C k dtdC'=-(2) 式(2)说明药物透过速度属于表观一级速度过程。
以消化液中药物量的变化率dX/dt 表示透过速度,则:X k dtdXa =-(3) 上式积分后两边取常用对数,变为:t k X X a303.2lg lg 0-= (4)- 3 -以小肠内剩余药量的对数lgX 对取样时间t 作图,可得一条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可求得吸收速度常数k a ,其吸收半衰期t 1/2(a )为:aa k t 693.0)(2/1(5) 在小肠吸收过程中,药物被吸收的同时水分也被吸收,使供试液体积不断减少,所以不能用直接测定药物浓度的方法计算剩余药量。
由于酚红不能被小肠吸收,因此可向供试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酚红,在间隔一定时间测药物浓度的同时,也测定的浓度,由酚红浓度先计算出不同时间供试液的体积,再根据测定药物的浓度,就可以求出不同时间小肠中剩余的药量或被吸收的药量。
三、仪器与材料 1.仪器恒流泵、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恒温水浴、红外线灯、玻璃插管、移液管、锥形瓶、烧杯、注射器,眼科剪刀,眼科镊子,普通中号镊子,小剪刀,手术刀片等。
2.材料0.1%NaNO 2溶液、0.5%氨基磺酸铵(NH 2SO 3NH 4)溶液、0.1%二盐酸萘基乙二胺溶液、 1mol/L 盐酸、0.2mol/LNaOH 、生理盐水、Krebs —Ringer 试剂(pH7.4) 、1%戊巴比妥钠溶 液等。
3.动物大鼠,体重约200g ,实验前禁食一夜(自由饮水)。
四、实验内容1.供试液与酚红液的配制(1)供试液:精密称取磺胺嘧啶(SD)20mg 、酚红20mg 于1000m1容量瓶中,加Krebs-Ringer 试剂定容,摇匀。
(2)酚红液:精密称取酚红20mg 于1000m1容量瓶中,加Krebs-Ringer 试剂定容,摇匀。
2.循环实验的操作(1)蠕动泵流速的调节:选择所需工作方向,按动快、慢档开关,调节流速为5m1/min 和2.5m1/min 。
- 4 -(2)恒温水浴调节:将水浴温度调节为(37±0.5)℃。
(3)供试液的准备:取80m1供试液加入循环装置的烧瓶中,见下图,将烧瓶置恒温水浴中预热至(37±0.5)℃。
(4)生理盐水的准备:取生理盐水适量,预热至37℃备用。
(5)大鼠麻醉:取实验前禁食一夜、体重约为200g 的雄性大鼠一只,按40mg /kg 体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并固定于固定台上。
(6)小肠两端插管:沿大鼠腹部中线打开腹腔(约3cm),在十二指肠上部和回肠下部各切一小口,插入直径约0.3cm 的玻璃管,并用线扎紧。
(7)肠管洗涤:用注射器将37℃的生理盐水缓缓注入肠管,洗净肠管内容物。
(8)做成回路:将肠管两端的玻璃管按图所示与胶管连接,做成回路,开动蠕动泵,其流速为5m1/min 。
(9)取样:以5ml/min 流速循环10min 后,将流速调节为2.5ml/min ,立即自供试液烧瓶中取样两份(1ml 和0.5m1各一份),分别作为SD 和酚红零时间样品,另向烧瓶中补加酚红液2ml ,其后每隔15min 按同法取样及补加酚红液,共取样9次,停止循环。
3.含量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作①SD 的标准曲线:吸取供试液2、4、6、8、10m1分别置l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再各精密吸取1ml 置l0ml 带塞试管中,加入l mol/L 盐酸5ml ,摇匀,加0.1%NaNO 2溶液1m1,摇匀,放置3min ,加0.5%氨基磺酸铵(NH 2SO 3NH 4)溶液1m1,摇匀,放置3min ,最后加1%二盐酸萘基乙二胺溶液2m1,摇匀,放置20min ,照分光光度法在550nm 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以吸收度对浓度回归,得到SD 标准曲线方程。
在体鼠小肠吸收泵循环实验装置 1.供试液烧瓶 2.蠕动泵 3.大鼠②酚红的标准曲线:精密称取酚红约25mg置250m1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分别精密吸取1、2、3、4、5、6m1置10m1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再分别吸取0.5m1置10m1带塞试管中,加0.2mol/L NaOH 5m1,摇匀。
照分光光度法在555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以吸收度对浓度回归,得到酚红标准曲线方程。
(2)样品测定①SD的测定:取样品lml置l0ml带塞试管中,加入lmol/L盐酸5m1,摇匀,以下步骤按SD标准曲线项下操作,在55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②酚红的测定:取样品0.5ml置10m1带塞试管中,加入0.2mol/L NaOH 5m1,在555nm 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4.操作注意(1)在大鼠麻醉前应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如手术器械、水浴温度的调节,试药配制并放在近处,蠕动泵流速调节等。
如果蠕动泵上并未标出流速,可用量筒接流出液(蒸馏水)的方式确定流速。
(2)由于小肠很细,小肠两端插上玻璃管后再洗涤非常容易堵塞,防止的方法是先将十二指肠端插上玻璃管,回肠端找好后先用线扎紧(为以后找切口位置),然后在扎线处切个小口。
生理盐水(37℃)从十二指肠端插管处注入,洗涤内容物至净,再在回肠端切口处插上玻璃管。
(3)插玻璃管时应注意方向,在十二指肠端向下插,回肠端向上插,以构成回路。
(4)SD的测定中,加入氨基磺酸钠后要充分振摇至无气泡发生。
(5) SD比色测定空白对照液的制法:取酚红液1ml至10ml带塞试管中,加1mol/L的HCl 1m1,摇匀,以下操作按SD标准曲线制作。
(6)酚红比色测定的空白对照液为0.2mol/L NaOH。
五、实验结果1.分别写出SD和酚红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2.SD和酚红样品浓度的计算根据SD和酚红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计算出SD和酚红样品的浓度,并填于下表中。
- 5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量的计算取样时间(h)SDASD浓度酚红A酚红浓度供试液体积剩余药量0 0 0 0 00⨯0 A1 C1 A’1 C’1'001'1C VVC=111P C V=0.25 A2 C2 A’2 C’2'112'2( 1.5)40V CVC-+=12225.1CVCP+=0.5 A3 C3 A’3 C’3'223'3( 1.5)40V CVC-+=333121.5()P C V C C=++………..….…….…t n A n C n A’n C’n'11'( 1.5)40n nnnV CVC---+=111.5nn n n iiP C V C-==+∑3.不同时间SD剩余量的计算按上表中公式计算出不同时间的剩余药量,并求剩余药量的对数值。
4.k a和t1/2(a)的计算以剩余药量的对数对相应的时间作图,可得一条直线,由直线的斜率求出k a,并计算t1/2(a)。
六、问题与讨论1.在体吸收试验方法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供试液中为什么要加酚红?- 6 -实验二磺胺类药物的组织分布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磺胺类药物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原理2.通过实验了解药物的体内分布二、实验原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指药物经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通过血液和各组织的膜屏障转运至各组织的动态过程。
药物分布决定于组织的血流量、药物对脂膜的扩散速度及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程度。
药物要分布到药理作用靶部位才能发挥药效药物。
但如果药物在某组织出现蓄积则可能产生毒性作用,所以一般药物的分布可以为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提供重要信息。
通过组织分布研究,可以了解试验药物在实验动物体内的分布规律、主要蓄积器官或组织及蓄积程度等。
组织分布实验通常通过给药后,于一定时间取出各组织或器官,经前处理后,用适宜的方法测定其中药物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