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
- 格式:docx
- 大小:22.33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第一讲授课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乐律学教学目的: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 音乐的起源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2 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①异性求爱说②语言扬抑说③摹仿自然说④信号说⑤巫术起源说3 先乐律学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
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4 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
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
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
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
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
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
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
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
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9.嵇康:字叔夜。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
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之一。
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
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亦称半字谱。
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
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
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名词解释1.?韶乐?:舜帝是一部宗教性乐舞。
简称?韶?,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次变化,故又名为?九辨?;因其歌唱局部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
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多段体乐舞。
它主要特征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评价?韶乐?为“尽美矣,又尽善也〞。
可见这部乐舞艺术魅力。
2.葛天氏之乐:远古时期乐舞,形式:三人操牛尾,顿足以歌。
内容:?载民?歌颂载负人民大地;?玄鸟?对图腾赞颂;?遂草木?,祝愿草木繁茂;?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表达顺应自然规律心愿;?达帝功?,歌颂天帝功德,祈求护佑;?依地德?,感谢土地赐予与恩惠;?总禽兽之极?,祈求鸟兽繁衍不息。
3.贾湖骨笛:原始社会乐器。
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
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35件,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走出四声音节和完备五声音阶;二、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偶七孔,能走出六声和七声音阶;三、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意外假设干变化音。
贾湖骨笛有三个特征:a 有固定音高意识 b 有音阶 c 律学测算,用等分来分,能产生纯八、纯四度。
意义: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至少已有八千年可考历史;它们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最古老仍可演奏乐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管乐器。
4.雅乐:含义: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音乐。
周代雅乐,是西周以礼乐制度为根底,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拟完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
内容: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重要组成局部。
特点:雅乐首先强调是它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宣导。
音乐风格中正平和、庄重肃穆,曲调一般较简单、节奏缓慢,演奏以齐奏为主,充分表达了它“乐教:功能。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中国音乐史大一知识点中国音乐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音乐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将介绍中国音乐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音乐古代中国音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根据出土的乐器和文献记载,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这被称为“五声音律”。
古代音乐常用的乐器包括筝、琵琶、笛子、鼓等。
在古代社会,音乐起着丰富民生、祭祀神明以及激励军队等多种作用。
二、古代音乐理论在中国音乐史上,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是冯梦龙和元代音乐家明代音乐家明代音乐家冯梦龙制定的音乐理论系统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古代音乐理论注重乐律的平衡和调和,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三、古代宫廷音乐宫廷音乐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自秦汉时期起,宫廷音乐逐渐成为帝王和皇后娱乐活动的一部分。
宫廷音乐以雅乐为主,雅乐中的乐舞和歌唱也培养了专业的音乐家。
唐代的乐府诗歌是宫廷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民间音乐中国民间音乐多样而丰富,不同地区和族群都有各自的音乐传统。
民间音乐以曲艺、民歌、戏剧音乐等形式存在。
中国民歌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情感内涵,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五、现代音乐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音乐逐渐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了各种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
中国现代音乐家也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六、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一直是音乐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许多机构和学者致力于音乐教育和研究。
中国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院校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他们在传统和现代音乐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中国音乐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独特的音乐形式之一,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音乐、音乐理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现代音乐以及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都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知识点。
深入了解中国音乐史,有助于我们欣赏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复习中国音乐史。
一、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最早的音乐形式是由人们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而产生的,如鸟鸣、风声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两个方面。
宗教音乐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人们通过音乐来祭祀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宗教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咏史、祭文、祷歌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雅乐》,它是古代宗教仪式中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宫廷音乐是古代中国皇室和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宫廷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俗乐两个部分。
雅乐是宫廷音乐的正统,它以《雅乐大全》为代表,包括乐曲、舞蹈和歌曲等形式。
俗乐则是宫廷音乐的衍生,它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民歌、山歌、曲艺等。
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自然的,也有歌颂爱情的。
民歌的旋律简单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歌是中国农村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是农民在田间劳作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期盼。
山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歌词真实质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曲艺是中国民间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形式。
它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多种形式,既有音乐的表演,又有戏剧的表演。
曲艺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现代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音乐也经历了现代化的转型。
现代音乐主要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个方面。
古典音乐是中国现代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仿照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经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因为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头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XXX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自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导: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
中国古代史(一)一.远古时期:.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 《蜡辞》——祭歌。
④ 《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 《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乐器: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年可考的依据。
支,距今年。
音孔不一,五、六、七、八。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乐器:磬——石制。
虎纹大石磬。
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
“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
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者名词解释,如:判县。
).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罗列的严格规定。
① 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罗列的严格规定。
天子的乐队为四面罗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挨次递减。
.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 ( 九韶 );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来。
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
②小舞:彩绸舞、羽毛舞、牛尾舞、长袖舞。
(娱乐性强,道具与舞的关系)③散乐:民间音乐。
④四夷之乐:周边部落音乐、歌曲。
⑤宗教性乐舞:攤舞。
.八音分类法: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西周有多达多种乐器。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第一章远古(一)名词解释1.陶埙: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者橄榄形的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按音孔。
出土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2.骨笛: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骨笛”):猛兽骨制成,共出土25支。
(二)问答题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它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①乐器有: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②价值:贾湖骨笛的发现证明了9000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起源;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标志着中国乐器史的开端;贾湖骨笛1200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代先民的音乐文化。
第二章夏、商、西周(一)名词解释1.雅乐: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所说的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其音乐活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②繁复的音乐礼节3.六代乐舞:被儒家封为雅乐的最高典范——皇帝之乐《云门》以祀天神尧之乐《大咸》以祭地示舜之乐《九韶》以祀四望禹之乐《大夏》以祭山川商之乐《大濩》以享先妣周之乐《大武》以享先祖4.大司乐:西周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其机构负责人“大司乐”的职能——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5.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其中包含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十二律:在西周时产生,其中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二)问答题1.周代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音乐有相应的规定舞队编制:“佾”——方阵“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左传·隐公五年》乐队使用:“县”——通“悬”“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宫宗伯》②繁复的音乐礼节对内容、乐舞、宫调、乐器都有规定2.简述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提要第一部分音乐的起源及夏商音乐·音乐起源:历史上有关音乐起源的论断众说纷纭,这里所说之音乐起源的诸多论断,和艺术起源刚好紊和,只是出于一种更为客观的认知,应该对史上的诸多论断加以分析,如果简单地论及音乐的起源,影响力最大的应当是“劳动说”,这是一种极具马克思主义特色的论断,它认为音乐来自于人类的劳动生产过程,符合马克思的有关理论,但人的劳动本能后于动物而产生,那么依据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则首先应当看到动物如何发声,在何种情况下发声,才能看到人如何发声,创造音乐并形成音乐文化,从而可以将音乐的起源划分为五个层面:生性求爱模仿巫术信息传递劳动·早期――人类对音乐的理解:早期的人类对音乐的理解着重于“唯心论”的一面,例如《乐记》中提到的音乐,是声音的组合,它的本质是外物对人心的关照,或者说音乐发自人的内心。
除此之外《诗序》中也记有一些早期音乐的某些情况,虽然《诗序》中的这段著名的文字一贯被认为是舞蹈的起源,但其出发点是人心对事物的认知。
·早期乐舞:我们说先秦时期的音乐是歌、舞、乐一体的音乐形态,乐舞伴随着劳动、祭祀等等活动产生,其功能是为了歌颂君主、反应现实生活,在原始社会开始的世袭制,使原始社会形成,统治者开始出现,因而产生了一些颂扬君王丰功伟绩的乐舞,其中当然也伴随着许多祭祀活动。
原始人认为这类乐舞是与神灵对话的桥梁,如此的方式可以唤起他们心理上的安慰。
·夏商时期,氏族社会趋于瓦解,转化为奴隶制社会,从而产生了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一方面,奴隶利用音乐来痛斥奴隶主的压迫,另一方面,奴隶主利用音乐来享乐,从而产生了一种重要的音乐现象――“女乐”,这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音乐体裁,在春秋战国时期极为盛行,,在此之后虽然也出现过,但却没有如此大的规模;同时由于政治原因,长久以来国内学者在写作中国音乐史时,都尽量避免涉及此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音乐问题,并由于研究的缺乏,至今资料甚少。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群。
编钟15革,编磬32革,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鼓4件,麓2件,排箫2件,笙2件。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
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 C平、D青、E色(相和歌三调式)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
艳解\ 趋乱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
又叫《广陵止息》。
“嵇康”《聂政棘韩》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只此出发律黄钟,高出 3.61音分,解决了“色育”均七音在听觉上合于“黄钟均七音的旋宫难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一期末复习资料一、背景中国古代音乐是指起源于古代中国,在繁荣发展期最早可追溯至西周,经历了悠久的历史,直至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结束。
古代音乐以宗教、宫廷、民间三种形式广泛流传于各个领域。
二、发展历程西周(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时期的音乐以宗教祭祀为主,奏乐是弥合人与神之间的桥梁。
乐器主要分为“八音”:钟、鼓、瑟、琴、箫、管、笙、镞。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的音乐主要是围绕着王室和贵族展开,音乐成为了表示身份权威的象征。
乐器得到充分的发展,出现了丝弦乐器、桐木制乐器和铜制乐器。
秦汉(公元-206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音乐开始流向民间。
此时期乐器逐渐增多,有“九州”之称,具有更丰富的音韵。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这一时期音乐流派繁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被称为“乐府”时期,其代表作品是“长歌行”。
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黄金时期之一,随着唐朝的繁荣,音乐逐渐流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此时期乐器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音乐理论和记谱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宋元明清(960年-1911年)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分为内、外两院,包括清音、雅乐等流派。
三、音乐形式与代表作品印象古乐以《梅花三弄》为代表。
器乐《广陵散》、《钗头凤》、《阳关三叠》等为代表。
曲艺京剧、昆曲等为代表。
民歌《梁祝》、《小白菜》、《普遍的春天》等为代表。
四、考试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的几个发展时期及其特点;2. 中国古代音乐的乐器;3. 中国古代音乐的形式和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古代原始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中国古代原始音乐源于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人类生活的体验。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代原始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包括石柱琴、骨笛、竹笛等。
古代原始音乐有着简单的旋律和节奏,用以祭祀神灵、贺喜庆典等。
宫廷音乐(公元前11世纪-公元14世纪)
宫廷音乐是古代宫廷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它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达到了巅峰。
宫廷音乐是为了彰显官员的统治地位和宫廷的威严而存在的。
宫廷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有编钟、编磬、簧管等。
由于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宫廷音乐在古代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寺庙音乐(公元14世纪-公元18世纪)
寺庙音乐以佛教音乐为主,主要表现了宗教信仰和追求超凡化境的精神。
寺庙音乐是从宋代开始趋于成熟和流行的。
寺庙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佛钟、和尚鼓、木鱼等。
寺庙音乐旋律悠扬,气氛庄重,反映出佛教信仰的深度。
民间音乐(公元18世纪-现代)
民间音乐源于百姓生活和文化活动,反映了百姓的欢乐和痛苦。
民间音乐以民谣为主,其中包括山歌、劳作歌曲、酒歌等。
民间音乐使用的乐器各异,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民间音乐旋律简单易懂,节奏明快,广泛传播于乡村和各地民间。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音乐历经了原始音乐、宫廷音乐、寺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功能,反映了当时社
会、文化和宗教的状况。
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特点:是音乐和历史的交叉1.历史方面涉及古代文献、考古、民族学、古代文化等2.音乐方面涉及基本阅历、乐器知识、作曲技法、声乐、音乐美学等●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法】※1.历史文献→利:具有连续性弊:具有主观性2.考古实物→利:客观性弊:偶然性3.对现存遗响的逆向考察第一章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之前)●舞阳骨笛发现的意义1.距今八千年2.飞禽的骨制造3.是乐器4.改写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历史●原始音乐特点:原始音乐十分简单幼稚,但已能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音乐活动已经相当普遍●原始乐舞的形式和内容内容:1.狩猎生活《弹歌》2.农业生产《葛天氏之乐》3.宗教《玄鸟》4.有关爱情生活《侯人歌》5.有关战争《征服苗人舞》6.抗击自然灾害《大夏》形式:歌、舞、乐三位一体节奏为主、旋律弱化●音乐起源的不同说法→【不是一源说,而是多源说】1.劳动起源说【唯物主义】2.异性求爱说3.语言抑扬说4.模仿自然说5.宗教说【巫术起源说】6.信号说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771年)●雅乐内涵墨子《天志下》【诠释了雅乐的由来】雅,原来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因为是夏人故地,所以周人称之为夏。
周、儒从雅乐,即从夏乐●礼乐制度在音乐上的体现1.等级化的音乐制度:《周礼·春宫》【乐器的摆放显示的等级化】2.繁复的音乐礼节有八种:(1)祭天地(2)祭宗庙(3)大乡飠(4)燕礼(5)大射(6)养老(7)乡饮酒(8)乡射3.以流代乐舞为例:《云门》祭天《大夏》祭山川《咸池》祭地《大濩》祭先妣《大韶》祭鬼神《大武》祭先祖●大司乐的音乐教育1.职能:(1)掌握着宫廷的音乐活动,“成均之法”(2)掌管着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2.教学内容:以乐德教国子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八音”乐器分类法【按制作材料的性质进行分类】金:钟---编钟石:磬---编磬土:---。
高考历史音乐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音乐史是一道重要的考题,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音乐发展历程。
下面将对高考历史音乐史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古代音乐史古代音乐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流派: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
古代东方音乐以中国音乐为代表,西方音乐则以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为代表。
1. 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轨迹。
其中,古代音乐可分为雅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三个层次。
雅乐是古代礼乐的代表,宫廷音乐主要是宫廷宴会和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音乐,而民间音乐则是人民生活中的音乐表达形式。
2. 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对于西方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音乐以模式为基础,崇尚和谐美感;古罗马音乐则更加强调韵律和节奏的统一性。
这两种音乐形式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创作。
二、中世纪音乐史中世纪音乐是指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期间的音乐发展史。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通过教堂音乐(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民间音乐)来表现。
1. 教堂音乐教堂音乐是中世纪音乐的核心,它通过教堂礼拜来传播和演唱。
教堂音乐包括圣咏、圣歌、宗教剧等形式,主要目的是宣扬宗教思想和进行宗教仪式。
2. 世俗音乐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以民间歌曲、舞蹈音乐等形式为主。
这些音乐多以爱情、生活和自然为主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三、文艺复兴音乐史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世纪至公元17世纪)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标志着音乐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变。
1.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强调人声的美妙和和声的和谐。
由于技术的发展,乐器的使用也开始增多,音乐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2. 文艺复兴音乐家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音乐家,例如约翰内斯·布拉姆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等人,他们的作品对音乐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历史分期的概括。
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
2、举例说明原始乐舞的特点。
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
这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音乐艺术。
3、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盆。
是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年代最早的一幅乐舞图。
共绘有相同的三组舞蹈图案,每组五人,牵手而舞。
每组之间以曲线花纹相隔,下有四道平行带纹,表示地面。
舞蹈者服饰划一,动作相当整齐,头饰和尾饰的摆向也很一致,说明舞蹈有着统一的韵律节奏。
这种手牵着手、整齐踏舞的形象,证明在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造型优美的群舞形式。
这一舞蹈纹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它为探索我国原始时期的乐舞提供了十分罕见的形象资料。
4、简述原始社会的典章乐舞(8部)。
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的内容是:《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葛天氏之乐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
伊耆氏之乐:伊耆氏在每年十二月要举行盛大祭祀万物的祭礼,叫做“腊祭”。
祭祀中还唱了一支歌,反映了先民岁末祭祀时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创作了健身的舞蹈来驱散湿气。
这是人类与自然搏斗过程中产生的古老健身舞。
朱襄氏之乐:原始人在干旱的自然灾害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远古氏族操练战争兵阵,以斧头和盾牌相互对攻的乐舞。
黄帝时的《云门》:传说中的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云门》就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咸池》乃是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古人认为它主管五谷,人们祭祀它,也是为了祈求五谷丰收。
《咸池》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远古时期1.原始乐舞的概念:诗,歌,舞/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2.《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原始乐舞。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反应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
由此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文学艺术活动经常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
《伊耆氏之乐》:《蜡辞》是《伊耆氏之乐》中的一首祭歌,其辞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反映出先民以举行“腊祭”祈求不要发生自然灾害,向神灵祈求丰收的愿望。
这一资料记载于《礼记·郊特牲》。
(神龙时代)《箫韶》:舜时乐舞,雅乐,这部乐舞以排箫为主奏乐器,为多段体,别名为《九韶》,《九歌》,《九辩》等,于“六乐“中称《九韶》。
以鸟为图腾崇拜为主,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尚书·益稷》)乐舞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
”具有高度抒情化特色。
孔子入齐欣赏曾说,“学之,三日不知肉滋味”。
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 本乐舞体现了远古人民的敬神意识,认为万物有灵,高雅的艺术可以上通神灵,使吉兆来临。
3.我国第一首情歌是什么:《候人兮猗》,被称为南音之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磬又名什么:“石"和"鸣球"/“拊石”5.目前所知距今年代最久远的土类乐器是什么,它大概是距今多少年以前的乐器:陶埙,7000年/3500年6.世界上最久远能演奏七声音阶的乐器是什么:骨笛。
7.乐县(xuan):指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关于数量,排列方位的等级制度。
)《周礼·春官·大司乐》载:“正月县之位:王宫县【东西南北四方】,诸侯轩县【北西东】,卿大夫判县【东西】,士特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