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新星中学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224.29 KB
- 文档页数:21
201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新星中学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一个患抗VD佝偻病的男子与正常女子结婚,为预防生下患病的孩子,进行了遗传咨询,下列有道理的指导应是( )
A.不要生育 B.只生女孩
C.只生男孩 D.妊娠期多吃含钙食品
参考答案:
C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患抗V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的特点是:
1.人群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一倍,前者病情常较轻;
2.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名是该病患者;
3.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都为患者,儿子全部正常;
4.女性患者(杂合子)的子女中各有50%的可能性是该病的患者.
【解答】解:已知人类的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患病的男子XAY,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给女儿的是X染色体,致病基因会随X染色体传给女儿,所以女儿一定是患者XBX_,给儿子的是Y染色体,因此不会传给儿子,其妻子正常,所以儿子是XbY,即儿子肯定正常,因此应该选择生男孩.
故选:C.
2. 科学家为提高玉米中赖氨酸含量,计划将天冬氨酸激酶的第352位的苏氨酸变成异亮氨酸,将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中104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成异亮氨酸,就可以使玉米叶片和种子中的游离赖氨酸含量分别提高5倍和2倍,下列对蛋白质的改造,操作正确的是
A.直接通过分子水平改造蛋白质 B.直接改造相应的mRNA
C.对相应的基因进行操作 D.重新合成新的基因 参考答案:
C
3. 下列不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的是
A.骨髓、T淋巴细胞、抗体
B.脾脏、B淋巴细胞、细胞因子
C.扁桃体、巨噬细胞、补体
D.骨髓、造血干细胞、生长因子
参考答案:
D
4. 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是:
A. 叶绿体、线粒体 B. 叶绿体、核糖体
C. 线粒体、内质网 D. 核膜、高尔基体
参考答案:
A
5.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的是 ( 表示幼年个体, 表示成年个体, 表示老年个体 )
参考答案:
A
6. 考场中考生聚精会神地答题时,直接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小结构是
A. 血液 B.神经细胞 C. 大脑 D.神经系统 参考答案:
B
7. 下列都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是
A.性腺发育不良(女)和唇裂 B.白化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
C.无脑儿和原发性高血压 D.21三体综合征和色盲
参考答案:
C
8.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
A.[H]和ATP B.[H]和ADP C.O2和ATP D.O2和ADP
参考答案:
A
9. 如图是一动物(2n)体内的某个细胞分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的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二极体
C.该细胞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D.该动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该细胞染色体的数目相同
参考答案:
D
【考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又由于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则该细胞表示次级卵母细胞.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由于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B错误;
C、该细胞从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C错误;
D、该动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该细胞染色体的数目相同,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根据图中染色体等信息判断该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10. 甘薯种植多年后易积累病毒而导致品种退化。目前生产上采用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脱毒的种苗,以保证该品种的品质和产量水平。这种通过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获得种苗的过程不涉及细胞的
A.有丝分裂 B.分化 C.减数分裂 D.全能性
参考答案:
C
11.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这是酶的:
A.专一性 B.高效性 C.多样性 D.稳定性
参考答案: A 12. 多因子遗传病的特点是
A.由单个基因引起的 B.涉及许多个基因
C.由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 D.只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参考答案:
B
13. 如图示“番茄一马铃薯”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其中①~⑤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组织或植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低渗溶液中用酶解法处理植物细胞获得原生质体
B.e是一团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
C.可根据质壁分离现象鉴别杂种细胞的细胞壁是否再生
D.植物有性杂交和体细胞杂交都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参考答案:
C
【考点】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分析】图示为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番茄一马铃薯”杂种植株的过程,①过程为去除细胞壁的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实质是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所以在融合前需要使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的细胞壁,获得植物的原生质体,此操作一般在等渗溶液中进行,如在低渗溶液中进行,则去掉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会因吸水而涨破;a、b为去掉植物细胞壁的番茄及马铃薯的原生质体,c为正在融合的原生质体,d为再生出细胞壁的杂种细胞,融合后的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是原生质体融合完成的标志;再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4为植物组织培养的脱分化过程,5为再分化过程,e为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的脱分化后形成的愈伤组织,f为经植物组织培养的再分化过程后形成的试管苗;番茄和马铃薯在自然状态下具有生殖隔离,不能通过有性生殖进行杂交,而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就可以培育杂种植株,体现植物体细胞杂交能打破物种生殖隔离,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解答】解:A、图示①过程为去除细胞壁的过程,此过程需在等渗溶液中进行,A错误;
B、e为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的脱分化后形成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细胞是一小团无定型状态的薄壁细胞,细胞分化程度低,B错误;
C、融合后的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是原生质体融合完成的标志,故可利用质壁分离现象鉴定细胞壁是否再生,C正确;
D、番茄和马铃薯在自然状态下具有生殖隔离,不能通过有性生殖进行杂交,而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就可以培育杂种植株,体现植物体细胞杂交能打破物种生殖隔离,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D错误;
故选:C.
14. 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图所示),若土豆片为4片时,在温度为35℃的条件下,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出如图曲线1。利用同样的实验装置,改变某条件后,收集数据可绘制出曲线2。则改变的这种条件是
A.降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B.增加土豆片的数量
C.将温度提高到80℃ D.将针筒换成更大容积的
参考答案:
A
15. 据报道:美国一科学家模仿鲨鱼皮肤表面粗糙V形皱褶制作的泳衣,能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事例充分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征服自然
B.该发明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C.长期海水摩擦导致鲨鱼皮肤出现V形皱褶
D.鲨鱼的进化方向是由基因突变的方向决定的
参考答案:
B
16. 某人因患流感而出现持续高热,在一昼夜中持续维持在39.5℃,则该病人在一昼夜中产热总量与散热总量之间关系是
A.基本相等 B.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不确定
参考答案:
A
17. 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物质a可以表示麦芽糖,不能表示乳糖
B. 图甲中物质b能降低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催化本质与无机催化剂相同
C. 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温度①>②>③
D. 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酶浓度①>②>③
参考答案:
C
根据酶的特点在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和量不发生改变,可判断B是酶,A是底物,在B的作用下A水解成2个分子的C,所以A可能是麦芽糖,不能是乳糖,因为麦芽糖水解得到的是两个葡萄糖,乳糖水解得到是葡萄糖和半乳糖,A正确;图甲中物质B能降低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其化学本质最可能是蛋白质,催化本质与无机催化剂相同,B正确;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到达化学反应平衡点的时间越短,反应速率越快,则反应速率曲线①>曲线②>曲线③,但温度不一定是曲线①>曲线②>曲线③,也可能是曲线①的温度最低,C错误;若曲线①②③麦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是这三个中酶浓度最高的,因为它的反应时间最短,其次是曲线②,最小的是曲线③,D正确。
【考点定位】酶的特性
【名师点睛】对于酶的知识考生需重点关注:(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
(2)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18. 在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中,需要通过观察黑藻细胞中的某种结构来达到实验目的。观察的结构是
A.线粒体 B.叶绿体 C.液泡 D.细胞溶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