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八章《第1节 人类的食物》课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4
第8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人类的食物课程标准要求1.重要概念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氧气等以及排除废物。
2.内容标准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蛋白质、维生素C的检测方法。
2.能力目标利用检测蛋白质、维生素C的方法,设计实验完成对某种食物营养成分的检测。
尝试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列表归纳总结检测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合作协调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教学难点实验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
四、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处理本节课内容选自第8章“人体的营养”,第1节“人类的食物”,要解决的问题是“测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中结合上学期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的实验,帮助学生迁移相关知识和实验方法。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种子中含有水、无机盐、淀粉和脂肪等物质,本节课要利用已知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继续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和维生素C等。
学生分组实验“测定不同食2.重要概念及事实性知识梳理(1)重要概念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氧气等以及排除废物。
(2)支撑的次级概念和事实性知识A.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A1食物的营养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六大类物质。
A1.1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
A1.2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属于有机物。
A2蛋白质、脂肪、糖类可以提供能量,是三类产热营养素。
B.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可以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B1利用双缩脲试剂可以检测食物中有蛋白质。
B1.1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现紫色反应。
B2利用加碘的淀粉溶液可以检测维生素C。
B2.1维生素C水溶液能使加碘的淀粉溶液褪色。
B3利用碘液可以检测淀粉。
B3.1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
《人类的食物》教案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食物营养的知识,并且在七年级上册做过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的实验中,已初步学会了检测水、无机盐、淀粉、脂肪的方法。
这为本节课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首先了解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不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差异,最后通过建议活动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懂得分析食物中主要的营养成分•举例说出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能明确认识缺乏哪种维生素会患什么缺乏症•了解各种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教学重难点1、举例说出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2、了解各种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设疑、提问、引入新课。
2、设置问题:食物能为我们提供哪些营养物质呢?缺乏这些营养物质能维持我们的生存吗?3、教师介绍各种营养成分相关的食物。
4、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言交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5.总结营养物质的种类,了解无机物和有机物,功能物质和非功能物质的区别。
二、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书,巡视检查,学会找出重点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A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B 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C 缺乏各种维生素会引起什么症状?四、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1.通过针对营养成分,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了解各种检测方法和效果。
2.了解各种营养成分的检测3.了解各种营养成分和各种维生素的重要作用。
4.知道缺乏维生素会引起什么症状五.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2.完成练习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的食物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叙述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实物,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课堂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倡体验、参与、合作、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教学设计: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二、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来源广泛。
三、探究活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每个人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并查阅教科书“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填写在教科书上。
思考:A.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B.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设疑、提问、引入新课。
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表格。
大多数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对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讨论,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书,巡视检查,当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组讨论交流,给予鼓励性评价。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纳,得出结论。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并与同学交流。
举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再举出含蛋白质较多的物。
讨论: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的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看教材第23页中的插图,互相交流,各小且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关确定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小组代表言,小组间进行交流对误差大的进行反思教师巡回指导各个小组中进行个性指导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指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联系和区别。
(2)理解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3)描述大脑皮层的形态,说明大脑皮层的功能。
能力目标: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反射(如:眨眼反射、缩手反射),这些反应可以使你避开造成伤害性刺激的物体,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与总结的能力,以及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联系和区别三、教学难点:描述大脑皮层的形态,说明大脑皮层的功能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方法相结合五、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第74~79页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复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第一时的内容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结构等。
(二)新课导入通过展示芒果、缩手反映和猴子骑车的图片,并提问学生:这些行为是先天就会的吗?(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展示“铃声-唾液分泌反射”实验的示意图,让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非条件反射:生来就己建立的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3、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长期只给铃声,不喂食物,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四)条件反射是怎样建立的呢?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对狗建立条件反射进行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我们来看看他的实验过程。
(教师放映课件——条件反射的建立)问题1:食物和铃声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有什么不同?生:食物引起的是非条件反射;铃声引起的是条件反射。
观察图1,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我们称为非条件刺激,那么食物就是非条件刺激;观察图2,狗只听到铃声不分泌唾液,铃声为无关刺激;观察图4,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我们称为条件刺激,那么这个铃声就是条件刺激;问题2:观察图3,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生:食物与铃声的多次结合)食物这个非条件刺激与铃声这个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就使本来与分泌唾液无关的刺激—铃声,转变为引起分泌唾液的条件刺激。
课题:第8章人体的营养第1节人类的食物(第1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叙述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
教学重点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实验法相结合||,指导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方案的设计学习方法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媒体类型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的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的图片;另一组是一些少年儿童过度肥胖的图片||。
问:两组图片中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引导的?(学生答:营养)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提供一些科学营养的建议呢?(学生答:想||。
)师:要想科学营养||,就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二)师生互动||,解决疑难: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熟悉的食物名称及其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负责安排、统计自己小组总共列举出多少种食物及其成分||。
2、将各小组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再统计||,全班总计列出多少种食物及营养成分||。
3、教师展示收集的食物种类及营养成分||。
汇总学生统计和教师统计的食物种类和营养成分种类(见下表)||。
师: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后):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共六大类||。
师:谁能告诉我哪些营养成分属于无机物?哪些属于有机物?生:水、无机盐——无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有机物||。
人类的食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列举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方法。
2.能力:尝试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引导学生学会实验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检验。
〖设计思路〗(一)教学内容与地位、作用《人类的食物》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中的第一节,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实验、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拓展为了尽可能地丰富课堂教学,教师组织上查阅资料,广泛收集关于食物的各种信息,包括图片、文字、数据、照片、光盘、实物等,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合,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成分。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
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根据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以问题为中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人类的食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展示目标知识目标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列举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方法。
能力目标尝试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