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七课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词语
1. 蒂:本义是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这里指花或瓜果下面的部分。
2. 梗:本义是植物的枝茎,这里指紫藤的枝茎。
3. 伶仃:孤独无依的样子。
4. 忍冬:这里指金银花,它的花长在冬季,故名。
5. 苞蕾:未开的花;花骨朵。
6. 风致:风采、景象。
7. 沉静:沉稳安静。
8. 悠然:形容心情舒畅的样子。
9. 浑然:完整无缺的样子。
10. 融泄:流畅。
11. 终极:终点、末梢。
12.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13. 仙露琼浆:形容美酒。
14. 蜂蝶:指昆虫中的蝴蝶和蜜蜂等。
15. 缠绵悱恻:形容内心痛苦悲伤,感情难以排遣。
16. 希冀:希望。
17. 慰藉:安慰、抚慰。
18. 忍冬:这里指忍冬藤,又名金银花、双花、二宝花等,为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叶对生,卵形,有柔毛,花成对腋生,花冠唇形,有香气,初开为白色后变黄色,黄白相映,故称金银花。
第07课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目录考纲考情 (1)思维导图 (1)知识梳理 (2)考点精讲 (2)考点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2)考点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7)考点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1)典例精析 (13)易混易错点 (16)【考纲考情】【思维导图】【知识梳理】1个载体:文化载体。
1个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1个核心:爱国主义。
1个价值:中华的当代价值。
1个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个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个概念: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3个特点: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
3个功能:文化的功能、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考点精讲】考点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什么是文化⑴文化的内涵:①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②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⑵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①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拓展归纳】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四点:第一,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第二,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第三,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第四,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介绍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作用,重点是文化的作用。
)1、文化是相对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2、文化是的现象。
纯粹“”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_____________,而是通过对,特别是通过、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离不开,产品离不开。
5、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6、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______力量,能够在人们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中转化为________力量,对_______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文化力量的作用)(1)从社会发展看文化的作用:(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分析)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所决定,又于一定的、,给予政治、经济以。
、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________中,__________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__________、培养各种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对推动___________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 等___________快速发展,__________更加丰富,___________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人们为了参与_________,需要更高的_________。
世界范围内反对___________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__________的重要内容。
(2)从综合国力的发展看文化的作用:文化竞争力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_________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重要因素。
一、世界文化(wénhuà)的多样性是什么?1、我们所说的世界(shìjiè)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mínzú)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有不同(bù tónɡ)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二、世界文化(wénhuà)多样性的表现三、为什么说世界文化是多样的?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
四、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的重要动力。
2、这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文化的精粹都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所以,首先要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3、这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只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怎么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
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态度)2、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还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原则)3、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教学目标】1.增强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意识,乐于发现和欣赏其他文化之美。
2.在生活中,形成主动去了解他国文化的习惯;懂得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3.初步了解各个不同国家的礼仪: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文化不同带来的尴尬、矛盾或者冲突。
【教学重点】增强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意识,乐于发现和欣赏其他文化之关。
【教学难点】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文化不同带来的尴尬、矛盾或者冲突,【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交流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内容:谈话导入观看地球的演变过程。
思考:观看视频以后,你有什么发现?人类居住的地球,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
陆地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但却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是否感觉到地球的神奇之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的文化。
第二部分内容:讲授新课活动一: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一)看“世界的海陆分布”图1.出示“世界的海陆分布”图。
2.找一找:在图中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1)学生与同桌边找边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七大洲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四大洋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3.说一说:地球表面的陆地是什么样子的?(1)学生观察交流。
(2)小结:陆地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
有连绵起伏的高山,有低洼的盆地;有宽广的高原,有低平的平原……(二)看“世界地形图”1.出示“世界地形图”2. 试着在教材附录中的《世界地形图》上找一找:(1)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2)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3)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三)自然景观大搜查1. 东非高原,撒哈拉沙漠、亚马孙平原和北极地区自然景观图。
(1)东非高原树木稀少,成群的野生动物在草原上游荡。
(2)撒哈拉沙漠非常干燥,几乎没有植被,地广人稀。
(3)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那里地势低平。
(4)北极地区终年白雪覆盖,气温非常低。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之魂::
⑵伟大民族精神的作用: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
2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有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
2、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
①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①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七课知识点总结1.文化含义:广义: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使文化发展的基础,但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4.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区别: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2)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的主体都是人。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5.文化载体含义: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器物、行为、制度等文化载体不是文化本身。
6.文化的功能: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文化引导人民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7.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国学第七课
国学第七课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
仁爱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追求和谐共处。
1. 仁爱的内涵:仁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它要求我们关心他人的福祉,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仁爱不仅仅是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还包括对陌生人、动植物和自然界的关爱。
2. 仁爱的表现形式:仁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如关心他人的生活、帮助有困难的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
3. 仁爱与社会责任:仁爱观念强调个人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4. 仁爱与道德修养:仁爱观念要求我们在道德修养上不断提高自己,做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品质的人。
5. 仁爱与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
通过关心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总之,国学第七课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56 253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②④5.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动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通过文化创新来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这段话①回答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②看到了文化创新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③指出了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④认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是民族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A. 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④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句话主要体现出 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C.中华民族爱好和平 D.中华民族自强不息7.《老子•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论语•子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商君书•画策》说:“自恃者,得天下。
得天下者,先自得也”。
上述引文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8.“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我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主要是因为它A.中华民族之魂B.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C.贯穿和渗透在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D.具有极大地稳定性和民族性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No.10——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编写:赵长荣 审核:邰杰 时间:2013.9.6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全面准确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知识自主探究】一.中华民族之魂【预习提示:阅读课本71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的力量。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课笔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笔记
主题归纳:
课文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透过简洁、生动地描述可以看到一幅幅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美好画面,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点燃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部分(2自然段):写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3——4自然段):揭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第四部分(5自然段):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举例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觉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2、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体会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并坚持“理性”爱国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中华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________________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地位:是中华民族之魂。
(2)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___________,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_____________,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____________。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_____________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______________的事业之中。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内容:以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精神。
2、具体表现:(1)____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中国高举_________________的旗帜,奉行____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走___________道路,反对,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文化生活》知识点汇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④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文化通过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展现出来;⑤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作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4.如何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5.如何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表现在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表现在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面对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在文化发展上应如何迎接挑战?①在综合国力中,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是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延安时期,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在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社会道德风尚上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边区新思想新风尚蔚然成风,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这说明( ),说明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与经济、政治发展不完全同步,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不体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项与题意不符;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与经济、政治发展也不完全同步,有时落后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有时超前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C、D 两项错误。
2.艺术让城市更有文化温度。
经济社会越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维度就越丰富,不只是电影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运动等在内的文化生活形式,都是营造城市活力空间、点燃城市发展激情、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由此可见( )①城市文化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强弱②城市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③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④丰富的文化生活形式促进了市民全面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以点燃城市发展激情,满足市民文化需求,②③符合题意;城市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强弱,①说法错误;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说法错误。
3.下面漫画告诉我们要( )A.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B.反对文化霸权,警惕外来文化渗透C.增强文化互信,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D.加快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忧国忧民、兼济天下、志存高远……这些中国传统文人崇高博大的文化精神是通过具体的人格与行为来体现的,而优秀的人格和社会作为,也在不断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这表明( )①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的②通过社会行为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③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④优秀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社会行为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②符合题意;“而优秀的人格和社会作为,也在不断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表明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的,①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