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保卫档案
- 格式:doc
- 大小:233.00 KB
- 文档页数:32
一、总则为加强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准确,提高档案利用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档案管理范围1. 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件、资料、图表、声像等具有保存价值的记录。
2. 企事业单位内部机构、人员形成的各类档案资料。
3. 企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个人之间签订的合同、协议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4. 企事业单位购置、租用、捐赠、交换、接收的各类档案资料。
三、档案管理职责1. 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企事业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销毁、利用等工作。
2. 各部门、科室负责人对本部门、科室形成的档案资料负有管理责任,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
3. 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遵守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提高档案管理业务水平。
四、档案收集与整理1. 档案收集应遵循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的原则。
2. 档案收集范围包括:文件、资料、图表、声像等。
3. 档案整理应按照档案分类、编目、立卷、归档的程序进行。
4. 档案分类应遵循统一标准,便于检索和利用。
五、档案保管与利用1. 档案保管应遵循安全、保密、防虫、防霉、防潮、防尘的原则。
2. 档案库房应配备必要的温湿度调控设备、消防设施等。
3. 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档案保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档案利用应遵循合法、合理、及时的原则。
六、档案鉴定与销毁1. 档案鉴定应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有效性的原则。
2. 鉴定后的档案,对不再具有保存价值的,应按规定程序进行销毁。
3. 销毁档案前,应编制销毁清单,经单位领导批准后方可销毁。
七、档案信息化管理1. 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2. 档案信息化管理应遵循统一标准、规范操作、安全保密的原则。
3. 档案管理人员应掌握档案信息化管理技能,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八、监督检查与奖惩1. 单位领导应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档案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档案室管理制度及职责一、档案室管理制度1.1 档案室的定义档案室是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和保管机构或企事业单位档案的部门。
档案室的主要职责是确保档案的安全,提供便捷的检索和利用服务,保护和维护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1.2 档案室的职责1.负责制定和执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关档案管理制度和流程。
2.档案室需要保密档案,确保档案的保密性。
3.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采取措施避免档案丢失、损坏或被篡改。
4.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确保档案的有序存放和高效检索。
5.提供档案查询和借阅服务,对所借档案进行登记和控制。
6.向内部员工提供档案利用指导和培训,提高员工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和意识。
7.积极开展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
8.定期检查档案室的环境,确保档案室的干燥、通风和安全。
9.审查和销毁过期的档案,防止过期档案占用存储空间。
10.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档案调查和审计,提供必要的档案资料。
1.3 档案室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档案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一个机构或企事业单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提供高效的档案检索和利用服务。
保密、整理、查询、借阅、数字化、销毁等方面的要求都需要通过制度予以规范和约束,以确保档案室的正常运行和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档案室职责2.1 对档案的管理和保管档案室负责对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的档案进行全面管理和保管。
包括档案的分类、整理、编目、装订、存放、保护等工作。
档案室需要制定并执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完整、可靠。
2.2 提供档案查询和借阅服务档案室需要为内部员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查询和借阅服务。
内部员工可以通过合法渠道申请查询和借阅档案,档案室需要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并对所借档案进行登记和控制。
2.3 开展档案数字化管理档案室需要积极推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包括对档案的扫描、转换、存储和检索等。
数字化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己经2004年9月13日国务院第6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二〇〇四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财安全~维护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和科研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贯彻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方针。
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应当突出保护单位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单位不得以经济效益、财产安全或者其他任何借口忽视人身安全。
第三条国务院公安部门指导、监督全国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对行业、系统有监管职责的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检查本行业、本系统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对行业、系统有监管职责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发政府有关部门指导、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本行业、本系统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及时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领导~督促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并及时协调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负责。
第六条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需要~设置治安保卫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
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应当设置与治安保卫任务相适应的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并将治安保卫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情况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
第七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要求是:,一,有适应单位具体情况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措施和必要的治安防范设施, ,二,单位范围内的治安保卫情况有人检查~重要部位得到重点保护~治安隐患及时得到排查,,三,单位范围内的治安隐患和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发生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及时得到处置。
公安机关监督检查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规定第一条为规范公安机关监督检查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行为,依据《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主管部门和单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按照分工履行监督检查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职责。
铁路、交通、民航公安机关和国有林区森林公安机关负责监督检查本行业、本系统所属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
公安消防、交通管理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单位内部消防、交通安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条公安机关监督检查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对监督检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应当予以保密。
第四条公安机关对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下列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一)单位按照《条例》规定制定和落实内部治安保卫制度情况;(二)单位主要负责人落实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责任制情况;(三)单位设置治安保卫机构和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情况;(四)单位落实出入登记、守卫看护、巡逻检查、重要部位重点保护、治安隐患排查处理等内部治安保卫措施情况;(五)单位治安防范设施的建设、使用和维护情况;(六)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机构、治安保卫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情况;(七)单位管理范围内的人员遵守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制度情况;(八)单位内部治安保卫人员接受有关法律知识和治安保卫业务、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考核情况;(九)其他依法应当监督检查的内容。
第五条公安机关监督检查治安保卫重点单位,除执行本规定第四条规定外,还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一) 治安保卫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情况;(二) 治安保卫重要部位确定情况;(三)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治安保卫重要部位设置必要的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并实施重点保护情况;(四) 制定单位内部治安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及组织演练情况;(五) 其他依法应当监督检查的内容。
第六条公安机关监督检查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 要求单位治安保卫工作负责人和其他工作人员对检查事项作出说明;(二) 查阅、调取、复制与治安保卫工作有关的文件、资料;(三) 实地查看单位治安保卫制度、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查看单位物防、技防等治安防范设施的设置和运行情况;(四) 利用监控设备检查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落实情况;(五) 根据需要采取的其他监督检查方法。
档案类型与分类档案是指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用于保存信息和证明事实的文件。
根据不同的特点和用途,档案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并按照特定的分类方式加以归类。
本文将以档案类型与分类为标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档案类型及其分类方式。
一、行政档案行政档案是指政府机关和行政组织依法制作、收集、管理和利用的各类档案。
根据档案的内容和用途,行政档案可以分为行政机关档案、行政事业单位档案、行政执法档案等。
行政档案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现行档案、非现行档案和历史档案。
此外,行政档案还可以按照档案的形式分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二、企事业单位档案企事业单位档案是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依法制作、收集、管理和利用的档案。
根据档案的内容和用途,企事业单位档案可以分为行政管理档案、生产经营档案、科研档案等。
按照档案的形式,可以分为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混合档案。
三、个人档案个人档案是指个人的教育、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档案。
根据档案的内容和用途,个人档案可以分为学生档案、职工档案、退休人员档案等。
按照档案的形式,可以分为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混合档案。
四、专题档案专题档案是以特定的主题或问题为中心形成的档案。
根据档案的内容和用途,专题档案可以分为政治档案、经济档案、文化档案等。
按照档案的形式,可以分为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混合档案。
五、地方档案地方档案是指地方政府机关和地方各级行政组织制作、收集、管理和利用的档案。
根据档案的内容和用途,地方档案可以分为省级档案、市级档案、县级档案等。
按照档案的形式,可以分为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混合档案。
六、科研档案科研档案是指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依法制作、收集、管理和利用的档案。
根据档案的内容和用途,科研档案可以分为科研项目档案、科研成果档案、科研人员档案等。
按照档案的形式,可以分为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混合档案。
七、法律档案法律档案是指司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依法制作、收集、管理和利用的档案。
根据档案的内容和用途,法律档案可以分为诉讼档案、律师档案、法律文书档案等。
《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己经2004年9月13日国务院第6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二〇〇四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财安全,维护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和科研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贯彻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方针。
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应当突出保护单位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单位不得以经济效益、财产安全或者其他任何借口忽视人身安全。
第三条国务院公安部门指导、监督全国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对行业、系统有监管职责的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检查本行业、本系统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对行业、系统有监管职责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发政府有关部门指导、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本行业、本系统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及时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领导,督促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并及时协调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负责。
第六条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需要,设置治安保卫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
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应当设置与治安保卫任务相适应的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并将治安保卫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情况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
第七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要求是:(一)有适应单位具体情况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措施和必要的治安防范设施;(二)单位范围内的治安保卫情况有人检查,重要部位得到重点保护,治安隐患及时得到排查;(三)单位范围内的治安隐患和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发生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及时得到处置。
档案工作制度规范一、总则1.1 为了加强档案工作,规范档案管理,保障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单位)的档案工作。
1.3 档案工作应以收集齐全、整理规范、安全保管、有效利用为目标,全面反映单位履行职责的历史面貌,满足证据、责任和信息等方面的需求。
二、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2.1 单位应设立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档案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2 单位应制定档案工作制度,明确档案管理的原则、任务、程序和责任。
2.3 单位应建立健全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等环节的工作规程,确保档案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2.4 单位应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5 单位应定期对档案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三、档案业务工作3.1 档案的收集3.1.1 单位应明确归档范围和归档要求,收集齐全、真实的文件材料,确保档案的完整性。
3.1.2 归档的文件材料应包括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其他介质档案。
3.1.3 单位应加强对重要档案的收集和保管,确保重要档案的安全。
3.2 档案的整理3.2.1 单位应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档案分类和编目标准,对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整理。
3.2.2 档案整理应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
3.2.3 单位应加强对档案整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档案整理的质量。
3.3 档案的保管3.3.1 单位应设立符合档案保管要求的库房,确保档案的安全存放。
3.3.2 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档案的丢失、损坏、污染和褪色。
3.3.3 单位应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3.4 档案的利用3.4.1 单位应建立健全档案利用制度,提供档案查询、借阅、复制等服务。
3.4.2 单位应确保档案利用的安全,防止档案的泄露、篡改和滥用。
一、总则为了加强重点活动档案的科学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安全与有效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活动提供文献参考和决策支持,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举办的各类重点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活动:1. 国家级重大会议、展览、赛事、庆典等活动;2. 省部级重大会议、展览、赛事、庆典等活动;3. 市县级重大会议、展览、赛事、庆典等活动;4. 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活动。
三、档案管理职责1. 活动组织单位应设立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工作。
2. 活动组织单位应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
3. 活动组织单位应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四、档案收集1. 活动组织单位应在活动筹备、实施和总结阶段,及时收集各类档案材料,包括但不限于:(1)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等文件;(2)活动照片、视频、录音等声像资料;(3)活动相关人员的签到、登记、报告等材料;(4)活动经费使用、物资采购等财务资料;(5)活动总结、评估、报告等材料。
2. 活动组织单位应确保收集的档案材料齐全、完整,不得遗漏。
五、档案整理1. 活动组织单位应按照档案分类标准,对收集到的档案材料进行分类、编号、整理。
2. 档案整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按时间顺序排列;(2)按内容性质分类;(3)按重要程度排序;(4)保持档案的原始性、完整性。
六、档案保管1. 活动组织单位应设立档案库房,确保档案存放环境适宜,符合档案保管要求。
2. 活动组织单位应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发现破损、褪色等情况,应及时修复或复制。
3. 活动组织单位应制定档案安全保卫措施,防止档案丢失、损毁和泄密。
七、档案利用1. 活动组织单位应建立健全档案查阅制度,确保档案的公开、透明、有序利用。
2. 活动组织单位应按照档案利用权限,为相关单位和个人提供档案查阅服务。
3. 活动组织单位应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