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待查的临床思维
- 格式:ppt
- 大小:15.15 MB
- 文档页数:139
发热待查患者的诊治思路,这9步就够了!(一)发热的定义我国的专家也对1030例正常人体温进行了研究制定了体温参考值:外致热原(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等)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尿酸结晶等)等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内生性致热原,主要是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
这些内生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
然后机体出现骨骼肌收缩、寒战,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出现发热。
如无外界刺激则体温调定点不会移动。
(三)病因的总体分类临床常见病因习惯划分为感染和非感染,如上图所示。
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
感染性疾病是最经典的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是病原微生物引起。
无论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致热源,往往都来自某一或多个部位感染灶,无论是显著的还是潜伏的。
在明确炎症存在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寻找感染的组织和器官。
非感染性疾病(无菌性炎症),如:①肿瘤性发热——肿瘤组织的坏死、浸润、WBC对组织坏死和其他炎症刺激的反应,肿瘤本身释放的内源性致热源有关。
②结缔组织病——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因子等内源性致热源所致。
③手术——手术破坏大量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非致热源性发热(产热散热不平衡):①甲亢——产热过多。
②广泛的皮肤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散热障碍。
鉴别发热,把握两个要点1、即使是疑难病人,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病仍较罕见病常见。
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性表现,首先想到常见的疾病。
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肝区疼痛、叩击痛。
2、定位非常重要。
知道定位才可能知道其原因。
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有常见受累部位,即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
如肺部感染时胸部听诊往往有干湿啰音,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阴影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往往有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
发热待查诊治的临床思路2024简介发热待查(FUO)是经常规检查和治疗体温仍然不能恢复正常,诊断不能明确,称为发热待查。
它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由于引起发热疾病种类繁多,导致最终诊断比较困难。
发热待查的主要病因构成有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本病病因复杂,需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病史、体征、检查结果及诊断性治疗结果,一一排查分析,但往往一些发热仍然最终不能确诊。
发热待查的概念经典的不明原因发热:① 体温多次>38.3℃;② 发热时间持续≥3周;③ 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病因仍然未明。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中,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其中感染性疾病占50%。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多达150多种。
临床思路•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丰富的临床经验与串联思维;•病后诊疗经过:用药不热,停药发热;用药发热,停药不热。
诊断思路感染病学科当今的挑战•中国走出疫情大流行后的学科布局;•经典急性传染病偶发;•新发突发传染病,公卫责任重大;•三大慢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留下来的都是硬骨头;•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
抗菌药物的种类繁多,150多个品种,需要掌握的抗菌药特性:①药效学PD:抗菌谱、抗菌活性、联合抗菌作用、抗生素后效应;②药动学PK:吸收、分布(组织浓度)、排泄途径(肝胆、肾脏);③临床应用:适应证,各类部位感染、各类细菌感染应用的注意点;④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注意点,特殊病理、生理人群的应用。
感染病科的出入口感染病科:入口-“垃圾桶”开设非传染性的感染病房,要敢于成为“垃圾桶”。
感染病的“垃圾桶”(difficult-to-treat infections)有多种基础病如糖尿病、结构性疾病的复杂性感染;高龄、合并用药;肿瘤化、放疗后的复杂感染;大手术后的脏器感染如器官移植后感染、脑膜炎、腹膜炎。
非感染病的“垃圾桶”收治发热待查(40%仍为感染病,60%为非感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