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关于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拜访浙江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
素有“江南小延安”之称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坐落于长兴县城西北22公里的槐坎乡温塘村。
1945年1月,粟裕同志率师南下,在长兴仰峰岕与新四军第6师第16旅会合。
1月13日,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成立苏浙军区,任命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未到任),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的党、政、军工作。
军区机关驻仰峰岕,由原16旅编成的军区第一纵队队部移驻温塘村。
2月5日在槐坎乡温塘村召开了苏浙军区成立大会,成立大会以后,粟裕、叶飞率两万多人部队挺进浙西,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使浙西和苏南连成一片,成为对日寇大反攻的坚强基地,
初步形成了对上海、南京、杭州的战略包围。
先后解放了浙西及苏南十多座县城,拔除了100多个日伪据点,使苏浙皖抗日根据地成为我党领导的19个大的解放区之一。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楼上楼下共1000平方米,分四大展厅,现有馆藏文物900余件,420幅历史照片和近百幅老战士诗书画作品。
其中有保留汗渍和血迹的《中共党证》、江南银行发行的“抗币”、烈士遗存的私章、血衣等实物,当年新四军用过的重要文件、武器、地图、医疗设备,缴获的战利品等。
游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作文500字
今天,天灰蒙蒙的,我们“浙光”小记者,到浙东革命根据地——四明山去瞻仰烈士纪念碑。
来到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山脚下,我们看到的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大字,感受到的则是革命烈士那种大无畏,为了革命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走上台阶。
四周的花草散发出清新的气息。
一块巨大的石碑映入了我们的眼帘,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再走上去,就能看见革命烈士纪念碑了。
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周围有一圈石头做的护栏。
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前面,刻着八个镏金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最上面,还有一颗闪闪发光的五角星。
后面刻着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浙东地区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在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后方,是一条长廊,长廊的四周都是高大挺拔的松柏,这松柏就代表着革命战士,革命战士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是永远不会离我们而去的!正在此时,有一个团队来了,他们是来开展党日活动的。
我们还遇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他也是革命战士。
这位老爷爷一谈起往事,就滔滔不绝,慷慨激昂。
经过这次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游历,我感受到当年革命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红色之旅,意义非凡哪!。
参观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五(9)班毕晨阳“三五支队威名扬,百战百胜赛天将。
浙东有了共产党,一片红光满山岗。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几句琅琅上口的诗句,歌颂的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暑假里我到过的四明山。
四明山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西部,它曾是我国十九个革命根据地之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和这里的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到了四明山,我们首先去参观新四军浙东游击队司令部旧址。
在陈列室里,井然有序地展示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图片、照片、地图、战役图等,生动具体地描绘了当年新四军打日本鬼子的情景。
驻足观看那一幕幕画面,仔细聆听导游阿姨的讲解,让我不仅仿佛看到了先烈们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
更让我由衷地肃然起敬!接着,我们继续步入四明山根据地纪念馆。
纪念馆里,陈列着许许多多革命先烈们曾经用过的刀、枪、衣服、饭盒,和从敌人那里缴来的各种武器。
我想,在那每一件物品,每一种遗物的背后,一定都会有着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又去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四明湖畔,耸立在狮子山顶的青松翠柏之中,高18.5米,用花岗岩垒砌而成,雄伟挺拔,高耸入云,英姿飒爽。
碑上写着由郭沫若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
导游阿姨介绍,新四军浙东游击队在挺进梁弄时,有800余名烈士为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无怨无悔地流血捐躯。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默默地向烈士们献了花圈。
参观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传承革命精神,更加爱国爱党,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
参观慈溪浙东区委旧址作文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由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旧址(慈溪宓家埭)和浙东区委旧址合并而成。
抗日战争时期,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根据地,是当时全国十九个解放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又是南方七个游击战争根据地之一。
学员们先后参观了浙东区委旧址、浙东区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等,了解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浙东革命根据地有关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内容。
陈列馆内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遗物都记载着一个个壮烈感人的故事,它不仅痛斥侵略者的残忍和无情,更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学员们对浙东革命斗争的历史有了更为直观、深入的认识。
随后,我们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石碑前,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精神振奋,心潮澎湃。
此次参观活动,我们通过看、听、问,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历史,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们纷纷感叹道今后要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在奋力推进“八八战略”在上虞的生动实践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观新闻稿【知识文章格式范文】题目:深度游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重温历史的烈火岁月导语: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作为一座见证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它不仅将我们带回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更让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的未来。
本文将全面评估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深度和广度,并结合个人观点,为你带来一篇具备价值的参观体验。
一、介绍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1.1 写入主题:“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历史的烙印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浙江省宁海县,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浙东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艰苦历程。
1.2 景点亮点:“红色故事”:深入浙东革命历史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以其独特而深入的展览陈列而闻名。
它通过珍贵文物、真实场景再现、多媒体互动等手段,展示了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和最终胜利的历程。
这些展览内容深入浅出,使人们能够全面了解革命的艰辛与伟大。
二、参观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体验2.1 展览区域:“重温历史”:恢弘雄伟的场景游客首先会来到“创立根据地”展区。
这里通过模拟建筑、雕塑和场景再现,再现了当年中国共产党在浙东地区的突围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个展览区域中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解说以及珍贵的历史图片。
2.2 互动体验:“感受历史”:参与式展览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还提供了多种互动体验,使游客更加融入历史。
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当时运送物资的困难,参与模拟挖掘地道的过程,以及聆听红色歌曲等。
这些互动展示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和体验,使参观更为生动有趣。
三、深度思考浙东革命根据地的价值3.1 历史意义:“缅怀先烈”:勿忘过去的责任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作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醒人们勿忘国家艰难历史,更让我们反思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重温历史,我们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余姚中考满分作文四明山革命
提到红色,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很多,最能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就是红领巾和国旗,因为红领巾和国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带着敬仰的心情,我们来到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来寻找先烈的足迹。
四名山革命根据地坐落在宁波余姚的大山深处,是为了纪念浙东游击队牺牲的先烈而修建的,我们顺着蜿蜒的山路驱车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了新四军东游击司令部旧址,导游的讲解下,我了解了根据地的事件和发展,在陈列室里的资料,照片等,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看到了战士们的铮铮铁骨,让我不禁肃然起敬。
再想一想,那时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只能在极大的悬殊下和敌人抗战,并且,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再接着我们到了烈士纪念碑,推一座为了纪念新四军浙东游击队挺进梁弄时的800多名烈士而建的,他建在一座小山上,高18.5米,放眼望去,只觉得这座石碑直入云霄,石碑上还记述了。
当时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在场的人都没有说话,默默地在石碑前放着一束束鲜花,这些战士们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和平,抛头颅洒热血,我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中国经过了九一八事变的14年抗战,1937年以来的八年血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但是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人付出了3500万人的巨大伤亡。
留给中国的也是满目苍夷,遍地都是战争的痕迹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惜生命的烈士们,用他们的身躯挡住的敌寇的侵略,我们才会有今天的和平。
走出烈士陵园,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眼前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一定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中国而奋斗的革命烈士们!。
浙东抗日根据地红色征文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份红色报纸《时事简讯》,纸质,黑色油墨单面印刷,共4版。
第1版在版框内右上角印载“时事简讯”“第一六〇期”。
第1至4版版面大致设四个等分横栏,穿插纵栏。
版框上端印载“时事简讯”“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三日”和版页。
《时事简讯》是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份正式的红色报纸,创刊地位于浙江省慈溪市,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942年7月,为了粉碎敌人的新闻封锁,中共浙东区委在三北鸣鹤场上岙何家建立电台,接收延安新华社和重庆中央社的电讯,编选成《电讯稿》,用16开白报纸油印后分送区党委领导、部队首长。
同月,《电讯稿》更名为《时事简讯》,但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只有十余人,分别负责收电、译电、编辑、刻写和油印等工作。
8月,根据浙东敌后抗战形势的发展需要,中共浙东区委宣传部在浙江省慈溪市洞山寺正式设立了时事简讯社,任命陈静之为社长,并陆续从嵊县等地抽调了一批有一定业务基础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充实电台、报社的力量。
《时事简讯》初创时以8开4版或6版的小报形式油印出版,每周一期,初期发行300份,以后逐渐增加到1000份,最高曾发行2000份。
除刊登延安新华社和重庆中央社播发的电讯稿外,还增加了地方新闻和战斗消息。
发行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根据地的部队和地方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分发到敌占区,甚至送入宁波市内。
当时,凤湖中学的语文教材选用的就是《时事简讯》里的文章和社论,以激发学生的抗日救国热情。
在它的影响下,根据地涌现了《龙山周刊》《时事研究》《三北教育》《大众刊》《凤湖周报》等报刊。
《时事简讯》创办后,在艰苦而又恶劣的条件下,始终坚持出版发行,为根据地党政干部、广大群众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争取与教育浙东敌后各阶层人民起了重大的作用。
1944年4月,浙东区党委根据反顽斗争形势的发展需要,将《时事简讯》改为《新浙东报》,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时事简讯》同时停刊。
浙东游击纵队重要基地――天台华顶山根据中共中央上海局关于“在不妨碍坚持原有山区之游击战争下,集中力量打开台属局面”的指示精神,中共浙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决定先由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政治处主任诸敏率领“坚强”部队从四明外线出击,西进会稽地区。
1948年8月,浙东临委又决定临委副书记马青留四明主持临委机关工作。
临委书记张瑞昌、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参谋长张任伟率“钢铁”部队跳出四明山,外线出击,南进台属地区开辟工作。
南进部队移师华顶8月13日,“钢铁”部队集中在鄞西燕子窝附近的毛竹山上,张瑞昌向全体指战员和机关工作人员作了动员报告。
他讲了外线出击、南进台属的意义和任务,宣布部队代号由“钢铁”改为“机动”,对部队的干部也作了一些调整。
接着他和张任伟一起率领“机动”部队81名指战员,连同机关工作人员共100余人,离开四明地区,踏上了南进的征途。
15日,到达奉西徐马站村宿营。
16日晨当部队进到小万竹村边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奉化县自卫大队的伏击。
经过约一小时的战斗,毙伤敌10余人,俘敌20余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20余支,子弹数千发。
小万竹村战斗的胜利,大大地鼓舞了指战员们的士气。
部队继续前进,当晚到达宁海县孔家村。
18日晨,“机动”部队在宁海县平溪村与台属工委书记邵明、副书记王槐秋率领的“铁流”部队会合,下午转移至山洋村。
20日,两支部队合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四支队,刘发清任支队长,邵明任政委。
后移师至天台山华顶寺。
23日至24日,浙东临委在华顶山拜经台旁的太白堂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瑞昌、张任伟、邵明、王槐秋共4人。
会议主要内容,讨论如何争取时间打开台属局面。
25日,在华顶寺召开部队连以上干部会议,张瑞昌传达了会议精神,讲了发展台属地区的重要性,要求台属同志和南进同志共同努力,来完成打开台属局面的任务。
拜经台会议在浙东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不仅对如何打开台属地区的局面,提出了正确的方针,而且还根据台属地区的特殊情况制订出许多具体的政策和策略。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作文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游记篇一《走进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听说要去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一样,既兴奋又好奇。
早早地就收拾好东西出发了。
到了那片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略显破旧但充满着历史感的建筑。
房子的墙壁看上去很厚实,砖块之间的缝隙中似乎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故事。
这儿的大门看起来很质朴,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就是简简单单的木门,上面有些岁月腐蚀后的痕迹。
我走进一间屋子,看到里面摆放着一些破旧的桌椅。
那些桌子腿歪歪扭扭的,就像老年人的腿似的,可是却稳稳当当立在那里。
椅子坐上去还嘎吱嘎吱响,像是在哼着一首古老的小曲。
我想当年那些抗日战士们是不是就在这桌椅之间商议着作战计划呢。
这时我看到墙角有一个小本子,虽然封面已经残缺不全,但纸张的质感隐隐透露出它年代的久远。
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却发现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不清,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些像是人名和地点的字样。
我想这会不会是哪个战士的小日记呢,说不定这里面就记载了一次精彩的战斗或者是一些温馨的战友情谊。
屋子的窗户很小,往外看去,外面的景色好像一幅老旧的画卷。
院子里的那棵大树长得非常茂盛,枝干很粗壮,我猜它一定也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
它可能看过战士们训练的刻苦身影,可能听过战士们聊天时的爽朗笑声。
想着,我就走到了树下,用手抚摸着树干,那粗糙的树皮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一样。
我坐在树下的石头上,感觉像是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但又充满希望的年代。
在这里参观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和历史对话,这些破旧的场景却是那么的真实和动人。
篇二《根据地旧址中的角落发现》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里漫步,就像寻宝一样,每一处都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从刚刚的屋子里走出来,沿着一条小路慢慢往前走。
小路两旁有一些不知名的小野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着。
也许当年它们也是这样陪伴着战士们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的。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个小仓库模样的地方。
木门紧紧地关着,我好奇地推开门。
有关记录湖州长兴江南红村的书江南红村在长兴县槐坎乡温塘村,是长兴县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的配套服务设施,为新四军历史研究与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以新四军在长兴的历史为长线贯穿,红色文化为主题,可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为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培训、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群众进行红色文化熏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江南红村旅游区以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为中心,星状分布在苏浙皖三省交界的浙江长兴县槐坎乡和白岘乡80平方公里的绵延山区之中。
旅游区内的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群大都是清末民初建筑,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坐落于槐坎乡仰峰岕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粟裕宿舍,温塘村的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队司令部,台基村的苏浙公学;白岘乡茅山村的后方医院、疗养所;尚阳村的苏南行政公署;槐坎乡石臼村的兵工厂;白岘乡水曲岕的修抡厂,丁岕的鞋子厂,横岭岕的被服厂以及庄头村的苏浙军区报社编辑部,缠岭村的《苏南报社》等15处17个点,总建筑面积共计10300平方米,其中有不少房屋系清代民宅。
长兴县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群,是我国抗战时期江南保存较为完整、内涵丰富且规模较大的一处革命旧址群。
1995年被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为国家AAAA级旅
游景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队司令部(现辟为纪念馆)、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新四军苏浙公学等7处旧址已对外开放,并形成一体化“红色旅游”主线。
国家文物局关于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修缮工程立项的批复
【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
【发文字号】文物保函[2016]980号
【发布部门】国家文物局
【发布日期】2016.05.30
【实施日期】2016.05.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4
国家文物局关于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修缮工程立项的
批复
(文物保函〔2016〕980号)
浙江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要求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修缮工程予以立项的请示》(浙文物发〔2016〕26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
一、同意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之新四军浙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