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学设计及练习题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65.66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教学目标:
1、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3、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1、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材分析:
日本是学习世界地理中介绍的第一个国家,是分国地理的开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学习这节时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分析概括一个国家的一般方法。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地图、景观图和活动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如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要从位置、地形等自然要素入手,可以用比较法找出特点,也可以用综合法,概括出一个国家的突出特征。除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外,教材中还渗透着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例如基本的读图、用图能力,地理思维和综合分的能力:针对日本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突出的地理问题,联系我国的国情分析,形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良好学风。
从教材内容来看,由“多炎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标题内容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日本的国情,导致其走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的对外开放,必然对日本方方面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东西方兼容的方化。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成为这节教材的主线,也是本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课时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日本自然地理,第二课时讲经济地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屏幕显示富士山图(带樱花),配上日本动画片<<灌蓝高手>>歌曲,用于课前营造气氛,创设视听环境。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屏幕出示世界地图,指向日本,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语言导入:日本是和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居,和我国一样位于亚洲东部即东亚地区,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日本的一些地理知识。屏幕出示课题日本。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独立思考题:
1、 日本周围有哪些海洋?
2、 日本是一个岛国,由哪些岛组成?最大的是哪一个?
3、 日本首都是哪里?民族以及使用的语言?
4、 日本最高峰在哪? 5、 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6、 说出地震时的一些逃生办法?
7、 日本最大的平原是?
8、 能说出日本的地形特点吗?
9、 根据世界气候知识说说日本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展示
1.屏幕显示日本轮廓图,让学生填充:周围的海洋(太平洋、日本海、东海、濑户内海)四大岛(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明确日本是一个岛国,最大的岛是本州岛。在学生填充时显示所答知识点,这样可有效检查预习情况。
2.让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日本城市图片,并对该城市作以简介。使其在感观上对日本的概况有所了解。
3.抢答:日本首都、民族及其使用语言。
4.明确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日本还有“地震国”、“世界火山地震博物馆”之称,共有200多座火山,80座活火山,最为着名的的也是日本最高峰就是富士山被日本奉为“圣岳”,并出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富士山景观,猜想: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从而巩固上学期学习的知识。
日本每3年就发生一次危害较大的地震。播放地震录像,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地震的过程。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也是一个多震的国家,那么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把学生分成4小组,选择不同场景(在校、在家、在室外、在地下商场),自由选择汇报方式,以培养学生表现自我的能力,给学生发挥空间,进行防震意识教育,使学生敢于面对自然灾害,不怕困难。 5.看日本轮廓找出日本最大平原。
6.讨论:从日本的地形特点可以看出日本水能资源怎样?
7.课外阅读:《日本的气候》,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孕育出日本的国花——樱花,春天樱花绽放,如同红霞,又似锦云,流芳溢彩,美不胜收。用语言渲染气氛,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
出示学案题目,独立思考后回答并记住
1、日本由 、 、 、 等4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东临_________洋,西邻_________海,隔_________海峡与韩国相望。四国岛和本州岛之间的水域是____________。
2、日本地形特点:以_______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岛国 ,多 ,这对日本的 、 、 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日本的气候是具有________性的_________________气候。
3、日本有一座着名的山峰,名叫 ,是日本着名的旅游胜地,其实,这是一座 ,
日本成为一个多 、 的岛国。
4、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地处 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
5、日本多火山、地震,因此,日本的传统民居,多是用 的建筑材料建筑的。
6、我国也是火山、地震的国家,原因是:地处 板块、 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 7、读日本图,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往年考试题选练:
1、下列有关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大的岛屿是九州岛
B、北海道在四大岛屿中纬度最低
C、本州岛和九州岛之间是日本海
D、本州岛和四国岛之间是濑户内海
2、与英国相比,日本:
A、跨纬度大,跨经度小 B、跨纬度、经度都很大
C、跨纬度小,跨经度大 D、跨纬度、经度都很小
3、有关日本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稀疏 B、海湾优良,海运便利
C、矿产丰富 D、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单一大和民族
4、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处在: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
第四环节:结束全课
先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这节课我们从位置、地形、等方面对日本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大家可以看到黑板上还有一些咱们同学的收集的知识,我们还没行分类学习,留到下节课完成。)在动听的日本歌曲中结束全课。 1)写出下列岛的名称:
A、
B、
C、
D、
2)写出下列工业城市的名称:
E、
F、
G、
H、
I、
J第五环节:课外加强练习
1、读“日本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中字母或数字代表的地理名称:
国家: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海洋:E______,F______,G______。
海峡:H______。
岛: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群岛:e______。
山峰:f______。
日本首都:g______。
答案:俄罗斯 中国 朝鲜 韩国 日本海 太平洋 东海 朝鲜海峡 北海道岛 本州岛 四国岛 九州岛 琉球群岛 富士山 东京
2、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中粗黑线代表板块边界,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世界共有______大板块,其中几乎全部在海洋中的是_________。
(3)日本处在______与______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多______和______。
答案:(1)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2)六 太平洋板块
(3)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火山 地震
第二课时 课前屏幕显示日本地形图,并播放日本歌曲,让学生对上节知识作一下回顾并进入情境。
第一环节:问题导入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历史课上,我们知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败国,而如今日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独立思考题:
1、 日本的品牌有哪些?
2、 日本属于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
3、 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4、 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5、 找出日本的五大工业区?
6、 说说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地区?
7、 日本民族构成?
8、 日本文化的特点?
9、 日本两大着名海港是?
10、 日本海外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哪里?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展示
1.屏幕出示汽车徽标,学生识认并说出哪些是日本的品牌;学生出示课前调查日本家电品牌标记,这样做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出示两组数据: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最高。引导学生从中看出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3.讨论:为什么日本这一战败国经济迅速恢复,如此发达呢?在前两环节的基础上设计此问题,使学生思路清晰。教师在学生汇报后总结、板书,进而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加工贸易经济”。屏幕出示课题“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第三环节:独立思考并自学课本内容
第四环节:巩固新知
出示学案题目,独立思考后回答并记住
1、 日本的经济十分发达,是一个 ,人们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看见日本的工业产品。
2、 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域狭小,资源 ,是一个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 和 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内供给更感不足,因此 愈加严重。日本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依靠 和 ,对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 的经济。
3、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近年来,日本海外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________。
5、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狭长地带,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