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语》句段断句练习
- 格式:ppt
- 大小:398.50 KB
- 文档页数:61
高考《论语》《诗经》名句及翻译《论语》名句解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
”“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
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
(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亲戚畔.( )之傅说.( ) 法家拂.( )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入则无法家拂士4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的人才观。
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足兵.( )(4)民信.之矣(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巩固练习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不惑()不逾矩..而枕.()()()好.之者()笃.志()一箪.食()曲肱..三、解释加点词语之()1. 学而时习..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乎()4.不亦君子..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师矣()()()14.可以为...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饮水.()()()18.饭疏食...枕之()()19.曲肱而...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曰()24子在川上..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可夺帅也()27.三军..不可夺志也()28.匹夫..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 )( ) 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
习,古义: ;今义: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
三,古义: ,今义: )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
《论语》十二章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共7套)(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已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分别是孔子的弟子子夏与子贡。
②益:进步。
③损:退步。
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 (2)四十而不惑.惑:______ (3)商好.与贤己者处好:______ (4)如.入芝兰之室如: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3)从【甲】选段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请分点概括。
(4)【甲】【乙】两个选段都涉及交友这一话题,但谈论的角度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答案:(1)(1)生气,恼怒(2)迷惑,疑惑(3)喜欢,喜好(4)好像(2)(1)(我们)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
(如果也有)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加以改正。
(2)(如果)不了解做儿子的,那么看看他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一个人,看看他的朋友(就可以了)。
《论语》、《孟子》名句汇总+译文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时常烦恼忧愁。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到了最寒冷的冬天,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最后凋谢的。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共同见解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不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文言文阅读答案】《论语》《孟子》选段阅读答案阅读
以下是从《论语》和《孟子》中选择的一段来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 孔子说:“博奕和舒淇不在乎老与恶,而是抱怨希望。
”(论语工业长)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
[注]① 抱怨是为了希望:因此,它是为了使用;席,佟“席”。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请简要概括。
(2分)
答复:
(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为什么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
(4分)
答复:
参考答案:
9. (1) ① 严格要求自己,宽容他人;② 不管过去的怨恨。
(每分1分钟)
(2)“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
因为孔子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
对自己的怨恨,孟子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
(孔、孟的理由各2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
② 孔子说:“博奕和舒淇不记得过去对别人的仇恨,所以对他们的怨恨减少了。
”
③孟子说:“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
行为有得
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求问自己。
”。
《四书》第七内容要点梳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①《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
②《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③《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
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④《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
由来:《大学》是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论语》《孟子》不如这部书分明易晓。
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朝廷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
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
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四书顺序:因为《大学》《中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而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约定俗成了。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同步练习一、填空。
1.我们平时所说的“四书”指:《》、《中庸》、《》、《孟子》,“五经”指《易》、《》、《》、《礼》、《》。
2..朱注“四书”定为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3.最初用力提倡《大学》《论语》《孟子》等书的是、。
4.《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给分成经一章,传章。
程颢、程颐认为《大学》可以知道的程序。
5.《中庸》是传授的书,是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6.《论语》是记述的。
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7.《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等共同编定的。
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影响更大。
8.《论语》《孟子》不如《》分明易晓,所以学者要从《》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朱子接受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把四书贯串起来。
第23课《孟子》三章【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公孙衍.(yǎn)、张仪岂.(qǐ)不诚大丈夫哉?B.一怒而诸.(zhū)侯惧,安居而天下熄.(xī)。
C.往之女.(nǚ)家,必敬必戒.(jiè),无违夫子!D.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jiàn)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C项“女”是通假字,通“汝”,应读作“rǔ”。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百里奚举于.市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相与步于.中庭C.孙叔敖举于.海贤于.材人远矣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其一犬坐于.前【答案】C【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于”字的理解。
A。
B。
D三项的“于”都是“在”。
C项,从/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此之.谓大丈夫B.妾妇之.道也C.与民由之.D.舜发于畎亩之.中【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对虚词“之”字的理解。
例句与A项中的“之”都是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助词,的;C项,代词,指正道;D项,助词,的。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
以上)天气。
(删去“不断”)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
(将“发展”和“孕育”对调)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
(将“也”改为“都”)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