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的知识点
- 格式:ppt
- 大小:15.65 MB
- 文档页数:80
第八章成本管理框架第一节成本管理概述(略)第二节量本利分析与应用量本利分析概述——端午卖粽子【分析】假设没有固定成本分析本量利考虑固定成本会发生什么?再来看看公式吧,还要背算我输分析的假设公式汇总·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额/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单价·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位边际贡献·=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边际贡献率=单价×(1-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1-变动成本率·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例题】【例8-1】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售价为6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24元,固定成本总额100000元,当年产销量20000件。
计算单位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总额、边际贡献率及利润。
单位边际贡献=60-24=36元边际贡献总额=36×20000=720000元边际贡献率=36÷60=60%利润=720000-100000=620000元单一产品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例题】【例8-2及3】某企业销售甲产品,单价为10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50元,固定成本为130000元,假定正常经营下销售量为5000件,要求计算甲产品的边际贡献率、保本销售量、保本销售额、保本作业率边际贡献率=(100-50)/100=50%保本销售量=130000/50=2600件保本销售额=130000/50%=260000元保本作业率=2600/5000=52%单一产品本量利分析——安全边际分析【例题】【例8-4】某企业销售甲产品,单价为10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50元,固定成本为130000元,假定正常经营下销售量为5000件,要求计算甲产品的安全边际及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5000-130000/50=2400(件)安全边际率=2400/5000=48%利润=50×2400=120000元练习【单选题】根据量本利分析原理,下列计算利润的公式中,正确的是()。
考点一、金属材料(一)、纯金属材料:纯金属(90多种)纯金属: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有色金属:重金属:如铜、锌、铅等轻金属:如钠、镁、铝等(二)、合金(几千种):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
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但金属材料不一定是纯金属,也可能是合金。
2.合金可能是金属与金属组成,也可能是金属与非金属组成。
金属材料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合金。
合金的优点:(1)熔点高、密度小;(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3)抗腐蚀性能好;下面是黄铜和铜片,焊锡和锡,铝合金和铝线的有关性质比较: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钛合金的优点:①熔点高、密度小;②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③抗腐蚀性能好钛镍合金具有“记忆”能力,可记住某个特定温度下的形状,只要复回这个温度,就会恢复到这个温度下的形状,又被称为“记忆金属”。
此外,钛还可制取超导材料,美国生产的超导材料中的90%是用钛铌合金制造的。
3.注意:(1)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
(2)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使合金更容易适于不同的用途。
(3)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为合金。
(4)金属在熔合了其它金属和非金属后,不仅组成上发生了变化,其内部组成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性质的变化。
(5)合金的形成条件:其中任一金属的熔点不能高于另一金属的沸点(当两种金属形成合金时)。
(6)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合金;生铁和钢是人类利用最广泛的合金.(7)合金都属于混合物。
考点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4)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第一节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一、药物的作用与效应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药物效应或药理效应:药物初始作用引起的机体原有生理、生化等功能或形态的变化,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如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α受体结合属于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物作用,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为其药物效应。
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有先后顺序、因果关系。
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即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药物效应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的增强称为兴奋,功能的减弱称为抑制。
咖啡因兴奋中枢神经以及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均属兴奋;阿司匹林退热以及苯二氮类药物镇静、催眠等均属抑制。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包括药物方面和机体方面。
1.药物因素:药物理化性质、药物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疗程、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等。
“药”2.机体因素:“人”>>生理因素:年龄、性别、体重;>>精神因素: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疾病因素: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胃肠疾病、营养不良、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和发热等;>>遗传因素:药物作用靶点、转运体和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表现为种属差异、种族差异、个体差异和特异体质;>>生活习惯与环境:饮食和环境物质。
二、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和选择性1.特异性:药物作用于特定靶点。
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于构效关系。
阿托品特异性地阻断M胆碱受体,而对其他受体影响不大。
2.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作用的差异性。
有些药物可影响机体的多种功能,有些药物只影响机体的一种功能,前者选择性低,后者选择性高。
药物作用特异性强并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即二者不一定平行。
阿托品特异性地阻断M胆碱受体,但其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系统都有影响,而且有的兴奋、有的抑制。
作用特异性强、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较强。
第八章功、机械、机械能一、功1、功(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两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物体受到了力,但保持静止。
②物体由于惯性运动通过了距离,但不受力。
③物体受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互垂直,这个力也不做功。
2、功的计算(1)计算公式: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即:W=Fs。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1J=1N·m;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3)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①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
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
③F、s的单位分别是N、m,得出的功的单位才是J。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二、功率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
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还有kW。
1kW=103W。
(2)公式:p=W/t。
式中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W);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
(3)功率与机械效率的区别:①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
②它们之间的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
三、杠杆1.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O);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八章《速度和力》知识点大全知识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距离 / 时间。
在速度的计算中,距离和时间的单位要保持一致。
知识点2: 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图示速度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
可以通过速度箭头的方向来表示速度的方向。
箭头的长度表示速度的大小。
知识点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平均值。
瞬时速度是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值。
知识点4: 速度与距离、时间的关系速度与距离和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速度一定时,距离和时间成正比关系;当距离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关系;当时间一定时,速度和距离成正比关系。
知识点5: 初速度、末速度和变化量初速度是物体开始运动时的速度,末速度是物体结束运动时的速度。
变化量是末速度减去初速度。
知识点6: 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力使物体发生变化或产生运动。
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知识点7: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三种:力使物体发生形状变化,力使物体发生速度变化,力使物体发生方向变化。
知识点8: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压力的计算公式为:压力 = 力/ 面积。
在计算压力时,力和面积的单位要保持一致。
知识点9: 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称为合力。
合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与原来的多个力相同。
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称为分解力。
知识点10: 重力和重量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量是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重量的计算公式为:重量 = 质量 ×重力加速度。
知识点11: 弹力和弹性变形弹力是物体被压缩或拉伸后恢复原状的力。
弹性变形是物体由于力的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
知识点12: 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摩擦力是由于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知识点13: 固体表面的静摩擦力当物体在静止状态下,与地面接触面发生相对滑动的趋势时,物体受到的力就是静摩擦力。
第八章压强第一节、压强知识点一:压力概念: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特点1.作用子啊物体表面上2.与物体表面垂直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和联系压力重力施力物体物体地球受力物体支持物物体大小取决于相互挤压所发生的形变情况,不一定与重力有关G=mg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支持面上在物体的重心上力的性质压力是由于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互挤压而发生形变才产生的,属于弹力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它属于引力,物体与地球之间不接触也会使物体受到重力联系: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只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且两个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
知识点二: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1.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知识点三:压强概念: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p=F/s压强的单位:F的单位是N,S的单位m2,所以,压强的单位可以记作N/m2,1N/m2称为1帕斯卡,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即1N/m2=1pa。
压强概念的解析:1.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它和压力是不同的概念,要注意正确区分它们,切勿混为一谈。
2.受力面积是施力物体挤压受力物体的接触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
3.计算时,注意单位一定要统一,力的单位为牛,面积的单位为平方米时,压强的单位才为帕。
4.公式中的F是压力,即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而不是重力,在某些情况下,压力在数值上可能等于重力5.压力和受力面积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压强和压力受力面积之间满足: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和压力成正比,在压力一定时压强和面积成反比。
知识点四:压强的增大与减小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减小压强的方法:1.当压力一定时,增加受力面积2.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强3.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减小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三种方法:1.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2.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强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第二节、液体压强知识点一: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液体的同一深度的各处,液体向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同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它的密度有关,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知识点二:液体压强公式:P=ρgh解析压强公式:1.利用公式计算液体的压强时,密度的单位一定要用的是千克每立方米2.液体压强公式中h表示的是深度不是高度3.压强只与密度和深度相关,和液体自身重力和液体受到的外界的压强无关4.此公式不能用作计算固体压强。
第八章《运动和力》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涉及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
以下是该章节的知识点详解总结。
一、运动的概念1.运动的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考系的位置发生改变,称为运动。
2.物体的运动状态:位置、速度、加速度。
3.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位置、位移和路径1.位置:物体所处的空间点的位置。
2.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末位置的变化量。
3.路径:物体运动时所经过的轨迹。
4.平移和旋转:物体的位移可以是平移或旋转。
三、速度与速度的计算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2.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3.瞬时速度: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4.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四、速度和位移的关系1.位移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当速度方向变化时,位移方向也随之变化。
2.速度与位移的正负关系: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同时,速度与位移为正值;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反时,速度与位移为负值。
五、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不变。
2.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在时-位置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匀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六、加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1.加速度:速度变化率的大小和方向。
2.平均加速度: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3.瞬时加速度:在其中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
4.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七、变速直线运动1.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改变。
2.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在时-速度图像中,曲线的切线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通过速度-时间图像中的面积可以计算位移。
八、力的概念1.力的定义:使物体发生形状、位置或速度改变的作用,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力的单位:牛顿(N)。
3.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或天平。
九、力的效果1.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位置或速度。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定律解读:①“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②“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③“总”一直、不变④“或”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就总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两种状态必有其一,不同时存在⑤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小车斜面实验)⑥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惯性:①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物体是受力还是不受力,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不是力,在解答问题时,只能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
而不能说“受到惯性”“由于惯性的作用”“克服惯性”“惯性力”等,否则就将惯性和作用混为一谈)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其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第二节二力平衡1.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所以说,有平衡力作用在物体上,运动状态不改变;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是非平衡力)2.平衡状态分两种:①静止状态②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匀速直线向上、匀速直线向下都行,重点是匀速直线)1.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①相互作用力的特点: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的两个物体上(前提是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
此时如果两个物体没有相互作用就不能说F1和F2是相互作用力。
②平衡力的特点:作用于同一物体上,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三节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高等数学第八章知识点总结1.常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是指只涉及一个自变量的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可以分为一阶常微分方程和二阶常微分方程两种。
2. 一阶常微分方程:一阶常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dy/d某 =f(某,y),其中f(某,y)是已知函数。
可以通过分离变量、变量代换和齐次方程等方法求解。
一阶线性常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dy/d某 + P(某)y = Q(某),可以用积分因子法求解。
3.二阶常微分方程:二阶常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y''+P(某)y'+Q(某)y=f(某),其中P(某)、Q(某)和f(某)是已知函数。
可以通过齐次方程的通解和非齐次方程的特解相加得到二阶常微分方程的通解。
常见的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有齐次线性方程、非齐次线性方程和欧拉方程。
4.偏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是指涉及多个自变量的微分方程。
偏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与常微分方程有所不同。
常见的分为线性偏微分方程和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5. 二阶线性偏微分方程:二阶线性偏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u_某某 + 2Bu_某y + Cu_yy + Du_某 + Eu_y + Fu = 0,其中A、B、C、D、E和F为已知函数。
可以通过分离变量、变量代换和变系数法等方法求解。
6.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泊松方程的一般形式为△u=f(某,y,z),拉普拉斯方程是泊松方程的特例,即泊松方程中f(某,y,z)为零。
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在物理学中有广泛应用。
7.边值问题和初值问题:求解偏微分方程时,通常需要给出边界条件或初值条件。
边值问题是指在一定边界上给出方程的解,初值问题是指在某一初始时刻给出方程的解。
8.分离变量法和变量代换法:分离变量法将偏微分方程中的变量分离出来,变成常微分方程来求解;变量代换法通过适当的变量代换,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来求解。
总的来说,高等数学第八章主要讲述了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和应用,为后续学习微分方程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第八章-财产清查第八章财产清查一、重点知识点及重点例题第一节财产清查概述知识点一财产清查的概念及分类1、(★★)【单项选择题】单位主要领导调离工作前进行的财产清查,应属于()。
A、重点清查B、全面清查C、局部清查D、定期清查【答案】B【解析】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工作,需要进行全面清查2、(★★)【单项选择题】以下情况中,宜采用局部清查的有()。
A、年终决算前进行的清查B、企业清产核资时进行的清查C、企业更换财产保管人员时D、企业改组为股份制试点企业进行清查【答案】C【解析】需要局部清查的情况:在有关人员调动时,也需要进行专题清查3、(★★)【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情况中,需要进行定期局部财产清查的有()。
A.贵重的财产物资B.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前C.企业的债权债务D.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时【答案】AC【解析】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前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时需要进行全面清查4、(★★★)【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中,进行局部财产清查正确的做法是()。
A.库存现金每月应至少清点一次B.银行借款每月同银行核对一次C.贵重物品每月应清查盘点一次D.往来款每年至少核对一至二次【答案】BCD【解析】对于库存现金应由出纳人员在每日业务终了时清点,做到日清月结5、(★★)【判断题】)全面清查概念是指对全部财产进行盘点和核对,因此包括各种在途材料,委托外单位加工、保管的材料。
盈、盘亏现象D、只有在实地盘存制下才可能出现财产的盘盈、盘亏现象【答案】ABC【解析】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两者盘点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达到账实一致,后者是为了倒算出发出数。
实地盘存制下账实是相符的,而永续盘存制账面随时反映出的财产物资的结余情况与通过盘点财产物资实际库存数量可能不相符,从而出现财产的盘盈盘亏现象3、(★★★)【单项选择题】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采用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的根本区别在于()。
A.本期收入存货数量的确定方法不同B.本期发出存货数量的确定方法不同C.期末结存存货数量的确定方法不同D.存货明细分类账簿设置的方法不同【答案】C【解析】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两者盘点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达到账实一致,后者是为了倒算出发出数。
第八章 金属和金属材料知识点一、金属材料姓名:1.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
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但金属材料不一定是纯金属,也可能是合金。
2. 金属制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的发展史商朝,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战国时期开始炼钢;铜和铁一直是人类广泛应用的金属材料。
在100多年前,又开始了铝的使用,因铝具有密度小和抗腐蚀等许多优良性能, 铝的产量已超过了铜, 位于第二位。
(1) 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① 共性:大多数金属都具有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 温下除汞为液体,其余金属均为固体。
② 特性:颜色: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 密度:大多数金属的密度大于水,锂、钠、钾等金属的密度小于水 导电性:银、铜的导电性较好,铝的导电性较差延展性:金的延展性较好,锰的延展性很差 注意:颜色和光泽一般是指金属在整块时表现出来的外观特性, (2) 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比较:导电性 Ag Cu Au Al Zn Fe Pb由优到良 密度 Au Pb Ag Cu Fe Zn Al由大到小 熔点 WFeCu Au Ag Al Sn 由高到低 硬度Cr FeAgCuAuAlPb由大到小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之间的关系:1.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而物质的用途又反映出物质的性质。
2. 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紧的影响 等多种因素。
合金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和非金属,形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注意:(1)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
(2) 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使合金更容易适于不同的用途。
(3) 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为合金。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8章《人体的营养》知识点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1、人体需要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供能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非供能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供能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2、三大供能物质的功能:糖类:主要能源物质,脂肪: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
同等重量的脂肪和糖类,脂肪释放的能量最多。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3、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是水,约占体重的60%-70%。
4、无机盐:属于无机物,不能提供能量。
维生素:属于小分子有机物,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
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绿色蔬菜、瓜果和胡萝卜等食物中含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人无法消化纤维素,所以纤维素不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是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对人体维持健康的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消化和吸收:1、消化:(1)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证明: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3、消化系统的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①口腔:牙齿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②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没有消化作用。
③胃:通过蠕动,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并初步消化蛋白质。
④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可蠕动,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⑤大肠: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起始部位为盲肠)。
⑥肛门:粪便排出体外的出口。
(2)消化腺:①唾液腺:分泌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②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2020届材料科学基础期末必考知识点总结豆第八章回复与再结晶第一节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与性能变化一回复与再结晶回复:冷变形金属在低温加热时,具显微组织无可见变化,但其物理、力学性能却部分恢复到冷变形以前的过程。
再结晶:冷变形金属被加热到适当温度时,在变形组织内部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逐渐取代变形晶粒,而使形变强化效应完全消除的过程。
二显微组织变化(示意图)回复阶段:显微组织仍为纤维状,无可见变化;再结晶阶段:变形晶粒通过形核长大,逐渐转变为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
晶粒长大阶段:晶界移动、晶粒粗化,达到相对稳定的形状和尺三性能变化1力学性能(示意图)回复阶段:强度、硬度略有下降,塑性略有提高。
再结晶阶段:强度、硬度明显下降,塑性明显提高。
晶粒长大阶段:强度、硬度继续下降,塑性继续提高,粗化严重时下降。
2物理性能密度:在回复阶段变化不大,在再结晶阶段急剧升高;电阻:电阻在回复阶段可明显下降。
四储存能变化(示意图)1储存能:存在于冷变形金属内部的一小部分(〜10%)变形功。
「弹性应变能(3〜12%)2存在形式J位错(80〜90%) 1I点缺陷j 是回复与再结晶的驱动力3储存能的释放:原子活动能力提高,迁移至平衡位置,储存能得以释放。
五内应力变化回复阶段:大部分或全部消除第一类内应力,部分消除第二、三类内应力;再结晶阶段:内应力可完全消除。
第二节回复一回复动力学(示意图)1加工硬化残留率与退火温度和时间的关系ln(x o/x)=C o texp(-Q/RT)x o原始加工硬化残留率;X—退火时加工硬化残留率;C0一比例常数;t—加热时间;T—加热温度。
2动力学曲线特点(1)没有孕育期;(2)开始变化快,随后变慢;(3)长时间处理后,性能趋于一平衡值。
3高温回复:位错攀移(+滑移)f 位错垂直排列(亚晶界)+多边化(亚(0.3~0.5Tm )晶粒)一►弹性畸变能降低。
三回复退火的应用去应力退火:降低应力(保持加工硬化效果),防止工件变形、开 裂,提高耐蚀性。
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1课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点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因素1.强、弱电解质(1)概念及分类(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强电解质用“===”连接,弱电解质用“⇌”连接。
(1)电离平衡的建立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压强等),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产生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达到了平衡。
电离平衡建立过程如图所示:①开始时,v(电离)最大,而v(结合)为0。
②平衡的建立过程中,v(电离)>v(结合)。
③当v(电离)=v(结合)时,电离过程达到平衡状态。
(2)电离平衡的特征(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以CH3COOH H++CH3COO-ΔH>0为例:改变条件移动方向n(H+)c(H+)c(CH3COO-)电离程度浓度加水稀释正向增大减小减小增大加冰醋酸正向增大增大增大减小同离子效应通入HCl(g)逆向增大增大减小减小加醋酸钠固体逆向减小减小增大减小升高温度正向增大增大增大增大说明①稀醋酸加水稀释时,溶液中不一定所有的离子浓度都减小;②电离平衡右移,电解质分子的浓度不一定减小,离子的浓度也不一定增大;③电离平衡右移,电离程度也不一定增大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取决于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将冰醋酸、浓醋酸和稀醋酸分别加水稀释,其导电能力随加水量的变化曲线如图:知识点二电离平衡常数与电离度1.电离平衡常数(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用K(弱酸用K a,弱碱用K b)表示。
(2)表达式相同条件下,K 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易电离,所对应的酸性或碱性相对越强。
(4)特点①电离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电解质的浓度、酸碱性无关,由于电离过程是吸热的,故温度升高,K 增大。
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章末复习[知识点]一: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动能与重力势能间的转化只有重力做功时,若重力做正功,则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若重力做负功,则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转化过程中,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保持不变.2.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被压缩的弹簧把物体弹出去,射箭时绷紧的弦把箭弹出去,这些过程都是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二.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在重力或弹力做功时,不同形式的机械能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三:机械能守恒定律1、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2.守恒定律表达式(1)E k2-E k1=E p1-E p2,即ΔE k增=ΔE p减.(2)E k2+E p2=E k1+E p1.(3)E2=E1.四.守恒条件物体系统内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1.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只有系统内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无其他形式能量之间(如内能)的转化.(2)从系统做功的角度看,只有重力和系统内的弹力做功,具体表现在:①只受重力作用,例如:所有做抛体运动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时)机械能守恒.②系统内只有重力和弹力作用,如图甲、乙、丙所示.甲乙丙图甲中,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线的拉力不做功,如不计空气阻力,只有重力做功,小球的机械能守恒.图乙中,A、B间,B与地面间摩擦不计,A自B上端自由下滑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和A、B间的弹力做功,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但对B来说,A对B的弹力做功,这个力对B来说是外力,B的机械能不守恒.图丙中,不计空气阻力,球在摆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和弹簧与球间的弹力做功,球与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但对球来说,机械能不守恒.2.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方法(1)做功分析法(常用于单个物体)分析物体受力⇒明确各力做功情况⇒⎩⎪⎨⎪⎧⎭⎪⎬⎪⎫只有重力、弹簧弹力做功有其他力做功,但W其他=0⇒机械能守恒(2)能量分析法(常用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分析能量种类⇒只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系统守恒五.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的比较两大规律比较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表达式E1=E2ΔE k=-ΔE pΔE A=-ΔE B W=ΔE k 应用范围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无条件限制物理意义其他力(重力、弹力以外)所做的功是机械能变化的量度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注角度 守恒的条件和始末状态机械能的形式及大小动能的变化及改变动能的方式(合外力做功情况)[考点题型]考点题型一: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1.(2021·湖南郴州·高一期末)用拉力将一个重为5N 的物体匀速提升4m ,在这个过程中,不计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重力做了20J 的功B .拉力对物体做了20J 的功C .物体动能减少了20JD .物体的机械能减少了20J2.(2021·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高一期末)一位同学在实验室的地面上用一个质量为1kg 的小车以一定的速度挤压弹簧,当小车的动能为20J 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恰好是10J ,如果以距地面3m 高的天花板为零势面,则此时小车、弹簧和地球构成的系统总机械能是( )(g =10m/s 2)A .30JB .0JC .60JD .-30J 3.(2021·黑龙江·尚志市尚志中学高一期末)起重机以4g的加速度将质量为m 的物体匀减速地沿竖直方向提升高度h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空气阻力不计,则( )A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为mghB .起重机钢索的拉力对物体做功为34mghC .物体的动能减少了34mghD .物体的机械能减少了34mgh考点题型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4.(2021·广东广州·高一期末)如图所示,拉力F 将物体沿斜面向下拉,已知拉力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动能增加B.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C.物体的总机械能增加D.物体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5.(2020·辽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一期末)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论述,正确的是()A.沿水平面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B.做匀速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C.合外力对物体做功等于零时,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D.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一定守恒6.(2021·湖南湘西·高一期末)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机械能守恒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图中,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B.乙图中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沿斜面匀速上升,机械能守恒C.丙图中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机械能守恒D.丁图中轻弹簧将地面上A、B两小车弹开,两小车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考点题型三:机械能与曲线运动7.(2021·陕西·宝鸡市陈仓区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高一期末)如图所示,在地面上以速度v0斜向上抛出质量为m的物体,抛出后物体落在比地面低h的湖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