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女性的思索_解读童年印象对周晓枫散文的影响_边晓晓
- 格式:pdf
- 大小:157.18 KB
- 文档页数:3
张晓风散文精选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张晓风散文精选读后感(一)文/肖诗琨我不禁被这深厚的书香味吸引了。
没错,这就是《张晓风散文精选》。
这本书以一篇篇有意义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个个人生哲理,并令人从她细腻的文章中备受感动、启发以及深思,还从她不华丽而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记忆犹新的还要属《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了。
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称的形式为大家叙述的,写了一个人正在开车,收音机转到一个不知什么台的台上,正播着安静讨好的小提琴。
在她马上要进入隧道时,广播里说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两件。
话还没说完,声音就断了,她很想知道答案,可过完了四十秒,车出隧道时,这已经讲完了。
她想去追问那一段来,可以觉得并没有必要,自己都四十岁了,还不知道“人生的什么和什么”吗?这篇文章最后并没有告诉读者们答案,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十分耐人寻味,觉得仅在我的思考能力范围内,人生里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坎坷和经历了无数次坎坷后的成功。
在每个人哇哇落地时,就注定了坎坷的来临。
坎坷虽然十分令人畏惧,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堕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绝……但是,你千万不能就这样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
你一定不甘心走入失败的大门,所以,你务必要勇敢地去战胜它,因为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气馁,应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
坎坷必定会成为我们走目人生之路的“绊脚石”,但我们不能退缩,只能前进,走向成功。
然而一个美好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与困难并走向成功大门的过程吧,所以我是这么认为的。
在我细细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这书香吸引。
张晓风散文精选读后感(二)文/杜春雪作为一个散文家,张晓风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
她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倾入在每一篇文章里。
看她的作品更像是去了解一个人的心灵和她的喜怒哀乐。
在她的散文《第一幅画》中,她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描写。
从写作题材而言,这篇文章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当她运笔时却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将这个南部的小城描绘的有声有色。
周晓枫自称对散文怀有始终的热爱
作者:
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8期
周晓枫的最新散文集《你的好心看起来像个坏主意》日前出版,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散文是创作的基础文体。
一个人可能终生不写诗,不写小說,也能成为作家;但无论小说家还是诗人,一般地说,总要写些散文。
我对散文怀有始终的热爱和探索的乐趣,写了30多年,从未厌倦;当然缺乏对其他文体的尝试,我也有一点遗憾。
我想写出新意,我希望自己的每部作品,既和别人的童话不同,又与自己的童话不同。
连续三年,我每年写一部童话。
前两年写了《小翅膀》和《星鱼》,今年的《你的好心看起来像个坏主意》是喜剧,从兽医和小动物们的关系入手,讲到普遍存在的沟通问题。
其实在亲子关系中,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在友谊里面,都充满着“这都是为你好”却引起误会和反感的例子。
我想,真正的友谊,真正美好的情感关系,都包含着真诚,包含着耐心,包含着自省,包含着理解、宽容与担当。
周晓枫∣浮云旧事温柔我记得你离开的那个夜晚。
20多年的经历精简在几件行李中,这时候,你的护照比你更能说明和代表你自己。
飞机停泊在跑道上,它将飞越地图上的一片蓝色,把你带到另一方国土——就像童年的红蜻蜓,飞过小溪,落到对面的草叶上,让我只能眺望。
机场的阳台很大,好像必须如此,才能盛得住那些挥别的姿态。
站在机场的阳台上,我眺望着这个夜晚明明灭灭的灯火。
谁说的,一盏灯下罩着一个情感的故事。
风里望去,那些灯都有些颤抖,像游走的灯笼被莽撞的孩童提着。
小时候,一阵突然的风,常让孩子失手烧了手里的灯笼——情感如此不堪吹拂。
那个晚上,我一直执着地在想: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最不能失手的亲人。
时间湍流过去,空间端居下来。
因为离你远了,远到一个近似客观的距离,昨天才可能被岁月逐句推敲。
认识你的时候我17岁。
也许人是不必太敏锐的,情感不应是过量的,像一个圆,它的面积越大,对立和冲突也越大。
有些人清简如一枚句号,在微小的占有里却充满自足。
17岁的我还缺乏足够的生活技巧,我的愿望总是径直指向它想抵达的目的;我并且格外敏感,对那些纤细的美好过目不忘,一片树叶的阴影似乎也能覆盖我的整个春天。
那时候,你卓越的想象力和领悟力也正开放到极处。
你是个易于伤感的人,站在真理的南极上,你望着那些颠簸的友谊和冰冷的正义。
你的思想总是从事物最脆弱的部分去袭击它的核心,没有人知道,在冷冷的眼神后面,你是个爱的天才。
我们在一个班里上课。
那些被知识和教诲严密包围的日子里,我们却常想着一些遥远的友色。
你有时谈笑风生,在更多的时候沉默寡言。
印象最深的时你深蓝的背影,走在满时灰尘的阳光里。
我常习惯地认为,你也是这样背对生活的。
我们居住的城市里有一条河,它窄小、细长却享有盛名。
我们坐在河畔聊天,夜晚像一只温柔的蝙蝠扇动着翅膀。
有时我喜欢站在水边,街灯的影子漂浮在水波上,一圈一圈金黄的光波,杂乱而无意义,却让人眩目。
看着看着,就真想纵身跃入。
身后总传来你的声音:别晕水啊。
周国平关于女性散文真正的女性是毅然抛弃所谓女性气质是,依然美丽的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周国平关于女性散文,供大家欣赏。
周国平关于女性散文:女性拯救人类拯救人类女性是一个神秘的性别。
在各个民族的神话和宗教传说中,她既是美、爱情、丰饶的象征,又是诱惑、罪恶、堕落的象征。
她时而被神化,时而被妖化。
诗人们讴歌她,又诅咒她。
她长久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掀开面纱,我们看到的仍是神秘莫测的面影和眼波。
有人说,女性是晨雾萦绕的绿色沼泽。
这个譬喻形象地道出了男子心目中女性的危险魅力。
也许,对于诗人来说,女性的神秘是不必也不容揭破的,神秘一旦解除,诗意就荡然无存了。
但是,觉醒的理性不但向人类、而且向女性也发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召唤,一门以女性自我认识为宗旨的综合学科--女性学--正在兴起并迅速发展。
面对这一事实,诗人们倒毋须伤感,因为这门新兴学科将充分研究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女性形象,他们对女性的描绘也许还从未受到女性自身如此认真的关注呢。
一般来说,认识自己是件难事。
难就难在这里不仅有科学与迷信、真理与谬误、良知与偏见的斗争,而且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
"人是什么"的问题势必与"人应该是什么"、"人能够是什么"的问题紧相纠缠。
同样,"女人是什么"的问题总是与"女人应该是什么"、"女人能够是什么"的问题难分难解。
正是问题的这一价值内涵使得任何自我认识同时也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过程。
在人类之外毕竟不存在一个把人当作认识对象的非人族类,所谓神意也只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折射。
女性的情形就不同了,有一个相异的性类对她进行着认识和评价,因此她的自我认识难以摆脱男性观点的纠缠和影响。
人们常常争论:究竟男人更理解女人,还是女人自己更理解女人?也许我们可以说女人"当局者迷",但是男人并不据有"旁观者清"的优势,因为他在认识女人时恰恰不是旁观者,而也是一个当局者,不可能不受欲念和情感的左右。
在边地的写作与作为女性的散文书写(评论)新疆是一个博大、空旷之地,也是混血与色彩斑斓之域。
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那样天高地阔的地方待久了,人的自身和心、情感、思想,是很容易高远、纯粹和善于冥想的。
我觉得,程静的散文写作,应当是新疆那片地域上,众多灿烂文学花朵之一种。
她的散文写作,呈现的是新疆乃至寥廓西域当中最为细微、温暖、自我和微小的部分,也非常动人、体贴、良善,并且有着某种河流一样的静谧和深阔。
尽管,在阅读当中,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程静也像其他的写作者一样,在文本当中力求获取那种堪与辽远之天地相匹配的情感意识和思想境界。
但是,女性的性别,抑或是与生俱来的某种秉性和天赋,使得她必须沿着自我的人间纹路与情感痕迹,进行一种基于现实的和属于个人的发现与艺术创造。
程静有一本散文集《庭院内外》,写的是她在边城伊犁的日常生活,即我和自然,人的成长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际遇和奇思妙想。
读程静的散文,我会不断地想起她的名字。
如果说,人和作品是一致的,那么,程静绝对是其中最典型和吻合度最高的一个。
在那本散文集当中,程静是安静的,几乎看不到她内心乃至生活当中的任何波澜。
她就像一个时刻都在漫步行走的女子,看天上的风流云散,谛听或者猜测星空中的秘密。
她的所有文本,都是和大地紧密联系的,从不过分矫情,也不会故作痛楚和呻吟,她只是用自己的类似白描一般的笔触,与自然对话,与虚空交流,与草木果蔬密谈。
更难能可贵的是,程静是一个能够从细微处窥见风暴,于散漫处觉得万千马蹄奔腾的灵敏的写作者。
散文这一个文体,自由是它的命脉,真诚是它的根基,深切的现实生活与丰沛的想象力是它的有力的翅膀。
在当下,散文要想自成一家,真正的体量庞大,让更多人接受,进而形成一种稳固的读者群,在所有门类当中独当一面。
第一个要素,就是要像长篇小说那样的博大雍容,不仅是故事的丰盛、新鲜与曲折,更重要的是对世道人心的体察与艺术呈现的能力。
第二个要素,当是发现我们所在这个时代的万千幽微,特别是各种人的现实的和精神的种种困境,还要对这些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展现与解答,状绘与塑造。
周晓枫:我们以文字到达理想意义的远方2018-07-05 09:53 来源:青年报周晓枫说自己是滞销书作家,从书籍的数量,到文章的质量,需要努力的道路都还漫长。
但是,众多重要文学奖项几乎绕不过她,她的最新散文集《有如候鸟》短短一年,已经七次印刷,读者与专家的共同认可,都在证明着这是周晓枫式的低调。
她说自己的写作,更多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如果能够通过写作,不仅缓解她自己,也能缓解他人的孤独,她就觉得安慰和温暖。
而提起“张艺谋文学策划”这一身份,无论公开还是私下场合,她都拒绝渲染,“无论多大的旗,都不是自己的虎皮;我有多大程度依赖拐杖,就证明我有多大程度上不能独立。
”□本期对谈嘉宾周晓枫青年报特约访谈人黑陶1 写作者要感恩上天的馈赠,但完全寄生于好运之上,极其危险。
黑陶:在北京时曾听你谈过一个观点:你的散文写作,就是在不断“试错”。
当时印象很深。
后来在《有如候鸟》的后记中,也读到你这样的表达:“我必须尝试打破写作习惯里那些自以为是的‘正确’,持续去‘试错’。
”在我的理解中,试错,就是创新,就是义无反顾地去突破既有的、被流行观念所固定的疆界。
很想知道,你具体是从哪些方面着手试错?写作经年,能否说一下你个人心目中“中国散文”的大概样子?周晓枫:散文原来似乎有着内在的纪律,比如不能写长,比如必须依靠经验而较少借助想象等等。
形散神不散,曾是散文自由精神的标志,它渐渐也成为一条内在的绳索。
因为,可以形散神不散,也可以形不散而神散,或者形神俱散或俱不散。
被视为错误的禁区,是我向往闯入和穿越的。
所谓试错,其实是对常规套路的反叛,是对自我挑战的鼓励,就是试图打开另一种对的可能。
数学存在对错,但文学没有标准答案。
在我看来,创作上害怕犯错,这才是最大的错。
我无法概括“中国散文”的大致样貌。
我想,这种无法描述,正是散文,或者正是文学的美妙之处——因为,并非僵固,它千姿百态,变幻莫测。
黑陶:“许多大师和前辈的成功在于:简洁而有效地使用动词,尽量减少对形容词和副词的依赖;许多学生腔的作品,都习惯堆砌过量的形容和泛滥的抒情……尽管,许多的经验与教训,我依然不悔对形容词的热爱,依然向死而生。
敬畏生命: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的自然意识摘要:女性在父权文化中的客体地位使得女性更容易意识到生命间的等级划分对生命本身造成的危害,更易与自然产生共鸣。
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正是立足于此形成了敬畏生命的自然意识。
它体现在三个层面:人与自然的相融互契、否定生命的等级划分、洞察自然的女性化生命内涵。
从女性的主体建构角度看,敬畏生命是女性走出二元对立思维,主体意识更趋成熟的一种表现,它显示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思维。
关键词:女性散文;敬畏生命;主体建构敬畏生命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中一个普遍的主题,其中表现较为典型的有张晓风、宗璞、张爱华、张抗抗、马丽华、唐敏、素素、楚楚、唐韵、周晓枫等。
所谓敬畏生命,就是从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这一终极视角出发,肯定宇宙间一切生命都有其独立价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敬畏生命并不是盲从生命,它同时还包含着清醒的审视生命的能力,正是后者把女性散文中的敬畏生命与远古时代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区分开来。
从女性的主体建构角度看,敬畏生命是女性走出二元对立思维,主体意识更趋成熟的一种表现,它显示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思维。
一、人与自然的相融互契人与自然的相融互契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具体表现。
张晓风的《魔季》、《雨荷》、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楚楚的《拈花惹草》、《草原散章》等散文都书写了女性与自然相遇时所达到的那种无间的融合,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魔季》。
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的小草是黄绿的。
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
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
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①“墨绿”、“浅绿”、“翠绿”、“黄绿”、“苍绿”、“嫩绿”,生命的丰富与活力就这样与“我”相遇,“绿在我里,我在绿里”,打破了主体、客体间的二元对立,不再是单一的“景”著“我”之色,而是“我”凭借心灵去体悟与“景”的同一,体悟另外的生命。
以周晓枫为例看新散文的跨文体写作作者:吴士杰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5期内容摘要:新散文思潮对传统散文创作理念发起挑战,主张在散文文体各方面进行的革新与创造。
周晓枫作为新散文的代表作家,致力于散文的跨文体写作探索。
周晓枫的散文运用小说的叙述手法,拓展了散文的表达方式;借鉴电影与戏剧的结构,实现了散文结构的融合与翻转;同时,诗性语言与想象结合,赋予了周晓枫散文鲜明的诗歌特色。
关键词:新散文文体探索周晓枫散文跨文体写作周晓枫,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自90年代踏入文坛起陆续有作品问世,曾获鲁迅文学奖等众多文学创作成就。
周晓枫积极响应新散文思潮创作主张,作为新散文的创作主将之一,在散文的主体、结构、语言、内容各个方面求新、求异、求变,勇于探索散文跨文体写作的可能性,是当之无愧的散文文体创作大家,名副其实的散文专业户。
周晓枫对散文文体的探索与开拓,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最初是响应新散文思潮的创作理念与主张,以散文文本为其摇旗呐喊。
1997年,云南《大家》杂志首推“新散文”栏目,祝勇、张锐锋、于坚、周晓枫、宁肯等一批新锐作家集结旗下,以实际散文作品推行新散文注重跨文体探索和内在审美体验的创作主张。
周晓枫的散文创作无疑是当代散文不可忽视的领域,她对散文文体的开拓、将自身成长体验、女性主义、童年视角,以及对世界万物充满智慧的透视与观察,极具个人风格语言特色,强调散文的独创与文体价值。
周晓枫从不吝啬于自身在散文文体探索上的精力,以其与众不同的散文文本和叙事方式打动人心。
本文注重对周晓枫散文在跨文体写作方面的创作特色,通过分析周晓枫散文对小说叙述手法的借鉴、戏剧和影视结构的融合以及诗歌想象和诗性语言的运用,阐明周晓枫散文跨文体写作的创作特色。
一.以小说的笔法写散文周晓枫对散文文体有着强烈求新求变意识,探索作品不同的建构方式和表达途径,是其自觉的创作追求,周晓枫看到许多散文创作家将其它文体的创作技巧拒之门外,而陈旧的散文理论更是认为叙事方式的借鉴会破坏散文纯真的文体血统,然而周晓枫明确表达要在小说里偷技巧,因为“其实很多技巧并非小说专利,都是公共的创作手法。
《你的身体是个仙境》穿过花瓶的铅笔——读周晓枫散文集《你的身体是个仙境》宇文所安在为三联版《追忆》所写的前言当中,他再次重申essay与汉语散文的旁逸与重合,认为文学创作、学术与思想,是可以也应该在散文的域界得到统一。
这个观点已经在90年代以始的汉语散文写作领域得到了部分实现,如果我们再以此观点打量周晓枫的散文,就发现她不是那么“规矩”的,她的言路就像是那双舞蹈在神话仙境的黄金靴,全力逃离抽象理论的藩篱,向着感性的肉身化叙事拔足狂奔。
向上,低飞,飘拽的丝绦偶尔还被大地的荆棘抓住,因此没有彻底蹈虚。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新近推出了周晓枫的散文集《你的身体是个仙境》,收入了21篇文章,平均篇幅每篇达1万字,显然,这本被华丽主义的包装理念打造出来的散文集,不是为那些心急火燎忙于奔走的人准备的。
这本散文适合于气定神闲的人,可以不慌不忙打理生活和深夜时光,对感觉世界里那些陌生但充满不确定相遇的事件心向往之。
如果是这样,那么阅读周晓枫,就会成就一个并不平淡的传奇。
晓枫绵密而丰满的叙述,宛如为我们敞开了一条充满折返和陡转的暗光长廊:那里烛光摇曳,弥漫着吊诡的燃烧味道;一只臂膀刚刚从《聊斋志异》的芭蕉旁融化;树冠尽情吸吮闪电;何首乌在叫喊;感觉的花朵内翻为绿叶;针尖上的天使在练习如何尊崇天意又眷顾苍生……她游走于长廊的身影粘住了往事,迅疾又被冲动插上了翅膀。
因此她未必就在甬道的尽头等候跋涉者的光临。
人们不可以刻舟求剑的心态在她的散文里寻找现实踪迹。
谈到现实性,这一点,既可能是周晓枫散文的一个焦点,甚至可能是她刻意利用虚构来摆脱现实缠绕的一种技术策略。
这就是说,生活在一个超级大都市,阅读的皆是高人之相或高人之作,她不得不把自己尚未被彻底格式化的感觉在物质主义的步步紧逼下,完全摆渡到自然世界。
她的身体、她的头发、她的气息就是管道,在一次次面对虚拟出来的草原和水面,她信马由缰,完成了她用散文的飞地而实现的自我救赎。
从这个意义说,虚构就是周晓枫“私人的绳索”。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周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反映了他对生活、自然、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观察。
读完他的散文,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首先,周国平的散文给我带来了对生活的新的认识和思考。
他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将生活中微小的、瞬间的美好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在散文中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也传递着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例如在《新鲜活泼》一文中,他描述了农村的一种特殊景象——“盖了一座新房子,似乎房子里出了点什么事”。
他通过对这一情景的描写,不仅唤起了我对家的思念之情,更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空虚。
周国平用他独特的视角和对细节的观察,揭示了生活中的美丽和矛盾,使我更加懂得如何去欣赏和体验生活。
其次,周国平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他用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将自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窗外的麻雀》一文中,他以麻雀为主题,描述了麻雀在寒冷的冬天,用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勇气挺过寒冷的过程。
通过对麻雀的细腻观察,周国平融合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对自然的力量和智慧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再次,周国平的散文作品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中细枝末节的描写,深入探索了人类的情感和心理。
在《多愁善感》一文中,他以一个小男孩在电视上看到向日葵的画面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对向日葵的思念,以及自己在成年后对向日葵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对男孩对向日葵的情感的描写,周国平揭示了人性中脆弱和敏感的一面,并使我明白了成长和思考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让我更加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
最后,周国平散文作品中的真挚情感和朴素语言给我带来了心灵的触动。
他用平凡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共鸣。
从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良善和对生活热爱的作家。
他的文字中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温情,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善良的人所带给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