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552.50 KB
- 文档页数:34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版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与大气、水体、生物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地球表层形成和演化的规律,探讨地球自然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各个领域。
首先,自然地理学关注地球表层的构成和特征。
它研究地球的地壳构造、地貌形态、土壤类型等,分析不同地区的地质和地貌演化过程。
同时,自然地理学还研究地球的气候和气象现象,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的水体系统。
它研究地球上的江河湖泊、湿地和海洋,探讨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在研究水体系统的过程中,自然地理学还关注水质和水污染问题,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
自然地理学还研究地球的生物系统。
它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动物种类和生物地理分布规律。
自然地理学还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策略。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实地调查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地球上不同地区的野外考察和样品收集,获取地质、地貌、气候和生物等信息。
遥感技术则利用卫星或飞机获取地球表层的图像和数据,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理信息。
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帮助研究人员揭示地球自然系统的规律和机制。
综合自然地理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的基础知识,还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地球表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变化和发展,为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同时,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也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1、自然地理系统: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总体规律,探讨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结构形成规律,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并寻求控制和调节途径。
(2)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分异规律,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尺度及从属关系,划分出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进行多种等级的地域系统和类型系统研究,即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土地评价研究。
(3)研究各级自然综合体的综合特征,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评价,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途径。
(4)揭示人类生活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关系,谋求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3、现代地理主要特征:(1)强化学科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2)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3)注重应用研究4、新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工作内容:综合考察、综合自然区划、土地资源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实际应用研究5、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层次有序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开放性、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6、水循环:指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水圈的内部及其与外部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
7、生物循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间物质往返流动的过程。
8、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9、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10、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热力分带性、海陆分异、地表起伏分异。
11、大陆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巨大构造体系造成的分异。
12、三维地带性:是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维合并,即任何一个地带都可以同时沿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分异,其空间分异是三维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同处于一个三维空间当中,是三位一体的,即一个地带所具有的带谱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0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它的特征有:1、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换也主要在地理表层。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部都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
答:综合白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是从自然地理系统及其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相对于综合自然地理学来说,属于分析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阐明这个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是综合性研究。
3.地理学发展史中形成的有关综合研究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拉采尔;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森;4.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只研究影响人类正常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环境的性质、三废处理和环境工程。
2)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的生产力配置,而区域的生产力配置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是合理的。
第八章土地评价重点:土地评价方法论难点:土地评价系统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土地分类与分等)是两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方向:土地类型划分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而土地评价又是土地类型研究方向的进一步深化,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节土地评价概述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基础是土地分类,土地类型是土地评价的对象,土地评价实际上是按不同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再次进行评价分类的过程。
土地评价也称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分等、土地资源评价、土地潜力分级等。
土地两重性自然属性: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
经济属性:可供人类开发利用,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财富的重要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目前或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能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物质财富的土地。
强调:能为人类所用①现在能用②现在不能用,但将来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经改造可以用,如石灰岩粗骨土低山地。
注意:将来不能用的不是土地资源广义的土地资源——人类社会各项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土地。
如农业用地、工矿、旅游、交通等。
狭义的土地资源——农林牧用地。
2.土地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评定或估价土地质量好坏。
土地类型——侧重研究土地综合体的形成、特性、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分布规律,并加以科学的分类和系统化,为土地资源评价提供条件。
土地资源评价——作资源后,质的变化。
土地资源不是指土地这个客观自然体,而是指能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实体,不能用的不是资源。
评价内容:①土地资源适宜什么用途?②土地生产潜力有多大?其发挥程度如何?③有哪些限制性因素?可能改造的程度如何?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生产潜力?评价意义——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土地资源评价——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基础与依据。
二、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目标、对象、方法等的不同,可以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
绪论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BD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二、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三、填空: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问答题:1.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答:(1)是地球上两种能源相互作用的场所,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重要作用的地方;(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一、选择填空: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ABD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二、填空:1、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3、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一、选择: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BDA.分层结构B.渗透结构C.耗散结构D.地域结构二、填空:1、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D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2、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B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二、填空题1、地质循环过程包括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四种基本的地质过程。
920综合自然地理学参考书-回复1. 什么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旨在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演变和变化过程。
它涵盖了地表地貌、气候系统、水资源、地球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综合分析地球自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表地貌、气候系统、水资源、地球生态系统等。
地表地貌研究探讨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气候系统研究揭示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水资源研究关注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包括降水、蒸发、地下水和河流等,以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可持续利用问题。
地球生态系统研究探讨地球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圈的结构与功能等。
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综合自然地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观测、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数学模型建立等。
实地调查观测是通过野外勘验和采集样本数据来收集地理信息和探索地表地貌、气候、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特征。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航空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数据,可以提供大范围、多时期的地理信息,用于研究和监测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
GIS分析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整合和分析地理数据的工具,可以对多种地理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
数学模型建立将自然过程以数学方式表达,通过建立模型来模拟和预测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
4.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意义是什么?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揭示地球的演化史和自然灾害的成因,为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以预测和评估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
绪论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3)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3)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4)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了解)(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①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a.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b.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
c.封建社会——地理学停滞不前,借助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地理视野。
《马可·波罗游记》②地理大发现:“三个主要事件”——东南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路的开辟以上探险活动,大大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基③古代地理学的特点:a.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时期b.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c.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d.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博杂派”和“宇宙派”(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①地理学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a.“博杂派”——人文地理学;代表人物:卡尔·李特尔;代表作:《地学通论》,主要成就:“地理环境决定论”;b.“宇宙派”——自然地理学;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冯·洪堡;代表作:《宇宙》;主要成就: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创立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发现了自然地理规律;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②地理学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a.“博杂派”——人文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代表人物:拉采尔、赫特纳b.“宇宙派”——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代表人物:李希霍芬、道库恰耶夫(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①景观学派与普通自然地理学派a.景观学派—代表人物:帕萨格主要观点:景观是个自然要素有规律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段;景观是自然带的组成部分,而自然带是同一类景观分布占优势的地域,亦即景观带;景观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料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3.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
4. 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5. 土地评价: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6. 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自然地带大多不能横贯大陆,是地带性因素在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变型。
1. 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 耗散结构: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3. 周期性节律: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
4. 干湿度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5. 土地分等: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
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6. 地区性:在一定的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是非地带性因素叠加了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1. 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
3. 旋回性节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4.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及地理综合体沿确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2、全大陆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四种形式:大陆纬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巨型构造体系引起的分异。
3、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三种形式:热力分带、海陆分异、地表形态的起伏分化。
4、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一般特性主要有:分层性,渗透性,地域性。
5、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个组成部分和组成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总体。
6、大陆水平地带性:在大陆纬度地带性及非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下应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性。
主要表现形式:经向式、纬向式、斜交式。
7、大陆干湿地带性:大陆上随海陆格局而产生的干湿分异。
8、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9、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非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州)。
10、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现代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地类型由一种属性向另一种属性转变的过程。
11、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作指导,按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的程度进行逐级划分或合并,并建立相应的等级系统。
主要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
一般的区划方法有:顺序划分和逐级合并。
12、带段性:非地带性单位内部的地带性分异。
13、省性:是地带性单位内部的非地带性分异。
14、土地类型: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对同一级别的不同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15、土地类型结构:指某一区域,同一级的不同土地类型单位在空间上的组合方式和质量对比关系。
16、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是: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
17、美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等级系统是: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1.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综合体。
2.边缘效应: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到外因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现象。
3.空间异指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是空间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5.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
7.土地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
可以按土地的现状或按改良后状况加以考虑。
9.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是指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20.自然地理环境稳定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自我调节机制对外界变动或认为干扰所致的不稳定影响加以制约,使得自然地理环境总是力图恢复原貌,维持稳定的机能。
25.景观:是发生上最一致的自然区域,无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并且存在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的质与量对比关系。
26.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结构类型、多样性及空间关系,及景观空间形式或景观空间格局。
27.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人工导致的。
1综合自然地理学以了部门自然地理学位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阐述其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
研究内容:○1区域地理综合考察○2自然地理区划○3土地类型研究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4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为因地制宜利用和改造自然服务○5即使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阐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